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81|回复: 19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含10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8-6 0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090805探访孔庙国子监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梅纯《损斋录》讲述波斯人憋宝发墓的故事

  《潜溪文集》内一事,昔波斯人来闽,相古墓有宝气,乃谒墓邻,以钱数万市之。墓邻靳不与,波斯曰:“汝无庸尔也,此墓已无主五百年矣”。墓邻始受钱。波斯发之,见棺衾肌肉溃尽,心坚如石,锯开视之,见佳山水青碧如画,旁有一女靓妆凭栏凝睇,盖此女有爱山癖,朝夕吐吞清气,故能融结至于如此。此志一动气也。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前饮得砚湖水,长安左门中黄榜











发表于 2009-8-6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几张

0 J5 N& y, Y: ?! l* X) m) S

 

9 |* [! j, I; G" b- z


2 z$ e1 Z5 V, Z5 T. D& g+ S8 A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义原来出此处,绳之以法笋肉尝











发表于 2009-8-6 07: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8-6 0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陆老师的考察贴!详细,精彩!
发表于 2009-8-6 0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陆老师今天和我都有收获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0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官书院胡同原来是官猪圈











发表于 2009-8-6 0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开眼!又学习了,谢谢陆老!
发表于 2009-8-6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探访

4 K" a5 A- L! @- `( p/ _

有几张是估计我们去了也拍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0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巍巍飞檐龙凤走,疙疙瘩瘩不平有



) r. M. H% `" R* m0 d

 

% ^4 k) ^. e7 \/ \* e8 |& K

王维《使至塞上》:

$ ~6 l; s) L3 O, r8 j"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落胡天。

0 Q& k5 `+ L2 c& }$ H2 k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焉然。

7 t$ \: P# ? Z8 h+ _% D

老北京称为“扫帚苗”,枯黄以后,压成扁片,可以扫地。

, k, Q, R3 I3 c0 s' A9 C

此物枯黄以后,成圆球状,随风滚动,流落四方,古人称为蓬草之“征蓬”、“转蓬”,比喻人生身不由己,随风流落到天涯。如李商隐:

/ F9 F6 j1 Z, n: l- m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 T( Y5 X" m; m1 l

 

4 r$ W) s; Z% z' M: C; ^

十三部石刻的书籍。

( o. _/ a+ G3 }

 

+ q% \9 W$ m, h

文天祥:

* y& ~+ [' f7 R3 N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R) T- K" J, ^1 w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U9 Z4 _+ a. @" \* c: `' ]- D" Q

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

# ?7 w* ?) T* C5 m+ J; A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 K2 P5 b* f1 G

古者,通一经可为博士。文天祥是状元,他自然通经。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虐待乌龟专集











