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81|回复: 12

广安门到陶然亭——终点的故事1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3-8 1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 J5 ?0 H% q9 J3 S% \& `# E6 B. H1 z

 

* r* T- k' o+ s( V, {4 N

  写了几段从广安门到陶然亭路上的故事;既然有朋友感兴趣。我就接着说。说说陶然亭名气的由来、解放后的情形、义冢名墓、民国初年的故事等几段。过了黑窑厂,进公园北门,公园主体是陶然亭。就先说,进门偏东,正南,有桥,名“榭湖”;过桥,直走,过土山;或绕着走,顺湖边。南头,高台上有庙。门上石刻横额“古刹慈悲禅林”;慈悲庵或慈悲院,就是这儿。院里西屋,就是陶然亭。曾是茶馆,庙随便进。翻建后,要四块钱门票,才能进去。陶然亭的大名,传古今,扬四海;中国四大名亭,排第二。第一是醉翁亭,在滁州;欧阳修《醉翁亭记》,炒的;第三是爱晚亭,长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亭以诗扬名。第四湖心亭,杭州西湖,位置占便宜。陶然亭的名气,复杂,一言难尽。慢慢说。

- v, P p+ Y+ e

  陶然亭名气大。可看景不如听景。听景,值得看!也许是广告,商业广告,古有明训:“老王卖瓜“;可信度值得怀疑。政治广告,可信度更低。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把老百姓蒙的一愣一愣的。当年陶然亭,也是名大诱人智者晕。鲁迅先生1912年从绍兴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五月五日到京,十九日就到陶然亭来玩;急着看这座名亭。他住菜市口北半截,离这儿挺近。后来搬到西城,也不远。前后在京十五年,上陶然亭,只此一遭。俞平伯先生,慕名来游。在《陶然亭的雪》一文里,表示失望,说“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名声,不一定和实际相符。在原地新修的陶然亭,当然气派,比“拙钝的几间老屋”高大壮观,与立在西岸的云绘楼、清音阁,两座皇家建筑相较,毫不逊色。民间和皇家一字并肩了。这合于人们心理:人往高处走。鲁迅有过一段话,说:“人总要往上爬。爬的人多,路只有一条。要靠推和挤;推倒,挤上前去,踩着

6 f" f! m: d. f/ V

肩膀;爬上去了”(大意如此)。陶然亭,从老百姓爬到贵族的高度了。

$ ~/ l! @. L: ]: k

  能有陶然亭,是江藻的功劳。他是清朝康熙时的工部郎中,被派到黑窑厂监管烧砖。当官,什么时候都差不多。人说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一天。康熙那会儿没报纸;更闲在。他看上这块地儿了。不用投标,也甭报规划局。在慈悲庵庙里盖起三间敞厅,休闲、健身,招待宾朋;多功能。起名陶然亭。姓江的盖的,也叫江亭。这是康熙三十四年的事。从三十三年,黑窑厂停止烧砖。时势造英雄,也造名胜。陶然亭成为名胜,时势使然。

3 {" J4 g( I: F% S, P8 v n

  清朝规定,内城满族居住。不许建会馆。从明朝开始,北京有会馆。明成祖把全国科举会考的考场,从南京搬到北京。南七北六十三省,应试的考生成千上万;都聚北京,睡觉吃饭,就是大事。四十多年前红卫兵到北京,住得可街可巷,家家借被子、送吃食。六十以上的还能记得。赶考的没红卫兵多,也不好办。会馆,解决考生食宿,各省、道州府县,在京建立会馆;民间办的,不是驻京办。都在外城。菜市口、南横街,会馆最多。三年考一回,考上的少数,有着落。考不上的多数回家,等下次开考。路途远的,光走就得半年,费钱费力费功夫。就选择在北京复读,自学,准备下次会试。这是当年北漂一族。异乡异客,寄身会馆。人同此心,心有灵犀。失意、寂寞、思乡、念亲、怀人,各样的情思。“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现今流行说法叫郁闷。要排遣,要发泄,要稀释。去花园散心,找人聊聊;到清静地儿发呆。都要有个地儿。去哪儿?

