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56|回复: 24

3月6日在北京植物园观鸟活动后总结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3-5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观鸟会,城市绿岛观鸟行。本周6(3月6日)在北京植物园观鸟,9:00(正南门)(公交卧佛寺站往北)集合,欢迎爱野鸟人士参加,树人电话13581637919 中国观鸟会北京市(付会长)电话13521850315

7 h; {! T- w# h- k

别穿红,桔红,粉等刺激性艳丽颜色的衣服,戴上望远镜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3-5 1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发表于 2010-3-5 2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口头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朋友灰头绿再泡桐树上现身了

& J) b; p/ h! \1 ~# s3 F

中文名:灰头绿啄木鸟
  拉丁名:Picus canus
  英文名:Grey-faced Woodpecker
  物种分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䴕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为东部各地区及西南、华中等地的留鸟。数量较少。
  动物简介:
  全长27cm。雄鸟上体背部绿色,腰部和尾上覆羽黄绿色,额部和顶部红色,枕部灰色并有黑纹。颊部和颏喉部灰色,髭纹黑色。初级飞羽黑色具有白色横条纹。尾大部为黑色。下体灰绿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头顶和额部非红色。嘴、脚铅灰色。
  栖息于山林间,性胆怯。夏季取食昆虫,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种子。繁殖于5~7月,窝卵数为6~8枚。


& t* D* ?4 Z* ^3 l

 

1 ~7 n. S5 V% h6 g

 

% u6 Y: w/ n/ |( m/ g" `3 s" I0 l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候燕雀群也飞了过来,关于燕雀我本来不想再说什么,只是最近北网的好友发的都是雄的鸟我这一堆以雌为主,我照了几张给大家看看,做个对比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一只孤单的白头鹎飞到鸟群中来了!



【中文名】:白头鹎(bēi)
  【拉丁名】:Pycnonotus sinensis
  【英文名】:Chinese Bulbul
  【中文别名】:白头翁
  【物种分类】:雀形目 Passeriformes 鹎科 Pycnonotidae 鹎属Pycnonotus
  【分布范围】: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国内分布】:中国分布于西至四川、云南东北部;北达陕西南部及河南;东至沿海一带,分括海南和台湾;南及广西西南等地。白头鹎是我国常见鸟类,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常见鸟类,繁殖季节几全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意义甚大。目前种群数量还较丰富。
  【国外分布】: 国外见于琉球群岛和越南北部。
  【迁 徙】:主要为留鸟,一般不迁徙
  【鸟种描述】:描述:中等体型(19厘米)的橄榄色鹎。眼后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髭纹黑色,臀白。幼鸟头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黑色。 叫声:典型的叽叽喳喳颤鸣及简单而无韵律的叫声。
  【分布状况】:常见的群栖性鸟,栖于林缘、灌丛、红树林及林园。为香港最常见的鸟种之一。亚种hainanus为留鸟于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及海南岛;formosae为留鸟于台湾;指名亚种遍及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冬季北方鸟南迁。现于河北(北戴河)及山东有定期的报道。
  【野外鉴别特征】:小型鸟类,体长17-22cm。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两广亚种无此白环,头顶至枕全黑色)。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上体灰褐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显的宽阔胸带。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
  【形态描述】:额至头顶纯黑色而富有光泽,头顶两侧自眼后开始各有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枕部相连,形成一条宽阔的枕环,有的标本枕羽具黑端,有的头顶后和枕全白色(两广亚种无白色枕环,额至枕全黑色)。颊、耳羽、颧纹黑褐色,耳羽后部转为污白色或灰白色。上体褐灰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使上体形成不明显的暗色纵纹。尾和两翅暗褐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淡灰褐色,形成一道不明显的淡灰褐色横带。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羽缘黄绿色,形成稀疏而不明显的黄绿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亦为黑色。
  【习性】: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结成大群,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春夏季则仅3—5个相伴觅食。常栖息于矮树篱或灌丛的最高处,见有昆虫飞过时就飞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栖止的树上,大声鸣叫。它的鸣声是多种多样的。
  【食物】:白头鹎是杂食性鸟类,既食植物性物质,也食动物性物质,同时食性还随季节而异。春夏两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秋冬季则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动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虫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为双子叶植物,也食一部分浆果和杂草种子,如樱挑、乌桕、葡萄等。
  【繁殖】:繁殖于3月至8月间。产卵至少二次,巢于桑树茂密的绿叶丛中,或油茶树上及各种灌木丛中,距地大多2—3米。但亦有筑在高大乔木上的,距地高度约在6米至6.5米之间。巢呈深杯状,用草茎、杂叶、芦苇、草穗及少量细根、石松等构成,内垫以细柔的杂草。卵每产3—4个,呈椭圆形,色淡红,其上更有深红、淡紫等色的斑点。
  【生活环境】: 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树上活动,性活泼,不甚怕人,常在树枝间跳跃,或飞翔于相邻树木间,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善鸣叫,鸣声婉转多变。
  【体型】: 雄性体重26-43g,雌性26-419g;雄性体长166-220mm,雌性160-201mm;雄性嘴峰13-16mm,雌性13-15mm;雄性翅长82-94mm,雌性79-92mm;雄性尾长77-90mm,雌性74-88mm;雄性跗蹠20-24mm,雌性19-22mm。
  【经济用途】: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为保护鸟类。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N; M0 x3 g6 _# j/ {

