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71|回复: 2

红木家具天价泡沫破灭 8000万家具跌至60万元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0-29 17: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y3 I- ]# V/ J% l

  # f+ e( ]* P: E8 ^1 ]6 K4 }8 M

  2007年10月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曾经展出过一套价格为“8000万元”的老挝“红酸枝”家具,令人记忆犹新的是,这套家具的现场明确标出“价格不打折,卖给有缘人”。 : I; t- R8 y) E, F4 E) j

  2010年10月,同样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会场,《经济参考报》记者再次看到了包括“酸枝木”、“鸡翅木”、“紫檀木”、“黄花梨”在内的成套“红木家具”。而这一次,鸡翅木的17件套,开价最高不超过17万元人民币;紫檀木的19件套,标价也不过19万元人民币。 + V7 _! y- z2 J' X! y" p, y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认为:红木家具从天价暴跌的背后,是游资爆炒后撤离的恶果,而这一恶果,让整个家具行业付出了惨重代价,数年都难以平复。 6 b, ]) v" Z4 _3 K( O

  原来能买架“空客”,如今买不来一辆车 + s0 h5 i" W- m' ?+ x6 y7 I# R

  博览会参展商家阮文成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当年标出8000万元10件套的‘天价家具’,现在不到60万元就能买到19件套,价格缩水了100多倍还不止。原来卖一套家具能买一架‘空中客车’,现在可能还买不到一台越野车!” % B t ^9 q) i' K2 a

  当年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红木家具经销商黄鹏曾经介绍:“酸枝木是广义上的红木家具,此类木材生长周期很长,成才基本上都要上百年,2003年的酸枝木价格还不过7000元/吨,2007年的间隔已经飙升到35000元/吨。” . `/ T3 R' A0 K

  而在本届博览会上,参展商家阮文成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红木家具系列中的酸枝木,价格已经从当年的近80万元/吨,跌落到不到10000元/吨,价格缩水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 Y4 d* o: @" F( Z- G4 `8 P- |

  原料价格的缩水带来的自然是下游产品的销售价格迅速跳水。《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广西凭祥、东兴等边境口岸和南宁、柳州、桂林等家装展会、家具场采访时,绝大部分红木家具销售商认为,从2007年上半年达到巅峰以来,就一路下滑,目前为止,价格已经“跌落”到只有当年的百分之一甚至二百分之一。 3 J$ [# ^8 K; T6 ~

  凭祥红木家具销售商黄翔告诉记者,2006年至2007年是价格疯涨的一年,2005年黄花梨、紫檀木的价格不过10万元至20万元一吨,2007年8月,黄花梨就达到每吨250万元至270万元,紫檀超过每吨70万元至80万元,那几年,红木家具行当产生了一个接一个一夜暴富的神话。 Q. R8 d* [. G$ }& L$ ^5 B

  黄翔说:“但现在的价格,低得让人心痛,不仅原料价格超跌,家具市场也呈现出有价无市的局面。” " o- |' H* E$ q, n# E+ t* [. q# }' u: _

  黄翔告诉记者,2006-2008年上半年,几乎每个月都能有200-300万元的进账,江浙、福建一带的老板,看到店家有红木原料,不管品质怎样,不管能否按时交货,直接就砸钱购买。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市场迅速萎缩,如今一年到头可能都进不了100万元的货款。

  “泡沫破灭”引发价格回归
6 k* o; m, ?- Y6 c) Y h& F

  曾经多次在电视台“收藏”、“家珍”一类的栏目推荐红木家具的收藏爱好者蔡利强说:“现在我再也不说红木家具能保值增值了,因为2006-2007年入行的亲戚朋友抢购的红木家具,现在都在骂我呢。” G( g2 T3 d5 D

  《经济参考报》记者对多位业内人士进行采访时,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是:“红木家具”从“天价”到“地价”的迅速变化,与大量游资涌入其中进行疯狂炒作密切相关,如今,炒作的游资早已纷纷离场,但由此导致的红木家具“产—供—销”环节的混乱,使整个产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 V# Z$ F, e& ~- D! q2 V

  常年在福建、广东、北京、云南等地拥有多家“红木家具”销售场所的商人胡斌琳告诉记者,2003-2007年是“红木家具”飙升最为迅猛的时间段,按照“红木家具”市场的基本规律,一般来说,家具每年增值15%-25%之间,属于较为正常的速度。但2003-2007年之间,“红木家具”的势头几乎每年都是以“翻筋斗”的速度在飙升。 $ @) H6 S! _; a9 A7 ^

