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37|回复: 7

[分享][转帖]可参考的古建筑文献书目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1-10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目 % i" R6 t; V9 T& K1 E5 K# h* v5 ^

$ `0 q) `7 E9 J

8 b w8 ^! J# w( l# A! `

一、 目录与文献检索类 , V# n/ _' F) j0 |; t

5 l/ {, F- Z0 `4 _5 P+ j

3 c0 ?. N g, s! y. z. F! i

1 《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1900-1990》,科学出版社2000 5 \9 S' \) o" B) Y

3 I7 W, P# r4 z7 j! j' P5 z9 F H. K+ A

2 M/ m; j* D* y! z& Q: b% _; g2 a

2 王镇华《中国建筑参考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0(3,4) ! d+ Y( J& ?/ g; K1 s/ u

3 S2 N8 E$ m6 ?- b6 Z/ F, W

1 y& ]( `7 o# P$ z9 \8 v

3 黄健敏《中国建筑研究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1(10) ' u9 r) g3 v+ y! |

% o. n6 _, ^: w$ P6 c

; D1 S9 S9 G) t- z3 R; q

4 王其明《中国建筑图书书目初编》,(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古建专业讲义) * G% g: B. T' v7 ^

0 D o' S! V" v! V$ w6 Z

4 S9 V0 _: a. l# l

注:2-4见《古建园林技术》合订本四附录《中国建筑文献的三个书目》 # D: a) v# q, e& ? |$ Q D

; G3 p) h6 U9 [, `; |, B1 k

- X& @/ A8 f$ L0 O/ e

5 刘敦桢 郭湖生等辑《中国古代建筑史参考书目(初稿)》 . b( p" W4 F6 j/ K6 b3 U( a

6 m1 _1 f+ t8 y+ a1 }. u1 c: K

* Z/ `' S" T& S; g# ^

注:http://leonweb.myrice.com/ 4 q! I; d* H5 T6 L$ V% a/ S. m; A

3 _2 c" c& \5 a( w- U

% E; Z! E( v5 d1 I7 q r8 t# e7 b

: o ^9 Y i3 ~- x

4 D8 R7 K5 L G6 g

2 ]& Z& x4 I+ ~- C

二、 通史、综合类书目 6 y/ q) k$ P5 {# j5 f5 [

% K u! ~$ n g. B3 A9 s2 S& P, k

3 O) p) f8 V# r$ @. E3 _

1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 y+ C5 F$ I- i+ F7 r" v

7 U6 ~6 V7 y o5 O- [

3 u8 b! W t f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5 d# o& j5 d/ Z. p; q0 K. ?0 ?: J4 V

. _) f1 w! k( E" ~: U

$ j2 Y% z ~) [, X

3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 8 {$ w; f2 U% u" {& E# `/ g

. r6 [0 b, X4 q

/ Z" \. `5 u# a, H

4《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7 U" T+ G- C- c2 W# Q, b

& n0 _- R: f `& b2 S& N4 @, T) K( [

7 W- I6 n. C# d4 R* v( v

5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 7 E L# P$ Q' E1 a7 Y

% W, f- t$ `4 z8 }

- i& k+ t! c! k) c, e+ e* }

6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 ) m3 i( v; W. u8 ~9 o+ Q3 c: i; K

+ V" t! I6 D5 L7 J1 l/ t7 C5 X/ X$ v

7 d z" \1 t4 s# ~

7中国民族建筑(一-五) * [1 h7 B0 K% y

4 `6 t, {' y( L! h' v" C. k; I

5 u& Y, O7 p& Q6 m2 m5 U1 g' q0 Z

8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 5 U7 L% t, v8 G8 r2 o

, R$ N' _7 o$ v4 d4 s, `6 r

4 n( T. r! J+ o$ E, @" H7 \, U2 ?

