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7 m+ r' t* j9 P e
今日的计划是: - ~* j: G* B1 ~; N n
拍摄孝陵的朝山(金星山)——访苏麻喇姑宝顶(老贵人园寝遗址)——拍摄兴隆口——谒昭西陵——游走孝陵神道(影壁山以南段)。 # ^9 ^; R& G& `; G2 |" K2 f
$ x2 O; e6 P# O; y9 p6 Y) b% I
2 {5 ]4 y( ?% V W; e3 K续前文。
- R- _3 o4 ^9 G& B) U# x ) B! Y" T6 D* b* [! ]# o( a( Y" h. h `$ G
5 h, }6 _& i# s _1 c - B7 L3 h: [4 I& _$ k; ?! S
" v% `: q8 ?% N" g4 H [转帖]: 《第十四章 清东陵的陪葬墓》 作者 岳南
7 ^* K6 @9 N( q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在孝庄皇后的身旁有一个非常重要而显眼的人物苏麻,她聪明美丽,遇事机敏,才华横溢,既是孝庄皇后的心腹,又被康熙帝视为知己,在宫中颇受人们的尊重和喜爱。康熙帝对她倾心相爱,一度曾想娶她为妃。后来她出了家。孝庄皇后死后,她也追随老主人而身亡。历史上真有苏麻这个人吗?真实的她是怎样的人?她死后葬在了哪里?
7 p" q8 E& u/ s+ i M历史上确有苏麻这个人。她的原名叫苏墨儿,进入清宫后改称苏麻喇姑或苏妈拉玛妈妈。
" K- p% J7 R1 [) Z! ?苏麻喇姑出生在辽阔的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天生的俊俏,而且心灵手巧。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她作为年仅13岁的科尔沁贝勒寨桑的二格格本布泰(即孝庄皇后)的陪嫁侍女,来到后金的都城沈阳。后来随本布泰入关,驻进了北京的紫禁城。
3 n/ V, {9 }5 I; e, d- v$ w苏麻喇姑始终是孝庄皇后的贴身侍女,是孝庄皇后的心腹和知音。她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老主人孝庄皇后敬重有加、毕恭毕敬、小心周到地侍奉;对比自己小约40岁的康熙帝则奉若神明。苏麻喇姑虽然是蒙族人,却能讲一口流利的满语,能娴熟地书写满文。孝庄皇后曾让她教授康熙帝学习满语、满文,成为康熙帝第一任满文老师。由于苏麻喇姑心灵手巧,她所做的衣服既合身又好看,人人称赞。所以朝廷曾让她参与了国初满族衣冠饰样的制定工作。苏麻喇姑在晚年还担起了抚养康熙帝第十二皇子允祹的重担。允祹生于康熙二十四年,生母万琉哈氏(后来封为定妃)到乾隆二十二年才死,活了97岁。允祹生母健在,为什么却让苏麻喇姑抚养呢?这可能是孝庄皇后或康熙帝,也可能是两人商量的结果:为了减轻年近古稀的苏麻喇姑的孤独和寂寞而故意安排的。让苏麻嗽姑抚养皇子,表明了孝庄皇后和康熙帝对她的高度信任。苏麻喇姑将自己的全部的母爱倾注到了抚养允祹上面。允祹在苏麻喇姑的精心抚养下,健康成长,后来成了颇有才干和头脑的皇子。在乾隆年间允祹被封为履亲王,授为议政大臣,79岁而终。允祹是康熙帝皇子中最高寿的。这与苏麻喇姑的良好教育培养有直接的关系。
* X5 b* O7 k) q& N) w7 G9 Z苏麻喇姑也有自己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她终身未嫁,始终过着独身生活,陪伴在孝庄皇后的身旁。孝庄皇后于康熙二十六年死后,她又在皇宫度过了18个春秋。苏麻喇姑笃信佛教,吃斋念佛是她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 ?) A! ?8 s: v7 T3 C# p" g* K
