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29|回复: 0

陆谟克堂[含2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8-16 1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 {0 J, [: H7 F/ k3 W; ] Q {( F& d

      

陆谟克堂

陆谟克堂
      8月10日去了一趟动物园,快出门时看见一座很精美的老楼,拍下,回家搜索后发现,这座建筑果然大有来头

8 W: ]; L+ F2 T1 @4 G

      

3 w& y' U3 F P g0 U/ M4 L% x

       

陆谟克堂

陆谟克堂

+ f9 R5 G! l3 L0 o4 `9 ~8 Z; Z

       从北京动物园正门,沿主路西行,过水鸟栖居的湖,可以看见一座红灰相间的砖楼。几十年来,这座小楼,被楼前和两翼的松柏花木半遮半掩,楼前一块“游人止步”的警示牌,使它在过客的眼中,多少有点神秘。

0 C) x4 r& h9 l
6 [" ^, F2 Z- o# ^6 S+ h" e
      这座楼外表平淡无奇,不土不洋,不现代也不古典,却有着神秘的名字——陆谟克堂。1987年,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立在楼前,昭示着它简朴外观下不一般的历史内涵。
) z, {0 S- i+ c# o% j3 T
3 K& c7 J/ v* A- p5 }
     在人们心目中,这座有着法国血统的小楼,见证了中国植物学研究的起点,也是目前仅存的植物学历史性建筑。
4 g1 P& C, e% e" D
9 R! v3 b7 k* x" U( Z& l2 i( V- x5 _; F
                                                   从三贝子花园到陆谟克堂
: H% k6 i- `/ Z
3 X* V. n! E9 E) ^, ?# Q7 q. `
     和它的名字一样,陆谟克堂是在古朴与洋气的碰撞间诞生出来的。它与庚子赔款有割不断的联系,并见证了中国科学的发展与壮大。
|: U# t/ g, Y/ x# P3 T# f) S
) F' O, O) r6 L% m* V! z6 o7 c
      1928年,与蔡元培在南京设立中央研究院几乎同时,李煜瀛在北京设立了北平研究院。其中生物部下属三个研究所:生理学研究所、动物学研究所、植物学研究所。三所的所址就选在了时称天然博物院的北京动物园。
" X$ h5 l) W' W% y0 n
8 U$ o3 D; _9 M9 u8 _3 S+ }
北京动物园西边一带原有建筑,俗称三贝子花园,包括畅观楼、来远楼、鬯春堂。来远楼的28间房舍就成为新成立的植物学所的办公地,研究室10间,宿舍10间,标本室8间。
) W% G/ V% _, E$ u1 g0 z3 }
7 F3 ~% y* m" M" L) B/ G( @
      植物标本的采集,是植物学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1929年秋,植物学所尚在筹备期间,第一任所长刘慎谔便亲赴西山、东陵采集标本。到成立的第二年,8间标本室便严重“超容”,先是三所内调配、改造,又得房10间,但很快就再次“超容”。
1 C1 ]* @: I( G" K* A
! c. Q+ f' c! `
于是就有了陆谟克堂,这座法国血统的小楼。
8 O- X0 `# C/ Y2 n" b9 v! ^& K& h
9 m9 }$ M$ X( m7 f- t1 d
      陆谟克,现译为拉马克,是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陆谟克堂的建设经费,部分来自法国庚子赔款的退还部分。
% u. W2 H# o+ t
 