' t- ^# f b7 P2 s% F4 T$ N3 ^

% A/ q4 v* V+ p0 r

* \. s8 s0 T8 f9 p0 C

三、 重要的连续出版物书目 / }0 U; j9 N, V0 u" y; G

7 z9 B6 V! f- ~2 @( S# ^! O0 W

( l# }- w! _$ |' s" Y/ Q

1《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一-七卷) % B" `2 Y& l- c) M4 F: G( j5 Q

8 p) T' _3 ]4 y# U, x7 k9 j# }" c( \8 y

( s9 j4 \: g* A; w' D( P' {

2《建筑历史研究》(1-3辑)(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 ' V7 M3 a$ _4 C

1 L4 @$ H# y; o$ q9 O: Y. a$ L, l

3 |( u2 K1 P Y2 ~- f& D5 B

3《建筑史论文集》(1-14辑)(清华大学建筑学系) & X, R& f4 \6 k

" N- G/ X+ \, W. F

/ u Y9 r5 [; {" S) L

4《建筑历史与理论》(1-7辑)(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 ) }$ {; J: ?' k) B1 C

+ ~ B5 U" s& F1 S) E! Q& Z+ c

, h6 [4 s0 ?- @7 k- b2 `

5《建苑拾英》(一-三辑) . r2 w4 z3 V q! U

/ v' m7 o6 Y7 j* a) z7 i3 C4 L

, d7 u/ U/ P: B1 O9 T

, Y6 u, i, ]4 e' O

8 H/ a5 W9 N7 G

) @8 [7 k4 p/ D

四、文集书目 8 \( i4 G, A& G" z0 ^! _

. V% c9 {( o9 A* \

; ~: I. u3 @ a8 O

1《梁思成文集》(一-四) ) f9 O- r7 I) P) N* `

+ O6 |5 P$ a& s9 S: ~

" j( o5 ?/ @; t9 b1 {2 `

2《刘敦祯文集》(一-四) # |; m, p1 U4 U% K

# W7 y# d1 c* f

) ^2 W5 {: K4 E6 t) B

3《梁思成全集》(一-九) i" @* j! f+ V' h8 g& E

. B, ` c H# K3 C# m* r

% G$ `- V6 o' g% h8 [

4《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 1 f% v+ v6 Q) o

! s/ P8 c" n/ j

( Z( w% f7 Q# v, n

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 % J3 l7 e+ o9 i

0 ~, }7 z$ ?8 b( h# w* j

0 E3 n+ }6 f+ m6 W

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 . w9 B" b/ s' C9 K0 j

; `( N. g" f) v9 \. g

4 B! U0 m5 T/ r$ q/ C

7《罗哲文建筑史论文集》 : S' d4 Z$ j& D) p( t+ k

2 U8 h& r& U, {

j% u8 g7 {. j& u5 ^& K5 P9 e

8《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东南大学建筑学系) ) E( n# k% q; W: Y2 u0 c) k% n

- r2 m; i: ^6 k/ R

z9 u1 o9 G3 b& V/ ~

9《建筑史研究论文集1946-1996》(清华大学建筑学系) ) z; p7 L4 N9 n. N6 O% v4 e

4 d3 h9 O8 X& p1 ~% e' r" S

2 g! L- P" x# b' `) u

10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 & o7 k0 B/ G- U) H# i

' x( R9 O k; U( N6 n& p

$ S) u) ^# _% Q7 a# H

11《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论文集》(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 ( F: D0 ^ l1 [+ w

! G% J/ i7 \+ `) b5 b1 l

1 \4 @) C4 ~( A; j

12《王世仁建筑历史理论文集》 & {% \3 {" B: q: H d4 {7 G# {

1 L6 V8 r% h$ w- D, I/ T- _( a

* k" b' p- H" [. H

; `7 B2 _6 I! j+ t4 q9 `1 E

5 b, K& ^: o/ V0 d) x

) h( N! v) |; H h: {7 K; j6 f

文献 / D/ \9 t E9 U

) J1 Y2 f7 l, ^2 m7 Q" f

' K2 u2 G1 _8 z7 E& }/ b

7 X u& W$ l, |' _ D# y% @, M

. Z0 v: {! O* B6 s A9 X

; v+ O8 D1 T- d6 T- Y

一、建筑史学综述文献 5 `3 Q' ?2 @ u# B. g7 v' ?9 z

& g. c& c% p$ y* d4 F- K D

* T5 [& u" w# o+ I

1陈明达《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基础和发展》,《文物》1981(5):69 ~ 74页; # Q9 ?. K8 }; Y: ~

) s/ p4 D* Y. N: a* _$ R5 q& Q7 K8 Z

# O+ _5 Q. o8 ^ U# m

2郭湖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发展概况》,见:《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论文集》1986; 4 r( P; `# ?# N