我们接着往学芹的方向走,再快过丁香园是树梢顶被眼尖的鸟友报警,发现大山雀


# Z1 O6 d% I4 E5 M1 T

大山雀
大山雀的声音非常的美丽动听
大山雀  鸟 种:大山雀 Great Tit
  学 名:Parus major
  别 名:灰山雀、黑子、白脸山雀、
  物种分类:雀形目 Passeriformes 山雀科 Paridae 山雀属 Parus
  鸟种描述:体大(含尾14厘米)而结实的黑、灰及白色山雀。头及喉辉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幼鸟胸带减为胸兜。6个亚种略有差别,见于中国极北地区的亚种 kapustini下体偏黄而背偏绿。此亚种易与绿背山雀混淆,但分布上无重叠且绿背山雀具两道白色翼纹。
  特 征:大山雀雄雌同形同色,属于山雀属中体形较大的种类。但本种的形态特征与麻雀有较大差别。成年大山雀头部整体为黑色,两颊各有一个椭圆形大白斑;头部的黑色在颌下汇聚成一条黑线,这条黑线沿着胸腹的中线一直延伸到下腹部的尾下覆羽,是辨识大山雀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亚种的不同,大山雀上背的颜色也有很大变化,从纯灰色到橄榄绿色各自不同。飞羽呈蓝黑色,大覆羽蓝灰色,端部白色,形成一条白色翅斑,依靠这一特征可以将绿色型的大山雀与近似种绿背山雀相区分,后者具有两道白色翅斑。虹膜、喙、足均为黑色。
  叫 声:极喜鸣叫。联络叫声为欢快的pink tche-che-che变奏。鸣声为吵嚷的哨音chee-weet或chee-chee-choo。
  分布范围:印度、日本、东南亚、非洲西北部至大巽他群岛。在中国境内各省均有分布,是分布于古北界的一种鸟类。
  分布状况:6亚种分为3组,常见于开阔林地及林园:major组--kapustini于中国极东北及西北;minor组--minor于华中、华东、华北及东北,tibetanus于青藏高原,subtibetanus 于西南及西藏东南部,comixtus于华南、东南及台湾;cinereus组--hainanus于海南岛。
  习 性:常光顾红树林、林园及开阔林。性活跃,多技能,时在树顶时在地面。成对或成小群。
  生活环境:大山雀是一种栖息在山区和平原林间的鸟类,在阔叶林和针叶林中都能听到它们清脆的叫声,夏季他们最高可以分布到海拔3000米的山区,冬季则向低海拔平原地区移动并结成小群活动。
  食 物:大山雀的喙尖而细长,是典型的食虫鸟,据中国鸟类学者的研究,大山雀的食物中昆虫所占的比例高达74.14%,而其他节肢动物,如蜘蛛占22.91%,它们取食的昆虫中以鳞翅目昆虫最多,其次为鞘翅目昆虫。冬季以树皮内的虫卵为食,对森林的益处极大。
  繁 殖:大山雀繁殖季节为3月-8月,4月-5月间开始营巢,营巢于树洞中,巢呈杯状,外壁用苔藓、草茎等坚固材料砌成,内垫羊毛、棉花、鬃毛、羽毛等柔软材料。每巢产卵6-9枚,卵呈卵圆形,白色具红斑,由雌鸟负责孵化,孵化期约15天。
  保护情况:本物种尚未列入濒危名单,但已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严重威胁。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仅天津市场每年入冬就有几万只进入鸟市)

9 Z/ `+ m8 N j6 c

 

* Y* l( I% O- K


/ K. T8 G u* I! j6 k6 L

 

2 [& q* g; P5 F2 ^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后燕雀群又来了,这次有100来只绝不是夸张,有些时候它们都有些像麻雀一样了,请大家看雌雄的差异