发表于 2009-8-6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扫帚苗现代的名子叫地肤

z" Q( x2 x- R: U3 r4 L \& L

地肤

4 s+ A* W! _ Y
% u, U- \+ O& S7 w( ^% {$ p
6 d- G9 l9 M E( _
  学名:Kochia scoparia (linn.) Schrad.
& N" }% p1 D6 l* o" u* O
- V# {) V3 F; y) s
  英文名:Broomsedge,Belvedere, burningbush
$ l6 N2 Z& I k' p4 l
$ E8 I' Q, R3 Z( a
  科名:藜科 Chenopodiaceae
8 U% P3 w3 m1 Y- y
0 e" c1 ?3 W* P5 k Q- e7 v+ Q% G8 X
  别名:地麦、落帚、扫帚苗、扫帚菜、孔雀松
$ |3 k+ f% E% L! C$ w
r: a+ {% M) X* ]5 A
  分类特征:石竹亚纲 石竹目 藜科 地肤属
6 Q; L1 t* V% E6 e L2 L: q
5 O! Z6 T" O1 P5 @- `0 Z
  园林用途:花坛,花境,花丛,花群
0 P7 ~9 y+ s: ~0 B3 f. ?- Q* e/ G) Q' m
6 K, X& S( M& j
  一年生草本,高50厘米一1.5米。茎直立,多分枝;分枝与小枝散射或斜升,淡绿色或浅红色,幼时有软毛,后变光滑。叶片线形或披针形,长3—8厘米,宽4—12毫米,两端均渐狭细,全缘,无毛或有短柔毛;无柄。花无梗, 1—2朵生于叶腋;花被5裂,下部联合,结果后,背部各生一横翅。胞果扁球形,包在草质花被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李时珍说:"地肤嫩苗,可作菜茹,田野甚多,枝叶繁多,其子微细,如初氓的蚕砂,作药用,名益明,功能明目,子落则老,茎可作扫帚,故名落帚"。
$ c& J6 k- @- F% e" M/ e* p
" Y5 t P" f; A& t- x7 D
  分布地区: 各地普遍分布,生于荒野、宅边、路旁,也有栽培;分布遍及全国。 原产于欧洲及亚洲中部和南部地区。同属约40种。
, W1 k* M' w: n# z
$ W- Q( G. s3 S) |% G
  性味 苦、寒,无毒。
) a [( _3 o% o! {
* B4 ^3 `/ O: ]
  成分 主要含皂甙,并含维生素A原。
9 V7 s c; `1 t# Z5 z6 Q! _
7 O- R& w0 ?6 D% D
  药理 : 地肤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数种小芽胞癣菌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q% w9 F* h$ B" c
; k" }" |+ c% Z; [
  功用 : 强壮,利尿,明目,有溶解尿酸作用,适用于尿酸过多的疾病,如尿路结石,疸后皮肤瘙痒症,尿酸性痛风等并可用于夜盲症。其嫩苗亦有利尿消炎,清热明目作用。嫩苗和叶做菜蔬;种子药用,称“地肤子”,能利水、通淋,除湿热;外用治皮癣及阴囊湿疹。种子含油约15%,供食用和工业用。 种子含三萜皂甙。 本种有一变型,扫帚菜f.trichophila Schinz.et Thell.,分枝极多,紧密向上,植株全形为卵状圆形或倒卵形;叶狭线形,常见栽培。 植株做扫帚用;嫩叶可食;种子药用,强壮、利尿,治皮肤病。 用种子繁殖。性耐碱,抗干旱,喜向阳地势和有丰富腐殖质的疏松土壤,在一般土壤中也生长良好。
0 j& r# ~+ g9 y4 O4 T, A- u
( b, F) Q, j3 O+ i1 @
  [皮肤掻痒症,黄疽]
d1 Z& L2 X& L: y' @) g. {4 a
1 `5 r5 u$ [ ~4 f1 a
  地肤子30克,红枣4个,水煎,一日2次分服。
+ j# t% t& h( F1 I3 h
+ v) c8 P# q. h* \
  [砂淋,血淋,热淋,尿涩刺痛]
3 C F4 X) J! w4 S: L; V: r
% y8 R8 z2 p5 a% C* ^
  地肤子30克,海金砂9克,服。或用鲜地肤全草一把,
3 W4 d G8 e& F( D$ Q0 |
+ A9 S- v" i/ r& k
  [雀目夜盲]
$ j8 N/ [( f L3 I ~8 g2 g
7 B8 Q" g5 J Z+ G/ q* u
  地肤子15克,车前子9克,青葙子9克,水煎,一日分2-3次服。
) t7 T; X" ^5 w+ K. l
+ z8 m8 M' J; w( l/ @
  [泄泻不止,肠炎审疾]
6 O& o8 E+ T8 N% n% i+ a
4 K: e; E+ E, D/ Q: N
  地肤子18~30克,地榆15克,石榴皮6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
4 e$ B4 ^. K9 m; c c( Q9 n" I
我儿时喜欢用手摸它枝子的软滑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短暂六年风雨侵,于谦英名化石灰

我在2003年看见“于谦浙江杭州府钱塘县”10个字,到了2009年8月5日,就只余下“于谦”二字了。

" N5 E, m- p& K$ g

于谦是为了保卫北京城拼了性命的。今天中午,《百家讲坛》袁老师讲到岳飞在杭州风波亭被害。于谦是在北京西四牌楼被害的。死后至今在孔庙进士题名碑上只留下两个字,岂不哀哉?