: n1 I0 l8 |' d. [) `

6 J5 i" Y2 @ Y$ W& v9 W# g/ b

3萧默《当代史学潮流与中国建筑史学》,《新建筑》1989(3); 0 a1 j k' B5 l. H2 p* u! a

8 X: \- S0 J$ s; h* B

" B" g& C1 q7 W

4陈薇《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中的前导性突破-近年来中国建筑史研究评述》,《华中建筑》1989(4); " I6 l/ n, L3 k8 z( Q8 E- N: j3 o' h& b

# j% b2 W$ t' y1 M

2 M- q+ k6 X9 i8 F! O8 Y

5陈薇《天籁疑难辨 历史谁可分-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谈》,见:《建筑师》(69);6常青《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见:《建筑师》(69); : B# _: Q( k5 w5 l2 t& ~. V

( W! x* e; s _! \9 c

! ^. `3 V" Z% l# `% {! Q$ }" T

7王贵祥《关于建筑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见:《建筑师》(69);王贵祥《方兴未艾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世界建筑》1997(2?0页; , B+ ^3 ]4 r9 I- J& f+ O

6 D! U H+ F3 z( m/ ^

+ b/ G( P6 f+ \) g+ ~# A9 @6 L

8吴良镛《关于中国古建筑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建筑学报》1999(4);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引论部分(1999); ' O5 f" W) w5 N- w1 [% E$ Y

3 |/ I, [7 I9 W* W+ G; \

% Z" d/ o5 @+ i; j3 ^/ o) ^

9杨鸿勋《中国建筑考古学概说》,见:《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2000(4),152页。 " }6 H3 z N. ^) U6 k1 n

3 h% O% G" o3 F- e k' \" H5 ^+ H

( s( g0 g- p, r% R5 ^: N; F% c

6 c* k% o' X- [1 P+ _. }; K; g

4 F8 l' }. a, j1 @5 b* `

, a) \. g3 ]$ _" g# s0 {/ C. F3 L

二、《营造法式》相关文献 ) {( b* `& i0 P

: T7 Z" _; O" K2 M

4 r4 g! t8 o# ?, p4 g3 W( W

1李诫《营造法式》(商务版或中华书局版) ) W) [& f/ w6 Z4 Q/ U+ f

( ?( X9 j4 J8 M0 f4 L# l

: T# K% v) B+ ^$ {0 |; A

2《工程做法则例》(《古建园林技术》连载) 9 @9 y; _7 T$ U# S

; e1 h2 l; J: I X4 [: u

3 i' |) z0 Q1 H; `. k, d& c

3姚承祖《营造法原》 " B& T, Z/ G$ ?& f

- V1 {) v! N4 H; o7 I/ v9 z U2 d, C. d

5 c8 y( f' W! s8 P |0 F. x3 o

4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 , R& L- ]- U5 o: h

# y6 j( N1 |* }# V/ ]

* v/ g" C4 u& h1 k0 k

5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 / h" s0 M/ Q% y! ?7 u' K9 {, f& u

2 ~0 k5 A' {" d, D' ]

; o5 G5 \5 N/ L8 F# ^( g) t

6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释》 ) l+ j( N3 K f2 V6 D

) x& t0 k- j9 o4 M3 t3 q

# f' D' y& ?" k0 K; ~! H u

7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 ) ]' T: G, L. a2 U2 e% F

7 v- W1 a1 A7 k' o( z6 L6 Z7 \

- K. r1 ^; D F7 N& | e$ Q

8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北宋)》 ( h( y* L& H0 O) t1 U9 D

$ V/ F' t C$ T1 O- G/ o* Q7 j

c' B" P6 Z" E4 p) H) P

9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南宋-明、清)》,见:陈明达《陈明达古建筑与10雕塑史论》,235页。 a) _8 j9 o4 L4 H+ h

