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77|回复: 7

[分享][转帖]可参考的古建筑文献书目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1-10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目 * `$ r3 P. k ^+ C" D

3 c- _! z- f+ F; F/ }

- a7 J; F. \# K1 w1 E z

一、 目录与文献检索类 - _4 g t: m* e% i$ a; _

& ]' N* A2 J! b6 u$ [* z5 b

+ H, F8 q9 o3 ~* F0 h

1 《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1900-1990》,科学出版社2000 . Y/ j* O; o. a: K' E) {; A

; W# x) d% |8 x* p# z

+ G/ Z3 g4 E6 B8 m: T

2 王镇华《中国建筑参考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0(3,4) $ f* ?7 Y' _* K$ d) _5 B4 V

/ G, Q$ M5 C7 F1 S: P. \0 c3 U+ k/ Q

; a& {' e0 f1 j0 D

3 黄健敏《中国建筑研究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1(10) 0 y( W- A2 z+ D4 t+ c

6 {6 Z( x0 R- R/ T1 A! `( T

3 C+ n& h( N7 h" ?6 o6 q

4 王其明《中国建筑图书书目初编》,(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古建专业讲义) " [3 F+ l# y4 _7 c9 s/ J

K0 a) A$ W6 u( v2 U, {

\& d2 O, n; A0 y

注:2-4见《古建园林技术》合订本四附录《中国建筑文献的三个书目》 ' m0 V" {2 R5 y" `+ z: |

, ~8 u! w( q4 G! J/ ~7 U: i. N! E7 p

: f* Z# {( O9 x4 I) A3 y, q, k) d

5 刘敦桢 郭湖生等辑《中国古代建筑史参考书目(初稿)》 % z& o* Y& U, C2 e9 M" {

) }. y- r( P+ H

0 \0 ~, J# f$ o1 b1 S% z: L' `

注:http://leonweb.myrice.com/ ( z7 p" ^: n3 N. z+ z

: X- n1 ^) e! _0 b% B

1 c! C4 u! V7 Z1 p$ b9 m1 z( q1 u E

7 q8 T. _+ O; u) ]% W. w

z' {. w7 b3 L7 J5 X- ?

' z% Q. R- }! q$ U# l# C. Y8 G

二、 通史、综合类书目 7 T( H" @" f7 m% G4 C% }2 A4 q x, u

# Q n- r7 I& T' q- \

2 a) ^/ H7 @; p1 j, g9 j

1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 / M* L' |/ ^6 L5 q, G3 k1 u

- ~9 A$ J, q/ [

8 P- ?9 X1 O1 J1 Q) y8 b5 C6 [( U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9 G+ |6 Y" V! K8 N9 D' d

% X" |/ T2 Z5 V: G! L8 n7 i4 q6 w

, |0 ?- B' b& n {

3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 $ n! h% J2 i1 l8 c* t

% p" F2 ^: d2 ?/ B

. `- N+ j/ Y9 q) \4 A* W5 h! p" K* [6 L

4《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 z8 L3 }' d3 k$ w2 S- ~

. i/ h$ ~8 K; p

p1 L3 B2 e5 M. V! f6 {1 U

5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 % G1 Z& ~6 i% u' g, B& |

4 N" B& M9 ?4 m6 H, c m) p

& J. E* _% q, ~: M2 {8 q

6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 . I( `& ?7 @, ]8 F: M5 o

- q/ Y3 u6 C# ?9 X# L1 b! ?

4 L# E8 n7 E+ b1 Z

7中国民族建筑(一-五) 9 J) X: y* I$ \- K: K& r+ ^

% \$ C; J, G3 ^% F# K* g2 Q

+ G! ~2 `. E) A. s+ ?" T- W. f" }

8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 7 ?' l: I* h8 L/ E) a- Y

5 [' u2 ]/ K9 F% i

7 c7 `+ r; f9 p8 ?( I# p2 r4 E

+ S6 L7 F) L1 h% o

4 L) A( h8 e/ T6 Y# J" c. u

0 ~9 H2 m( T- {" Q: k; T

三、 重要的连续出版物书目 ' X% [3 Z4 A6 F0 C

0 @3 k# x8 v. T& R8 H) r0 K

$ h) S# o# F( l! G" \

1《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一-七卷) * G5 \ j: U) C( o7 U; q

/ q2 x( j1 e; T5 T+ r( i D

& x2 p: R. ?3 J8 }

2《建筑历史研究》(1-3辑)(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 3 k- T1 S7 v6 I0 T2 ?- A. ?" v

$ @- W( L( K( \% O% P9 E

: s& u$ |$ w8 P' o" `% p! ?

