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03|回复: 45

再访恭亲王墓[含8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2-16 2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再访恭亲王墓,很巧遇到一位很健谈的大爷,经攀谈,大爷姓李,住在恭王墓址墙外,为照应坟地户后人,年已七十多岁,对恭王墓以前的事有很多了解。我与大爷在恭王墓坑前聊了许久,听到了许多冯叔书上未载之事。现录文于下——

" t( M( t7 K' s% M

恭王坟圈墙两边各两行松树、圈墙以内为白皮松,后身至后宝山遍植松柏。园寝院共三座宝顶,均有月台、汉白玉须弥座。三座地宫有排水道相连,并在园寝两侧各有排水气眼水井,每到雨季护陵人员就要关注水井水位,超过相应水深就要淘水,以免水位高过棺床,浸泡棺椁。园寝有19户人看护,两户看护石牌坊、两户看护花厅(即花房,在园寝北)、两户看护营房(一百余间,在园寝东南)一户看护马圈(位于园寝西南)。宫门于49年解放军困城时被住于村南大庙中的22团拆毁烧火。随后享殿碑楼等等园寝建筑相继被拆毁。后来修十三陵水库时,经恭王后人同意,拆用三座地宫的石料,地宫构造坚固,最外层为5尺三合土,内侧5尺砖,再内5尺豆渣石,然后才是汉白玉地宫。拆除地宫时,有人捡到翡翠玉簪,卖了16担玉米,还有人捡到镶翠的戒指。最意外的是,拆除主地宫石门铁管扇时,于门轴与管扇内侧发现一对金八狗,是为象房人所得。石门那段正好是象房村来人拆的。奕䜣地宫据说跟绵恩地宫类似,石刻门楼、门簪。最初盗墓的起因,是因为东侧履郡王墓起灵,负责警戒的侯显文等看到规模逊于恭王墓的履王墓还起出那么多好东西,这才起义,但开始挖了三天也没打通地宫,后来找的当时修墓的工头指点,从月台踏朵处,移开条石下挖,从石门进入。地宫被拆毁前,一直有1米余深的积水,据说奕䜣的棺床有1米之高,不知是否可信。

7 n. u J1 q1 ~$ Q" Y g5 J3 q

再访恭亲王墓

再访恭亲王墓
牌坊

+ K- n5 \9 s! Z. D' [# c5 C

再访恭亲王墓

再访恭亲王墓
石平桥

- e9 P" m3 n3 m! E; s7 V' C8 ^8 m& p

再访恭亲王墓

再访恭亲王墓
古井

7 M/ x. x) G l. T! V) L

再访恭亲王墓

再访恭亲王墓
小平桥

/ t" \& W$ Y5 ~! _, z/ d2 \0 F

再访恭亲王墓

再访恭亲王墓
恭王墓坑(北向南)

9 M6 y) t/ E8 o; V: L+ O0 d" v: v

再访恭亲王墓

再访恭亲王墓
大福晋墓坑(南向北)

. i7 q3 G! W6 O) g

再访恭亲王墓

再访恭亲王墓
夕阳下的石牌坊

* Q7 w! R# x6 ?8 W

再访恭亲王墓

再访恭亲王墓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2-19 0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也想去,你该组织一回的

发表于 2009-2-18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松园在2009-2-18 23:11:00的发言:
# q7 w# N5 {, s/ ]! L

早就被盗了。哪儿还来的骨植。。

" O. c; e R" T+ p2 h6 k: z

 

9 F, F6 c0 Q8 A l. B+ _( F

钙钙这口风怎么跟侯编似的?老惦记着昌平的庙。嘿嘿,小庙太多了

$ X0 e+ e- W/ i' H% j6 N2 c3 p

因为庙可能有彩绘.

发表于 2009-2-18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怕多,多不怕
发表于 2009-2-19 0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了一个答案 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09-2-19 1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发现的悬棺线索也应该好好记录一下
发表于 2009-2-19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易水离歌在2009-2-19 0:01:00的发言:
找到了一个答案 哈哈哈哈
- t5 ]: v' M5 ?! z

什么答案,晕?还笑?

