|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95|回复: 9

大葆台汉墓[含18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1 2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大葆台汉墓——西汉广阳倾王刘建的墓葬。其位于丰台区,毗邻世界公园。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是当年发掘的一号墓(刘建墓),二号墓(王后墓)地宫由于曾被焚毁,所剩文物无多,经发掘后回填。刘建墓也曾被盗,焚烧,但保存基本完好,出土了部分文物。刘建地宫发现的黄肠题凑是我国首次发现这一墓葬形制,填补了我国考古史的空白。当你站在恢弘的地宫前,面对着两千多年的黄肠题凑时,那种震撼无以言表! 7 Z0 l/ N# `! z! v7 n& X$ W% e- R

     西汉时,北京当时是燕国(广阳国)的蓟城所在地,两千年的历史行进,一切浮华已是过眼云烟。当年出土汉墓的葆台村现已拆迁,并盖起了楼群。在发掘汉墓时曾发现一金代水井,可见这一区域应有大量的地下古代遗存。不知附近盖楼前文物部门有没有过考古钻探。

% e( T/ j: E; ~9 F" e+ K2 A5 v

     期待北京另一座汉墓,老山汉墓的早日开放。

# Z/ U7 N: w$ ?) z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2 {; I; T- r: I4 R3 ^

墓道内的车马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6 S4 R! U8 R9 ~3 a H7 g0 x

封土.白膏泥.木炭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2 k, g. f1 X3 D9 c5 a& g X, L

内回廊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 b+ t* |2 W2 R( R

外回廊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 W3 z2 X3 g: d1 [* m4 h

陪葬牲畜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q+ ^& W- q- W! @

棺椁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 V$ k# L( d* C# U# B; p& d7 {: h' T. B

黄肠题凑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 O4 e& F# j; i5 E. b

木门上的鎏金铜铺首。另一只还在木门上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M* F9 r- L; ]/ p. m

木枕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 l5 ]3 v8 _9 i/ \' [4 x

玉佩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博物馆院内金代水井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回坐沙发!

9 q R% A; d6 v8 I2 ~4 [

 

6 _* g& j& s; o- O" J

 

9 K# w$ G% b. z: N( v+ j0 d

好文!

' q5 C m2 W* n- a2 F

 

- _( ?+ O7 U. H7 S9 Q

好图!

发表于 2010-11-2 0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破坏环境也是很厉害的。就这“黄肠题凑”,多少棵千百年才能长成的柏树,被他们锯掉做了坟墓!
发表于 2010-11-2 0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燕山深处在2010-11-2 1:02:00的发言:
古人破坏环境也是很厉害的。就这“黄肠题凑”,多少棵千百年才能长成的柏树,被他们锯掉做了坟墓!
5 [6 K# w/ I; @; C1 K0 I

3000年前中国本来有50%土地被原始森林覆盖,自从战国、秦、西汉以来,无节制的修建纯木结构的宫殿和陵墓,耗费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其中以西汉时期最为严重,一座诸侯王的陵墓就要用木材上万立方,皇帝陵数量更巨大。所谓黄肠题凑,使用的只是柏木的木芯,一棵参天柏木,也只有一小部分能够使用。

6 w$ K9 S6 n! E2 q. _

 

- R* T- y& N) X3 O* L

西汉两百多年历史中,中国成片的柏木林遭到浩劫。到了东汉时期,皇帝和诸侯王的陵墓已经逐渐改用石条模拟的黄肠题凑了,不是因为人们的环保意识曾强了,而是因为在东汉时已经难以找到成片可用的柏木林了!

5 W- U( G( Z: T6 K% G& R& p' W# C4 u* v

 

4 u2 Z5 H9 K) \ O

同样的例子在以后仍然延续。隋唐三百年,长安附近宫殿成片、寺院林立,到了五代时,终南山已无参天巨木。北宋时,为了防卫北边疆界,黄土高原上烧荒毁林、广开农田,导致黄河逐渐变为悬河。

1 W( R1 _' C7 N0 E' s: y

 