  胡斌琳说:“以最贵的海南黄花梨为例,2003年的价格不过3万多元/吨,但2004年就涨到6万元/吨,2005年飙升到12万元/吨,2006年涨到80万元/吨,2007年迅速飙升到近300万元/吨。完全不符合这个市场的运行规律。” P: X0 c) K5 x$ I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收集红木家具的收藏爱好者杜成峰分析认为:从后来了解的情况看,完全是因为有大量场外资金涌入红木家具市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拉高出货……等一系列手法,将红木原料和家具炒到了“天价”。 + r Y" h4 N9 v

  杜成峰说:“当年流入红木家具市场的资金,要比原来已经入场的资金多200-300倍,由于行业内对这样的资金流向很不清楚,相互之间也缺乏原料信息的互通有无,因此,在很短时间里,行业的所有原料几乎都‘节节看涨’,实际上是因为原料都垄断到职业炒家手中,缺货的业内人士只能眼睁睁看着价格飙升。” & J( T# t3 g6 j# I N

  最让这些红木家具经销商、收藏爱好者们懊悔的是:最初他们认为“稀缺”、“绝技”、“保存年代长”、“增值速度稳定”的“推销说法”,成为“职业炒家”们将价格“吹高”的最大推手。 & h9 F! ?( D8 x9 N0 G% A


行业混乱的状况未彻底改变
% d7 c" P7 x/ D: e0 K; D6 L3 i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中越边境市场、家具制造企业和家具销售卖场暗访时却发现,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商家在混淆“红木”、“硬木”的标准,并以“标准”没有强制执行力,来向消费者“答疑解惑”。 5 L9 s e8 `3 d; l6 Y6 _

  记者深入采访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即使是红木家具进入“裸泳时代”,一些企业也遭遇了“大浪淘沙”的行业洗牌,行业内部也出台了相关的标准,但从实际情况看,行业混乱的状况并未彻底改变,市场的信心尚未得到提振。 * ^3 K2 r) B6 Z: c. P. p, x

  2008年9月1日,红木家具的新标准《中国深色名贵硬木家具标准》出台,规定销售的红木家具必须标明产品名、木材、辅料、木材产地、质量等级、涂料、规格等。这一标准曾经被业内人士寄予厚望,认为是“规范红木标准、实现市场洗牌”的重要措施。 3 t$ ^3 ^9 K' [8 a' X7 O% m

  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南宁富安居、柏图家居、春城家具等多家家具市场进行随机采访时,调查的63位“红木家具”销售商及其推销人员,超过一半以上没有听说过有《中国深色名贵硬木家具标准》;2/3的表示“标准是标准,但我们企业有自己的生产规范,别的很多企业达不到的,我们都能达到。”;还有30%左右的促销员明确表示“我们生产的是‘红木’不是‘原木’,品质自然会有差别”…… 6 ?4 G# i C+ j- l T

  南宁“富安居”家具城的多位家具促销员表示:“《中国深色名贵硬木家具标准》是针对‘硬木’而言的,‘红木’不是‘硬木’,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木制家具,大部分都是胡桃木、乌木、水曲柳木等,‘红木’的 价 格 就 是 再 低 , 也 要 比 这 些 木 料 价 格高。” 8 v, k) K0 U7 J0 H0 ?( @7 Y! p

  胡斌琳告诉记者,目前“红木家具”的成套市场上仍然有不少混乱的情况,如到底用料多少称为“红木家具”,比例占到百分之几以上才能称为“红木家具”;“红木”用料在哪些位置,是整块红木还是拼装红木…… ) n. K4 R: g% k3 K: T! J: }

  胡斌琳说:“这些别说没有产业标准,就是有产业标准,企业和商家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也不会严格执行。因为谁都知道,老老实实做家具,要不就是价格太高卖不出去,要不就是卖出的价格连本都赚不回来。”

  观点 6 Y w7 l+ \+ X6 Q

  “红木乱象”亟待正本清源 ) |$ F# m" T0 M5 w- c9 f

  从普洱茶的“天价风波”到“红木家具”购买“空中客车”的“梦幻奇迹”,从“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到“糖高宗”……短短几年时间,我们先后经历了各类商品价格飙升、创造“天价泡沫”之后,又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打回原形”。 / X* f. Q; \0 A& s9 I, W" u1 B9 s

  “红木家具”及其类似商品价格飙升和泡沫迅速破灭的背后,凸显的是我国民间资本积累和投资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大量民间资本沉淀在国人中,“藏富于民”的情况逐渐显现,另一方面,居民投资的渠道相对单一,股票、基金、房地产,仍然是居民投资的主要渠道。 / h$ b' ^; u+ ^6 Q, w( G