     这时沼泽山雀的叫声引的众鸟友的镜头看去,
沼泽山雀明显比大山雀要小,如果远距离看,可以从声音分辨,还有翅膀的花纹,
  鸟种:沼泽山雀
  学名:Parus palustris
  英文名:Marsh Tit
  俗名小仔伯、仔仔红、红子、小豆雀、唧唧鬼子、泥泽山雀
  分类: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
  描述:体小(11.5厘米)的山雀。头顶及颏黑色,上体偏褐色或橄榄色,下体近白,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褐头山雀易混淆但通常无浅色翼纹而具闪辉黑色顶冠。亚种hypermelaena的上体沾橄榄绿,有时显露蓬松的短冠羽;dejeani相似但顶冠少光泽;brevirostris的上体灰色较重而下体色浅,翼纹较淡;hellmeyeri的上体褐色较重。
  虹膜-深褐;嘴-偏黑;脚-深灰。
  叫声:爆破音的pitchou而有别于褐头山雀。重复的哨音chiu-chiu-chiu及山雀的典型叫声tseet。鸣声为重复的单音节或双音节调。
  分布范围:沼泽山雀广布于欧亚大陆,自英伦三岛以东,经巴尔干半岛、俄罗斯、蒙古直抵日本,南到亚洲的印度、缅甸均有本物种分布,沼泽山雀在中国分布于东北三省、华北各省市包括河北、山东、北京、山西,西部省区包括陕西、甘肃、西藏、南方的安徽、湖北、云贵川也有本物种分布。
  我国分布状况:中国东北部(brevirostris)、华东(hellmayri)、华中(hypermelaena)及西南(dejeani)地区。
  习性: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加入混合群。喜栎树林及其他落叶林、密丛、树篱、河边林地及果园。
  食物:沼泽山雀的喙尖而细长,是典型的食虫鸟,据中国鸟类学者郑作新等人的调查,沼泽山雀的食谱中动物性所占的比例高达93.81%,其中昆虫占66.23%,其余的6.19%为植物的种子;而活动于针叶林区的沼泽山雀取食的昆虫比例高达93.8%,它们取食的昆虫中以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最多。
  繁殖与保护:本物种繁殖季节为3月-5月,4月间开始发情,营巢于高程约为0.5-2.5米的天然树洞中,巢呈杯状外壁用苔藓、草茎等坚固材料砌成,内垫羊毛、棉花、鬃毛、羽毛等柔软材料,非常精致,整个营巢过程耗时长达一周左右。每巢产卵4-6枚,,孵化期约14-16日。雏鸟为晚成雏,一年性成熟。注:黑喉山雀(Black-bibbed Tit)P. p. hypermelaena(包括 dejeani)有时被作为一个独立物种(Harrap及Quinn, 1996),但肯定为超种palustris的一部分。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歉我这两天在整理周六后照片,这次2010年北京观鸟组大型活动于北京植物园进行大型活动,我们最后分成三个组,最后累计统计达到30多个品种,我们组统计了二十几种,我们组我可惜有三个品种我没有自己照到其一是在水杉林喝水的鹪鹩,其他组值得一提的是照到了雀鹰,位置是在科普展览室后方公厕附近,我的炮太短,不过这次都是我的原版照,最后我回去又照了一些,还有问题需要请教完再写鸟名(宁缺误错),可惜这次这样大的活动只有我一个北网成员,群体活动有个好处,容易发现鸟,大家用远视镜从不同方向看,并且有高人从第一时间让你知道是什么鸟,。。看看最近这几天我们的北京美丽的野鸟!

- y4 A& P4 f# Z

 

+ f' x* t$ i5 b. Y! g/ f

真是没有想到,我们的鸟运这么旺,才进门我们就在一棵槐树上看见三种,两种鸟还都是不太常见的领雀嘴鹎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照片除了解释展示图外都是我原始一手资料


领雀嘴鹎
  学名:Spizixos semitorques
  英文名: Collared Finchbill
  物种分类:鸟纲、雀形目、鹎科、雀嘴鹎属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描述:体大(23厘米)的偏绿色鹎。厚重的嘴象牙色,具短羽冠。似凤头雀嘴鹎但冠羽较短,头及喉偏黑,颈背灰色。特征为喉白,嘴基周围近白,脸颊具白色细纹,尾绿而尾端黑。虹膜-褐色;嘴-浅黄;脚-偏粉色。
  体 型:体重♂35-50g,♀38-46g;体长♂169-215mm,♀170-213mm;嘴峰♂12-14mm,♀12-14mm;翅♂82-98mm,♀81-98mm;尾♂85-103mm,♀87-100mm;跗蹠♂19-23mm,♀19-23mm。
[编辑本段]分布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华南、东南(指名亚种)和台湾(cinereicapillus)海拔400~1400米的丘陵。领雀嘴鹎是我国特有鸟类,种群数量较丰富,是山区常见鸟类之一。由于该鸟羽色艳丽,可供笼养观赏,应控制猎取。
[编辑本段]习性
  通常于次生植被及灌丛。结小群停栖于电话线或竹林。飞行中捕捉昆虫。
  叫声:悦耳笛声。急促响亮的哨音ji de shi shei, ji de shi shei, shi shei。
  食性:食性较杂。食物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其中尤以野果占优势,主要种类有草莓、黄莓、马桑、胡颓子、花揪、荚蒾、野葡萄、樱桃、长春藤果实、五加科果实、鸡屎藤果实、蔷薇果实、麻子、禾本科种子、豆科种子及嫩叶等。动物性食物主要有金龟子、步行虫等鞘翅目和其他昆虫。
  繁殖: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溪边或路边小树侧枝梢处,也有报告营巢于灌丛上,距地高1-3m,巢用细干枝、细藤条、草茎、草穗等构成,内垫细草茎、草叶、细树根、草穗、棕丝等。巢呈碗状,大小为外径9-15cm,内径6-8cm,高5-7cm,深3-4cm。每窝产卵3-4枚,卵浅棕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被有大小不一的红褐色和淡紫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25-26mm × 18-19mm。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q# h0 m S) B5 G3 Z+ q

对于北京观鸟网它有特殊的意义,黑头鳾  
 黑头䴓(Sitta villosa)
  俗名松树儿、贴树皮、桦木炭儿。
  比普通䴓体小,头顶黑色、眉纹黄白色,分布区亦较普通䴓范围小。生活在北方低山至高山的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鸣声似“维-儿,维-儿”或“仔-仔,滴-滴”。在树干上的活动能力及方式与前者皆同。繁殖期自4月下旬-5月,营巢于树洞中,能自己啄洞,也能利用啄木鸟的洞穴,巢材亦为多种树皮,并敷以兽毛及鸟羽等,每年产卵一窝,每窝产4-9枚,卵呈白色、朱红色,紫红色斑点多集于钝端,卵径为15-17×12.5-13毫米,重1.5(1.2-1.80克)。亦具有修巢能力,能衔泥土修整洞内壁使其平整。孵卵期15-17天。育雏期每天每窝平均喂雏达215次,食物为鞘翅目、金花虫、步行虫、胡蜂、鳞翅目幼虫、膜翅目和双翅目幼虫等。所食昆虫占总食量的50-90%以上,以食害虫为主,故亦同样保护着森林。