3《建筑史论文集》(1-14辑)(清华大学建筑学系) & j# l( P- s! G! u, S/ ?

- V6 L5 e! Z8 {3 A& O1 y) o3 _

6 b5 U, T" ^5 s# j; q: | M/ N6 q

4《建筑历史与理论》(1-7辑)(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 7 d) R; M& g4 a& p

7 B' t" m5 X2 y: I& ]- q. B

6 F7 N A, m+ S* c0 N& g

5《建苑拾英》(一-三辑) / W: y6 a* q9 i' f, [% n$ }

5 C1 j: n' s& x% |2 R: \, J# ?

9 V( }- y" T) s

4 I e0 J Y- a/ n. L4 E/ p7 h }

, b" ?+ g; Z- B8 V, M( U

" A7 J% S% p, b+ A2 p

四、文集书目 . x( p: a3 P5 L

- r, B3 d7 ?/ W9 o

, L* B! ~& A( C6 T" d

1《梁思成文集》(一-四) 6 u' M- A2 ^) l/ C- L) A o

2 B- ]7 v5 D# ?0 l

/ N: H# [* B- H8 w+ D4 ~1 D+ B

2《刘敦祯文集》(一-四) % Q. B! t& v7 H& @

+ ]3 K r3 e9 E2 v) g, @! N

& S4 P$ j: n' o: y1 f6 I, U

3《梁思成全集》(一-九) ; a1 z+ l% D- _

E! ?) a6 E* l

: `; C1 S7 O* ~" [6 R; N! ?5 K

4《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 2 i" b. u0 l/ M/ y

- Y0 Y8 s7 ?: K( L& _( w$ h

. R) m+ Z$ U) [( I2 A/ }% S+ h( Z

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 % g) @, a4 P* ?, a! w& _. n

7 b: s+ L. ^9 Q/ N; ~

3 c8 b3 e* R c2 O

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 , H# [" u( t& t, h

8 ]! w0 ^3 ]+ z j( l+ g1 T

5 ^' F: a' N3 k! C

7《罗哲文建筑史论文集》 4 D# A. W% ?/ S O- B4 h) v; m

7 O; G4 i& P7 B6 C

& R" `3 t% f( A; F$ O( o/ ^, j

8《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东南大学建筑学系) * I& F+ }$ s7 p# j* W( k- p

$ j, X+ _) K8 F/ t0 f

$ k1 E( G) g% ~2 f2 L

9《建筑史研究论文集1946-1996》(清华大学建筑学系) 0 g2 A3 U" |7 h- A

5 I) |: Q( n6 t( q

, d8 c6 T3 g" g" {5 L" Q" C

10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 2 A- B2 x$ K( E2 W# s6 [" ~8 Z, f

4 S* p: i& h) Q; p8 }& R

$ |+ T* j: ~+ X) d, _( n& N. V" L; k& s& ~

11《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论文集》(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 # F8 ~/ `& \' ], g

: V7 ^& H6 Z; S C* p

: H5 Z" F' }3 c0 ^- L4 W* |

12《王世仁建筑历史理论文集》 ! t( V: A; O3 o# x; s

' i/ n* w Q) e/ u8 p9 z r

, A6 r/ s# X6 E o M" N$ J

2 _1 S! \4 c% j

4 g7 M; _5 w; Q0 Q

' X* G: ?3 T+ N m' L% \+ P

文献 " F8 w {0 _% D' G6 D# W

" l: n) |% Y+ m- [6 d- B4 x0 C

7 q) }+ }+ w O( T

- Z3 e" ^" r6 Z* t: a3 L" w t3 Y

/ A1 M1 d3 L, V; f" U) p

$ @! f9 l( ~9 O9 w

一、建筑史学综述文献 5 i, l& P/ R$ j. _% N0 T6 U. d- @

6 ^' y: D: t) x* i i

+ E: N( Q1 V6 y7 z/ }$ k9 R# p5 R% Y

1陈明达《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基础和发展》,《文物》1981(5):69 ~ 74页; % n7 i* p7 x( O" y3 ]7 R. ^; x

2 ~1 s- A( m, G' W7 ]9 u( B

" o6 d7 N3 Q. c: n8 u

2郭湖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发展概况》,见:《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论文集》1986; # \( j* O7 P( }1 c+ I

