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 W* n* t# e( S+ M6 H. V紧急除锈防尘 ( }2 ^( u2 R8 M 5 \5 A T- e" @( c* V8 S截至目前,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87件铁器文物,已经有80件做过保护处理。 ! U U/ K) N4 W y7 ^9 R* n7 |
9 D3 C7 C$ F) }9 g为了让锈蚀的文物摆脱困境,北京市文物局和大葆台博物馆投资了数十万元,用于铁器除锈。 * B+ x2 Z9 k6 y6 P2 l/ C; B ?6 F( A! }. s5 B6 @/ n从去年开始,大葆台博物馆工作人员黄燕开始参与除锈工作。每天一上班,黄燕就会用刷子蘸着蒸馏水慢慢地刷铁器的表面,将上面不稳定的成分去掉,这样一刷就是半天。刷完之后,黄燕就会把这些铁器放在化学溶液里,慢慢地浸泡。 2 ] L/ s2 a5 S4 `" }6 ~. d- ^
浸泡快3天时,黄燕会观察铁器表面锈蚀的成分是否去掉。感觉时间差不多之后,黄燕将溶液冷却,然后将铁器一件件取出,再用干净的蒸馏水清洗干净。 6 e1 T# k3 k! M, L- s $ V; F) U, L# |; i; N洗干净的铁器基本上恢复了原状,但这并不是全部。为了让铁器保持在至少20年内不会被再次锈蚀,在铁器晾干后,黄燕还有一道工序:在铁器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保护膜也是化学原料调剂而成,能起到防尘和防紫外线的作用。 * G# z* U' |4 S
+ ^* I, o" G( B5 w# S6 L2 x9 t
在黄燕和其同事的努力下,截至目前,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87件铁器文物,已经有80件做过保护处理。 & ^2 g4 P* M7 E& U5 D
3 W G) d% Q: s- h; b+ r
和铁器一样,博物馆对馆内的数千枚铜钱也进行了处理。 % L, s$ L$ ` ^4 z % m. s1 p8 V/ t" d" j1 `/ Z; q0 _ V但处理铜钱时没这么容易。黄燕介绍说,铜钱上的铁锈不容易除掉,有的一泡就是半年。之后通过检测,上面的锈迹才能除掉。 * \' l) {1 f7 D& T& B8 P
1 I4 Y& N: L6 M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我们所做的,就是要让这些文物尽可能长时间保存下去。”馆长周正义说。 ! g) P2 m5 m4 @+ B* g" ]+ k1 M! Z) s ; g5 u* _ {3 s X1 Z2 _ 专业人员匮乏 . d0 ^0 P; \5 i; ]2 e _ 2 a1 S3 A- f: i( n从事文物科技保护及修复的理工类人员所占比例普遍偏低,市级单位为40%,区县级单位为32%。金属器的修复过程,黄燕全程参与,并跟着专家学习。“现在还是做一些基础工作,给专家帮帮手。”这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博专业的毕业生说。 , K, K1 a# H j* n/ k, C9 ]
- r1 d# z; D, g' i9 W7 y% S在大葆台博物馆,参与铁器除锈的只有3人,其中包括黄燕。 / S7 }& R% T6 N! p0 [0 e' s& f! F1 S0 U
包括馆长在内,大葆台博物馆共有21名工作人员。其中,专业文物保护人员由以前的两名增加到目前的4名。新增加的两名都是新招聘的大学生,黄燕是其中之一。 3 T* v$ T- i! e7 R# _4 F) C: m
+ S3 x2 h' Z( N, p1 m“我们现在在对她进行培养,希望过上一些时间,她能成为馆内文物修复方面的专业人才。”周正义说,专业人员的缺乏,也是制约文物修复的瓶颈之一。 : u6 \2 i1 }) u6 h c. g
, K" F M* H; F$ _4 \
北京市文物局的调查报告说,从事文物科技保护及修复的理工类人员所占比例普遍偏低,市级单位为40%,区县级单位为32%。在一些专题类或行业性质的博物馆中,文物修复方面的人员更为匮乏,如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北京工艺美术馆等单位,至今没有这方面的人员。 1 B% E6 v B: I) X/ X$ u0 {* U. p
没有专业人员的直接代价是,文物的保护出现了问题。调查报告显示,明十三陵博物馆中,文物刚出土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对个别丝织品涂上一层有机玻璃。结果证明这种做法不妥。目前,这些丝织品基本上粘连在一起,有些发硬,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记者 蒋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