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按:贾珺先生的回信,确实有些出乎我的意外,因为能够倾听读者的声音,即便我的声音或许有些刺耳、或许有些不礼貌,但他对这些并不介怀,反而还很认真的予以回复,让我感到很温暖,因此,经过一番准备工作,再次回信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主要内容如下: 3 n0 A$ T% a+ T0 f
) V, s# F. _, W: {! V. w 仔细阅读大扎后,对于孚王府的门制,我依然持保留意见。您所“沿用的学术界之前的传统看法,即把现在的外门看做大宫门,把里面的门看做二宫门”和其后所举的三个理由,我认为这种看法有不准确的地方,而且论据不充分,大有商榷之处。总体来说分歧归结于两点:第一是王府正门的规制如何,第二是王府两道门规制中,现存的孚王府的外门是否能够认为是正门。具体理由如下: . M) L L" m/ @. X/ N6 K$ K. K
" S ~4 o2 L% I& O$ K, b
首先,关于王府正门规制的问题。顺治九年(1652年)清廷颁布的条文中,详尽规定了王府定制:亲王府“基高十尺,外周围墙。正门广五间,启门三”,“正门……绿色琉璃瓦”;至光绪朝编《大清会典》中更详细的规定:亲王府“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凡正门殿寝的均覆绿琉璃瓦,脊安吻兽,门柱丹垩,饰以五彩金云龙纹,禁雕刻龙首,压脊七种,门钉纵九横七”。由此可知,亲王府的正门不单单是五间三启,而且,要符合上覆绿琉璃瓦;基高三尺;门钉纵九横七等诸多条件。此外,从现存的老照片以及清代宗室后人的著述中,可以确知,所有王府的正门前都有两尊石狮,有如皇宫门前置有石狮一般,所以正门才又被称作“宫门”。 $ r, p4 p( z7 g. C7 E
" c2 ]3 d7 u, a9 L; D. `' G) | 如果说顺治朝的规定可以约束清中期的怡亲王新府的大门规制,那么光绪朝的规定自能约束清晚期的孚王府的大门规制。而现在的外门,显然与规制处处不符,可见并不是王府的正门,能称之为“大宫门”的依然是孚王府前身怡亲王府遗留下来的正门。
6 G- G) {% U0 f5 H6 v$ e, T5 h3 j: B
. q# E1 b8 Y8 q) f 其次,关于两道府门的规制和王府临街开设“大门”的问题,通过对比乾隆全图中所有的亲王府、郡王府、公主府、贝勒府和贝子府,可以发现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规制,制表如下:
' T! e# p5 F$ |
: O7 f/ Q# ]4 X, p* S
从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 _9 Z7 m& ?, A9 J5 X) X1 |
/ Y' |* } b) D# S, ?
1、从总体对比看,一道府门的府邸占68%,两道府门的府邸占32%。 - O+ U- n, g) q8 @6 J. U. }
0 }4 E6 |. J0 A9 J 2、从几个细节对比看,则存在很大的区别:
Z# P8 Q, D4 [9 b2 q1 u$ y # u, J# B) V- I( O
1)爵位级别越高的府主,其府邸拥有两道府门的比例越大,尤其是亲王府,分别是44.4%对55.5%,如果把固伦和敬公主府也算上的话,则50%对50%。(当然,这两道府门各是什么门还是有区别的,后面详说。)
! ?& N% `' K- X, S4 j' d
E* s5 q' l$ `) A' h7 N 2)爵位级别越高的府主,其府邸带前庭院的比例越大,如等级最高的九座亲王府,一座固伦公主府,百分百都带前庭院。
2 W, m8 F# c. [, U5 F# x$ n+ F* x5 V
( f1 f/ e0 O% {7 D+ r r) K: ^ 3)爵位级别越高的府主,其府邸临街开门的比例越低,反之越高。前者如亲王府,仅占22.2%,后者如贝勒府,占压倒性比例的66.7%。
! A8 Q# v7 s6 I: Y ' S, q8 H* t5 M& V- b5 s/ l. S* q
3、再缩小范围,集中在亲王府来看: $ L: `! y6 r/ e$ w
7 I- P \ O$ J8 M9 r. A3 Y
1)一道门规制的亲王府,清一色带前庭院而不开临街门,只在前庭院北侧开设王府正门,这些亲王府分别是:裕亲王府、和亲王府、恒亲王府、諴亲王府和怡亲王新府。