5 }" T' a8 e% r. ^* Z& P

注北网好友(黑头鳾北京观鸟会标志上的小鸟(2009-10-13 12:59:57)标签:北京观鸟会 黑头鳾 鸟事 杂谈   分类:鸟事杂谈
    北京观鸟会logo上这只可爱的小鸟叫黑头鳾(音:shi),俗称贴树皮。黑头鳾是中国北方的特有鸟种
    北京的黑头鳾在中、低山地的林区分布,近些年在离市区较近的十三陵水库、颐和园、北京植物园等地多有记录。其中北京植物园的卧佛寺一带在冬季是黑头鳾的最佳观测地点



发表于 2010-3-7 2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三脚架了吗?比上回拍得好

3 v# @- l- i8 `6 z) M8 }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遇山噪鹛
可惜它很警惕飞得太快,可惜只看到了个尾巴在快到大温室的东面小溪边迎春花从组成的岸边,少见,

3 N9 ~4 M: E# H3 Z4 f


中文名称: 山噪鹛
二名法: Garrulax davidi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鶲科
属: 噪鹛属
种: 山噪鹛

! r/ m; G, h. S2 b, p


  
[编辑本段]山噪鹛-外形特征
  中型鸣禽。全身黑褐色,上体羽灰砂褐色或暗灰褐色;嘴稍向下曲;鼻孔完全被须羽掩盖;嘴在鼻孔处的厚度与其宽度几乎相等。
[编辑本段]山噪鹛-生态特征
  鸣叫声多变化,富于音韵而动听。鸣叫时常振翅展尾,在树枝上跳上跳下,非常活跃。栖息于山地斜坡上的灌丛中。经常成对活动,善于地面刨食。巢呈浅杯状,由枯草叶、茎和细根筑成,巢内铺残羽和细草茎,建于茂密灌丛中。巢中卵3枚左右;为淡宝石蓝,卵壳鲜亮而光滑。夏季吃昆虫,辅以少量植物种子、果实;冬季则以植物种子为主。
[编辑本段]山噪鹛-亚种
  山噪鹛四川亚种(学名:Garrulax davidi concolor),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青海、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松潘。
  山噪鹛指名亚种(学名:Garrulax davidi davidi),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内蒙古、华北、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京。
  山噪鹛甘肃亚种(学名:Garrulax davidi experrect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甘肃等地。
[编辑本段]山噪鹛-分布
  我国特产鸟类。本种为我国噪鹛属中分布最北的一个种,分布于西北地区东南部、东北的西南部和华北部分地区。
[编辑本段]山噪鹛-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地斜坡上的灌丛中。经常成对活动,善于地面刨食。巢呈浅杯状,由枯草叶、茎和细根筑成,巢内铺残羽和细草茎,建于茂密灌丛中。巢中卵3枚左右;为淡宝石蓝,卵壳鲜亮而光滑。夏季吃昆虫,辅以少量植物种子、果实;冬季则以植物种子为主。
[编辑本段]山噪鹛-居留状况
  山区留鸟。
[编辑本段]山噪鹛-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 \- K! H0 x: t4 z9 \6 S1 }" P. [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我仗着年青,从樱桃沟山棱山道从香山山路回去,路上拍到飞翔的小嘴乌鸦,和栖息在树上的大嘴乌鸦


小嘴乌鸦  鸟种:小嘴乌鸦
  学名:Corvus corone
  英文名:Carrion Crow
  分类:雀形目、鸦科、鸦属
  描述:体大(50厘米)的黑色鸦。与秃鼻乌鸦的区别在嘴基部被黑色羽,与大嘴乌鸦的区别在额弓较低,嘴虽强劲但形显细小。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发出粗哑的嘎嘎叫声kraa。
  分布范围:欧亚大陆、非洲东北部及日本。
  分布状况:亚种orientalis繁殖于中国华中及华北,有些鸟冬季南迁至中国华南及东南越冬。亚种sharpii迁徙时见于中国西北部。
  习性:喜结大群栖息,但不像秃鼻乌鸦那样结群营巢。取食于矮草地及农耕地,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但喜吃尸体,常在道路上吃被车辆压死的动物。一般不像秃鼻乌鸦那样栖于城市。



嘴乌鸦  中文名:大嘴乌鸦 拉丁名:Corvus macrorhynchos 英文名:Large-billed Crow
  物种分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雀形目->->->鸦科->->鸦属->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中国分布于除西北以外的大部分山区,是常见的留鸟。
  动物简介: 全长约48cm。全身羽毛纯黑,背、翼及尾带蓝绿光泽。嘴形粗大,上嘴前缘与前额几成直角。
  栖息于平原、山地,多见于村落、农田。常集群活动,取食昆虫、鼠类等。在高大乔木上营巢,5~6月繁殖,每窝产卵3~5枚。分布于我国除西北以外的大部分山区,是常见的留鸟。

在我心中乌鸦也是极聪明和有灵性的动物,很多科学实验都证明他们也是很社会性的动物,乌鸦用加石块的方法取细径瓶的水,俄国科学家观测到其在有食物的条件下不独享,不远千里去通知友人来共享,懂得欺骗,也很勇敢,为了孩子和生济鸦科鸟类往往不畏艰险去驱逐猛禽,它们的反哺现象为世界生物之罕见,(年轻的鸟照看年老体弱的亲鸟给它们猎食)为我国道教称为孝的动物而标榜,元朝皇帝忽必烈到现今英国皇室至今还有养乌鸦的传统,人有的时候真的不如乌鸦!!!只是凭长相和叫声来断。。。。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过水杉林的时后可惜我看到了,确没有能照到一种喝水的小鸟鹪鹩 ,因为它反应太快了,好可爱!

