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41|回复: 3

“钱”的俗称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0-25 2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f% d! j2 z+ x

“钱”的俗称fficeffice" />

4 @, o# L1 a A) Z. ?& L, b

有关“钱”字,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俗称,大概算起来有十几种,其特点是形象且诙谐幽默。

5 `9 ]/ H6 O7 w2 H

“铜子儿”和“铜钱儿”本是民国以前对铜元的通称,我国古代铜钱不论大小,其形状都是外圆内方。因朝代不同.一个“铜子儿”的面值也不尽相同。因使用的时间最久,所以“铜子儿”和“铜钱儿”也是人们对钱最多的泛称。
  
“子儿”也是对铜元的俗称.或称“大子儿”,发行于民国年间,用来当二十文用的铜钱,后来就将其代成钱的泛称。如问“有钱没钱?”多说成有子儿没子儿?" “值多少钱”说成“值几个大子儿”。

. |' V- F* g ?/ ]- }

“钢镚儿”是对各种金属硬币的俗称,最早叫“镚子”,本是清末发行的无孔小铜钱儿,一枚黄铜镚子相当于有孔铜钱一枚。辛亥革命后仍流通使用了近10 年,以后才废除不用。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壹分、贰分、伍分的硬币,以后还有发行了壹角、伍角、壹圆的硬币,分镍质、铝质和铜质几种,人们仍习惯称它们为“钢镚儿”或圆镚儿" “镚子儿”“镚儿”。
  
“现大洋”是老年间人们对银元的俗称。银元原本来自于外国,而中国人多称老外为“洋人”,所以就称他们的钱为“洋钱”。因其按枚计值,便于应用,民间使用日益广泛。清代时“国产”银元“面世”,称“龙洋”。为了区别于进口“洋钱”,故将本国铸造的叫“现洋”、“大洋”或“现大洋”。这种银元使用的年代也比较久,民国时还在市面上流通。
  
“袁大头”是民国年间对银币的另一种俗称。民国三年(1914 年),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币开始在全国通用,逐渐取代了清朝政府的“大清银币”和“光绪元宝”。当时被称为“国币”,也称“现洋”。但民间更多地称其为“袁大头”,因为银币正面袁世凯的脑袋又圆又大,这一俗称可以说是形象而诙谐。

( c$ ]3 [8 I8 h7 C# {

“毛票儿”是对以“角”(俗称“毛”) 为单位纸币的俗称,一角称一毛、贰角称两毛、五角称五毛。而“票儿”也称“票子”,是从“钞票”转换而来。人们多将所有的纸币称为“票子”,新币称“新票儿”,大面额的称“大票儿”.角币被称为“毛票儿”。
  
“体己”本是指个人私下里积蓄的钱,俗称“私房钱”,也被写成”梯己”,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人们简称而谐音为“替”。如多将“数钱”说成被“点替”。

* j5 w1 u9 j5 q6 ~# I

“盘缠”也是人们对钱的一种古老的俗称。古代的时候,人们很少直接把钱币放在衣囊里,出门在外携带的金银、铜钱一般放在束腰用的腰带里,然后把腰带缠绕在腰间,故称“盘缠”,这样既不会遗失.又不会露财,以后便将钱俗称为“盘缠”.并多指外出时所带的钱。

& i8 x1 Q! i- p- @! M+ H

“份子”是人们对亲戚、朋友、同事办红白事时所送礼金的俗称。多将“送多少钱”,说成“出多少份子”。这一俗称至今在人们的口头上广为沿用。

5 O2 o; D+ `3 e6 q% F' r

此外,“银子儿”是早年间人们对钱的泛称。而“饷”本是指古代军粮及军队的俸给饷银,以后被简称为“饷”,发工资、发奖金被俗称为“发饷”。而“款”则是对钱的一种谑称,将那些特别有钱的人戏称为“大款儿”、款儿爷”。

* r' @' ~* q" ~! g0 ~3 J, G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人们对钱还有另一种特殊的隐语,就是将一块钱称为“一分儿”,十块钱称“一张儿”, 一百块钱称“一棵”,一千块钱称“一吨”,一万块钱称“一方”。据说这种俗称是那些炒汇(倒买外汇)的人最先兴起来的,后来才被一些年轻人套用,如今以此而称钱的人已不多见了。

, \8 [5 A6 b! j7 c( F8 l: j

 

' `5 B2 N- k0 F3 ~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6 1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留下个脚印哈!
发表于 2008-10-26 0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C" T7 M) h/ K3 R

 

+ N' s" j. |' a4 Q# }: a/ a

没作者吗?

5 l: Q0 m, H" g( H( i3 J; _

 

发表于 2008-10-26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子”

' x+ t# z) G2 x* v6 \' n' N8 K3 q

那会儿流氓说有叶子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9 08:54 , Processed in 1.125558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