% F6 y) p9 P0 a/ z

( C/ {# h! O% e# B% j- A; L

10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 + R" s% V6 k4 N/ U; N

4 q: _- v, n# p+ c( m) ]7 S: m! y

5 k) a9 M. E* r0 A- F

11潘谷西《〈营造法式〉初探(一)》,《南京工学院学报》1980(4),第35页; % v3 r; `7 {( K, z! K8 Q

( u, Z: G* @# s `

4 _: y' q$ h. V: r$ x

12潘谷西《〈营造法式〉初探(二)》,《南京工学院学报》1981(2),43页; 8 W; m* v$ _( k* u/ \& P

% B3 j% y" U: Z

0 n5 B7 K3 Z; s3 o/ P: v

13潘谷西《〈营造法式〉初探(三)》,《南京工学院学报》?; . L) _" L5 S( K( f, P# D8 i7 t

1 ?0 k0 F4 B/ U! J

3 F7 `: i! ~1 d2 s# b X2 h4 G

14潘谷西《关于〈营造法式〉的性质、特点、研究方法-〈营造法式〉初探之四》,《南京工学院学报》1990(5) 1 L" z5 j2 [- n6 W6 }$ E

0 g2 ~* l A7 o

9 Q0 |+ V% s+ h+ Y3 P" J

15张十庆《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东方建筑研究》上) 4 d9 J; J" b0 l

. I+ {7 v* N1 ]3 u& y% w

! [: d3 ]$ |/ z f

16张十庆《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见:郭湖生《东方建筑研究》(上册),30 ~ 52页。 5 N. T$ a" T ]1 A9 W' x6 G( D* r

( q: o: b! E1 ?

$ C Q k1 \' l/ v- b) m u

17张十庆《〈营造法式〉变造用材制度探析》,见:《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122页。 / L2 }2 Y- H3 _0 F, l) t

' {: D: z0 m g3 _# _& U

4 g" V8 Y+ x/ ?. h0 a1 Z

18张十庆《〈营造法式〉研究札记以中为法的模数构成》,见:《建筑史论文集》第13辑,111页。 * R9 V( r1 k/ t* r1 `9 X

8 Z+ L. ] V0 q9 a) g# H/ H

* j- L: U m4 v. a3 F( v

19张十庆《古代建筑的设计技术及其比较―试论从〈营造法式〉至〈工程做法〉建筑设计技术的演变和发展》,《华中建筑》1999(4),92页。 3 f) c# I% a: M+ B+ J

, ^$ R8 Q8 b1 I2 j* P$ Q- F) g; s

3 [, D4 S6 @+ o9 ~

20徐伯安《营造法式斗栱型制解疑、探微》(《建筑史论文集》7辑) 9 C6 x: V& S" O# q7 X7 N7 F) W4 s

2 X8 A8 V) p$ w+ r! D; M2 C

8 U! G. P. Y# P$ f! {

21徐伯安、郭黛姮《营造法式术语汇释-石作、壕寨、大木作制度部分》(《建筑史论文集》6辑) % q) g- ?4 A3 ~9 E2 L

6 u. p. \% s/ f; ^; {5 L1 Q) R

$ z% U9 R. w2 m

22朱光亚《探索江南明代大木作法的演进》(《南京工学院学报》1983) 6 _& L- U* s3 K+ T5 m

+ [2 E* x+ j; b* J% \# ]

4 b, ~; D: k! M" M( f9 n# w' q

23王贵祥《√2与唐宋建筑柱檐关系》(《建筑历史与理论》3-4辑) 1 p2 O1 z, b W* S. C( {, S. h( {0 [& S

1 f( r6 D- \9 N6 }2 G

; Y& O1 w& O- n3 z2 l& r4 k6 ^. k

24王贵祥《关于唐宋建筑外檐铺作的几点初步探讨》,《古建园林技术》1986(4),8 ~ 12页; 1987(1),43 ~ 46页; 1987(2),39 ~ 43页。 4 Z2 G9 K/ ~( [- I* X4 G: D* f

& P' c- D0 T3 @! U8 O2 V/ [

3 }0 Y- Y: {+ G4 {5 | q

25王贵祥《唐宋单檐木构建筑比例探析》,见:《营造》,226 ~ 247页。 ' ]5 H1 o2 A6 y/ o& O- z$ E! i

. v U0 X" Y. @1 d8 Y E8 K

% R S/ i. A. e5 r

26何建中《营造法式材份制新探》,见:《建筑师》1991(43),118 ~ 127页。 2 u/ Z0 ^6 [ D7 I3 y* x. l

" I* f4 m2 B# C i2 d: ?

