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85|回复: 3

请问大家,这是商务印书馆么?[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7-23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真是西琉璃厂路南的商务印书馆么?

( ~! P! f v8 X& X- }2 I! h+ p, @

 

" K1 t$ P; f1 C# d

如果不是,劳烦大家给我贴上个对的。菲菲在此谢谢了。

请问大家,这是商务印书馆么?

请问大家,这是商务印书馆么?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7-23 14: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上海福州路的时报馆

1 _' q2 ~6 B0 F" x

 

发表于 2010-7-23 14: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个资料

$ {' t6 @/ X; C; W

 

7 }$ t4 ]9 G2 _' Y& V

2 j7 }$ B% [7 V8 ?$ q5 K7 o

3 F- j' d; _+ ]8 }/ B! @, T/ l# a- D4 Q5 R; u0 @7 k' B6 W( t+ a& n, y9 e: @0 g* H- |3 M1 K1 R0 ~$ u) |) U" X8 U% _; Q3 v9 F8 M. w2 b
时报馆——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观
) p2 R0 q9 P/ \% }

9 n$ F3 W0 G, E* Q$ u8 O

人们在福州路老照片上可以看见一幢风格奇特的塔状楼房,这在上海市中心是绝无仅有的,它就是时报馆。

% V$ l0 [+ N* E- C

《时报》创办于1904年,是戊戌变法后维新派在国内的第一份报纸,康有为的弟子狄葆贤和罗普分任经理和主笔,梁启超也参与策划,报馆位于福州路、望平街(今山东中路)口。该报开辟“时评”栏目,分版论断,反对专制,主张立宪,提倡教育,宣传欧美文化。《时报》文章思想先进、观点鲜明,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国学大师胡适在上海居住期间,几乎每天都要读《时报》,他还把报纸上的诗话、笔记、小说等剪贴成小册子,作为日后创作的资料。

0 h' i+ N- B" \8 p) S* p2 R

由于报馆面积狭小,不敷使用,狄葆贤于1921年建造报馆新楼。新楼占地1081平方米,建筑面积4981平方米。混凝土结构,共7层,通高25.64米。底层有欧式拱券门和爱奥尼克柱式装饰,东、南两立面均为西洋风格,上部还有巴洛克式山花装饰。在3层顶部辟有屋顶花园,种植花木,安放桌椅,供人游览息憩。东南转角处矗立中国传统风格的八角形塔楼,飞檐翘角葫芦顶,但门洞为欧式拱券装饰。塔身周围挑出阳台,供游人登高赏景。这幢中西合璧的建筑是当时上海一道奇特的风景。

2 f4 c' T1 ~' `8 \0 y9 @; l5 Y+ r

时报馆新楼落成时,民国政要和各界名流纷纷题词祝贺,孙中山题 “宣传文化”,黎元洪题“扬光飞文”,蔡元培题“日日新又日新”,马相伯、章太炎、唐绍仪、伍廷芳、严范孙以及外国学者杜威、罗素、卜舫济等也撰文、作诗或题词致贺。

% {) L8 P5 p* \1 x

由于年老体衰,狄葆贤后来把《时报》盘给留学归国的黄伯惠。黄伯惠改变了报纸的风格、内容,增加了图片和新闻的份量。1927年,《时报》率先使用三色套印报纸,使印刷质量居国内领先地位。1928年,郎静山、黄伯惠等人在时报馆楼内成立了“华社”,这是我国南方第一个摄影团体。1929年,《时报》迁至浙江路小花园处,塔楼建筑由大东书局使用,但上海市民仍习惯称之为“时报馆”。

6 E1 f5 ^* N% D; Y. x

解放后,这里曾作为外文和美术书刊的销售处。1998年建造百腾大厦,这幢曾给上海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被拆除,令人扼腕。

! n8 ?! _$ K6 _( w1 U

 

发表于 2010-7-23 14: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好像是北京的

/ [$ R3 B* t# x

 

# t/ a* R' m. {+ V2 T6 }: y

 

请问大家,这是商务印书馆么?

请问大家,这是商务印书馆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7 03:06 , Processed in 1.30460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