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4 @4 S- P7 i$ u8 K
从字体间架上看,不太像乾隆的字,倒像雍正的,字体瘦长俊朗。
9 W8 ]. H4 i9 w! _, t 细查内容是雍正为《御定子史精华》一书写的序文,原文较长有371个字;碑石应该很大或还有几块。
" S% t4 {( _* m; ]8 b5 q此石上残留是文章结尾的一段,摘如下:(红字为照片上可识别者) - o" u2 f; \; y6 y* e8 Z
! N% g8 m7 t2 r* }) z$ k
“……,门分类别,条理具备,而采掇子史,芟芜撷秀,甚有禆于学者。盖士之向学通经为先,而博及于子史,固不 8 |) s% A5 T* N# W+ ?0 @
能若穷经之专一,惟揽其精华而识之,勿忘俾考古者于兹寻其绪,则无虑于简牍之繁,绩文者于兹取其材,则有助于
( [/ `' t# @1 ?5 V: P 翰墨之富,用力甚简而成功已多,是圣祖皇帝垂教无穷之至意也。剞劂既毕,展阅全编,敬为叙引,昭示久逺,用缀 $ j( R# W K m0 A. ~1 _" E; |& \
于篇端。 雍正五年四月初九日。”
, L) [9 W+ p+ q, R$ q( Y$ q+ S 石刻原放地点推测应有二处:
0 K% y+ U: X/ o# `! N 一是咸安宫,即析津志拍摄区域。雍正六年十一月丙辰日(初九?),雍正皇帝下旨在咸安宫设官学,碑石可能立于此际。《御定子史精华》是官学必读教材,设立于此合乎情理。(和珅、珅琳兄弟即毕业于此)。 4 W6 Z: V- @% a: n- {5 K# Q
) t$ R u6 D+ |+ ]. V 另一处(可能很小)为武英殿,是文人汇聚纂写《子史精华》之地,书为康熙60年开始编写,雍正5年完成,为表现完成父亲遗愿,立于此地也有可能。
( m4 l5 Z0 f0 p8 b$ t5 l! s
) t b t( I& ^1 b/ v# ?# g; x 雍正石刻所存不多,若推测正确的话,这块石刻很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