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清末民初的军事和政治人物。袁世凯出生于清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即1859年9月16日)未时。
3 y/ c# z" { B- \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世凯的从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并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为淮军重要将领,为其家族成员如袁世凯等人将来进入仕途打下良好的人脉基础。
( U0 d8 x0 T" I$ g袁世凯于清季投身行伍,襄赞洋务运动及新政,自道员、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甚至内阁总理大臣,成为清末头号权臣。民国成立,袁氏当选首任大总统,甚至于1916年称帝,但终归失败。
$ d7 [' E% K* x7 U4 L; s. W4 v目录 1 早年 2 在朝鲜崭露头角 3 新军及清季政局 4 清末新政 5 中华民国大总统 6 二十一条 7 洪宪帝制 8 评价 9 家族 10 参考文献 11 外部链接 12 参照 : s8 d4 ?: y' L( R
[编辑] 早年 袁世凯年轻时失意科场,22岁弃文从军,投奔嗣父的至交、淮军将领吴长庆。
; x7 b) \' L& ?& a3 } [编辑] 在朝鲜崭露头角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高宗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是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事大党”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当年23岁的袁世凯则以“通商大臣”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
' Z7 P% l5 \3 N* ~; R8 n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为“事大党”及闵妃所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国王李熙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 ( Z& A: J* c/ }: U+ x q" n- m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世凯随军撤退天津。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大学士李鸿章乃于1895年举荐袁氏负责督练新军。
+ r4 Z: l% b0 Q. }$ z8 K [编辑] 新军及清季政局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09年5月19日)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会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5 m4 j4 ]8 Z5 [ [袁世凯自1895年开始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小站练兵起家,渐为清廷所倚重。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北洋新军),为清末陆军主力,民国初年的北洋系军阀亦多源自清末新军。
* V$ c$ X' O$ a6 O2 h1898年戊戌政变前,帝党人物曾寄望于袁的新军,谭嗣同即曾面劝袁世凯出兵围攻慈禧太后所居之颐和园。袁却将这一消息告诉忠于慈禧太后的荣禄,结果戊戌变法失败,皇帝失去政权并遭软禁。然而袁世凯当时的决定,对于戊戌维新的成败,是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至今仍有争议。以往一般认为袁世凯将消息转告荣禄是戊戌政变失败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发现,后党发动政变,实起于袁告密之前。甚且,以袁世凯当时掌握的新军战力,亦不足以对抗听命于荣禄驻扎在北京附近的众多部队[1][2] 。
) l+ V1 j' i1 M9 e! o1899年冬,因义和团在山东的排外行为引起各国不满,清廷被迫撤换纵容拳民的山东巡抚毓贤,代之以袁世凯。这是袁世凯首次出任方面大员。袁到任后,一改毓贤的处理方针,对拳民大力镇压,令其在山东无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带,慈禧太后以民气可用纵容义和团。翌年爆发了八国联军战祸,山东在袁世凯治下则维持稳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 8 }% B9 S) @* E; S
[编辑] 清末新政 主条目:清末新政 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成为疆臣首领。袁世凯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科举、督办新军、建学校、办工业等,第一支中国警察队伍亦于天津成立。1903年袁世凯任中央练兵处会办,编练新军。
' o! i' E2 X. k8 E1 ~+ U a1 E6 t* [0 v1907年丁未党争中军机大臣瞿鸿禨被罢免,林绍年请辞,因而袁世凯与张之洞替补调入中央,任军机大臣,成为中枢重臣。但同时也让袁世凯疏远军事,有明升暗降之嫌。1908年光绪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醇亲王载沣摄政。载沣因为反对袁世凯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为戊戌政变一事(他认为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致使光绪被慈禧太后幽禁至死),对袁世凯非常痛恨,成为摄政王后立即解除袁所有差事;袁知其势不吉,称疾返回河南,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安阳。袁在此期间韬光养晦,暗地里仍关心政事,等待时机复出。
