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65|回复: 11

关于老文献资料保存地的探讨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4-22 2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前可能别的地方有人讨论过,就是历史文献或照片是被个人收集好?还是被单位机构收购好呢?

5 h4 v b. V7 O

 

( l. D* u* \9 [9 U* T

存放在个人的好处:

2 ]; N' N3 o9 C9 f/ x; H

 

: R0 c! e$ Y W+ @* j# c

1如果收藏着乐意,随时可以供人参观和拷贝,而且条件容许甚至有再次收购的可能!

+ [( q3 W7 ?5 P( [

 

9 V( Y: c$ r" n. g1 s) a$ k

2个人保存甚至超过了公家,现在大多少文献都保存在私人收藏着中,毕竟是个人物品,而且收藏着知道其的价值,倍加珍惜。

0 ]: Y+ F" n3 B+ o6 H. \0 j& E

 

) t- ?3 |2 Q+ y2 |1 ]

3大多数藏家愿意其收藏品最大范围的被学术或社会做出贡献,便于文化交流

# J1 N }0 r0 e( o9 b+ S

 

. s3 X# Z" v' M3 {

存放在个人的坏处:

8 V$ [# W) d) h3 }, \- H

 

# A1 k, F. B: d6 [7 U

1藏品属于私人收藏,一旦个人收藏后外人查询或拷贝需要征求私人的同意。

$ c( Y7 a$ j1 ?# B

 

8 m8 O& N& t! B, p) V

 

( ?: E8 a2 \% }2 ?4 y; W! S6 R

存放在公家的好处:

9 E. ~% i' F# h) s2 m, g- ^, B. ]

 

* l$ |1 d! c/ N) {& Z* v) {

1部分收藏单位会在必要的时候公开展示其藏品,更多公众可以欣赏或参观到藏品

- V9 w+ c ^ C$ o1 J

 

- C* h8 j( y) p* N" u1 i! S$ Z1 o

2市场经济下,只要给钱,很多文献都能购买到拷贝版

( {- s9 I- a) N5 _

 

3 t- |) E& \( W+ t! X

3公家收藏更可以传承,比私人藏家老子去世,儿子不知道其价值而卖家当导致文献流失强

9 t4 W, g& ?0 A7 u0 b9 N- {) O j- H

 

3 y' B7 P2 [* W, f1 E( u

存放在公家的坏处:

# R* E7 p2 f; o; Z( Z/ S! ?3 _

 

6 i% V; |( ~& I/ \6 i

1国内公家文物收藏后往往习惯闭门收藏,很多文献或照片自己来不及研究也绝不给它人研究的机会。

7 _# F/ n& L) A; X0 \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2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HK在2009-4-23 13:45:00的发言:
8 n7 W1 K6 } z9 L$ P) L

 

4 h5 L c3 Q; e/ R, @

请顺便也炒作我的琉璃塔。帮补我去法国见老太太。

4 F8 z3 S5 c" }0 x, s

 

1 a. v* A- f( o+ i

琉璃塔?那张琉璃塔?是那次你买的那张吗?

发表于 2009-4-23 1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顶!

发表于 2009-4-23 14: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HK在2009-4-23 13:45:00的发言:
% ~1 `! v' b' R- d

 

% n$ k, D. |. f0 T K

请顺便也炒作我的琉璃塔。帮补我去法国见老太太。

: L$ l2 G6 R7 ^/ ^

一语中的

发表于 2009-4-23 1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9-4-23 10:52:00的发言:
我关注老的原版照片开始于2002年,我记得我买的第一张原版照片就是一张御河早期的蛋白照片.那时候老照片还没有市场,甚至没人认识什么是蛋白照片,我第一买到也以为是早期发黄没人要的老画片,当时不知道早期蛋白照片是一张很薄的纸就是黄色的.而且那时侯这些东西很廉价.数量也不少,我经常可以见到一百多年前的老蛋白照片或银粉照片.那时候就是没钱,要是有钱,只要几百元我能把全包圆了!我记得有一张大全景的早期大清门照片,品相特别好,100元,当时还小,靠麦当劳打工挣的钱不多,没舍得买!现在想想遗憾死了!后来虽然陆续买了一些老照片,但毕竟数量有限,而且品相一般,也就去年从香港买了一批品相比较好的蛋白老照片暂时补充了斑马工作室的收藏,我要是早点下手,用范伟的话“小洋楼就起来了”!
7 @8 E" c# \5 S6 y& Q

 

5 }/ b. d" V& {1 u4 R& J, P; Q f

请顺便也炒作我的琉璃塔。帮补我去法国见老太太。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关注老的原版照片开始于2002年,我记得我买的第一张原版照片就是一张御河早期的蛋白照片.那时候老照片还没有市场,甚至没人认识什么是蛋白照片,我第一买到也以为是早期发黄没人要的老画片,当时不知道早期蛋白照片是一张很薄的纸就是黄色的.而且那时侯这些东西很廉价.数量也不少,我经常可以见到一百多年前的老蛋白照片或银粉照片.那时候就是没钱,要是有钱,只要几百元我能把全包圆了!我记得有一张大全景的早期大清门照片,品相特别好,100元,当时还小,靠麦当劳打工挣的钱不多,没舍得买!现在想想遗憾死了!后来虽然陆续买了一些老照片,但毕竟数量有限,而且品相一般,也就去年从香港买了一批品相比较好的蛋白老照片暂时补充了斑马工作室的收藏,我要是早点下手,用范伟的话“小洋楼就起来了”!
发表于 2009-4-23 0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得很对,网络让更多普通人也能接触到过去只有专业人士才接触的资源,这是大好事。公众的参与会让文化遗产更加有价值。
发表于 2009-4-23 0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就现阶段而言,二者皆可.