9 a, C7 _ \! z- ~1 ?, V

 

" R& V* K* L; a2 }' [

鹪鹩
  jiāo liáo
  中文学名:鹪鹩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鹪鹩科
  中文属名:鹪鹩属
  中文俗名:巧妇、桃虫、蒙鸠
  拉丁文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
  英文名:Wren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雀形目(Passeriformes)鹪鹩科(Troglodytidae)59种小型、短胖、浅褐色的鸟类。尤其指在极地附近温带区繁殖的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北美洲称为冬鷦鷯),是本科的典型种,长约10公分(4吋),褐色,有暗条纹(雌雄相似),嘴短而稍下曲,翅短圆,尾短而翘。鷦鷯类在沼泽、多石的荒原或灌丛捕食昆虫。许多种在洞中营巢,有些在灌丛或岩石突出部筑圆顶巢。雌鸟用软物垫在巢内,产卵2~10个。一年可抱卵3或4窝。
  从加拿大到火地岛各地常见的是莺鷦鷯(T. aedon),灰褐色,有条斑,长12公分。美国最大的种类是西南部沙漠带的棕曲嘴鷦鷯(Campylo莺鹪鹩(Troglodytes aedon)rhynchus brunneicapillus),也是墨西哥的常见种。很小的林鷦鷯(Henicorhina属)见於热带森林地带,小型的沼泽鷦鷯(Cistothorus属和Telmatodytes属)在热带和温带湿地。此外,美国东部的皇猛鷦鷯(Thryothorus ludovicianus),乾旱的北美西部的峡谷鷦鷯(Catherpes mexicanus)以及南美洲的歌鷦鷯(Cyphorhinus arada)都是鸣声优美的鸟类。美国唯一的胸部有条纹的普通岩鷦鷯(Salpinctes obsoletus)在大平原以西的岩石间营巢。一些无关连的小型鸟或外表似鷦鷯的鸟类亦称为鷦鷯。
  体长约86毫米,两性相似。上体棕褐色,下背至尾以及两翅满布黑褐色横斑,眉纹浅棕白色;头侧浅褐,而杂以棕白色细纹。下体浅棕褐色,自胸以下亦杂以黑褐色横斑。中国西北部的亚种tianshanicus色最淡,喜马拉雅山脉亚种nipalensis色最深。栖息于灌丛中,夏天3900米的太白山顶也能见到,冬季迁到平原和丘陵地带。性活泼,见人临近就隐匿起来。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繁殖期7~8月间。巢以细枝、草叶、苔藓、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深碗状或圆屋顶状。每窝产卵4~6枚。卵白色,杂以褐色和红褐色细斑。终年取食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农林害虫,为农林益鸟。分布于全北界的南部至非洲西北部、印度北部、缅甸东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及日本。繁殖于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台湾以及青藏高原东麓的针叶林及泥沼地。7个亚种在中国有见--tianshanicus于西北;nipalensis于西藏中部;szetschuanus于西藏东南部及东部、四川、青海西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和湖北西部;talifuensis于云南;idius于青海东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河北、湖南及陕西;dauricus于东北;taivanus于台湾。北方鸟冬季南迁至华东及华南的沿海省份。
  《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旨在说明以天地万物之大,鹪鹩不过仅仅巢于一枝。晋代张华曾据此语作《鹪鹩赋》:
  [序]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翔集寻常之内,而生生之理足矣。色浅体陋,不为人用,形微处卑,物莫之害,繁滋族类,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彼鹫鹗惊鸿,孔雀翡翠,或淩赤霄之际,或托绝垠之外,翰举足以冲天,觜距足以自卫,然皆负矰婴缴,羽毛入贡。何者?有用于人也。夫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故赋之云尔。
  [正文]何造化之多端兮,播群形于万类。惟鹪鹩之微禽兮,亦摄生而受气。育翩翾之陋体,无玄黄以自贵。毛弗施于器用,肉弗登于俎味。鹰鹯过犹俄翼,尚何惧于罿罻。翳荟蒙笼,是焉游集。飞不飘扬,翔不翕习。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栖无所滞,游无所盘。匪陋荆棘,匪荣茞兰。动翼而逸,投足而安。委命顺理,与物无患。
  伊兹禽之无知,何处身之似智。不怀宝以贾害,不饰表以招累。静守约而不矜,动因循以简易。任自然以为资,无诱慕于世伪。雕鹖介其觜距,鹄鹭轶于云际。稚鸡窜于幽险,孔翠生乎遐裔。彼晨凫与归雁,又矫翼而增逝。咸美羽而丰肌,故无罪而皆毙。徒衔芦以避缴,终为戮于此世。苍鹰鸷而受譄,鹦鹉惠而入笼。屈猛志以服养,块幽絷于九重。变音声以顺旨,思摧翮而为庸。恋钟岱之林野,慕陇坻之高松。虽蒙幸于今日,未若畴昔之从容。
  海鸟鶢鶋,避风而至。条枝巨雀,逾岭自致。提挈万里,飘飖逼畏。夫唯体大妨物,而形瑰足玮也。阴阳陶蒸,万品一区。巨细舛错鹪鹩,种繁类殊。鹪螟巢于蚊睫,大鹏弥乎天隅。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普天壤以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快到达樱桃沟源头的乔木边上又有听见了古老节拍和看见熟悉身影!大斑,

