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M5 J5 }2 u1 B4 T4 K$ i+ a
千年古战道寻踪系列
& u/ C) ` X! B/ j9 a
! F' w5 g5 H- L8 g
# W. J% R. A: @开题 0 w" k8 i; ^ d% l8 `4 `
0 G" d% B: n* P9 c# w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幽燕大地上,上演了一场几十万入侵的契丹兵与数万晋军为争夺幽州城(今北京城之前身)的生死大战。由于晋军采用了固守待援和偷袭的战法,最终幽州之围被解,契丹人兵败溃逃。幽州保卫战由此而成为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同时也留下了一条令后人称道的“周德威收燕之路”。
3 [- l# D" |' L V) n n! L: l “周德威收燕之路”一说出自宋朝吏部尚书宋琪呈给宋太宗的奏折。当时的宋朝正值国力强盛之时,宋太宗雄心勃勃,一心想收复被辽国掠去的“燕云十六州”(即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及北京一带),然而几次征战均以失败告终。端拱二年(即989年)宋太宗再提征讨幽蓟之事,诏群臣商议。宋琪以他对幽州一带的熟悉(其家在范阳——即今涿州)、对辽国军事政治的了解(曾作过辽国的官吏)提出了克幽方略,其中关于进军路线,他一反以往从雄、霸(近似今京广线河北段)直进的平原路线,主张从易州沿山道进逼幽州:“令大军会於易州,循孤山之北、漆水以西,挾山而行,援粮而进,涉涿水,並大房,抵桑乾河,出安祖寨,則东瞰燕城,裁及一舍。此是周德威收燕之路。”(《宋史·第二百六十四卷》)
4 c6 z1 ]# S+ g# R! ?+ x: n , U. t/ A$ a0 z" F+ @; y, B
宋琪此言在后世的史书、方志中多有引述。其所谓“周德威收燕之路”实则是发生在唐末五代时期的一场幽州保卫战。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年)时任卢龙节度使的周德威所在幽州城被三十万(一说百万)契丹兵马围困了二百日,几近陷落。晋王遣安国节度使李嗣源率7万步骑救援。他们从易州出发,不走平路走山道,出奇不意出现在幽州城郊,打败了契丹兵,解了幽州之围。这段史实在《旧五代史·第二十八卷》、《资治通卷·第二百六十九卷》均有记载。宋琪在事发72年后所作的表述与史实基本一致,只是命题有误,确切地说,应是李嗣源救燕之路。宋琪假以“周德威”和“收燕”似有他的特别用意。
. T1 Z7 V% H2 _0 d 如今颇让人感兴趣的是,根据史料提供的已知能否推断出未知,有无可能将一千多年前的“周德威收燕之路”再现,将其所经村落、山川、沟谷、交战地点等一一勾勒出来。 + y$ W c' V3 \- m, v
要想再现“周德威收燕之路”似有两类疑点需要破解:一类是在解读史料上的。 % e# x" ?4 b! j' S5 ?# X" M, t3 h
1、“周德威收燕之路”究竟是指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周德威困守幽州,李嗣源率兵救援之战还是指五代后梁乾化二年至三年(912--913年)周德威率兵出飞狐、过易州、克涿州、攻陷幽州,擒取刘仁恭父子之战;
1 r; I& z; _: @( V( c8 |, M: @2、“孤山”、“漆水”、“涿水”、“桑乾河”今为何山何水;
1 _6 Q8 [. Z, i+ _/ e* c5 R3 v. }3、“4月,命李嗣源率师赴援,次于涞水”,为何直到8月甲午李嗣源才真正开始救援行动且从易州出发; # c* Q5 K7 g0 @ s3 D8 X
4、为何要采用“衔枚束甲”、“衔枚钳马”的行军方式,有何用心;
