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58|回复: 5

[原创]大清朝封爵一览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11-10 1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 朝 封 爵 一 览5 f2 b: ~3 P/ X( u 宗室封爵. r2 S! M" K1 @8 l/ _ 皇帝 阿哥 固伦格格正宫所出封为“固伦公主”例外为恭亲王之女芳茹 + `( o; z3 X3 \0 @0 g6 }* r1 亲王 如宗室无“世袭罔替”之“恩”,爵位下传要降封一等,只至奉恩将军止。 和硕格格(汉名郡主)+ C6 F' g6 y* P# J2 l 2 郡王 多罗格格(汉名县主) . w& t- c6 T. L+ V3 贝勒 多罗格格(汉名郡君)' V4 E1 |$ z" ]4 J# U 4 贝子 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 u4 R8 q" n! z5 奉恩镇国公(入八分镇国公) 格格(汉名乡君) 9 x2 ?. [( v- Y3 b- D6 奉恩辅国公(入八分辅国公) `" p* y9 C) ?. ?5 ]. {9 y) Z 7 镇国公 , g( v* X" c7 T" y4 M! Q, W8 辅国公' N+ z! q1 |8 A3 i 9 镇国将军(分三等). f5 J; Q f8 p& Q 10 辅国将军(分三等) 6 ]9 B5 P+ K2 T; w7 e11 奉国将军(分三等)( T# q2 ?/ `8 q1 Q4 J6 z 12 奉恩将军, @" O- I/ _* o& B: n" g9 D   清朝的封建统治与明朝一样都是中央集权制。为了使权力集中于中央,因此清代遵循明代“封而不建”的原则,认为明代的“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是长治久安的良策。基于这种想法,清代将明代表面上存在的郡国形式也给取消了,而仅给诸王以封爵的美名。由于清代诸王爵无“国”可就,因此,诸王在分府后,只能呆在京城建邸,于是王府便集中于北京了。北京现存的王府建筑大多是在清朝顺治至乾隆年间建造的。, t8 M' n/ l. w4 s9 C   清朝定制:“太宗以下支派称宗室,用黄带;其疏者,称觉罗,用红带。”凡皇帝所生子均称为皇子,待赐名后才开始按位次称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等。皇子长至十五岁就由宗人府题请封爵,所封爵高低由皇帝钦定。 , P; H/ u. q/ |6 y- _  清宗室爵位,入关之前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蒙古儿泰、皇太极)各领一固山。八旗是汉语,在满语中是固山。固山是军事单位,后来变成划分氏的军-民混用单位。每固山下皆有一定的贝子,所以叫固山贝子。崇德元年定为九等。入关以后,满洲分为五等爵: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顺治六年定为十二等级,据《大清会典》记载,最高一级称和硕亲王,以下为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多罗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镇国将军至奉国将军又各分为三等。再往下,则为闲散宗室,用四品顶戴。典章规定,一般爵位均为降级世袭。 - { m5 v# q5 X  贝勒,贝子在满语中原意是对男子的尊称,后来发展成为对贵族男子的通称。依清例,满洲男儿都是旗兵。所以每旗都有很多个姓。例如正黄旗就不单是爱新觉罗一姓。反之同一姓也分布于不同的固山之中。和硕是指城或国(等同于汉朝的国,不是国家是王国)。多罗是指汉人的乡。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顺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见上表。“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例如清高宗一生共生了十个女儿,其中有五人因早殁没有加封,另外五个女儿,加封为公主。即第三女(孝贤纯皇后生)封固伦和敬公主;第四女(纯惠皇贵妃苏氏生)封和硕嘉公主;第七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固伦和静公主;第九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和硕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伦和孝公主。她是个例外,因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岁时生的,是乾隆帝最钟爱的女儿,后下嫁给和的长子丰绅殷德。她本应封为和硕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为“固伦公主”。此外,乾隆帝还收养了其弟弘昼的一个女儿,后来加封为和硕和婉公主。从以上事例来看,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已经不把皇帝的女儿称作“格格”了,一般均称为“公主”。乾隆四十三年,高宗为了褒扬八家入关有功的王爵,恢复礼、肃、郑、睿、豫、承泽六亲王,克勤、顺承两郡王的原封号,并决定其子孙可以“世袭罔替”,俗称“八家铁帽子王”。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清中后期,乾隆封康熙十三子怡贤亲王允祥,同治封恭亲王奕 ,光绪封醇亲王奕 和庆亲王奕 ,亦为"世袭罔替"。所以清朝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

7 H. ?; c* V r+ b$ K: T% J

清代分封爵位方式有:4 ]9 W: S/ H }   一、功封,宗室中因勋劳显著而受封,如太祖、太宗诸子中大部分人。 ' j% v, l9 B2 m1 ^. ~. [  二、恩封,宗室近支或皇子成年,即皇帝兄弟子侄。& c8 u# {) }) W. J7 n3 f% c0 q6 r   三、袭封,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病故或因罪革爵,由宗人府从其子嗣中,选拔一人承袭。 " L0 E* z4 z. i" L& f  四、考封,亲王以下至辅国将军中,除有一子袭爵外,其余诸子年及二十岁经期考后,亦可减等授爵。' q# v" L% x, Y4 \5 w3 W% V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1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哥们,姐们 不要看帖 不回帖