+ |* e$ X7 W5 i7 G

27王其亨《〈营造法式〉材份制的数理涵义和审美观照探析》,《建筑学报》1990(3),50 ~ 54页。 - O% P+ q' Y8 `

% p; O5 P/ ?0 z# @* D# s( n

3 s& ?& @1 { [, R( E4 ?! v4 i

28杜启明《宋〈营造法式〉大木作设计模数论》,《古建园林技术》1999(4),39 ~ 47页。 2 ]- Q$ Q3 S" B, u

) N7 A O, O" c+ y6 \! Y" G+ `4 e

! @0 D% n- |4 E

29韩寂,刘文军《对〈营造法式〉八等级用材制度的思考》,《古建园林技术》2000(1),18~ 21页。 0 s) I" a& i5 U

, _8 ]* M: g1 I% a

4 w. w; |& B! B3 X

3 B& m. Q5 M# c, m1 f: o0 g) x9 j

# }; r1 o3 g. x: q4 c3 }

: q1 A; @# ` J+ _5 ^( C$ H

三、古建筑堪测、鉴定文献 # f+ W) y9 D% y# m) E

7 G, k9 Z% d5 v0 q; b; d" V: h

9 E* q' G7 c8 M/ e! w2 T

1李竹君《如何进行古建筑堪测工作》(《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论文集》) - Z9 `% z9 g! G

8 K! W P6 ]2 b* [

: z1 F) R* t S. h

2祈英涛《鉴定古代建筑年代的几个问题》(《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论文集》) * T4 v- {! n0 @$ U& O/ j, r

J1 p' o1 i: Q

2 @9 A) ^. D$ M/ r' {# e

3张驭寰《古建筑勘查与探究》 0 b. }) n1 [; Q; n

$ z, U% I" j, T8 f/ i

; }; \: j, p% x% d3 D$ o( t

4冯继仁《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考古学断代》(《文物》1996,?) 3 y6 y# d/ q4 I. L

, _; c# t% X1 o$ A3 W) M

6 ~: D6 T$ A: g5 ]

- I; e0 K$ F+ N

9 E( V2 ]5 L5 t

: B' F* l+ u/ ~

可以查到古建筑木构架数据的一部份文献: ) @8 M( L) ` c+ F; F: t' P

! F1 R+ s$ `, A

0 a+ |0 r" w5 N0 h6 [5 ] m

5 ^1 X% M5 e# j/ i+ |! M @

) d+ G* R5 n" T; ~3 q

! L1 {7 I1 j0 T- t; Y# }7 ^

[1] 祈英涛,柴泽俊《五台南禅寺大殿修复工程报告》,见:《建筑历史研究》第一辑,153 ~ 170页。 . V" w. K) p; p9 c* E+ m* Z$ ~

& J& H1 f5 C: F% P/ h% U8 X3 D

2 D: V% Y* _5 j6 w9 m1 W) j* r

[2] 陈明达《唐宋木结构建筑实测记录表》,见:贺业矩等《建筑历史研究》,231 ~ 261页。 0 x6 |; {0 b$ a/ o. ^) ^4 j0 v

2 d# G- o7 W$ e5 `6 K3 |7 c- ^

{$ \' C; a* J" ^' q) _) y7 y4 g0 O

[3] 柴泽俊《山西几处重要古建筑实例》,见:柴泽俊《柴泽俊古建筑文集》,148 ~ 199页。 4 F& z6 m+ H4 `3 G+ ^

/ T& ^$ u5 |& b$ |1 g$ w, ]/ H

" y9 H+ Y/ ~- }+ ~9 l

[4] 王贵祥等《福州华林寺大殿》,见:《建筑史论文集》第9辑,1 ~ 32页。 ' Y9 W( H/ @8 I. Y& d/ E

: e, r7 E% l/ u

1 ]2 a0 {* { B2 w

[5] 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 K$ U& T/ k6 p) P9 i3 q

x0 A" _2 Y4 \ M N

5 u: Q3 V1 U) L1 ]

[6] 陈明达《应县木塔》。 1 c" ` L( j |7 A6 l

$ q2 Q) r% ~/ @. _, ^

" w7 Z6 l7 c7 S. v0 o* Q

[7] 柴泽俊等《太原晋祠圣母殿修缮工程报告》。 ) p- j. ?% Q. z; _

) T: y7 G/ x9 _3 g t

; _: x' o% d5 ^- l/ B

[8] 柴泽俊《山西古建筑概述》,见:柴泽俊《柴泽俊古建筑文集》,32 ~ 64页。 1 J0 r. w0 F% n, n' e+ R; P! p

( }4 L9 y$ s8 _! m( X; W. m2 J

: S! \& R# W1 N: R3 o

[9] 柴泽俊《朔县崇福寺》,52 ~ 54页,山西唐至金佛寺殿堂台基规格与《营造法式》对照表。 2 S# R% `7 X1 ]; [+ y& U- a

N" d! D. o4 g3 e2 R

+ V) h4 c' ]+ W: x2 ^2 D( @1 B

[10]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6 @! ^+ Y2 O8 e$ ], K$ U8 K