( Z/ J Q( v! c5、“并大房”、“循大房”、“踰大房”之意; ! |' H+ n9 e1 T$ k1 ^
6、古之“大房”、“大房岭”与今之大房山的方位、走向是否一样;
- d1 k! u4 }, q7、“循大房岭而东”、“循涧而东”如何解释; 5 ~; ~1 _" u) Z# H. J7 R) b
8、“距幽州六十里,与契丹遇,契丹驚却,晋兵翼而随之。契丹行山上,晋兵行涧下,”
. i! H5 E5 U; Z3 c4 J4 P这会是什么地方?什么样的地形地貌能让双方军队一个山上、一个涧下各走各的路;
5 f$ \- I2 d2 |6 ~5 W6 j. f" S- ^9、“出安祖寨,則东瞰燕城,裁及一舍。”唐代的幽州(即燕城)既不同于明清时的北京城也不同于金代的中都,其城址范围?城西三十里(古之一舍)的安祖寨今为何地。 7 e% m2 t1 Y# ^1 T1 }3 U" E
┄┄
# [5 U* D- R* ~. L* ^* w4 ~7 I 另一类是在实地考证上。拟可归结为三段、三线、三水。
2 x' w. g; s# S U y) e) L. W( W 4 x3 F* a/ M& s3 W; f: m
三段即“收燕之路”的前段、中段、后段。
) W6 m( S: \! Z" r7 B5 ?( s前段:需要还原的是晋军从易州北行的进山之处,进的是哪条沟,翻的是哪座山; 9 P3 }' c9 C" N0 ]* _1 C. T2 B
中段:需要考证出晋军究竟是沿大房山的那一侧行进,走过哪些沟谷、山岭; 7 F; r' W5 y {4 x* M5 s, _
后段:还原晋军的出山之口、渡河之处、冲进幽州之路线;
9 I- p/ p/ F( V$ {( o9 q; P 三线即东线、西线、中线。“收燕之路”似可有大致三种走法——
# ?8 l, n" K3 `% D东线:由易州东北行,经张坊、孤山口、周口店、南观、卧龙岗一线过桑乾河进抵幽州;
( j& l/ |- i) f+ @) B+ e) C0 p9 c, X西线:由易州西北行,经六渡或十渡向北进大石河谷,顺河谷到红煤厂,走大安山、大寒岭向东过王平口,出大峪,渡桑乾河进抵幽州; ( F8 U% a0 H0 I$ T( I* l8 e
中线:由易州北行,经千河口、西关上、圣水峪、黄山店、南窖、南车营、北车营、鲁家滩,过罗喉岭,渡桑乾河进抵幽州。
# k7 C' Q; A7 c: b% F- J3 d三线中的每个局部也可能有不同的选择,亦可将三线分段交叉组合。 8 i- A6 ~4 N5 l7 C* c
三水即拒马河、大石河、永定河。
- ` E4 ~/ ^" _6 w4 |4 k这三条河是“收燕之路”必过的较大河流,且进军时间又是在雨季刚过的阴历8月中旬,因此晋军将领制定行军路线不会不考虑渡河及渡口问题。哪里适于渡河、哪里有渡口,似乎也是制约行军路线的一个因素,再现“收燕之路”不可忽略这个因素。 $ N' U' b7 T" Z& y1 x
┄┄ " ~2 M5 E& G2 o/ j$ |
再现“周德威收燕之路”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有可能因年代久远、真迹难辨而无法再现,但也有可能十分近似地再现历史。无论如何,值得一试。 . r' |: y) K" D+ X
& h+ D$ g4 S6 k6 |- |3 i , K1 D. a2 g S
寻找孤山──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一
% S" v$ _$ i! a% r* X% X4 u; P4 B
- u1 u- a5 ~8 e, t$ D- K" I“令大军会於易州,循孤山之北、漆水以西,挾山而行,援粮而进,涉涿水,並大房,抵桑乾河,出安祖寨,則东瞰燕城,裁及一舍。此是周德威收燕之路。”——《宋史·第二百六十四卷》 1 m. t7 V5 s- p7 M7 Y$ r