发表于 2005-11-11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的封爵9 g$ i% j* ^+ m, R" \  M
清初(后金时),尚处于爵职不分的状态,至最后的完善也有一个过程。天命五年(1620年),“论功序爵,列总兵之品三等,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其牛录额真俱为备御,每牛录下设千总四员”。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二三等总兵它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二等副将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参将为一二等甲喇章京,游击为三等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顺治元年,加封公、侯、伯世爵,不久更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及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午(1736午),又比照汉称,定精奇尼哈番为于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哈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8 a. c0 K" m/ n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 D4 Y# Z) \$ Q) o& D- X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a0 r0 n" i$ c5 \5 A+ _) p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 f6 f1 o4 U8 `! j$ a  }, W( r* x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 T' r! H% K, T# u, ~: a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0 M7 \1 R' p7 h) w# f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 K  m6 _4 ?5 |" N/ H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n$ E: g$ E9 v* Q
云骑尉,正五品;
  \6 U9 ?" [  b' X$ s# m恩骑尉,正七品。
( X" N0 m. Z; [: W2 l1 {+ `爵位的承袭有两种,一种叫世袭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袭,由朝廷受予诰命,属于特典之列。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袭次数,—般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世爵也就取消。世爵俸禄为:
0 {( K6 {3 O; [) G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
) r! ?! ^" V' Z) A! A* U二等公685两
( k+ F* u; V) }) s' d) Q' G三等公660两# P( b) U$ O: b2 b
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 ^- c2 B) K2 H* m  d. B. G/ Q: \
一等侯610两
; N# ^8 C! h! S& X* W二等侯585两. y" Q3 P4 R) d; p. V8 A. @% X- y
三等侯560两
! x4 y' M( E4 u' w0 U) D" T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7 d" t1 _3 X) w0 _6 o9 w/ t
一等伯510两
! `3 N5 j8 ]' [: H二等伯485两4 L4 h. q1 N3 ]# G
三等伯460两4 S/ o# R+ l7 Z; ]/ j$ P7 V
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
2 S3 ]' O7 b3 _, ^一等子410两
- \* @. {+ P: G3 c/ N' K二等子385两" v  D: s0 E9 f$ u- z
三等子360两
+ m# j, U) f! c/ o) J. G9 L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 [" {, ?0 X( v" i7 A2 ?
一等男310两" I6 [2 a! j1 m) i
二等男285两( a" m$ E7 R& G- s; L
三等男260两* W% h- s( r+ G/ T
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 j! P  H, _, z2 _
一等轻车都尉210两! Z* B; U, G' ~; l) o3 B
二等轻车都尉185两
" V! x/ z* ]6 b- B7 }三等轻车都尉160两) z: b6 R+ U! E  E0 A5 o- ]
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
" r' S" i9 T$ D3 K) g* T骑都尉110两
! A' o# P. E8 o  s0 ^云骑尉85两* b/ r3 `3 Y0 h' u6 g) e2 J
恩骑尉45两7 D9 x9 f0 z1 Y5 M( Y) y
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4 [4 B# {6 O" w& Y" g( E& W1 [5 l! B9 d6 h. `! p; H5 t0 F
以上世爵主要用于封功臣及外戚。宗室皇亲另有制度,分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多罗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若除去世子、长子外共十二级。一般爵位均为降级世袭,即子嗣承袭父爵要降一级。如果承袭者本人无甚功勋,不能晋级。少数特许可世袭罔替,如清初的八家“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八家以及后世的乾隆时封的怡贤亲王、同治时封的恭亲王、光绪时封醇亲王、庆亲王四家。
% j+ `/ K0 s6 |0 q! h) y- S/ q! \$ S- y2 b" L; F& D. r8 j
顺治元年,始定诸王、贝子、贝勒、公俸禄。摄政王3万两,辅政王1.5万两,亲王1万两,郡王5千两,贝勒2500两,贝子1250两,镇国公、辅国公625两;顺治七年又加给禄米。后几经调整,最后确定为:- }( C* M  G% G5 V  t$ S: p
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 R; W( S7 t7 P9 Q9 w)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6 h* S% R, i2 Q* }# {  \; J! _8 t
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U2 K) h4 [0 v) c0 }: q2 K& v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4 H4 m6 `+ ~6 o) O% l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8 Y3 r4 \" G' b0 W3 C6 Z& o
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7 k" o- t- M
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 W' D4 I/ Q0 K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N# K, U  S4 B% ~( h. }, ]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G7 Z: |, A% z( C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 }5 Q" \: |"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8 S+ j2 u  M0 c$ d4 V/ m. F/ r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 C6 k  Q( _* ~9 u$ u0 F5 G0 _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 [( y" T  X7 P1 F/ F4 Q. G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7 ~. D, R3 l9 d" K6 Z" W: _7 @; z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 R. R" i9 Y3 L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9 J" N& V1 [4 A6 B
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8 j6 I0 |3 h" _$ x! M* S) Z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Y2 H9 h! z% L
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Z) r1 T3 l+ _$ ]# _+ [; Z0 l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 P. [' k: R0 O1 j, S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3 1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我又长见识了 谢谢

发表于 2005-11-19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习。
发表于 2005-12-23 0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留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8 21:08 , Processed in 1.16184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