  投资渠道的单一,加上近年来房地产价格迅速飙升带来的资产“缩水”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居民希望能够转移投资渠道,实现自身资产的保值增值;投资渠道的单一导致缺乏理财知识,又希望自己的财富能够实现保值增值目标的富裕阶层,将资金用于炒作看似梦幻的“泡沫”。随之而来的,无疑是红木价格飙升、普洱茶价格飙升的“幻象”。 5 n# k4 p4 g6 H1 b

  表面上看,“红木乱象”和“普洱泡沫”破灭的背后,损害的仅仅是投资者、炒家的利益,实际上,一轮“洗牌”之后,损害的还有行业的诚信度、消费者的信任度、产业正常发展的轨迹,还包括民间投资者的信心。 . p" ^' V' q/ o

  将“天价红木”正本清源的方法很简单:这就是开辟更加广阔的投资渠道,使得民间资本不仅能够沉淀,而且能够收益,这就需要从产业结构进行深层次的调整,摒弃高耗能、高排放、单纯依靠人力资源优势来推动的“增长速度”,将目标转变到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领域中,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为中国经济下一轮的增长周期奠定坚实的基础。 " d6 T5 z: b% t. e# W5 E0 u8 a

  将“红木家具”正本清源,还需要从生产源头上对整个产业进行监管,将产业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行业自律、部门监管等多种方式,实现整个行业的规范、持续、健康发展 : C' Y: T! e; ]% H4 {3 _

一位红木家具炒家的自述 ; B2 A: c( h% P8 {2 S1 B' l


  没想到,“最后一棒”砸在了手里! 4 g/ T4 n3 j" x/ ?

  ●要把红木家具的价格炒上去,就要学会利用媒体、网络、舆论的力量,打造“综合效应”。而我正是在这个阶段,逐渐成为相当一部分初入行者眼中的“权威专家”。 - K' |& Q; G. e6 }# }

  ●整个行业内都被自己制造的“泡沫”所陶醉,从2003-2007年之间,通过“垄断原料制造‘稀缺神话’—————炒作价格制造‘暴富神话’ —————专家推荐制造‘升值传奇’”,红木家具的价格一口气飙升到了原来的几千倍甚至上万倍。这样的增速让我们自己都叹为观止。 9 a+ e# z; z+ w2 A

  ●我不是没想到泡沫会破灭,只是希望自己能在破灭之前把“最后一棒”抛售掉。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真是太天真了。 0 r9 I7 S5 Q: w' z$ _


  从珍爱到珍藏,从珍藏到投资,从投资到投机,从投机到炒作,从炒作到破灭,从破灭到“谷底”……回顾自身最近5年在“红木家具”行业中摸爬滚打的经历,如今已经负债累累的红木家具厂商梁俊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自述了炒作“红木家具”的经验。

  靠“综合效应”成了“权威专家”
: l- x5 L* a" ^! P

  在同行的推荐下,各类电视台、电台频繁找我出镜做节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夸大红木家具的收藏价值、增值速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8 L( L( B$ W& `7 }

  红木家具广义上包括紫檀木、花梨木、鸡翅木、酸枝木等硬木家具。长期以来,爱好者首先是基于个人生活需要来购买,真正意义上炒作的很少。到 2000年左右的时候,才陆续有人开始关注红木家具作为收藏品市场的运作情况。2000年的时候,南方市场和北方市场上,5000-6000元左右,就能买到非常像模像样的红木家具了,从框架、榫头、木板……都是红木家具,而且是品质很好紫檀木或者黄花梨木。 & ]: Y3 s, n# Z* n4 [% q" M* Z

  从2003年开始,红木家具的涨势开始加快。我也就是在这一阶段,从爱好者、收藏者逐渐变成了“炒家”。因为我非常熟悉各类红木家具,一眼就能看出不同红木家具的品质、用料,很快就成为行当里的专家。从2005年开始,在同行的推荐下,各类电视台、电台频繁找我出镜做节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夸大红木家具的收藏价值、增值速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 g5 ^" y+ i* @- ?: @# q ?

  同是“炒家”的同行告诉我,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网络时代、娱乐时代,要把红木家具的价格炒上去,就要学会利用媒体、网络、舆论的力量,打造“综合效应”。而我正是在这个阶段,逐渐成为相当一部分初入行者眼中的“权威专家”。 - w) _, @+ X( [6 ^' ~' w$ m( U, v* S" j

  整个行业都为自己制造的“泡沫”陶醉 0 `- }% ^6 V/ g# ^0 y4 h

  由于红木家具的销量有限,在职业炒家眼中,只要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垄断整个供应链,就能制造出一夜暴富的“天价神话”。 & E0 K6 z+ B9 s7 |1 T" }

  不管是红木家具还是硬木家具,每年在中国的销量都是按一定的速度增长的。因此,符合经济增长规律的“红木家具”,每年升值的空间非常有限,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3年之间,每年也只是以20%-30%左右的速度增长。 8 B% U: p& { {& I0 M