- x3 D( c5 ? \% r

   皇家园林,禁地不许进。私家园林,两眼一抹黑,不让进。有关系,也是主客,相待以礼,客客气气;郁闷加拘束,更苦。陶然亭,苇塘水潭,野花杂树;登高临远,寄兴怀人。荒坟义冢,凭吊追思;公共场所,无顾忌,不拘束。春秋佳日,风晨雨夕;这里成了互动沙龙。京城里衣食无忧的闲人,要消遣;官员们休暇,要娱乐;文人墨客要抒发。各色人等在这儿聚齐儿。饮酒赋诗,抚琴作画。“一醉一陶然”之后,踌躇满志,悠然自得。说得意的事,誇见到的景;力争叫人羡慕;叫更多人分享。陶然亭被美化夸张。

5 e3 z" L9 [! f6 |; M

形诸文字的作品,传播开来。东西越传越少,话语越传越多。陶然亭经过几百年的积淀,当然名满天下。清朝道光以后,陶然亭和相邻的龙树寺、龙泉寺,是宣南诗社的活动基地。京城名流咸集。中华民国以后,前清的遗老遗少们,梨园行的朋友们成为这里常客。陶然亭、窑台,以及这里的活动,动态;常常见诸报端。盛名不衰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3-8 1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讀了。

0 k' E6 c7 f: P% I) Q+ ]! V

 

6 ] ?0 [2 q" P' |* _$ g1 F

個人覺得,“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那是非常有意境的一個事,也不一定只有豪華氣派才叫名氣。俞、魯二人也未必多么懂得賞鑒。

+ J* p$ D+ s' w$ A- b. w

 

' g9 P1 ^3 e! J" q u

不知道當初那些以為陶然亭簡陋的人,看到今日陶然亭廟會之類普天同慶之勝景,是不是就開心的笑了。

_* a, Q1 A: s e2 L

 

& D/ C, C/ g: I, e2 i2 H( p

近日讀清人小說《花月痕》,開篇就有對陶然亭的描寫。錄下來做個幫襯:

1 i: e! S' c/ D

“京师繁华靡丽,甲于天下。独城之东南有一锦秋墩,上有亭,名陶然亭,百年前水部郎江藻所建。四围远眺,数十里城池村落,尽在目前,别有潇洒出尘之致。亭左近花神庙,绵竹为墙,亦有小亭。亭外孤坟三尺,春时葬花于此,或传某校书埋玉之所。那年春闱榜后,朝议举行鸿词科,因此各道公车,迟留观望,不尽出都。”

发表于 2010-3-8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潘老!!!根据您前边的记述,我昨天骑车在菜市口东南转了一大圈:米市胡同、迎新街、果子巷、南北大吉巷、贾家胡同、潘家胡同......,最后顺着粉坊琉璃街出来!!到处都是拆字!!!还照了几张像片。

- e( u, S1 r$ w. a

准备下周去南横西街北边转转!!!

& f0 v: a( `5 @5 d1 K

       接着听您讲!!!

发表于 2010-3-9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pangong !问候!

3 Q4 m% K6 y; q# ~, U* P

 

1 y: @, ]+ \/ _& }9 u; o* i# n

楼上说的是,一片大拆,让人心中不宁而又熟视无睹,不知该是一种什么心态。

7 q6 B5 c7 m# L& L9 m

 

0 D4 f2 W$ O- Q

看来只有记忆中的印象了,听您说一段儿,脑子里走一段儿。

2 H, e+ V% L% `6 l

 

/ K$ l: j' ^& r3 h9 e

小时候去游泳池,但从不去陶然亭,很荒野,常听的有事儿,大人都不让去。

1 `; ~9 N$ f1 ]2 K

 

3 r7 [5 v* i) j( y3 E

一醉一陶然之感,都是在退休之后一次春天,看到陶然亭特有的满目之绿,才油然而生------。

, E9 g5 D9 E& b# I

 

4 {2 `1 [6 Z, N2 V" ?1 J6 I V4 Y

春天,陶然亭的绿是其他公园不可比得------。

) O5 R- t- Y/ D5 e9 M5 u

 