. W% q: y( j% ` ( G$ x5 Q1 q. S+ T7 r) P
2)两道门规制的亲王府,其中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即前庭院南为临街门,北为王府正门类型(以下简称为A类型),此种类型的代表是简亲王府(郑亲王府)和履亲王府(固伦和敬公主府也属此类型),后世的醇亲王北府等属此类型;一种是前庭院封闭不临街开门,两道门分别为前庭院北的大宫门和大宫门北侧的二宫门类型(以下简称为B类型),此种类型的代表是康亲王府(礼亲王府)和果亲王,后世的恭亲王府等属此类型。
2 [/ D& t% P& x+ I" J ( G% F" }$ b, d) C: M6 o
综上,怡亲王新府是典型的一道门规制的亲王府;而递变之后的孚王府,假设是两道门,虽然也符合亲王府建制的常态,但是用两道门规制的两种类型来对比现在孚王府府门的情况,可以明显看出是符合于A类型,而不符合于B类型。因此,现存的外门只能是临街门,原来的正门依然是正门而不是“二宫门”。 第三,虽然“从乾隆年间的怡王府到现存的孚王府之间有200多年的沿革,其间具体的演变情况不是很清楚”,但是否“不能完全排除清代晚期孚王府为了强调亲王府的等级,对外门做过改造”这种情况呢?我以为,恰恰可以排除这种可能。 i8 w% S/ x+ i; r# j
; Z1 m# K! A+ l, V5 k2 m 1、因为有清一代,王府都是“公房”,不是府主的私产,其无权随意进行整修改建。 0 |; n9 Q" _. l1 f% H
8 u/ o3 i: w1 t; m3 A
2、孚王的爵位并非世袭罔替,奕譓(1845—1877)光绪三年二月薨后,无子,以愉恪郡王允隅玄孙奕栋子载沛为后,袭贝勒。卒,又以奕瞻子载澍为后,袭贝勒,坐事夺爵归宗;又以贝勒载瀛子溥伒为后,封贝子。可见,后代的府主爵位越来越低,实际上,已经完全配不上亲王府的等级,在这样的情况下,府主怎么可能对外门进行改造,而强调亲王府的等级呢?
0 w4 h9 j6 a/ G# G# v ) `4 n/ P. Q6 v! F* `
3、有没有可能不是清末而是民国时期,末代府主增修了亲王府级别的大门呢?我以为这样的可能性也不大。毕竟辛亥革命以后,溥伒的薪俸来源断绝,他不曾再涉入政界,只以书画为生,最后因生活窘迫,不得已将王府卖掉,他怎么可能有财力去增修一座豪华的王府大门呢?
6 q& ?; W: U% t' y2 y4 e# l " z% V# v, E2 G: Y3 L3 L$ E
4、文献上来看,从清中期《啸亭续录》,到清晚期《京师坊巷志稿》,甚至到民国年间的《燕都丛考》,均载“怡亲王新府在朝阳门内北小街”,可知,这处府邸此前从来没有在前庭院南侧开过府门,否则,应记载为该府在朝阳门内大街才是。
4 f) B, N+ ?0 n0 y- Y4 W3 S, z
' P9 {9 w" a& h m0 w% x0 r" u 第四,现在的临街门是日伪期间开设的,出处是冯其利先生所著《寻访京城清王府》(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一书,该书220页有冯先生1995年写就的关于孚王府的一篇文章,其中说到“最近,朝阳门内大街南北两侧都在进行拓宽性质的拆迁。伴随着这次拆迁,本来凹进去的坐北朝南的朝内大街137号院三开间朱红色大门就显现出来。这个院门是日伪时期由倒座改建的,不是很气派,但里边的建筑物气势恢宏、古色古香。……1930年,国立北平大学文理学院失去了宣武门附近的校舍,遂把孚郡王府址租借来继续办学,改称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这时仍以东阿斯门作为校门。日伪时期,这里是日本人的“偕行社”所在地。这时改由南大门出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机关‘励志社’使用这个院落,戴笠还到过这里。”
! l% @& U0 l e 5 o# Z0 {2 S8 Z" J- M
第五,关于您提到的“王府研究专家于振声先生所撰《北京王府建筑》(《建筑历史研究》82-141页)附有20世纪50-60年代孚王府的测绘图,(拙作插图局部也参考了此图),图中的外门明显为五间亲王府门的规制,外开临街,三间中启,与《乾隆京城全图》和目前的现状不完全相同”的情况,由于我未见到该图,现只能按照事理进行推测。 1 J7 ]# q6 u3 b/ X* I
9 C2 J* I% t+ J c
1、倒座房在乾隆全图上就有,至今尚在,那么,测绘图上新建的五间三启外门处于倒座房的什么位置?