康熙四十四年八月苏麻喇姑得了病,“腹痛痢血,食不下咽。”正在塞外巡视的康熙帝闻知苏麻喇姑有病的消息后,非常着急,出了许多方法为她治病。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公元1705年10月24日)苏麻喇姑走完了她那不平凡的人生之路,与世长辞,享年90多 岁。 ) y9 M+ G$ m e- T& E
苏麻喇姑辞世后,康熙帝非常悲痛,命以嫔礼治丧、安葬。将她的灵柩停放在东陵的暂安奉殿内,让她在九泉之下依然陪伴在老主人孝庄皇后的身旁。雍正三年(1725年)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苏麻喇姑毕竟不是大清皇家的人,所以就不便再停灵昭西陵,于是雍正帝命在陵园外与昭西陵较近的地方为苏麻喇姑相度福地。最后确定在昭西陵东四里的南新城东面的平坦之地,在那里为苏麻喇姑营建了一座园寝,建有厢房、值班房、宫门、大殿、园寝门、宝顶、围墙等。雍正三年八月初七日将苏麻喇姑葬入该园寝。乾隆二年又将雍正帝的老贵人也葬入了这座园寝内。所以这座园寝也称老贵人园寝。
1 p( z$ r4 i% w说到这里,有人会不解地问,在西陵的泰陵旁边建有泰陵妃园寝,那里是雍正帝妃嫔的墓地,为什么将雍正帝的老贵人葬在东陵的苏麻喇姑的园寝内呢?这其中的原因,无论清代的官书,还是清宫档案,乃至私人笔记,均无记载。但有一条档案对我们很有启发。雍正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内务府总管向皇帝奏请圣祖易贵人安葬事宜。雍正帝批道: * h2 u: K3 \9 O- |; C
今日总管等所奏易贵人之事。似此贵人入陵尚可。陵内关系风水之地。如曾奉御皇考之贵人尚可,若随常加封者,则不可。或在外围周方左右,或在苏麻里姑之左右另建园寝。尔等谨记。若遇事出,同内务府总管密议具奏。
1 J7 x8 B& _& ]根据这条谕旨分析,这位老贵人很可能是未奉御过皇帝而随常加封的贵人。因此未将她葬入泰陵妃园寝内。老贵人是于乾隆元年七月二十一日奉移东陵的,乾隆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入葬的。老贵人既然是雍正帝的贵人,为什么不葬廾清西陵,却葬在了清东陵,至今也难以解释。 |# ~1 v( ~5 D, t& z8 O
清朝晚年该园寝被毁,如今仅存两座宝顶。据当地老人讲,苏麻喇姑的地宫内无棺椁,只有一口缸,缸下是砖座,以此看来,苏麻喇姑死后可能是火化。如今有许多游人在来清东陵时,总要到苏麻喇姑的宝顶前去凭吊和怀念这位不平凡的女性。
% K4 B- p* A( i$ w* { 2 S& A/ m' P# p2 M9 X& ~
0 R. \" p* _, Y8 \; T
% F; k2 a1 E5 O8 ~1 ]( e& ^! `2 H
$ R% ?0 ]9 W; Y7 V
我以为,同葬在这里的应是雍正帝皇考清圣祖随常加封之某贵人。 - P3 H+ t! S2 p
6 p( M. W' F, S
+ R$ e) I! ?6 ~9 J6 O- n! B5 S
' r* \: _" s: }7 f理由就是: ' w/ v2 S3 \6 _; R' b( g9 @. h
; q: a2 w/ f8 T* J. B
雍正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内务府总管向皇帝奏请圣祖易贵人安葬事宜。
' [/ K3 h; \8 H8 G) |
5 r3 I b4 b: G- v7 o雍正帝批道: ' G! W% ]& A, B4 {! [* w
1 ]9 S# g, T6 H. d% Y今日总管等所奏易贵人之事。似此贵人入陵尚可。
@) X( G, q( x3 l/ e/ v
, l' s1 [% w" F7 |3 E& e陵内关系风水之地。如曾奉御皇考之贵人尚可,若随常加封者,则不可。
; B7 W" Y" Z" J8 s7 d* r# H: @ 3 s# a |% J9 p; F C7 B
或在外围周方左右,或在苏麻里姑之左右另建园寝。尔等谨记。 3 A! ^' L( O8 R2 D
, U- m8 n: w! d. Y
若遇事出,同内务府总管密议具奏。 # t+ ?2 Y) N, z+ S2 a2 {