* Y8 \$ K8 R; L& \

辽金时代在北京修筑宫殿时,所需大木可就近从海淀、石景山的山林中砍伐;到了元代,建大都所需木材就要去门头沟深山中砍伐,再经卢沟水漂流至大都了;再至明代,门头沟深山已无乔木林,明成祖建宫殿,木材出自西南四川、云贵山区,皆为金丝楠木;而到了清代,西南也无大木可伐,于是又挥师到刚刚稳固的并入中国的东北大兴安岭,成片的红松木遭到砍伐。

/ r4 B' N& t! _: X7 W

 

6 A+ T ]) F! L' z

除了修建宫殿、住宅之外,古代城市居民取暖所需薪碳,也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明代初年,从南口至张家口外本是一片乔木、灌木混杂林,有“林海”之称。自从定都北京后,京城所需薪碳皆取自口外山林中,到了明末,口外已无灌木可用;清代改用山西太行山脉的灌木林。明清五百余年,烧尽了华北所剩的次生林!

! L( a; H6 ^# d z7 {2 M2 J L

 

5 U' w7 a8 K9 |" v

另外,在明代,为了防御漠北的蒙古人,修建长城时砍伐了大量森林。而在日常巡逻中,为了让蒙古骑兵无法在长城周围躲藏,明军经常通过“烧荒”的办法,把长城外几里内的植物焚烧干净,便于侦查瞭望!

4 D. a! V7 x& |/ N o6 G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向古希腊学习,用石材,防火,保存还能长久。
发表于 2010-11-2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破坏惊人!

4 t; e4 Y# k' D8 g8 x/ l9 c$ q0 F

清乾隆时的寺庙建筑,立柱就难找独根的了,都是采用外围包木、箍上铁箍来加粗

- a! ?6 [7 K* H8 ]# w" `

 

( B! f& l5 [1 J/ z* g8 w

所以,为了不再依赖木材,不再破坏森林,我建议某些古建梁柱的恢复可以采用一些新型材料(但有关部门还非要用木材,说是“保持原貌”!)

/ U" D3 \& e: }7 y

如今,国内找不到大木,人们把手又伸向了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可那里的森林也是地球上的资源呀

发表于 2010-11-2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恨的是一改朝换代就要烧毁前朝建筑,要是不破坏,充分利用或稍加改造,留下的世界遗产会更多
发表于 2010-11-2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abj2010在2010-11-2 17:31:00的发言:
可恨的是一改朝换代就要烧毁前朝建筑,要是不破坏,充分利用或稍加改造,留下的世界遗产会更多
$ N" a/ `1 j7 K ?; ^3 q4 f$ ]

在这一点上日本值得我们学习。日本古代非常贫穷,所以对比较大的古建筑,一般采取不断维修改造的办法来继续利用,而不是一拆了之。所以日本现在很多上千年的古建筑,部分构件仍然是原来的。除了战火和人为原因失火之外,很少有因为翻修而彻底拆毁的建筑。甚至有一些寺院建筑是以前宫殿建筑拆改来的。

* c5 m0 e# G' `; g6 X2 U7 \

 

9 F2 r; F# U: f; w( A/ p. q' D5 e: \6 i

我们现在说中国人爱拆,其实自古就是这样。古代但凡建筑物旧了、坏了,往往是彻底夷平,在原址建新建筑。所谓的“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在古代是好事,但是对现代人来说,就是少了很多本来可以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使建筑发展的历史断了链条。

发表于 2010-11-3 0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iguelWang在2010-11-2 6:46: 254 的发言:
. E- k& C8 k- L$ p4 |$ j

  谢谢四楼写的好文。

7 t+ J' j- h* k5 B$ j/ r

  满城汉墓室的开凿,对林木的毁害更为惊人。

) o& Y6 K( A# o; v

  早些年大葆台附近开采地下水严重,地面下沉,

' s% k9 F! N1 }6 S% \# t' A

  墓地里出现一些地裂。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

; F& H- @# N- G- q

  如:赶走了喜欢漫灌的种地农民,迎来了房地产开发,

6 O! d: L1 m; |% c# e

  如今那些裂缝并未见好转。

" J4 f( W, V g! D1 k

  去参观的朋友不妨留意马车坑底和坑壁。

发表于 2010-11-3 2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里最值得看的就是黄肠题凑,今人皆是从此开始懂得此四字含义,也仿佛是在控诉古人滥伐毁坏的森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20 11:35 , Processed in 1.19615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