/ I" R9 y, ^& H! S8 B$ D! T

S! _: R y5 ?- o& ]% @

3萧默《当代史学潮流与中国建筑史学》,《新建筑》1989(3); ' m {3 W) W/ @9 @" Z0 V. S6 }% v

0 @1 S8 D9 u3 V

. l4 R! h) r" e

4陈薇《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中的前导性突破-近年来中国建筑史研究评述》,《华中建筑》1989(4); ! r( _" j+ P4 r$ f6 `

' w/ D& Y+ r' t2 U

: s- h, c' b3 f- g. [% @8 C

5陈薇《天籁疑难辨 历史谁可分-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谈》,见:《建筑师》(69);6常青《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见:《建筑师》(69); / B* L7 i& z# ]6 { w

+ n- w1 N+ _( j4 ~

# b, A* W) t8 V4 S' T

7王贵祥《关于建筑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见:《建筑师》(69);王贵祥《方兴未艾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世界建筑》1997(2?0页; ' X4 k$ O F+ A

) B4 Z1 F0 C, N: }

+ p6 ]! R* D" j' @3 R3 {

8吴良镛《关于中国古建筑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建筑学报》1999(4);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引论部分(1999); / @: u% x B W& a

' d2 c: Z4 E" ]

) x' n$ x X8 l1 S% K1 w

9杨鸿勋《中国建筑考古学概说》,见:《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2000(4),152页。 # ^1 c2 A7 G1 X+ {8 C

, e8 M) {$ V2 t) Y9 L

( Z# |2 S* U1 ~# C. r( i

) D% K6 z6 ]8 m4 U& s5 i+ O

8 ]! n3 j7 r0 Z

2 y2 _% n+ L3 ~, E5 s( p* K

二、《营造法式》相关文献 6 R2 D6 d* Y! @9 s3 K

) U* Z0 b) Q! ?1 D4 X/ b0 k

- K* U) F; U8 a3 D

1李诫《营造法式》(商务版或中华书局版) v( z" z9 s; n5 k$ o) w

* x, \: h' @% _* P. Z0 I, b

- y9 W/ d. t- Y* C) Q

2《工程做法则例》(《古建园林技术》连载) . g! _; f' U! q9 h, O) M6 `/ a

: H/ x! |+ i$ Q1 j5 D8 s) N! B |

d, O+ [+ z) m3 a8 a

3姚承祖《营造法原》 ! G. n8 u3 t* c% N8 k( F

) c Y2 D9 R1 n S% v8 u, D J3 e

- x/ V: [# B' y. B

4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 / X- @( y5 j% E, f/ t5 h r

4 D% l0 \1 `9 A8 q5 ?: y& l

/ j W# u5 Q1 O

5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 # f+ o3 {9 W' }6 @# S4 h: N# U7 |3 o

5 x: ]; O" ?# O- J2 Z9 O t# h

) r5 K- R+ p. |9 y- d0 p6 V# J* [

6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释》 * D; O5 D; a6 [7 `& b5 ^" g( w

% Z4 u& o! F5 g" Q4 c

; A& M" m8 o0 Z) j+ s

7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 ; A/ g9 |7 r2 `6 _1 O

( |# G5 `& U' b4 o( d

7 k/ u. h, O1 g; ^3 A2 ]

8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北宋)》 ! \9 }2 c+ }, y+ q' ?4 A

! ?: A. A( K# E/ u- j' @, s: W. L! n

% _, L# Q. b- ^

9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南宋-明、清)》,见:陈明达《陈明达古建筑与10雕塑史论》,235页。 % \7 z3 [( }% B# |% i" j8 v2 o4 u! j

# }6 j0 ?9 m0 g! K% o1 p8 @

) Y- H' ?1 X/ w6 P

10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 2 f0 k: y& g- h$ G9 T0 _$ |

