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R6 T7 z, |1 O9 N6 T% P% |
严重赞一个,松版好文[em80],看来下午的决定是正确的哈哈。你咋记得那么细呢,难道录音了?有时口碑就得人少时找老人家深入的聊天儿,人多时吵吵嚷嚷,很难发现有价值的口碑。 4 f( Z* d, S: l# b
4 D s: q! @. A2 W) W
关于松版的几个记述,发现有几个问题很有意思,以前没怎么注意过:
8 `; X- J8 m' E: s0 h7 E
# G u! G3 H& R y5 I% m: u, M2 ~以下是引用松园在2009-2-16 22:45:00的发言:/ Q6 ~7 @3 J0 P
" O& R( Q! s- `4 P三座地宫有排水道相连,并在园寝两侧各有排水气眼水井,每到雨季护陵人员就要关注水井水位,超过相应水深就要淘水,以免水位高过棺床,浸泡棺椁。
8 d! \6 z0 H6 r1 [7 n 在王爷坟地宫里有排水系统,这是我头次听说。清帝陵好像是慕陵以后才有的排水龙须沟吧,那是把水通过暗涵直接排到地宫外马槽沟里,需要的是地宫内外的地势有一个落差,以便排水。
- V1 Y4 u* O" u9 D8 u 王爷坟咱去过的地宫里基本上没有发现排水设施,所以里面总是有积水。没有排水设施一个可能是根本没设;另一个可能是保护不利,被掩埋或堵塞了;再一个可能就是只有道光以后的王爷坟才考虑设置排水系统。
: R( C- B% \ G2 d! E7 p, s, E 道光以后王爷坟地宫最有代表性的是瑞敏的地宫,虽然被改造过,但也好像没有发现排水口的痕迹。 1 p6 O: T f% F% v f W
如果口碑无误,六爷的地宫有排水设施,还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六爷的排水设施只是与外界靠着排水井沟通,水大时需要人工舀水,这个设计有点儿山寨了,也许是和六爷坟的地势比较平坦,无法形成地宫排水落差有关吧。 1 c F3 Y! w e* r+ m3 k J h
9 E* ]( F0 }7 G# W2 y5 Z$ k: g
- S* Z$ |6 Y$ \" ^& b8 v1 b以下是引用松园在2009-2-16 22:45:00的发言:
* }) k! e f$ Z, a: N后来修十三陵水库时,经恭王后人同意,拆用三座地宫的石料,地宫构造坚固,最外层为5尺三合土,内侧5尺砖,再内5尺豆渣石,然后才是汉白玉地宫。
2 g# i% @% s- b8 s) A" e地宫的构造是三合土-砖-豆渣石-汉白玉,这个结构形式还有待实际的观察证实,现有能看到的地宫很难看到剖面,以后还真的注意下,哈哈。 8 P2 m; ^8 D& B# y7 ?2 D# u
) [# t" `' K Q2 M8 J' h ! l# M( O; W5 A' q% n3 s$ {
以下是引用松园在2009-2-16 22:45:00的发言:
- w; s& c8 N0 g: u; b* W宫被拆毁前,一直有1米余深的积水,据说奕䜣的棺床有1米之高,不知是否可信。
- X! b" B6 P& D介么高棺床还真牛了,这也算有个一个新的话题。
m( P; F2 ]9 I9 B!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