“周德威收燕之路”的历史记述中,“循孤山之北”是古人给出的带有地点方位信息几个坐标之一。如果能够确定孤山的位置,那就找到了一个支点,再加上其他几个支点,我们差不多就能重现“周德威收燕之路”的基本走向。
( W3 t2 P6 w" Y) X# D7 H& h 初看“循孤山之北”,很容易让人想到上方山附近的孤山口,那里也确有一条翻越大房山的南北通道。“循孤山之北”在这里也完全说的通。一段时间我们还真的以为,古人指的就是孤山口之孤山。然而细细看了几遍之后,总觉得哪有点不对劲。行文中“循孤山之北”与“涞水以西”并列,前有“大军会于易州”,后有“涉涿水”。那么这个孤山会不会就在易州(易县)以北、涞水(南拒马河)以西、涿水(拒马河)以南的易县和涞水县的地界上?带着猜测先到县志中去查查看。 9 ~+ K, v1 [' {+ {8 q
清代乾隆版的《直隶易州志》未见记载(其中提到的孤山是在广昌县即现在的涞源县,非我们要找的孤山)。天一阁所藏明代弘治版《易州志》,记有“孤山有二,一在治东十五里一在治南六十里,俱以山势孤特得名。”实际上易州正东是平原,东北方向才有低山分布,固这里指的当是东北十五里。而孤山位置最清晰的标注是在光绪三十三年绘制的《直隶全省最新地图》中,孤山标在了易县东北的李家坟村与豹泉村之间。
/ b7 s6 \# G, Z, u; o# S9 n 找到了这一位置的孤山,行文中的疑惑就全解开了。“自易州北行”、“循孤山之北,涞水以西”在这里完全相合。 $ d7 Z5 ?0 S5 _0 A$ J& m$ \3 W
关于“周德威收燕之路”的起始路线,《旧五代史》只一句“自易州北循山而行”;《资治通鉴》就五个字“自易州北行”,而宋琪叙述的较为具体:“循孤山之北,涞水以西”。有了宋琪这一笔,又找到了孤山的位置,我们基本可以判定“周德威收燕之路”的最初走向,即救燕大军从易州州治(今易县县城)出发,向北偏东方向进军,经过孤山后再向北行。
1 A4 I( d& _+ t' _ 案头上作的差不多,就该去现场看看了:如今的孤山究竟是啥样,“循孤山之北”的行军通道究竟还能不能找到。 : M6 c: c& P; s7 ]% ?2 e
我们于9月30日、10月25日分两次去易县、涞水作实地探寻。 4 J% K! i& `* a7 x
事先与易县东豹泉村的支书通了电话,得到他们那里有孤山的确认。于是把探寻的第一站定在了东豹泉村。从京城出发,2小时进易县境。下房易路先到了南豹泉村,向老乡打听,不知有孤山。向南望去,不见山影,连个小土岗也没有。再去东豹泉村,仍然无人知晓。有人说,村北大山边上有一个孤孤岭。 / o, i U U+ F; D) Q# b
真没想到孤山会这么难找。当我们拿出地图向村民请教,执意要在村南找山时,一位年轻而热情的乡村幼儿园园长告诉我们,南边有解放军的靶场,里面有座卧龙山。“那能进吗?”我们马上想到了军事禁区。“没有演习的时候,可以进。”园长告之。 & p: x8 y) `7 @' O
按她的指点,我们沿房易路向南过一高岗。只见高岗坡下车道纵横,碉堡、战壕、掩体分布其间。周围没有围墙、铁网,房易路从中穿过。由于没有军演,整个靶场就像一个巨大的沙盘,静静地躺在那里。靶场位于丘陵地带,一个山头连着一个山头,每座山头还都有编号,看不出那座像孤山。靶场正对的是一座梯形高台,上面竖有棚架。一看便知,是部队首长的观战台。向山坡上的放羊老汉打听,方知高台就是卧龙山。也怪了,旁边又高、又大的山全无名,唯此山有个名。原有的山头被削平,四边作了修整,修了台阶、车道,完全看不出是一座天然的小山。
F! ?, F- @7 I& X5 p6 i 然而就是这座不象山的卧龙山最具孤山相。它孤身而立,与周边的山全不连接。观战台选在此山,怕就是看中它独面众山、视野开阔的位置优势;山南偏西便是李家坟村,与《直隶全省最新地图》标注孤山的位置完全符合;另据羊倌说,过去老道的走法是从易县县城北门出来经白马、李家坟过卧龙山西侧的山口往北去,现在的房易路就是沿老道修的。这与历史上的孤山处于易州北行的交通要道一致。 5 k F, G, t3 Z/ ~# h1 G8 |) ~4 ~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卧龙山就是历史上的孤山。历史上有名的山并不都是高大奇险,有些是因所处地理位置特殊而得名,如石景山、鸡鸣山、野狐岭。孤山也是。它地处易州平原进入北部山区的入口,扼守着易州的北大门,历来是军事要地。明代在孤山一带设有关堡朝天寨,守护着往来京城的要道。