7 a% J6 w6 v8 g, y2 U8 e' O* O% B0 p3 V
, x7 S5 G+ W9 j/ I, X
                                                             李煜瀛与法国庚赔
: s2 N8 F- a" t6 L0 m0 o$ q( e+ Y
& i- d- i, P9 O8 O8 h
      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本息合计为9.8亿两白银,是为庚子赔款。
$ C4 B! ? H2 ?1 H
( J" _8 w( E; v& q
      不久后,美国便发现有关部门在上报损失时,存在“浮报冒报”的行为。于是,在中国驻美公使梁诚的斡旋下,1908年美国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
; h% c5 `4 R4 e( C+ D
9 \+ U/ K& `7 R/ L+ x
       用这笔钱赴美的留学生中,后来出了不少名人,包括胡适、赵元任、竺可桢。清华大学也是用这笔钱建立起来的。
' K: f, M: P+ U; \4 X, V! L7 I
7 r- J+ n% g8 {8 y6 S n- Y: X
      此后,除日本外,各国均以各种形式退还部分庚赔,大多用来发展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V2 J1 L2 U, B$ G
( J3 G$ H6 z1 c' z3 z R
      法国的庚赔退还方式颇为复杂,通过“中法文化教育基金会”掌管这笔钱的使用。
$ n; M5 K/ O0 b. H
- S4 u7 V/ i+ Y& t! g
      这笔钱究竟是怎么争取来的,如今已经没有人了解详情。而从当时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煜瀛的背景上看,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 h+ H! ~* }1 Z) O: d- b# L4 q, i
$ B7 ~/ \$ X- U2 w3 b
      李煜瀛,清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李鸿藻之子,21岁时随清驻法国公使赴法留学,1906年加入同盟会。由于他留法和领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经历,此后又把持“中法文化教育基金会”,使他领导的北平研究院,与中央研究院的“英美控”不同,别有一番法兰西风情。植物学所所长刘慎谔,以及北平研究院的很多学者,都有着留法的教育背景。
$ l6 D% r* A- T
+ G5 n+ |' b! a( d# u
      陆谟克堂建成于1934年,是目前国内已知的唯一 一座法国庚赔建筑,共三层,洋灰铁筋结构,建筑面积共2000平方米,由三所共同使用,三层为植物学所的标本馆。
5 n1 |6 X7 z1 A
9 [& C* ?4 X( N* g* @; l0 r
                                                                 战乱中的“幸存者”
. H5 @# b0 ^ I$ l. J
5 X& R9 \& `! y- g3 i: B- _
      建成之初,陆谟克堂楼前曾立了一块石碑,碑文记述着陆谟克堂的“出身”。如今石碑已经不复存在,只留有石碑的照片,文字清晰可见。
5 X6 m ?) M; M$ A5 q, |( N
# o, N ?# M D% q7 e- M2 [
       这座楼的设计者、施工者都是些什么人,已无资料可考。目前正在对该楼进行修缮的施工负责人之一王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赞叹说:“那个年代能达到这样的施工水平,真是了不起!”“那地面做得太棒了!”
" l8 x" N& n4 G/ {! }/ U
0 ], {$ B7 R, O# Q
        抗战期间,北平研究院迁往昆明,陆谟克堂被日军占领。由于资料缺失,日军当年用这座楼做何用途,楼内物品损失情况,均不得而知。抗战胜利后,植物学所便将陆谟克堂收回。
. n; a& o; M+ E* P8 F3 a
% S, |" m7 }, `8 g
        根据胡宗刚所著《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史略》,到1949年,建所20年间,植物学所共采集标本15万号,基本在陆谟克堂中管理保存。
! q4 `& ^ A. T: S" W
! S% E; {0 r, u
       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陆谟克堂、来远楼又被国民党军队占据,标本、设备损失严重。当年,所长刘慎谔曾率全所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转移标本,将大部分标本保全了下来。
2 ^6 Q3 j0 {3 x L7 R- J
; t, d$ X. R" {# Y0 t7 g
        新中国成立后,北平研究院植物学所与静生生物调查所合并,组建中科院植物分类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新所所址就设在陆谟克堂。