7 ?& j% f @0 `$ \' U, e' j

4 ~* u9 L6 H/ j: m

[11] 李有成,廉考文《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古建园林技术》,1986(12),49 ~ 57页。 ( d) @& J2 U4 m9 t

3 `: u5 b D# B6 ?7 P

3 D5 q+ C* y! r4 a

[12] 莫宗江《莱源阁院寺文殊殿》,见:《建筑史论文集》第二辑。 + A+ u) I2 b1 P5 C( Z, c

; T( e* v; e, l9 u8 Y& U K0 W( z% Y

/ @9 w, E% d, I& x

[13] 《正定隆兴寺》。 6 r& K) Y& p8 R, {0 Q" ^4 s

) x; W3 d3 v% _+ Z- ?- R

0 m# A w- n2 h; h' s" g7 e$ m$ }

[14] 滑辰龙《佛光寺文殊殿的现状及修缮设计》,《古建园林技术》,1995(4),33 ~ 44页。 , l) N& i- p$ }

) M5 |9 t q r m. t% a

4 Y3 r6 C3 } e3 ?) y' b

[15]《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四卷三、四期。 $ s5 Z2 g* C) |

0 a' b- z: C' k- s+ ]/ z% U9 ~# G

' W6 m" A9 ]( u. `% B

[16] 柴泽俊《朔县崇福寺》。 # s5 d% r+ \) z0 p( O$ m

: x4 m4 m' J2 k9 Q$ Q

8 k3 M& D0 {' v! L5 G

[17] 颜华《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文物》1995(1),59 ~ 63页。 % j4 D' q6 x9 m7 T6 L

$ g2 }* B# j& N' w8 `

0 n- c U% _8 w. h- x( N

[18] 《金华天宁寺大殿的构造及维修》,见:《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176 ~ 182页。 ! s# }4 ~3 o5 Y- \

. ]$ f: x/ u# I

/ A3 U/ x' A3 Y0 U2 z6 \, d: j. [$ C

[19] 李士连 《试谈摩尼殿的建筑构造与修缮原则》,《古建园林技术》,1985(3),42 ~ 49页。 , [- S0 p! W* s. ^

) I9 p6 Q6 s" e# f' p- Y, ~

) _2 Y3 f0 g( y; V9 S4 e

[20] 王春波《山西平顺晚唐建筑天台庵》,《文物》1993(6),34 ~ 43页。 ' i, o3 ^) ^1 M. @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0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发表于 2008-11-10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思成全集》出第十卷了:《应县木塔》。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0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得对一下老师给的,笔记最近有点乱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0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头我在比较一下我们老师给的书目,供大家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0 1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思成全集》我有电子版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0 1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

4 g8 G9 q1 x: z4 N: j

《刘敦祯文集》我只有2-3

6 @7 l: I7 t3 G

《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

& u' }, M; z- f) A5 W+ [+ [* f% W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 ]0 A3 [" J; E. x6 _8 s

我只有这些,哈哈,太少了

& J7 h0 A3 ?# W; I/ `1 i* b0 Q

 

- C) v" T8 k1 u/ o

 

发表于 2008-11-10 1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好象有:

: P. A L7 x* K. Y

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

( c0 C8 B+ {4 U+ t8 k

《刘敦祯文集》(一-四)。。。。我的好象是十册全集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建筑史论文集》(1-14辑)(清华大学建筑学系)
《梁思成全集》(一-九)。。。。还有第十卷
李诫《营造法式》(商务版或中华书局版)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

) j% R3 l3 x+ L, {2 o/ G: a) ?1 E

 

$ H. W" j* }, ]* J: U/ _. S2 M, K

不过都没看过,快成虫子饭了。

7 ^" A9 o2 ]! q: J/ `8 ]0 D7 k4 R

另外还有《童寯文集》几册,也好,也快成虫子饭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4 17:26 , Processed in 1.15191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