) r1 U% o6 f+ F1 Y& h! J% Y; m 如今的孤山,名称不再、面貌不再,但“军事传统”却延续了下来。过去的军事通道,现在的军演场地。巧的很,就在我们探访之时,一个剧组正在孤山脚下拍古装戏,山谷中战车、战马、军旗铺了一地。
8 s* @' B8 n/ ^ 站在孤山顶上向南看,房易路笔直向前,直通易县县城,一片坦途。虽然古道难寻,但救燕大军从易州出发到孤山这段行军路线怕是没什么疑问了。反倒是,
; c1 S" K: H% E* r' |* e& b“循孤山之北”的行军路线需要我们好好探寻一番。
- z% m- E" `- X, X9 b9 ~
( m" Y. L2 ^. \9 _% Y# B
+ w; i4 @, a) X. f0 L; U& h
附:史籍中的“周德威收燕之路”
* t3 m: p7 f7 M# l 1 F" T5 n0 Y! e7 g
(端拱)二年,将讨幽蓟,诏羣臣各言边事。琪上疏谓:大举精甲,以事讨除,灵旗所指,燕城必降。但径路所趋不无险易,必若取雄霸路直进,未免更有阳城之围。盖界河之北,陂淀坦平,北路行师,非我所便。况军行不离于辎重,贼来莫测其浅深。欲望回辕,西适山路。令大军会于易州,循孤山之北,漆水以西,挟山而行,援粮而进。涉涿水,并大房,抵桑干河,出安祖砦,则东瞰燕城裁及一舍,此是周德威收燕之路。 1 y6 q( b+ u: e8 T5 n
自易水距此二百余里,并是沿山,村墅连延。溪涧相接,采薪汲水,我占上游。东则林麓平冈,非戎马奔冲之地,内排枪弩步队,实王师备御之方。而于山上列白帜以望之,戎马之来二十里外可悉数。 9 k }+ h' w7 M8 O2 F. M2 u
3 @* I3 |0 H, w" V, B4 s——《宋史》第二百六十四卷 0 }0 _. e8 r. X0 d+ o: K' a6 T
契丹攻新州甚急,刺史安金全弃城而遁,契丹以文进部将刘殷为刺史。帝命周德威率兵三万攻之,营于城东。俄而文进引契丹大至,德威拔营而归。因为契丹追蹑,师徒多丧,契丹乘胜寇幽州。是时言契丹者,或云五十万,或云百万。渔阳以北,山谷之间,毡车毳幕,羊马弥漫。卢文进招诱幽州亡命之人,敎契丹为攻城之具,飞梯冲车之类,毕阵于城下,凿地道,吉士山,四面攻城。半月之间,机变百端,城中随机以应之,仅得保全。军民困弊,上下恐惧。 ; O S! w/ X* P, E- _
德威间道驰使以闻,帝忧形于色。召诸将会议时,李存审请急救燕蓟,且曰:我若犹豫未行,但恐城中生事。李嗣源曰:愿假臣突骑五千以破契丹。阎宝曰:但当搜选锐兵,控制山险,强弓劲弩,设伏待之。帝曰:吾有三将,无复忧矣。 8 w' I& w, |4 w9 ? v) ^! b3 ]# t
夏四月,命李嗣源率师赴援,次于涞水。又遣阎宝率师,夜过祁沟,俘擒而还。周德威遣人吿李嗣源曰:契丹三十万马牛,不知其数。近日所食羊马过半,阿保机责让卢文进,深悔其来。契丹胜兵散布射猎,阿保机帐前不满万人,宜夜出奇兵掩其不备。嗣源具以事闻。
+ ^* j4 e! Q/ y: o; h C 秋七月辛未,帝遣李存审领军与嗣源会于易州,步骑凡七万。于是三将同谋,衔枚束甲,寻涧谷而行,直抵幽州。八月甲午,自易州北循山而行。李嗣源率三千骑为前锋,庚子循大房岭而东。距幽州六十里,契丹万骑遽至,存审嗣源极力以拒之。契丹大败,委弃毳幕毡庐弓矢羊马不可胜纪。进军追讨,俘斩万计。辛丑大军入幽州,德威见诸将,握手流涕。翌日献捷于邺,九月班师。帝授存审检校太傅,嗣源检校太保,阎宝加同平章。 - y' u; D$ b6 w" Y7 A2 A: a
