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 l! }, f/ G0 m& Q. P 也是闲谈 ; j, b( T2 k1 l: c, @& z" d
一说起方言,就想起侯老先生说的相声“方言与普通话”,把这语言的地方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不能写下原话,但还能把一两个“包袱儿”大概抖抖,愿大家能看明白。
2 p6 t# u' Y/ G “包袱儿”一:听宁波女人在和儿子对话,儿子名叫来发,大意是叫儿子把沙发上的棉纱线拿过来,儿子不肯,这女人说他懒惰------。 % D: c, ?$ h' P! a* O
我把对话写这儿,后面注的是话语的发音(数字示简谱),您试着按音儿唱唱,节拍按咱平常说话就行(高低音和音符只能您自个儿来了)。
u$ X$ ?) Z$ ^' y* @+ F 母:“来发(来发2 4)!”
% Z! ]7 Q! h0 [8 d) o' }! |) E ^ 儿:“干吗(索西5 7)?” - S B) j2 v4 e: X9 W# v4 a0 n: q
母:“沙发上拿来棉纱线(索发索哆来米索西5 4 5 1 2 3 5 7)。”
7 v7 |* [! f1 L 儿:“不拿(发哆4 1)!”
# n" t9 m: e) {# a 母:“懒惰(拉哆6 1)!”
9 P. Z+ u1 j# @/ A9 M2 o. ~8 u 儿:“不拿不拿(发哆发哆4 1 4 1)!” 8 z6 d) B% J% K' V! \/ A7 Z5 a
母:“懒惰懒惰(拉哆拉哆6 1 6 1)!” / G0 W& u! P; Z& F. z
儿:“不拿不拿(发哆发哆4 1 4 1)!”
) c; M% Y0 q& y- }2 |& @ ------- / d7 ~, j* F" j: F+ z( k" d
您看,这整个儿是在唱歌儿------。人说“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现在听宁波人说话都像是在唱歌,更何况苏州人呢,糯糯吴侬。
" v& w' C9 u$ \( D6 C 例子举得不知是否得当?我这是想说,语言是有韵调的,学一个地方的方言,首先要知道它的声、韵、调,北京话当然也如此。
0 Y# g: p' ~! O) f3 n' V 北京话的京腔京韵是很有讲究的。不是多说几个“儿”字、多吞一些尾音儿那么容易的事儿。它和普通话也不同,尤其是现在众多的南腔北调的普通话,见有人觉得说普通话就是在说北京话了,真有点着急。
3 K! }) T' b8 U' M; L 多听听《茶馆》里老少爷们儿京味儿十足的念白;再听听“骆驼祥子”怎么跟你说话、“雷雨”怎么向你倾述;好好研究研究侯宝林幽默的相声;细细品品字正腔圆的单弦、大鼓;街头巷尾揣摸揣摸老人们闲聊时的语调-----,你会发现,北京话啊,和咱老北京一样:韵味十足! O5 P5 `5 D$ B) l" r
“包袱儿”二:是描述同院街坊,有一上茅房的,其他听见动静后的对话。
: G; n( D9 Q; B0 G% e' _ ! s5 x$ b7 c& k1 M# L
屋门儿一响,西屋大哥说话了,按咱北京人的话语儿是这样的:
1 K! ~1 ^$ d/ s r) F1 Q4 f “这是谁呀,深更半夜的?” ! P9 p+ N: z' Q/ r% \) z; Q+ n
“哎呦大哥,是我上茅房,把您吵醒了不是,没事儿,您接着睡吧。” % C. b; ?! B+ A z
“天儿冷,披上件儿衣服,别回来冻着。” * K0 J z( R, ~* A3 r; D, R
“行嘞,我披着呢,您盖好被子踏实睡吧,吵您了。”
( E4 |$ Y4 V0 P* F- -----(省略了其他两个地方的方言)
) N' Q. ~& v1 p* p& z9 Y 要是山东人就简单了:屋门儿一响,西屋大哥说话了: : z# \: K. U, |0 c
“谁?” 6 {/ q2 B0 m4 Q; O+ Q2 i
“我。” ) B. U7 i' l9 T( q0 O
“嘛?”
4 k$ x- \ g+ i4 P4 S3 `, ~ “尿。” 9 T3 y/ b3 ?3 w$ h- `
------ ' p% M1 H* P/ s
听到这儿,台下没有一个不笑的,是我这儿写得没劲,您要是听全出儿就好了。 : [. F* W. k& S# K$ `
语言作为人们日常交往的工具,有它的地域性,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北京城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北京话也经历了众多的汇集和熔炼。当然有些词汇使用频率高,流传范围广,而有些使用较少,也就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可是,语言的人文条件却是有其生命血脉的。北京这个几朝古都,有它的古朴、有它的沉稳、有它的宽厚、有它的包容、有它的礼节,有它的幽默。不要小看这些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些也都渗透在它的语言中,代代相传,致使北京话说出来就让人觉得那么贴切、那么有内涵。上面儿相声里虽说只是晚上上个茅房,街坊邻里也是相互关照,相互关心。这是人情味儿,咱北京话里都透着有。这也是听着北京话,就觉着悦耳,就觉着耐听的原因。北京话啊,不是说的痞点儿、脏字多点儿就行了的,那不是说北京话,那是降低了自己的人品。学北京话不能只是猎奇、只是模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学,就从根儿上学。北京话啊,和咱老北京一样:历史悠久!
& n3 ^) c$ i' ~# O& O2 \. ^* T 看着眼前老北京的渐渐新变,听着耳边北京话的渐渐稀落,只能尽此微薄之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