0 U( E }2 u( J- i8 f+ l

其介绍在

- b9 t* K5 K8 ^' t+ R) V7 W, V

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73&id=56811&page=&star=3

- y4 F( P9 U T

不久在它旁边另两棵树上一种小啄木鸟也出现了!星头,它们之间(包括灰绿)很少打架能共处一树
星头啄木鸟  鸟种:星头啄木鸟
  学名:Dendrocopos canicapillus
  英文名:Grey-capped Woodpecker
  分类:鴷形目、啄木鸟科、啄木鸟属
  描述:体小(15厘米)具黑白色条纹的啄木鸟。下体无红色,头顶灰色;雄鸟眼后上方具红色条纹,近黑色条纹的腹部棕黄色。亚种nagamichii少白色肩斑,omissus, nagamichii及scintilliceps背白具黑斑。
  虹膜-淡褐;嘴-灰色;脚-绿灰色。
  叫声:尖厉的ki?ki ki ki rrr…颤音。
  分布范围:巴基斯坦、中国、东南亚、婆罗洲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分布广泛但并不常见,见于各类型的林地,可至海拔2000米。亚种doerriesi为中国东北的留鸟;scintilliceps在辽宁及华东;nagamichii在华南及东南部;szetschuanensis在华中;omissus在西南;obscurus在云南南部;semicoronatus在西藏东南部;swinhoei在海南;kaleensis在台湾。
  习性:同其他小型啄木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g( U3 w& I1 N( K1 y6 B! N

     惊报!突然在路边看到美女一个!竟然在我的镜头下赶快进行打扮化妆,看见我要走竟然伸出她的大腿!!!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3-7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的真好,苞子,欣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当我们为没有能看到猛禽而遗憾的时候此时已经是中午12;40我们到离卧佛寺的门口通过又古长廊围城的过道(旁边种着竹子),突然一个机警的鸟友指着天叫道猛禽,很快大家都看到了它,一只普通鵟,它离我们很高,盘旋了一分钟(很优雅,大气),消失在西面香山方向的山棱处
:普通鵟
  【学名】:Buteo buteo
  【英文】:Common Buzzard
  【别名】:土豹子、土豹、鸡母鹞
  【分类】:隼形目,鹰科,鵟属
  【特征】:
  普通鵟为中型猛禽,体长51—59厘米,体重575—1073克。上体深红褐色;脸侧皮黄具近红色细纹,栗色的髭纹显著;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羽为淡灰褐色,具有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在初级飞羽的基部有明显的白斑,翼下为肉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的外缘为黑色(淡色型)或者全为黑褐色(暗包型),尾羽呈扇形散开。在高空翱翔时两翼略呈"V"形。另外,它的鼻孔的位置与嘴裂平行,而其他鵟类的鼻孔则与嘴裂呈斜角。
  虹膜-黄色至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叫声为响亮的咪叫声peeioo
  【分布】:
  普通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东达朝鲜和日本一带,越冬在繁殖地的南部,甚至抵达南非和马来西亚等地。北方鸟至北非、印度及东南亚越冬。全世界共分化有5个亚种,我国分布有2个亚种,中亚亚种在是新疆西部喀什和天山一带的冬候鸟,偶见于四川南充市和云南的昆明市, 富民, 呈贡, 晋宁, 安宁等地。普通亚种繁殖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北部和新疆,越冬于山西、上海、浙江、台湾、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广大地区,迁徙时经过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山东、陕西、青海、甘肃等地。
  亚种japonicus繁殖于东北各省的针叶林;冬季南迁至北纬32°以南包括西藏东南部、海南岛及台湾。Vulpinus越冬于新疆西部天山、喀什地区及四川。甚常见,高可至海拔3000米。
  【习性】:
  喜开阔原野且在空中热气流上高高翱翔,在裸露树枝上歇息。飞行时常停在空中振羽。
  普通鵟春季迁徙时间多在3—4月,秋季多在10—11月。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海拔4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左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有时甚至出现在2000米以上的山顶苔原地带上空。秋冬季节则多出现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大多单独活动,有时也能见到2—4只在天空盘旋。性情机警,视觉敏锐,善于飞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盘旋滑翔。翱翔时宽阔的两翅左右伸开,并稍向上抬起,呈浅“V”字形,短而圆的尾羽呈扇形展开,姿态极为优美。它的叫声同家猫的叫声差不多。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而且食量甚大,曾在一只胃中就发现了6只老鼠的残骸。此外,它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有时也到村庄附近捕食鸡、鸭等家禽。捕食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空中盘旋飞翔,用锐利的眼睛观察和觅找地面的猎物,一旦发现地面猎物,则突然快速俯冲而下,用利爪抓捕猎物。此外它也通过栖息于树枝或电线杆上等高处等待猎物,当猎物出现在眼前时才突袭捕猎。捕食1米以上的大蛇时,蛇能在空中用身体缠绕它的双脚,这时它就一边飞翔,一边用脚将蛇蹬开,从空中抛落下来,然后飞扑而下,再次将蛇捕获,带到空中,直至使蛇失去反抗能力。它在民间被称为“土豹子”,可能就是因为它们都有十分凶残的本性的缘故吧。不过,普通鵟虽然凶猛,却也常常成为雀鹰、游隼等猛禽的猎捕对象,可见自然界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是十分错综复杂的。
  【繁殖】:
  繁殖期为5—7月份。通常营巢于林缘或森林中高大的树上,尤其喜欢针叶树。常置巢于树冠的上部接近主干的枝杈上。也有的个体营巢于悬岩上,或者有时侵占乌鸦的巢。它的巢结构比较简单,主要由枯树枝堆集而成,里面垫有松针、细枝条和枯叶等,有时也垫有羽毛和兽毛。5—6月产卵,每窝产卵2—3枚,偶尔也有多至6枚和少至1枚的。卵为青白色,通常被有栗褐色和紫褐色的斑点和斑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亲鸟共同承担,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大约28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40—45天后,再飞翔和离巢。
  【保护级别】:
  普通鵟在我国较常见,但种群数量并不十分丰富。目前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们还在往梁先生家墓走的方向上,突然一两声鸟鸣引起深资观鸟人王老师的注意,在他的寻音跟踪下,在草地的篱笆边,我一个冬季都没有看到的野生黑尾腊嘴雌鸟在灰喜鹊群边显现了,突然旁边更多的好友说看它旁边的树,天呀,一大群黑尾腊嘴都在枝头栖息,其中有两三只雄鸟正看着我呐,这一群有八九只