# C8 M5 |, k, \/ m" c

 

l p# q( F+ F! B




" o' M( [7 V* d6 `

( X* D9 [4 v9 ?; s5 B

 

: ?* Q& j& [3 W C4 W

- X9 _7 u0 W8 i" _, z1 O+ V0 ^5 Y

        (摘录)孔庙碑林名人多    陆元

: ~- G$ R, G" p( _, ~3 Q, P

今年是中国废止科举制度100周年(指2005年)

4 D& p9 I. D) m+ {% c9 K2 k6 O

1905年9月2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大权独揽的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废止科举制度的上谕:“袁世凯等奏请立停科举一折……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近日科举每习空文,屡降明诏,饬令各省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兹据该督等(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官员)奏称,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欲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等语,所陈不为无见。著即自丙午科(1906年原定的科举考试)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这道上谕的颁布,标志着自隋朝开始,在中国沿用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的寿终正寝。

; O1 @5 o( G* I3 P" K+ m! m S$ S

但在北京有一处地方,至今仍矗立着198块石碑,题刻着曾在北京建都的元、明、清三个朝代600年来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录取名次,这就是孔庙碑林。

/ {# u5 a7 H0 T! B- L

 

* O/ O/ a3 x! K7 a5 D1 p

在京城建立孔庙,并由皇帝亲临祭祀的先例,始自元代

1 z- Z4 Y( |/ o% y0 j+ } K- h4 \

在封建时代,凡读书人必拜孔子。全国各地虽小至县城,均建有孔庙。但由皇家在京城建立国家级的孔庙,并由皇帝亲临祭祀的先例,则始自元代。

6 p4 m' E' C0 H* U+ T N- S5 V# R

128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国子监又称“太学”,在里边读书的学生称为“太学生”。

8 Z Z9 o$ g! F. B `" x

1306年,忽必烈的孙子元成宗在国子监的东侧建成了国家级的孔庙,孔庙和国子监被称为“左庙右学”,并肩坐落在今北京雍和宫西边的国子监街上。

' Q( q( i( z4 P" g5 f

 

3 Y0 B X( p# z9 o+ ^

孔庙碑林的第一块进士题名碑,始于元代1315年,最末一块进士题名碑,迄于1904年。

5 n! F( N' O8 x: D6 O5 P

1315年,元仁宗首次开科取士,将取中进士56人的姓名、籍贯、名次题刻于石碑上,立在孔庙院中,此后的明朝、清朝都沿用了这一做法。

: L* x: k8 W$ v1 |7 p/ R

元代共在孔庙立过9块进士题名碑,其中6块在明朝被磨去字迹,改刻为明朝的题名碑,所以现在孔庙只有3块元代的题名碑。孔庙现有明代进士题名碑77块,清代进士题名碑118块,总共是198块,题刻着自1315年至1904年各科进士共51624人的名字。

* R6 e4 I& A2 i. F# C9 U

 

# h, J8 U, B& g: O

8 _+ _- @( P8 Y( p& ]

笔者的长辈梅祖武先生离休前,在北京市建委与末代状元的孙子刘大中先生是同事。他听刘大中先生说,由于1905年清廷宣布废止科举,1904年最后一科考试的进士题名碑也遭搁置,无人问津,还是由末代状元刘春霖与末代进士们自行凑钱刻制后,才树立在孔庙中的。

7 w, @( [+ V3 k% V

当年刘春霖得中状元之后,凭着记忆将在皇宫保和殿上殿试的考卷重写出来,刊印发行。刘大中先生将这份考卷写本的复印件送给了梅祖武先生。

* n& P7 @. y$ V$ B. b9 q0 g. s% R3 R0 Q+ P


 

9 q2 C9 b/ D; ^

最后,让我们看看孔庙进士碑林中都有哪些历史名人

4 k7 C: C u, Z

于谦,杭州钱塘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第三甲第92名。他会试时已考中第一名,因殿试策论指斥时弊,触怒皇帝,被降至榜末。1449年“土木之变”,明英宗兵败被俘,蒙古大军直抵北京城下,国家危亡之际,于谦挺身而出,率军民在德胜门外恶战一场,击退敌军,保住了北京城,后来反被昏庸误国的明英宗杀害。其故居在东单西裱褙胡同,后辟为纪念馆。于谦是我们北京人应特别记住的一位大英雄。