, g+ M4 S7 n7 F& X

( v4 v0 i+ ]6 O+ f/ K/ A

11潘谷西《〈营造法式〉初探(一)》,《南京工学院学报》1980(4),第35页; 3 h* v, ^2 `) C$ C; z

0 A! Q* e# L, @6 ], z# z8 @4 ^ w0 {

% k7 i2 h1 K0 I# n. B% C8 o+ b

12潘谷西《〈营造法式〉初探(二)》,《南京工学院学报》1981(2),43页; 9 d Z7 X; P4 e' s' y( K0 @( R

; ^( m8 y( l7 u

% {) H, `4 k, X' l

13潘谷西《〈营造法式〉初探(三)》,《南京工学院学报》?; # d' a% [) |: _; N( n8 Z4 ~

7 J! \5 ?$ e* I) Y' i1 o) |

, n1 i4 I3 O" I$ J; c h- Z

14潘谷西《关于〈营造法式〉的性质、特点、研究方法-〈营造法式〉初探之四》,《南京工学院学报》1990(5) ) Z, s1 d4 ?( S0 @$ S! D

: l2 f2 S6 x3 F+ c

d& g4 d/ X" y d% O# |

15张十庆《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东方建筑研究》上) $ |# }' S* O( Y. O: W+ |& Q+ ]2 o

* O+ \9 K" i( L9 D g/ j

1 ?" }( g& U0 j P; A& a2 u

16张十庆《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见:郭湖生《东方建筑研究》(上册),30 ~ 52页。 5 o: R3 @6 ?3 w& k

$ A3 s% g5 j5 C' y" l

* E! u, V! D- f: q O. J7 X! C

17张十庆《〈营造法式〉变造用材制度探析》,见:《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122页。 ; Z6 y d& { {/ a" F S! f: T

) ?/ J7 g8 t( S. Y" Z$ P9 r

6 r: k7 h. i& z: |% R9 n

18张十庆《〈营造法式〉研究札记以中为法的模数构成》,见:《建筑史论文集》第13辑,111页。 5 M- a4 g! g8 V8 h/ ?. s

% Z% I. t( s9 b) T

. ~8 [6 F' p/ K5 F" q2 ^/ A

19张十庆《古代建筑的设计技术及其比较―试论从〈营造法式〉至〈工程做法〉建筑设计技术的演变和发展》,《华中建筑》1999(4),92页。 ( Z) T5 }+ x' W$ t" w, t

) l$ o1 N, F0 z& y3 x! N2 s* b

* _; [& Z2 ~/ Q0 x- r3 m+ H/ \- w

20徐伯安《营造法式斗栱型制解疑、探微》(《建筑史论文集》7辑) 5 t) M0 U" n" d( }

4 {, Z6 H' L3 J! v G2 z

7 q/ Q/ H1 j) E8 }) [

21徐伯安、郭黛姮《营造法式术语汇释-石作、壕寨、大木作制度部分》(《建筑史论文集》6辑) % p( q0 B4 |5 ?0 [! L2 M

- e0 `! M0 X. {" O

% V/ \3 V$ {& p% D

22朱光亚《探索江南明代大木作法的演进》(《南京工学院学报》1983) ' }" B2 p6 g; X& f9 v4 X( u

; a1 Z; G0 X% o1 R) w, ~

- v3 w6 P0 B( l) l/ \

23王贵祥《√2与唐宋建筑柱檐关系》(《建筑历史与理论》3-4辑) # J7 @% o; X. a3 i6 b

1 c) ]; p( H$ P

# E/ [8 l8 k4 c% F

24王贵祥《关于唐宋建筑外檐铺作的几点初步探讨》,《古建园林技术》1986(4),8 ~ 12页; 1987(1),43 ~ 46页; 1987(2),39 ~ 43页。 9 L v6 ]+ _: P5 ~" A. f

: @! M& | O$ |0 @0 r/ W/ b& z

# W4 l) v# x& p* q4 }5 b3 ]

25王贵祥《唐宋单檐木构建筑比例探析》,见:《营造》,226 ~ 247页。 - s) M* p: Q4 @1 ^/ t

0 X( k! q$ M: i5 Z1 q- y; J5 s M

( }# {6 J! h2 H6 B. y

26何建中《营造法式材份制新探》,见:《建筑师》1991(43),118 ~ 127页。 & T) M' x) D @4 w( V

" T! f8 b- U, m3 L4 E7 J, N3 {) l

) [2 |* h8 X3 {: {1 b* l1 S. B

27王其亨《〈营造法式〉材份制的数理涵义和审美观照探析》,《建筑学报》1990(3),50 ~ 54页。 ' |' X J$ _# ^) p& b

! `2 N) I8 J: x0 x

9 o# U9 i# E& r) n1 c' A

28杜启明《宋〈营造法式〉大木作设计模数论》,《古建园林技术》1999(4),39 ~ 47页。 4 h" h* t ^' ~' ]