, L, |$ s4 a4 a! j u 1 P0 Q1 j C1 |0 h
1)如果倒座房位置不变,若是外门建在倒座房的北侧,则此门并不临街,毫无意义,而且这一定与测绘图上的临街门不符。因此这种情况完全可以排除。 " X6 `& g$ @' z$ m9 ]% U% b
" [3 O6 ?' T5 p6 S/ B7 B- T% s
2)若在其南侧新建五开间临街正门,试问难道从临街门进来,如忽略冯先生书中所言房改门的情况,则直接面对的就是一座七开间倒座房的后身?那又如何进府呢?
) m# v. n8 e: S2 p& m1 N% [1 B: B" P1 D
, C+ a, [0 p6 Y 2、如果是拆了倒座房建的临街门,那么这是在什么时候?而后临街门拆了又重建倒座门,是在什么时候?
+ u' }% l8 B* a0 G8 u2 v- _ ) r( h6 s- O: D# t# Q
1)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有清一代至末代府主迁出王府之前,并无拆倒座房建五间三启正门的情况。
; N) ]9 E3 `( a+ Z' x! u! d. j3 X 8 z+ Y$ D" k. W9 C
2)如此,则末代府主迁出后至测绘图制成的20世纪50-60年代之前这一段时间,是最有可能拆倒座房建临街门的时段。然而,这段时间内无论是杨宇霆、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还是国民党励志社北平分社,都无资料说明他们曾拆房建门,而且还是建成符合清朝亲王府规制的五间三启的“正门”。
. r! }/ |" h/ [1 v/ w F " L6 \% ^, a% y1 n8 u* N
3)退一步说,即便确实是这个时期拆了倒座建了大门,那么,又是何时,有何必要非拆了这座大门重建倒座门呢?且不说拆门建门多此一举,单看测绘图完成之后的196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和随后的大规模政治运动中,按常理推想,破四旧拆掉亲王府规制的大门容易,可谁有胆子去复建代表封建社会腐朽阶级的王府的七间倒座门呢?况且,如真是红色狂飙年代所建,那倒座门绝不会如现在这般古旧,专业学者和内行人士一定可以看出是个假古董。此外,现在生活在孚王府的老住户中,目前应该还有从那个年代中走过来的健在者,如真有这样先拆后建的事,怎会不留下一点资料和痕迹? R2 n$ K! ? o& K
% F7 T! B+ @9 x" o 综上,我的看法是倾向于测绘图中关于临街门的绘制有误,使用的时候应慎重。此外,我从老北京网论坛了解到,1959年由空军对北京城区进行了航空拍摄,其中,也有各王府的照片(《府邸寻踪》一书中曾经刊布过西城区王府的照片),有坛友曾在国家历史博物馆的航空遥感中心见过原件,而且相当清晰(只能看不能复制)。不知,贾先生是否有机会或者条件可以看到这些航空照片?鉴于拍照时间正与测绘图绘制时间差不多,如果能够看到孚王府的照片,通过对比或可有助于解开这一疑窦。 / K# Q. v1 R: W! L( }2 d& p* m, t, ^
+ o8 H+ ~+ w C
由于我个人水平有限,内中一些观点和看法难免有误,还望不吝赐教。最后,再次感谢您的认真和对我的鼓励!祝愿您在古建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