, t3 G- W d1 o6 }% |

商辂,浙江淳安人,明正统十年(1445年)乙丑科状元,是明朝89科会试唯一连中三元者,曾协助于谦主战抗敌,反对迁都南逃。

9 m8 T( w) ?& a# J

严嵩,江西分宜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第二甲第2名,曾把持朝政21年,是明朝著名的大奸臣。孔庙中的“触奸柏”,即因柏枝曾刮掉了严嵩的乌纱帽而著称。

& p' s* Q* k* f2 f5 ^' a K4 m- K

麻勒吉,正黄旗满族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状元,是清朝第一位满人状元。西城区平安里旧曾有麻状元胡同,即因麻勒吉居所而得名。

; |6 z- C, T9 t

邓延桢,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科第二甲第9名,曾协助林则徐查禁鸦片,抗击英军,后与林则徐同被革职充军伊犁。

; ~% v W$ k5 F: v* N* ]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第二甲第26名,淮军首领,镇压太平天国起家,北洋水师的创建者,《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谈判和签订人。

+ `7 m+ z% X& d, R

张謇,江苏南通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状元,以兴办实业和教育著称,曾任袁世凯政府农林部、工商部总长。

. X* A9 l! h5 t! g

钱能训,浙江嘉善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第二甲第18名,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的后代,曾于1918年任北洋政府代国务总理。

* A- V! L% h1 F! L

谭延闿,湖南茶陵人,1904年末代进士,第二甲第34名,辛亥革命时任湖南军政府都督,国民党元老,曾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出任过国民党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院长等要职。

; X4 H6 t( B7 t5 J/ _ y) v

沈钧儒,浙江嘉兴人,1904年末代进士,第二甲第75名,参加过辛亥革命,1935年因主张抗日被国民党逮捕的“七君子”之一,曾任新中国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

/ W! W7 M& Z2 D: t9 {2 U

此外还有郑板桥、纪晓岚、龚自珍、翁同和、徐世昌等诸多名人皆在孔庙碑林留名。

( Z; R' n4 ]. Q4 n

 

- ]- x# E" t! G0 s. @, o/ p

44图那个绿色石碑,就有徐世昌的题名。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6: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成门西第五碑,于谦英名化石灰











发表于 2009-8-6 17: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洋洋大观   好文

+ u! s$ V! x- r! h: _

我关心的是

7 r1 j9 O$ u8 g% `0 g1 I6 q! Q

陆老师找到您家亲戚的名字了吗本 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回复(闲云野鹤) 0 l: r) `9 R8 r5 h. K# a! H

“我关心的是陆老师找到您家亲戚的名字了吗?”在140号进士题名碑上找到了。

7 e0 \; P+ H! G' v$ q

找到了,现代编号140号碑,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赐进士题名碑,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0 O4 w/ B: i. }/ J

“梅纯,南京、京卫籍,河南夏邑县人”。

1 B# K4 y( G4 B! D% H2 w

 

8 f8 `' } b! M' j6 _) j; G7 e

梅家祖籍是河南夏邑县,因为梅纯的父亲是正三品旗手卫指挥使,旗手卫驻在南京,属于京卫,所以梅纯是南京京卫籍。当然迁都以后,还有北京京卫籍了。

$ R& C& Z( g; F& i/ c$ a3 B. [. j

 

, t1 ]) I! ~8 H" C

梅纯是朱元璋二驸马梅殷的孙子,他自己有世袭正三品武职,但是还要参加科举考试,以证明自己不是靠祖宗做官。考中进士之后,授职明中都凤阳府定远县知县。后来因为讨厌上级,辞官仍然按照世袭正三品的特权,去明中都留守司做了正三品副留守的武职。《明史》里有这段记载。

/ u0 j( F2 O0 F3 W0 \& v$ C9 t

 

^6 _$ @, V" R; P% q

梅纯有一部著作《损斋录》收入《四库全书》。

* h; d( H+ g9 y

 


发表于 2009-8-6 1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这贴子,我就像进去转了一圈子.
发表于 2009-8-6 1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首都图书馆的时候去过若干次,改成国子监还没去过。哪天去之前,先看看这个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8 11:29 , Processed in 1.16447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