* z$ ]3 q1 f& T, s

; M& B3 Z3 S9 }& k

29韩寂,刘文军《对〈营造法式〉八等级用材制度的思考》,《古建园林技术》2000(1),18~ 21页。 - y1 ~, h2 g4 S# B4 `4 `, h

- a: t! T" m& G6 F; v+ n! I, f

0 T" ~6 [1 w3 i

& |4 ?, |8 a7 X4 c/ l! `& D4 z

* w' h! I* r0 \- t

$ o. A( \1 w* N b' }3 F8 z3 ~

三、古建筑堪测、鉴定文献 6 o- l1 n6 p0 V* _% h

/ U0 O2 |3 {, w# `+ S; b D- M

V+ i+ M% I! A2 C+ {

1李竹君《如何进行古建筑堪测工作》(《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论文集》) 0 I5 Y3 o0 c( o6 r

2 l8 _' \0 P, m4 j

1 t7 U! M' @3 O3 k& P

2祈英涛《鉴定古代建筑年代的几个问题》(《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论文集》) 0 f! ^: @) ~! `4 f* V

8 Q& p6 m" Y |* [

. }* \2 ]9 n% o7 F2 n$ J. z( i

3张驭寰《古建筑勘查与探究》 * p% P' ^- A! E/ M

" U; g8 _7 {/ X" x: Z9 E

. x# g/ G" i4 M) e r

4冯继仁《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考古学断代》(《文物》1996,?) - g+ R) J" q0 E

4 h" x6 l/ b" I

* k& e$ o, i* [; R1 x& i& p! w

, O7 f" S8 ]4 `, n0 b" l- h* e

7 t% k6 w, K0 [9 \* U4 y

6 v# q% V* D) V" c- V4 H4 d

可以查到古建筑木构架数据的一部份文献: 0 o! Q5 ]' f/ P- b/ Y1 h! d0 R

0 Q" o% V4 A4 P$ [" u) L; A/ X

2 t- q8 r* N1 J* ~4 ~0 U3 W

8 p$ L S' _+ V! \- `2 J) J" j( b/ }

1 ]) M( o5 ^ r7 W: Z6 g0 M

+ a! P6 X" @9 t( r X' L

[1] 祈英涛,柴泽俊《五台南禅寺大殿修复工程报告》,见:《建筑历史研究》第一辑,153 ~ 170页。 $ n$ N+ [9 y. ^: Z9 L- p. E

8 ^3 I- h$ m: m2 f( W

; n \) m! r, Q7 G( q- b# e( O7 m

[2] 陈明达《唐宋木结构建筑实测记录表》,见:贺业矩等《建筑历史研究》,231 ~ 261页。 ' J5 a" q% p7 s0 N- f1 y

& U g7 I; V( r- V2 t4 t: W

" i0 G5 U- d: k# H$ q3 u5 {# L. z

[3] 柴泽俊《山西几处重要古建筑实例》,见:柴泽俊《柴泽俊古建筑文集》,148 ~ 199页。 . z' {; Q6 W0 s* M8 H

: q2 c7 Z2 i2 t& t

. Y) C; F) W6 _% M( h

[4] 王贵祥等《福州华林寺大殿》,见:《建筑史论文集》第9辑,1 ~ 32页。 ; v) s T0 ? s: i K

; Q) R3 @' n5 H$ g. {! G( }0 N

# }2 k1 ]3 ~. F1 N$ c

[5] 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2 a( M0 V0 D4 x5 Y

/ W" n& G* m: q: {6 L+ G# U

- }& q# ?- R0 K b

[6] 陈明达《应县木塔》。 * B. ^- v# i/ Q4 \. f: V5 `

) }9 z6 c3 q& F9 v! q7 x T* @7 p

; C5 J% X# L( s' x. y

[7] 柴泽俊等《太原晋祠圣母殿修缮工程报告》。 S- Y$ j2 g$ q7 ^( t

. M9 @: i: Q& N, ~) D0 ^

- G3 f. l* R- `: u; M1 W( Y" m; i2 M

[8] 柴泽俊《山西古建筑概述》,见:柴泽俊《柴泽俊古建筑文集》,32 ~ 64页。 & j' `) o! y' a# g

% H6 x+ J7 g; _/ R/ P5 M4 q% V$ Q

, p# Y. W/ [( v% h2 ?1 m

[9] 柴泽俊《朔县崇福寺》,52 ~ 54页,山西唐至金佛寺殿堂台基规格与《营造法式》对照表。 % r, z7 v( r4 m6 o

`* d( ^ @/ P% D0 n

$ j, `' T8 j3 Q* p* E

[10]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2 N& b( J# ?; t! j, Y4 ~