6 @5 L* r3 s' a; ^& `——《旧五代史》第二十八卷 - \! a; O3 w H3 l4 T
0 I4 R6 d0 ?4 D/ [6 ~/ h4 B夏四月,晋王命嗣源将兵先进,军于涞水。阎宝以镇定之兵继之。
+ Y& h* K$ V3 t7 P- B贞明三年秋七月,晋王以李嗣源阎宝兵少,未足以敌契丹,辛未更命李存审将兵益之。
6 p+ r6 ^* `. f! G/ W+ { 契丹围幽州且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阎宝李存审步骑七万,会于易州。存审曰:虏众吾寡,虏多骑吾多步,若平原相遇,虏以万骑蹂吾陈,吾无遗类矣。嗣源曰:虏无辎重,吾行必载粮食自随,若平原相遇,虏抄吾粮吾不战自溃矣。不若自山中濳行趣幽州,与城中合势。若中道遇虏,则据险拒之。
4 O* j' X5 W/ z l* g, r4 K 甲午自易州北行,庚子踰大房岭,循涧而东,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前锋。距幽州六十里与契丹遇,契丹惊却,晋兵翼而随之。契丹行山上,晋兵行涧下。每至谷口,契丹辄邀之,嗣源父子力战乃得进。至山口,契丹以万余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余骑先进,免胄扬鞭,胡语谓契丹曰:汝无故犯我疆埸,晋王命我将百万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檛,三入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 - \ @6 a7 V) B0 v) z! |
李存审命步兵伐木为鹿角,人持一枝,止则成寨。契丹骑环寨而过,寨中发万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将至幽州,契丹列阵待之。存审命步兵阵于其后,戒勿动,先令羸兵曳柴然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鼔噪合战,存审乃趣后,阵起乗之。契丹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去。委弃车帐铠仗羊马满野,晋兵追之,俘斩万计。辛丑嗣源等入幽州,周德威见之,握手流涕。
, Z& C# {' ?# h1 \& [ 4 E* ~; x( Z) \1 X- G. q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九至二百七十卷
' ]2 f: c7 _8 ~- C5 J1 W
2 b$ u& _% N, w' _, Y* |9 L/ L 6 t- U4 k! Y; p3 d
/ R) r* Z' Z/ y3 K2 p% f' g
[原创]千年古战道寻踪系列
q7 l& u) e9 t9 r; T
如今的孤山
1 t8 v. g- Q! _7 f! ?0 M1 @ $ ?7 C+ u: P- m: ]5 ?* q; r
[原创]千年古战道寻踪系列
1 D& a0 Y1 s; v* V+ B9 p军演场地 & Q6 A I8 l# f/ k6 n/ _
# l0 u9 Q7 V1 p* W S
[原创]千年古战道寻踪系列
, L% Q4 p! t+ [% x8 f% t" l
观战台 * m- Z( S! }6 d Z/ z1 L* _2 Z
3 V$ U9 R& d* q1 I, ?6 \4 i+ C
[原创]千年古战道寻踪系列
拍摄古装戏的剧组驻地
- P# Z1 p! N' V, W1 r
# P5 X% O( E: {, Y4 q
: p! C& U9 b, P3 q0 u) X c1 D3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