请看它们雌雄都有黑色的长尾巴和锡嘴雀的区别
关于黑尾腊嘴介绍请看
   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73&id=56811&page=1&star=2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快离开丁香园的时候看见灌木枝头停着一小群可爱的麻雀,很多人因为它们多就觉得它们贱,我可不这样想,我还挺喜欢它们的既然碰到当然要留个影了。
    树麻雀  中文名:[树]麻雀 拉丁名:Passer montanus 英文名:Tree Sparrow
  物种分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雀形目->->->雀科->->麻雀属->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很广泛,从澳大利亚向北沿海至欧洲东部鄂霍次克海地区,向西遍及整个欧洲。亚洲从日本,朝鲜经中国向西,通过南亚,西南亚,一直到大西洋沿海岸诸国及其附近岛附近岛屿均有分布。遍及中国各省区。
  动物简介: 别名:麻雀、霍雀、瓦雀、嘉宾(本草)、硫雀(辞典)、家雀、老家贼(北名)、只只(南名)。
  麻雀的学名是“树麻雀”,但是我们所见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地面觅食,只有在受到惊吓时才会飞上树枝,仿佛名不副实。实际上麻雀在生理结构上是适合树栖的,双足跳的鸟类适合抓握树干,而麻雀正是双足蹦跳前进的鸟类,只是它们习惯伴人而居,利用人类的资源,我们是典型的地栖习性,庄稼种在地面,垃圾堆放在地面,所以树麻雀也适应了在地面觅食,反而让人觉得它们本来就是地面生活的种类。
  雄鸟从额至后颈纯肝褐色;上体砂棕褐色,具黑色条纹;翅上有两道显著的近白色横斑纹;颏和喉黑;雌鸟似雄体,但色彩较淡或暗,额和颊羽具暗色先端,嘴基带黄色。
  成鸟:从额至后颈张肝褐色;上体砂褐色,背部具黑色纵纹,并缀以棕褐色;尾暗褐色,羽缘较浅淡;翅小覆羽栗色,中覆羽的基部呈灰黑色,具白色沾黄的羽端,大覆羽大都黑褐色,外翈具棕褐色边缘,外侧初级飞羽的缘纹,除第一枚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内侧次级飞羽的羽缘较阔,棕色亦较浓着;眼的下缘、眼的下缘、眼先、颏和喉的中部均黑色;颊、耳羽和颈侧概白,耳羽后各具一黑色块斑;胸和腹淡灰近白,沾有褐色,两胁转为淡黄褐色,尾下覆羽与之相同,但色更淡,各羽具宽的较深色的轴纹,腋羽色同胁部。
  幼鸟(7~10月间):羽色较成鸟苍淡。头顶中部砂褐,两侧和颈肝褐色较浓;背部黑纹比成鸟少;翅上的横斑不显;眼先、颏和喉暗灰或灰黑;颊与喉侧均灰白,耳羽后部的黑斑比成鸟浅淡;胸灰沾棕;腹污白;两胁和尾下覆羽渲染灰棕色。
  虹膜暗红褐色;嘴一般为黑色,但冬季有的呈角褐;下嘴呈黄色,特别是基部;脚和趾等均污黄褐色。
  麻雀栖息环境很方,但一般总是多栖息在居民点或其附近的田野。大多在固定的地方觅食和在固定的地方休息;白天活动的范围大都在2~3km之内,晚上匿藏于屋檐洞穴中或附近的土洞、岩穴内以及村旁的树林中。鸣声极噪杂,略似“zek-zek-chi,chi,zek,zek,”平时总是三五只或更多的群集,叽叽喳喳叫得不休,特别是集大群时,百米以内均可听到。
  麻雀的两翅与其身体相比较,相当短小,故不能远飞,往往仅在短距离间活动。飞行时速度每秒种不超过8~10m,高度一般在10~20m,而且飞行不能持续到4分钟。
  麻雀找食时很机警,如地上撒有粮食,它总是先向四周巡视后,觉得安全,或见有几只在吸食时,更多的鸟才敢飞去,而任何一个突然的声响,都会毫不例外地全被惊飞。虽一年四季均为集群活动,显有不同,春季繁殖期间,雌雄主要成对活动,共同营巢、孵卵、喂养幼鸟,幼鸟长大习飞离巢,先随老鸟一起活动,而后老鸟进行第二次繁殖,幼鸟才自相结群活动。秋后,所有成鸟与当年的幼鸟合群,其数量可达数百以至上千只在田野或仓库等地探食谷物。冬季,仍结群觅食,不过群集变小,活动范围也由散布在田野的情况,渐缩到房院周围,至春初渐分散为更小的群,并开始自相配对。在西北地区,由于季节气候变化剧烈,秋末冬初尚可见到垂直迁移现象。像青海湟水河谷的树麻雀,寒冬到来时,逐渐从海拔较高的上海拔较高的上游地区迁移到较暖的下游地区去过冬。
  雏鸟的食物主要是昆虫。
  麻雀一般均为地方性留鸟,在当地繁殖。
  麻雀在北方每年从3~4月起开始繁殖。巢由雌雄鸟共营,约5~6天造就,然后开始产卵,产卵均在清晨5.00~9.00之间;每天产一卵,有时也有间隔一天的。产卵期亲鸟不入巢过夜。每窝卵数一般4~6枚。卵色变化很大,有的为淡褐色,有的呈白色沾蓝,都杂以下规则的灰蓝、黄褐和紫褐色粗斑,于卵的钝端尤为浓密;卵呈椭圆形;重2.0~2.1g 。孵化期为10~12天,也有记载是12~14天的。雏鸟留巢期为10~15天。孵出时间多在早晨8时左右,刚出壳的雏鸟周身光秃无羽,皮肤红带黄色,眼未睁开、这是体重仅1.4g左右,轻于卵重;4~5天开始睁眼。
  麻雀每年繁殖的次数,南北方因气候的不同呈现差别,最少1~2次,最多4次。
  能比较信服地使人承认的的只有6个亚种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往前走的路上,突然听三个鸟友急促小声叫到银喉长尾,