4 `- G$ }, o/ ]+ w; G9 Q, T

 

5 n% e& x! r/ V% s; X3 K

哈哈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09-2-19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文化人儿在2009-2-19 11:21:00的发言:
上次发现的悬棺线索也应该好好记录一下
" j6 L& @& ?" z. E2 z0 v+ q& t

 

" v- q& {+ N( m0 `2 x" W

    没错,还没见过可以说服人的实物的蛛丝马迹,都是传说。

发表于 2009-2-19 0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松园在2009-2-17 22:11:00的发言:
0 r% C( S f$ |. L4 J

回风哥,没录音,爷爷说的时候,我着重记忆了一下,到家赶快写了下来,其实也挺没逻辑的,想到哪儿记哪儿。我跟老人家打招呼了,下次再去,直接敲门再详聊。那天太晚了,老人家几次三番说:“家待会儿去。”我没好意思打搅

6 l3 ~( g6 B2 G' \0 G

松爷你下次带我去打搅吧,我很好意思的……

发表于 2009-2-19 1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松园老师好! 7 r3 t; t( g3 a0 Y1 E! X

 

# n) Y5 t& P8 C i- p

       麻烦您帮我查一下“追封三等公清泰碑文”

% X2 F8 \, Q& r3 r# n( g: l& e

 

( _7 d, Z# O7 s1 b

       多谢!

 楼主| 发表于 2009-2-18 2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就被盗了。哪儿还来的骨植。。

3 x% v8 t- v9 \: Z

 

. _% Q8 ~& n2 q/ {# t C

钙钙这口风怎么跟侯编似的?老惦记着昌平的庙。嘿嘿,小庙太多了

发表于 2009-2-18 07: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修十三陵水库时,经恭王后人同意,拆用三座地宫的石料

, t& R0 y5 _& h" F; m; C9 B

 

* \( W! r3 X* D, Q# }) }2 s8 I

那他的后代是给迁坟了吗?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风哥,没录音,爷爷说的时候,我着重记忆了一下,到家赶快写了下来,其实也挺没逻辑的,想到哪儿记哪儿。我跟老人家打招呼了,下次再去,直接敲门再详聊。那天太晚了,老人家几次三番说:“家待会儿去。”我没好意思打搅

发表于 2009-2-17 2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服了,有时间带我去你家周边的庙吧
发表于 2009-2-17 1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n4 o0 o& W# s8 ~

    严重赞一个,松版好文[em80],看来下午的决定是正确的哈哈。你咋记得那么细呢,难道录音了?有时口碑就得人少时找老人家深入的聊天儿,人多时吵吵嚷嚷,很难发现有价值的口碑。

2 `9 K/ X/ `7 Q0 P0 f; l n+ L

   

; E+ f" F. v/ ~" I' b

    关于松版的几个记述,发现有几个问题很有意思,以前没怎么注意过:

' [2 r4 {$ x# C" a+ A. u) a

 

7 t. H1 S7 z& g% ~" z; L
QUOTE:
以下是引用松园在2009-2-16 22:45:00的发言:
: m$ c+ J+ V& m! }: t3 j5 L! k

 

4 k" H) m2 H% |8 n9 b) K* s5 `0 Z

三座地宫有排水道相连,并在园寝两侧各有排水气眼水井,每到雨季护陵人员就要关注水井水位,超过相应水深就要淘水,以免水位高过棺床,浸泡棺椁。

' f+ c3 f- s* m% b' g% Y

    在王爷坟地宫里有排水系统,这是我头次听说。清帝陵好像是慕陵以后才有的排水龙须沟吧,那是把水通过暗涵直接排到地宫外马槽沟里,需要的是地宫内外的地势有一个落差,以便排水。

# d6 H1 Y! Y$ b3 `3 t, o

    王爷坟咱去过的地宫里基本上没有发现排水设施,所以里面总是有积水。没有排水设施一个可能是根本没设;另一个可能是保护不利,被掩埋或堵塞了;再一个可能就是只有道光以后的王爷坟才考虑设置排水系统。