  但是,由于红木家具的销量有限,在职业炒家眼中,只要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垄断整个供应链,就能制造出一夜暴富的“天价神话”。从2002年开始,我就加入了类似“金字塔”结构的“区域红木仓储联盟”。这一联盟的做法是:参与者向红木生产企业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就成为经销商,所在区域性的红木全部通过经销商销售。产地和经销商供销体系形成后,一级经销商就会与二级、三级经销商联手,抬拉红木各类产品价格。一级经销商通过绝对垄断权,留下 70%左右的红木囤积,拿出30%左右的份额,通过“价格联盟”进行跨区域抬拉,将价格拉到购买价格5倍至6倍抛售给二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继续联合抬拉,达到满意的价位后才抛售给三级经销商。 . c- H- P( b( r+ \0 r$ c

  我们这一联盟的出现,悄无声息地打破了原来红木家具已经形成的市场流通渠道,将大量的红木迅速囤积起来,层层囤积、层层抬拉价格,结果只用三成流通原料炒作,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红木家具的价格就比原来飙升了一倍。 2 o: a: U* ^% r0 P

  行业内最吸引人眼球的事情,莫过于2007年北京元亨利古典家具有限公司搞出的“黄金换木头”活动:当时,这家公司在“红木大观楼”中摆出价值百万元的金条,兑换比例是1公斤黄花梨木换40克黄金,向京城百姓征集海南黄花梨的木料,并且声称不管是擀面杖还是瘸腿凳子,只要是海南黄花梨做的,都能变成宝。 6 W3 X K5 W" j& A

  当时,整个行业内都被自己制造的“泡沫”所陶醉,从2003-2007年之间,通过“垄断原料制造‘稀缺神话’———炒作价格制造‘暴富神话’———专家推荐制造‘升值传奇’”,红木家具的价格一口气飙升到了原来的几千倍甚至上万倍。这样的增速让我们自己都叹为观止。

“最后一棒”砸在手里“套牢”数百万资金
: o( _* A/ p% ~: n2 A$ s

  “砸”在手里、至今还存有的800多吨各类红木,让我被“套牢”了几百万的资金。 ! H0 p' P0 P7 y0 I. m

  从2003-2007年,我最初是通过收藏,然后是通过炒作,投入不到30万元人民币的家具收藏,最高的时候仅存在仓库的红木原料,价格就高达近1亿元。但这一泡沫在2008年3月份之后就迅速破灭。“砸”在手里、至今还存有的800多吨各类红木,让我被“套牢”了几百万的资金。 7 X3 ? D& O* p8 M- G! d' L" {

  我不是没想到泡沫会破灭,只是希望自己能在破灭之前把“最后一棒”抛售掉。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真是太天真了。其实,红木家具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应该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不能作为“一夜暴富”的投资对象。 - m* P7 A( M$ ^! `" u0 o7 X

  如今的我,心态又重新回归了以往,我还是喜爱红木家具,还是喜欢到各地去走走、看看红木家具,帮助别人鉴赏、品评各类红木家具,只是,我不会再去投资、“炒作”了。 ; Q7 l, F2 }1 M) F

  尽管由于价格暴跌遭遇了“行业洗牌”,尽管也出台了相关的行业标准,但在我看来,目前整个红木家具市场还很混乱。仿红木家具、冒牌拼装的红木家具……都在侵吞这这块巨大的市场,红木家具在市场价格暴跌的同时,消费者对家具的信心也在暴跌。 : D2 z5 t, ] P& s

  一套五件套的红木家具,紫檀木料的可能要花费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但是仿红木则只需2000元至3000元。用亚花梨冒充花梨木,用铁木、豆木冒充酸枝木,用非洲鸡翅木冒充缅甸鸡翅木……每次别人邀请我外出购买家具做鉴定的时候,看到这些假冒红木家具,我心里都不好受。我希望这一市场尽快“正本清源”,整个行业的品质尽快提升。

7 T! V+ Q; T$ \0 Q s4 e: f

 

! d6 ~) |; S, h( B1 n

 

( n. m' J( J) A) f' g

新闻来源: 经济参考报

+ @2 v2 z9 Q- i: a

 

( ?, p8 Q( Y* t% W$ c* Y/ {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9 1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07年买的非鸡16件套不过几万元(现在基本没有缅甸鸡翅木家具),现在到没贬值。
发表于 2010-10-29 1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还有就是这些投机商的炒作把多少好好的生态植物资源破坏了。。。。。这些炒钱的可恶之至!还有就是我们的农业资源,老北京城地皮,矿场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6 21:05 , Processed in 1.34841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