1 P- j+ p: B+ t: V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凯抵达北京,16日组织新内阁。其成员是: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严修、学务大臣唐景崇、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萨镇冰、司法大臣沈家本、农工商大臣张謇、邮传部大臣杨士琦、理藩大臣达寿。并以胡惟德、乌珍、陈锦涛、杨度、田文烈、谭学衡、梁启超、熙彦、梁如浩、荣勋分任各部副臣。
5 h F+ W6 L/ f* o, u+ u: E [编辑] 中华民国大总统 主条目:袁世凯内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北洋新军成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于是再用袁世凯,先任其为湖广总督,旋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
; G/ W# F' _; `. V( J) w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而革命党人亦认为袁是能领导中国的有力领袖。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选出孙文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国成立,孙文就任。1月16日,袁世凯下在朝的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幸免于难。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室逊位,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 : b, q3 T! [- v) z0 b4 y
袁世凯在北京外交部迎宾馆就职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10日)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大总统到南京就职,大大削减袁世凯的权力。但是2月29日发生北京兵变,袁借口兵变于3月10日于北京就职。袁就职之后,坚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时积极与列强交涉,维持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
: C1 c" g6 S5 [: g, m3 @1 L/ p6 U1913年2月,依据临时约法,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按约法精神应由该党理事长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却在上海遇刺身亡,全国大哗。革命元勋孙文、黄兴等均指袁氏授意暗杀,袁世凯则予否认;当时之证据指向时任国务总理赵秉钧涉嫌教唆杀人,并无袁世凯本人授意之直接证据。7月,孙文组织中华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但遭到失败。
; q) \7 o4 k' U9 j - |" t* b! f- O' H- l
2 l6 K+ R# a! b
! T' c9 I9 {2 W( M- N- Z7 i
4 y" Z# H, J8 i' h s+ f) W10月6日,国会在军警压力下选出袁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
j6 N+ u5 n6 ~( h4 y ) M x' ^0 a h: u; e! `
0 ]* }( `. p3 R! d- u6 @ 8 r# }5 h2 ?1 g0 `+ g0 U
0 n9 Z \' f) \- ^) n: o6 O8 I& o
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收缴国民党议员证书。国会因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之后袁认为“人民滥用民主自由、人民政治认识尚在幼稚时代”,废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5月推出新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之后再修改总统选举法,使总统可无限期连任,新任总统亦由在任总统指派。 7 H. C7 @2 D0 u9 z5 B
袁之《大总统选举法》规定: . C P2 }+ h+ H# o# l: J
有中华民国国籍之男子,完全享有公民权,年满四十岁以上并居住国内满二十年者,有被选为大总统资格。大总统任期十年,连任亦无限制。每届应行选举大总统之年,参政院认为政治上有必要时,得以三分之二以上参政同意,即可连任,无须改选。大总统继任人由现任大总统推荐候选者三人,书于嘉禾金简,钤盖国玺,密藏于大总统府内金匮石室。金匮钥匙由大总统掌管,石室钥匙由大总统、参政院院长及国务卿分别掌管,非奉大总统命令,不得开启。选举大总统之日,由现任大总统交选举会选举。选举会由参政院参政和立法院议员各五十名组成,由大总统召集之。
- }* X# Z* e. D- O. Y& {这实际上是满清“正大光明”匾后的“传位遗诏指定继承人”(按:“大总统继任人由现任大总统推荐候选者三人,书于嘉禾金简,钤盖国玺,密藏于大总统府内金匮石室”),“连任总统不用选举”(按:参政院参政均由大总统任命,并非民选)和“选举会代议选举新总统”的一个混合体: . Z/ `& k. r: B7 h1 N
根据袁法,总统连任只要参政院三分之二同意即可,也就是说一旦成为总统,可以不再通过人民投票而成为终身总统。 只有选举新总统时才需要选举会。选举会代议选举总统,和一层结构的全民公决直选总统,以及美国的二层结构的全民公决投票加选举人团代议选举总统之间差别较大。选举会由参政院参政和立法院议员各五十名组成,其中参政院参政均由大总统任命,并非民选,只有总共二百七十五人的立法院议员是各省民选的。但是,五十名能进选举会的立法院议员又是由大总统召集,大总统完全可以只从二百七十五人中召集最服从自己的前五十名议员,因此就是连新总统选举,也很难说是民选。 根据这个选举法,袁世凯若想成为终身总统,并且指定自己的三个儿子之一继承大位,基本已无障碍。[来源请求]但后来袁世凯还是废除了这部袁法,称帝,成为纯粹的终身帝王,并使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世袭帝位。
9 v' b* Q0 {% E, k
* Z5 m0 I' `+ [ m1 r7 J
8 D/ j! s8 s: f8 o
$ o. I/ ?. A4 f X# p9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