3 a: Q3 L$ p% M5 F

    道光以后王爷坟地宫最有代表性的是瑞敏的地宫,虽然被改造过,但也好像没有发现排水口的痕迹。

2 O+ K- _# S/ L- t3 t& O

    如果口碑无误,六爷的地宫有排水设施,还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六爷的排水设施只是与外界靠着排水井沟通,水大时需要人工舀水,这个设计有点儿山寨了,也许是和六爷坟的地势比较平坦,无法形成地宫排水落差有关吧。

, T; `9 d7 E, H: a2 J8 J7 B

 

* O( q+ N2 a7 h) P/ Z7 {! @- m

 

/ F, J# w+ x* x; _6 u2 w# t
QUOTE:
以下是引用松园在2009-2-16 22:45:00的发言:
9 F! G, O+ K( z. H

后来修十三陵水库时,经恭王后人同意,拆用三座地宫的石料,地宫构造坚固,最外层为5尺三合土,内侧5尺砖,再内5尺豆渣石,然后才是汉白玉地宫。

+ o1 J1 S0 @2 G, F+ \9 e

地宫的构造是三合土-砖-豆渣石-汉白玉,这个结构形式还有待实际的观察证实,现有能看到的地宫很难看到剖面,以后还真的注意下,哈哈。

' u5 F* S2 l; J" k0 d$ s

 

" j; G( x$ c( I% N5 R/ I- H) n

 

6 y' R& a- P7 T# K7 K. N6 V, k! e
QUOTE:
以下是引用松园在2009-2-16 22:45:00的发言:
8 D8 R! x0 m$ E3 k! f; X, W$ y; \

被拆毁前,一直有1米余深的积水,据说奕䜣的棺床有1米之高,不知是否可信。
 

' z1 f7 c9 t! ?9 a$ M

介么高棺床还真牛了,这也算有个一个新的话题。

4 o% L! S) @, g+ |4 a

 

发表于 2009-2-17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q, \2 n+ A' [9 d+ h

佩服松园,这才是真正的考察文章。发现了新的遗存可喜可贺,但更大的意义是提示大家口碑胜于资料的重要性。其实这也是冯老先生最为依赖的。越来越觉得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是宝,八九十岁的,那就是珍宝了。

发表于 2009-2-17 14: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发帖者的努力和保护陵寝的态度.可惜这么著名的遗迹,被我们所谓的孝顺子孙/礼仪之邦而毁于一旦......先人在天之灵不会诅咒我们吗?毁陵者不得好死!

发表于 2009-2-16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又有新收获啊!

8 I2 u. `' X) D" |* L/ _

   

发表于 2009-2-16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地宫吗?

, \/ @* n* R$ {* u

合上四个字:惨不忍睹啊!

发表于 2009-2-17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下午两点出发刚刚好,哈哈

发表于 2009-2-17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发表于 2009-2-17 0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松2爷有兴趣在这村里找找,可能有过去猪圈院墙之类的,是用三合土块垒的。
发表于 2009-2-16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houlei_001在2009-2-16 23:18:00的发言:
太强了,可惜小平桥我还没看到过呢,辛苦松爷了,由此看来,看坟户口碑还有继续抢救的必要
# }6 a, E3 D& N4 ? j4 Y0 ]$ ^

发表于 2009-2-16 2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冬天适合看遗迹啊..
发表于 2009-2-16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强了,可惜小平桥我还没看到过呢,辛苦松爷了,由此看来,看坟户口碑还有继续抢救的必要
发表于 2009-2-16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井是每座陵寝都有吗?

发表于 2009-2-16 23: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爷后半生失忆,墓到真是气派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2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前只知道宝山定王坟有井,今天才看见恭王坟的井,其它坟有没有不清楚,貌似还有个地方有井,老五拍过那井的井亭,忘了是哪儿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帝京子民在2009-2-16 22:55:00的发言:
7 v) j3 w# w. K

   很好! 又有新收获啊!

; z* M; R: _6 D( ?/ U, n

   

' ]" W: \1 d) f5 [$ A. s4 L8 }

离着近,没事,所以又溜达过去了,嘿嘿

发表于 2009-2-16 23: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建议松爷把昌平的庙都扫了,呵呵,西沙屯的我一直想去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7 22:46 , Processed in 1.22202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