' H- V6 m3 v% H$ z+ E& n# N1 E

 

% l# _6 _" f* [6 J5 F: f# \

对绝大多数民众来说,收藏是在温饱解决,经济条件富足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休养.

3 ~( f% k& B. R3 s% w$ G O- S* ]6 q

 

% Z* v; y( ~! R& M; W7 F/ I/ U: u

解放后,一方面中国社会百废待兴,快速发展是当时的首要任务,所以这种收藏机构尽管保存了很多文献,可是研究需要人才,需要经费,在有限的条件下,全面利用起来尚显不足;二解放初大部分民众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文化保护意识,所以对文物这种东西很多都丢弃或者处理了.当80-90年代后,高考恢复等很多人教育程度提高.才渐渐意识到.

# t! ~" Y S1 _' R e5 J

 

# g3 J o* e5 I4 Y; m

2000年后,市场的艺术品开始走俏,过去出自清宫皇室的御用之物、历代书画、近现代名家书画都开始受到收藏人士追捧.可是就古籍文献方面由于存世较多,只有那些孤本珍籍才会被重视.影像则是在05-06年才开始出现的,其实我过去虽然知道老北京论坛的老照片是非常多的,但我开始关注仅仅始于今年3月,这基本还是传统意识的问题吧.毕竟摄影发源于国外,当初刚走进宫廷就颇费周折,国内的摄影受到社会背景等诸多影响,大家更多的是当成自己的一种怀念.所以其实有时在网络相册上找东西,发现国内网友的大部分相册都是个人留影,很少有单独拍摄景物的,而国外网友的相册则景物与人物留影各占一半吧.

6 Y4 i) k) @( ^: A0 C( `' v( D

 

5 p# r% J+ t0 D$ Y$ ^& i( I2 V& `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最近两年影像市场开始受到关注,但局限性很大.主要还是集中在晚清民国时的老照片,像查尔德在国内受关注程度远胜于国外.我甚至很少能在国外网站上找到查尔德的照片资料.而且国内的影像市场也尚显薄弱.所以对于斑马这种很早就开始收藏摄影照片的人士来说,无疑是在捡漏.一旦市场关注程度提高,越珍贵的照片就越少,也可能会出现造假的照片.我虽然不知道马收藏了多少照片,但就圆明园这一现阶段比较受关注的影像主题来说,作为一组拍品送到嘉德这样的大公司去拍卖,有可能会拍出高价.保利拍卖也不错.普通的小拍卖公司宣传不足,拍卖力有限.

& k: D$ y$ ~, V/ i- ]/ o

 

" X* @: P; x* s1 d+ Y$ }5 O9 a

仅以非专业人士角度看待此问题.将来数字化普及,个人或机构无论谁收藏,大家还是都可以看到的.今天看新闻报道说刚开了一个世界性的数字图书馆网站,现在网站上东西可能有限,将来可能会逐渐增多的.

发表于 2009-4-22 2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久来看资料的最好归宿还是博物馆;

: _7 v5 \" P* j

 

) D0 C+ Q1 O& B8 q# Z! z Y* `& \

毕竟个人藏品,禁不起时局动荡,家庭变故,儿女兴趣不同等种种折腾,

( t# a/ g# `) Q6 r- @

 

3 ?; i+ N; G. q# W2 d# D

有些珍贵残破一旦破坏恐怕无法弥补了。

: X' t/ D( y0 w: k0 r, ]

 

2 ^" @8 T/ p# ~8 ~$ U- P

 

3 J4 ^( K; x' u3 k

短期来看,目前的公立机构确实敝帚自珍的现象严重,传言某些资料自民国收藏入库

5 `' B# C: K! A* W" Q" z) X1 y

 

& c8 ^3 v" E0 s0 q% Z# e7 B

至今仍无人翻动,众人皆不知有何物。传言属实未知,但可见一斑。

- A' D0 Y% O, v8 W8 Z

 

7 u4 U6 [3 ^9 |4 x& C6 d% N! M

 

: L( k7 B& X9 @/ @

故个人建议,目前的藏品还是私人略好,但如广大藏家有心,还是要多宣传,

t1 \2 U1 G- A; f0 z* j

 

+ L5 I1 W% W' B( T" V/ ]: \

推动公立机构的意识,可效仿日本的东洋文库,美国的哈佛照片博物馆。

2 {- E5 c' ~. S, G0 U

 

1 l* `$ }2 M, z% |# \5 g

把小样电子版发布于网站上,供爱好者研究,若有商业利用还可洽谈版权收入。

5 Z* J5 F" r, @4 D; o ^# T

 

: t7 b( P- I6 n. S( n

众人推动才能把文献的价值发挥出来,才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 X9 M: j, b9 h5 d, m

 

8 P: k6 p5 \/ N: } P

在时机成熟时,诸藏家可把把藏品捐献给这些机构,藏品才可长久保存,

% G# P9 u2 _) V( J8 [ v: V

 

' \" e2 F @" u+ Y! Q+ A8 x

藏家亦可一世留名。

发表于 2009-4-22 2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外国人存着好,咱们国内不重视,也不爱公开。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大量收藏来自于国内机构的废弃,压箱子的东西全部来自官方“丢失”或遗弃。国内对文献尤其是影像资料的重视程度还没老百姓对自己儿童和少年时代照片保存意识高。

发表于 2009-4-22 2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意一些文献在私人手里保藏,但很多文献还是在国家图书馆或首都博物馆等地方保存为好,它们保存条件比私人好。另外大多数私人保存的文献,大多数想看这些文献的人,并比知道保存者是谁?即便知道了保存人,也不认识它们,无法阅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9 04:58 , Processed in 1.15289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