发表于 2010-3-10 0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陶然亭在外城永定门内,南下洼子以南。那里没有人家,只是旷野上,一片苇塘子,有几堆野坟而已。长芦苇的低地,不问有水无水,北人叫着苇塘子。春天是草,夏天像高粱地,秋天来了,芦苇变成了赭黄色。芦苇叶子上,伸出杆子,上面有成球的花。花被风一吹,像鸭绒,也像雪花,满空乱飞。苇丛中间,有一条人行土路,车马通行,我们若是秋天去,就可以在这悄无人声漫天晴雪的环境里前往。
  立在高土坡上。北望是人家十万,雾气腾腾,其上略有略无,抹一带西山青影。南望却是一道高高的城墙,远远两个箭楼,立在白云下,如是而已。
  我在北平将近二十年,在南城几乎勾留一半的时间,每当人事烦扰的时候,常是一个人跑去陶然亭,在芦苇丛中,找一个野水浅塘,徘徊一小时,若遇到一棵半落黄叶的柳树,那更好,可以手攀枯条,看水里的青天。这里没有人,没有一切市声,虽无长处,洗涤繁华场中的烦恼,却是可能的。 ...........张恨水先生笔下的“乱苇引寒塘”,生动描写了民国时陶然亭的景象,读后略感一种对旧时景像向往与内心的惆怅!......
发表于 2010-3-9 14: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野趣而规制而门票而庙会而啥邪的

, X% @5 S7 q/ }/ w1 v5 Z& g

国人之创造也。

8 u: H* U. }3 ?9 p- R8 J3 a

 

! j* j, _5 T6 X, X* N/ i

-----------------------

: Y0 x# M; y& O2 c( A

掠夺的含义不仅在房舍财物,还在于文化。

" h# c5 |% r5 E% M

 

8 p0 E0 J1 M' a; _" n# P, S

夺过去没人会好好守着,大多弃之如敝履,何也?

2 V3 [4 F' x9 O0 W9 l) {& k

 

8 y5 ?- W3 M1 |/ c

在于时人多抢夺过程的享受,那些自足感足以填充本就不大的高粱壳子!

发表于 2010-3-12 0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现今流行说法叫郁闷。要排遣,要发泄,要稀释。去花园散心,找人聊聊;到清静地儿发呆。都要有个地儿。去哪儿?

& B1 u" u% [8 J

 

- V1 m6 N; S6 D% t; _. G

 

C P8 i/ \' _: ~

真是好!

* y4 u8 g6 R( _/ n

 

1 W2 z( A5 J" G4 J* ?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别独爱的东西,旁人无法理解,只有自己知道那点东西给自己曾经给自己带来的温暖和慰籍。哪怕是一碗面,一块泡泡汤,一片春天的草地,一个笑容!!!

发表于 2010-3-12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泡泡汤那家馆子有售?
发表于 2010-3-13 15: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得,写错字又被批了。还成,没帖大字报训咱,嘿嘿!!

- c0 U& D* l) Y1 p: ^/ O

 

' e3 B7 c- y6 C- a- {5 L! s; M

好久不见,问潘老师好。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刻石文字,记着:牌楼来自西单。而今西单又已建起,不知是不是陶然亭又迁回原处。江青到陶然亭溜达,看到就叫拆了,拆下来的东西,弄哪儿去就不知道了。

, m) E. j h: h' q l4 ]+ G

   回老鹰:为文之道和做饭一样。嚼着有味儿,就对。语云:隔行不隔理。文无定法,神而明之。

发表于 2010-3-12 2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潘老师,迁到陶然亭里边的牌楼后来下落如何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2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过!鲁迅没去第二次,不一定是看不上眼;俞平伯说的,也许是赞美它的古朴无华。 李笠翁和袁枚很注重烹调,忘了他俩谁说的了。没味儿的,叫它入味;味儿特别的,叫它发出来。是原则。对园林的特色,也该发挥。舍此,自以为提高了档次,实际是灭尽特色,并不看好。窃以为。

发表于 2010-3-12 2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X5 V! W8 O9 m4 L

 

6 p3 c& ]5 U0 W( n# c9 W6 n

        “没味儿的,叫它入味;味儿特别的,叫它发出来。”

$ v% H$ E! i% Q

 

) J3 R M6 x, P3 `2 d

为文之道也,为文之道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8 06:21 , Processed in 1.140190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