, {1 H" a6 _# Q. A: S d) M
% [# c& c U' J% Q4 z q$ [4 V
; y8 H" k* m: P: _2 U我沿着原路回到石马公路,时间是11:40. ; }4 A3 U! ]+ R* F9 ]
. ^8 }/ m, _" C1 ~1 M( s, r, B
' i+ W5 ?: w! w
6 d S- s3 g- ~! ^1 C/ R南行300米,来到清东陵售票处(南新城): # T2 k9 V: h1 M$ R' Z; M' A: C; T
# c5 b5 N- u9 R* i# h+ P
# p7 M5 S' j' k: _
这是收费的公示板:
$ I7 |& f. b+ j( E8 a5 p9 b : _1 F% x+ i/ j' a
# N" M' r* z. U R% z6 V4 r
, r r o6 S' V/ A. ^! [! x
$ [( H, }+ e# M, a5 \" v由公示板看,定陵已不开放了。
" [' ^% b( w3 t5 H7 W& | 5 ~! u0 Y% h) k% y# |* u
由公示板看,昭西陵作为补充景点开始收费参观了。 # Y/ k! j) F7 d8 H5 ]
" h% H5 a& P& | K: R n5 A
! i# w P4 ^4 I: s- q+ ^. @
陵区的通票时限是1日,改签后可延至2日。 4 Y$ w6 Y4 |2 q; E" P _6 ]+ [
我没有买门票。
" m4 ?8 J3 j0 O
% K5 ?# u% Y- Z7 w4 X2 S
- |. }* ?1 ^1 u, C9 D 由售票处门前的环陵路向西行约0.5公里,就看到指路牌:
/ V: ^" [& L, I. O% d

$ @% z4 Z) G! W0 A( r- Y; ]
v" T: R& E4 p& M) d # s0 O( ]" y6 j6 V) U! [3 D
# e9 A" H- w' P ' A- @! w. u" ?( Y
现在的时间是12:00.
" ^7 B# P& w- `& c 4 }7 X2 Z, q0 B( M) Z$ ^
现在的气温有27摄氏度。
1 R, {2 k: w, y4 |* n / F1 o G& m$ v& E- d
/ U6 B: i& U. I7 |% W- C# d 由地图看,在石门镇的村西处向北望,群峰间有一处山口(兴隆口)。 2 I0 |5 Q7 F/ X0 D8 {2 i! H( l
+ b! @: }) _8 J$ h山口内的远处隐隐露出清孝陵的朝山——金星山,景色非常的壮丽。
2 ^+ U ?' I! D r ; U0 J# @+ i5 ?
2007.09.我离开清东陵经石门收费站前往北京的长途客车上看过这一美景,转瞬即逝,没有拍片。
0 e) A& u# _: o; V$ b* B9 U0 p+ z
) g) h- S4 x: i# g* e- e. C
 7 m& w4 H. R1 I2 C
( o& O3 H Q, D, p/ w
3 F* P: k$ g, ?* X
图112. 内黄点处为计划中的出发地。 . q" n$ g/ z ]. T& K' Y
9 ^ H7 W, A! N) U8 q5 `, ^- Q4 C
这或许就是此处称为“石门”的来历? 7 r$ p C4 d- t1 n& i7 P
' X8 w$ v- S" C1 Z$ `% k
5 C& c8 a& Q/ B6 C无奈天气太热,遍野都是未收割的高杆农作物,我最终放弃了到石门镇拍摄兴隆口(当地称龙门口)的计划。 ( ?& _4 a- R- w
8 S b) |. {( D! e1 `& ^; S7 }- D
: ~: Y8 A& j8 ?! ^$ C
3 t. {/ `$ A7 a6 N) g' a9 }5 X* {9 c我决定先去谒昭西陵。
; n3 i4 ^' S" n X8 u5 D 6 h" o: ~- y9 B) b6 H
. X8 c* u+ K& Z0 d7 } 待续。
. Y3 e4 G9 \; j: c6 s: O.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