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8 E; C2 e9 h% k
《日下旧闻考》记录景帝陵碑乾隆题诗,诗前有序言,诗后有跋语。现场的景帝陵碑亭之内石碑碑文没有序言,只有乾隆题诗和跋语。 3 p% W3 s Z5 t e, C% x
景帝陵,这个里边故事多了,以后有时间再说吧。
* n: ?4 C; `# p+ e" j序言:在玉泉山北,登山可望见。
6 |( ]; H. V% s/ k: R题诗:《题明景帝陵》
8 R( n% t8 b4 |2 z迁都和议斥纷陈,一意于谦任智臣。 1 V( [' m3 [7 _/ Y; s
挟重虽云袪恫喝,示轻终是薄君亲。
. L+ \; `% Z( g* l, L侄随见废子随弃,弟失其恭兄失仁。 ! D U4 V7 L' h, M' k
宗社未亡真是幸,丘明夸语岂为淳。
! X8 G+ k) D# A$ O跋语:按景帝任于谦,排群议而力战守,不可谓无功于宗社。独是英宗还国,僻处南宫,事同禁锢,而废后易储,有贪心焉。天道好还,子亦随死,终于杀礼西山,实所自取耳。 % u# {6 |) n1 p; s+ p, @
然英宗亦岂得辞寡恩尺布之讥哉。至于于谦“社稷为重”之言,盖出于吕饴甥“丧君有君”及公孙申为将改立“晋必归君”之意,后世迂儒无不以是为韪。夫君犹亲也,亲为人执,为子者不披发缨冠而往救之,以示“不急”,其可乎?则意欲之狱,亦有由来。或犹以为非英宗意,是真不识事体者之言耳。 " I+ \+ G1 r4 A" O0 G! E
然则当时宜从和议乎?曰:不共之仇,安得与和?缮甲治兵以从其后,如岳飞之力战迎二帝,天下其谁非之? ( I* X! }7 T' z* ?+ p g- b. ~
乾隆己丑季夏月(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九月)
0 v0 B0 K/ g9 n5 P' M" ^此碑的碑阳题刻“大明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里边还有皇后合葬。
6 A3 N& S% { w/ l; _& n不知何年,碑阳向北,乾隆题诗的碑阴反而向南。
探访景帝陵
探访景帝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