3 R' a+ O& }) P* U- q; J/ M( C
/ }% \* J% z$ _- J6 f3 B1 K- J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成立于1928年,由美国庚赔退款资助建成,其原址在北海一带。两所合并后,其旧址成为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院部办公地,后因离中南海太近,建筑被拆除。
+ z/ ~7 z4 U) q) z# C+ w3 E
$ N% H; c: b' h% a, w
       于是,陆谟克堂成为京内仅存的中国植物学起点的标志性建筑。
( f. }0 \: h% y p/ p8 z5 e1 g
6 l X( Z- O! d6 Y1 a' ^
      “文革”期间,由于“陆谟克堂”这个称谓,有着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遂停止使用。由于建筑位于植物所所区的最北端,人们多称其为“北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北楼这个称号,还继续延用着,2008年出版的植物所所史中,北楼的称谓依然不时出现。
2 X$ E% L8 M0 }% ~
5 h1 }) b5 j5 \8 U8 p* G
                                                                长门自是无梳洗
( e% y2 C, I/ a; T! e
! [6 q2 f2 \1 h$ m' A1 G
       在两所合并之初,共有标本33.5万份,随着时间的推移,标本数量的增加,陆谟克堂三楼600平方米的标本馆日渐无法承载,部分标本零散地存放于堂外10处条件简陋的房舍中。
* Z- P8 I6 I+ T& p. E
4 a9 h7 X9 _. l5 r4 M
       1975年,植物所14位研究人员联名给邓小平以及其他几位国务院副总理写信,要求建设国家植物标本馆大楼。
! K5 s) N& y9 p! I: R- v6 X
; l0 ^2 `" s+ g" E4 e0 t. J
        1984年,1万平方米的新标本馆在香山落成。至此植物所的核心科研、办公地,逐渐向香山转移。
* i6 U1 ^, P/ j. y
; U' R: _! t5 P% v8 Z" _: l
        到1995年底,最后留在这里的研究室、实验室,也全部迁出。陆谟克堂遂荒废了下来,只有单位的名牌,还留在这里。
+ ] E, I2 Y2 l
% L; D7 u2 k& x1 i- T3 U# x! F
       此后,这座楼该如何利用,也颇多周折。1996年到1999年间,曾考虑重新修整,让中科院另一家单位使用,然而,终因楼址深入动物园腹地,往来不便,加上已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作受文物保护条例局限,只得继续荒废了下来。
+ U7 U1 d. z- ?! `$ y
2 K+ }- W% g+ s' v' w
几年前,一位上世纪60年代到植物所工作的老员工,在谈起陆谟克堂时,向记者感叹说:“多好的一个建筑啊,荒废得不像样子。”
. Z# d& I+ {/ A, q/ I
l; S9 F0 H* U. m' |
                                                              重施粉黛,待字闺中
8 O' ]* Q# c$ k+ C; q: ^
2 A. |" r. a f3 {3 T6 o" X0 y
        2011年5月下旬,陆谟克堂的修缮工程终于正式开工。工程负责人王先生说,修缮计划从去年11月就开始了,经专家对该楼的状况进行评估后,确定修整内容和计划,上报文物局,今年4月得到文物局的批准。
4 {6 {, v) F \8 v
Z$ w3 E3 _. V# T
       “对文物进行施工、装修,真是一件为难的事。”王先生指着陆谟克堂已经破败不堪的门窗说,“我们只能更换玻璃,窗框的材料如今已经找不到了,得保留原物。”
5 d4 |/ p# F- B v. o# _+ R
) \, u8 }8 d q1 f/ |% q; ?
       内部除了一楼的地面要增加承载力,重新施工外,楼上两层的地面,维持原状,墙面虽然要重新粉刷,但仍要保留“四白落地”的原有风格。由于门窗不符合现代办公对通风、节能的需求,王先生说,计划在原窗户内,再加上一层窗。工程预计今年7月全部完工,那时陆谟克堂将以它本来的面貌示人。
! W3 v& N/ H$ M& N- t, y9 z) v
! S7 w! o O/ x0 [- m1 [
      修整后,这座小楼用来干什么呢?如今,中科院多家单位正在为更好地利用陆谟克堂进行协商。
: M. q& M3 B: V/ s: P0 B
7 B9 U3 {# `9 i- n/ G/ R
      最终这座法兰西血统的小楼花落谁家,依然是未知数。如今她正重施粉黛,待字闺中。
2 s4 e- l8 }7 k3 T
- j" t) Q6 K* w/ Z/ |/ t
         转自:     《科学时报》 (2011-05-28 A4 科学 社会)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8 17:04 , Processed in 1.12136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