' Q7 f( w" O/ A' S1 d6 x0 `4 K

       我一看尾巴还真是长,脖子短的都看不见了,还真的有这样有趣的物种??

. Z8 e) W0 ~ w2 `* s& R2 q


/ ~- o8 M S* q1 E! @$ B


           银喉长尾山雀显得尾巴太长了,头远看是白色的

. N g) F6 Y# J: F) B

       银喉长尾山雀
  拉丁名:Aegithalos caudatus
  英文名:Long-tailed Tit
  雀形目:Passeriformes
  山雀科:Paridae
  长尾山雀属:Aegithalos
  形态特征:全长约14cm。头顶黑色具浅色纵纹,头和颈侧呈葡萄棕色(指名亚种头部纯白),背灰尾长,黑色并具白边,下体淡葡萄红色,喉部中央具银灰色斑。
  银喉长尾山雀习性:栖息于山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繁殖期外结成小群至大群,常见于树冠或灌丛顶部,捕食空中的昆虫。
  繁殖:3~4月开始繁殖,多营巢于落叶松的枝杈间,每窝产卵6~8枚或9~10枚,白色缀以淡红褐色小斑,钝端尤密集。雌鸟孵卵。雏鸟离巢后由亲鸟在巢区内领飞多次后,才随亲鸟离开巢区。
  分布:为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及西南地区的留鸟,较常见 。
  保护级别: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忽然听见灰喜雀的叫声,石头溪边看见有好心人喂鸟,引来一群灰喜鹊小心的依次争抢进食,


关于灰喜雀请点击

1 J+ ^; f7 j+ G; n

    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73&id=56811&page=1&star=2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0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回去的山脊在香山和植物园的顶已经开有一条公路了,其下方有一片白皮松林,就在路左边(东侧)靠植物园一侧V突然传出一阵噪叫声,一群棕色的鸟在觅食从草堆里,很像画眉的大小,可叫的声音比大嘴乌鸦还沙哑,也可能是灰椋鸟,可他们都钻进草里,(草很深能没过他们的身高)只照了这张露头的,
从香山下的松林我还碰到6只一群的红嘴蓝雀,可惜没有来的及拍下来,今天对于我来说是超值的一天,感谢中国观鸟网,北京观鸟会,组织的这样的活动,城市绿岛观鸟行希望更多的北京朋友都来关注和保护野生鸟类!

9 t2 O, \, x: E% D

 

4 _. R# M# C# ?( W. w" W( q

 

+ d; ]. P/ t" K$ i, P

       谢谢大家

8 s5 V& A" L7 }+ Q& 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20 05:02 , Processed in 1.18269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