# G# e- w4 |0 ~6 u: s4 c7 B6 y) ]

: a* S, G8 \- A! i: h* Q

[11] 李有成,廉考文《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古建园林技术》,1986(12),49 ~ 57页。 0 [5 Y- l+ g# S0 v6 U! Q5 [

% g; X: Q5 |8 f- n

( \) l% Q- Z' I1 G% r4 H5 ]7 |

[12] 莫宗江《莱源阁院寺文殊殿》,见:《建筑史论文集》第二辑。 & P4 O) }6 f- Z, Y9 w5 \' l6 o

& c& L/ j, q5 w) Q% P

7 Q7 ^! S5 W5 B6 }' J! E! F

[13] 《正定隆兴寺》。 0 b6 o3 {4 Q5 C: R0 G6 Y

0 u( [7 b4 b2 T7 P6 J5 e

8 l4 u s t ?9 q& ?* C

[14] 滑辰龙《佛光寺文殊殿的现状及修缮设计》,《古建园林技术》,1995(4),33 ~ 44页。 % k, @% f/ _3 {# n1 ]

; K5 S( s4 M0 d# s& q: b- Z7 _

6 r, W1 D; E+ P. _

[15]《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四卷三、四期。 $ _" L; P; u9 }3 i

; J v6 v# M" U( H

7 y. [1 }8 X8 K

[16] 柴泽俊《朔县崇福寺》。 ; \ p$ r+ j* o* D% C; @ D( Y

5 X7 Y9 z2 ^. ]1 L# V' J

9 E6 U6 v2 v1 t+ `

[17] 颜华《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文物》1995(1),59 ~ 63页。 6 G/ r9 H/ B/ G) w

2 y: C$ c( T% e: l% f e7 i& M0 @5 g

0 C4 D0 c+ v B

[18] 《金华天宁寺大殿的构造及维修》,见:《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176 ~ 182页。 4 C. v: d4 `7 p0 C6 G" e4 ?! t9 e

2 u2 j) Q6 j/ e) I0 K# [8 m5 ?

/ K9 r* S! Q- r9 s6 H G) o; e

[19] 李士连 《试谈摩尼殿的建筑构造与修缮原则》,《古建园林技术》,1985(3),42 ~ 49页。 9 Y0 e" f2 T/ X# e! k

, e! A' n& f7 A3 `2 l) Q

, }) K; N4 l- ^/ w- F* H8 C" }

[20] 王春波《山西平顺晚唐建筑天台庵》,《文物》1993(6),34 ~ 43页。 ; R- Z$ q3 l. S3 |- M+ H3 ^" [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0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发表于 2008-11-10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思成全集》出第十卷了:《应县木塔》。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0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得对一下老师给的,笔记最近有点乱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0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头我在比较一下我们老师给的书目,供大家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0 1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思成全集》我有电子版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0 1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

3 v+ J( y( p, ?. j# q" y

《刘敦祯文集》我只有2-3

$ @6 u! S _3 X: l) U. v8 l0 a) A

《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

* ^: M3 ], i( t4 [1 f! D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 }" _6 }( U, C1 s6 ?- x: H

我只有这些,哈哈,太少了

( G9 J) N' ]1 q/ T% F8 t" i6 @

 

2 k3 ?& q1 d% Y* J ?6 R

 

发表于 2008-11-10 1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好象有:

/ Q2 `4 U5 G5 w+ H. Y* U

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

2 Z; U3 K" `, Y; V- l5 n

《刘敦祯文集》(一-四)。。。。我的好象是十册全集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建筑史论文集》(1-14辑)(清华大学建筑学系)
《梁思成全集》(一-九)。。。。还有第十卷
李诫《营造法式》(商务版或中华书局版)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

" P, \0 h0 I, a$ v9 K B T1 Z9 q/ f

 

* e3 y8 t1 Y8 O9 i+ |! ~

不过都没看过,快成虫子饭了。

4 y! q/ }0 Y# [, y5 M( C) N, J* v4 j

另外还有《童寯文集》几册,也好,也快成虫子饭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1 20:19 , Processed in 1.15546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