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77|回复: 25

原创:德叔和留声机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24-12-18 13: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叔和留声机
                                                                                                                                  —————— 横窗瘦影
    从小我就叫他德叔,父亲说德叔并不是我的亲叔叔,打亲戚上论有点儿远,可我们两家住得不远,走得也近。许是两位长辈投缘,很说得来之故吧。
    小时我喜欢去德叔家串门,尽管机会不是很多,过礼拜时母亲要在家忙着她忙不完的活计,父亲便带上我们出去串门,由于近便,兴许出门就拐到了德叔家。到再大些,父母偶尔也会派我去德叔家传个话儿,送个东西什么的。印象里他家总有些在小孩子眼中非常稀奇的玩艺——德叔是个很喜欢玩儿也会玩儿的大男人。
    德叔的样子十分慈爱,脸上总挂着善意的微笑,就是他最倒霉的时候,我也没记得他愁眉苦脸过。文革后期,有过一部名字《决裂》的电影,影片中有个配角,叫孙子卿,由葛存壮老先生出演,电影中他在讲课时提到了“马尾巴的功能”,这句台词曾经成为那时的经典,让许多孩子难以忘记。而德叔外貌恰恰极像“孙老师”,于是附近的孩子们就送给德叔个外号,叫他“孙子卿”。说起来,这得怪德叔也爱随口给孩子们起外号,便有些上行下效的意思了。比如邻居姓满的人家,是回民,有个还没上学的男孩子,虎头虎脑的,很可爱,德叔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双口儿,暗喻回字,孩子不知道,也能叫应,家里人明白怎么回事,免不得听到后笑个不了。如果他说,“每周一歌儿打东边过来了”,我们就能意识到德叔说的是邻居曹家那活泼爱唱的小姑娘。
德叔不像一般家长那样古板,很喜欢小孩儿,自己有一个闺女一个儿子,可他对邻居、胡同以至街道周边的孩子们很是和蔼可亲,经常会站下与孩子们闲聊几句、送些小玩艺儿或讲些让孩子们开怀的小故事,在当时这样的大男人可真不多。
德叔家文革前住的是独门独院,街门通常紧闭,于是我们去串门时就拥有了一个独立的空间,孩子们在院内可以由着性儿的折腾,玩儿,我和小表妹表弟能尽兴地跳绳、拽包儿、弹球以至欻拐,他家院内搭着罩棚,下雨时最有意思,棚外滴滴嗒嗒淌水,地面哗啦啦流水,我们在雨中可以开水渠,搭小桥,放纸船,身上不会被打湿。院子南墙边还有块大山子石,石前有只两人都搂不过来的大鱼缸,金鱼在水里游,浮萍在水面漂,我们垫上个小板凳便可以自由地戏水喂鱼捞睡莲,这是我愿意去他家串门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叔家有台老式的摇把儿留声机,它让我很是着迷,更让人着迷的是德叔还有好多好多,似乎数不清的老唱片。做为孩子的我一直没有弄清那些黑黢黢的胶木老唱片里怎么就能唱出那么好听的歌曲,最可恨的是漂亮的小表妹还要借机嘲笑我,用她那狡黠的大眼睛翻我,任由着她胡乱解说着唱头呀、唱针呀、喇叭呀、弦呀、声道呀、摇把呀等等等等能唱歌的原因,结果只是让我越听越糊涂。
大约是看出来我对留声机很着迷,也喜欢听老歌儿,我家再去串门时,德叔便将我交由小表妹在放唱机的里间屋招待,他们大人们则到别的房间去聊天。
表妹从小能歌善舞,受德叔熏陶,表妹对老歌也很熟稔,述说起来如数家珍,什么姚莉、李丽华、周璇、白光、白虹、龚秋霞、李香兰,她都知道,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她,有时就算受了愚弄也不敢生气。表妹告诉我,她家的唱片应有尽有,只要市面上出售的,甭管新歌老歌,德叔肯定会买回来。这还真不是吹牛,记得文革前印度电影《流浪者》才公开上映不久,而在她家的唱片中《拉兹之歌》、《丽达之歌》已经摆上了架子。为了显摆她也能成为歌唱家,她经常会随着唱机唱起来,间或还会拿个“范儿”。我得承认,她嗓音圆润甜美,歌儿唱得挺好听。还在幼儿园时表妹就能去电台录音,等到了在实验二小上学,她又是学校歌咏队的领唱,后来经学校保送还参加了景山少年宫的红领巾合唱团。
记得刚上小学的那年,我们好长时间没有去德叔家串门,听父母亲悄悄说,德叔出事儿了。等我再长大些,才逐渐知道事情的原委。
这话说起来就长了,由于我也不是特别“门儿清”,只能大概齐地叙述一下。
我管德叔的父亲应该叫三爷爷,老人家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过世,我根本无缘相见,据说三爷爷是世家,上辈儿或再上辈儿曾做过不小的官儿,许是道台什么的,家道殷实,很有些钱。满清末年或民国初,三爷爷也“赶潮流”,出洋去留学,学成后回国从医,家里给他娶了位佟姓旗人的女儿成了亲,就是三奶奶。成亲不久,三爷爷受好友之邀到南洋从医开诊所。由于医术精良,待人友善,而且慷慨大度,在当地居民及华侨中口碑极佳,诊所的收入也很是可观。海外二十年,三爷爷五十出头了,想着叶落归根,老人家才又回到北平。三爷爷共有子女八个,前六位都是千金,德叔排行第八,老儿子,老疙瘩,用北京话讲是“小垫窝儿”,不光三爷爷疼爱得不得了,就是上面的姐姐们也是对其倍加呵护。如今的孩子们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家中的老疙瘩受到一大群姐姐宠爱的感觉,那真是甜腻腻地不错眼珠地管制与纵容,因监护权引发的“战争”也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三爷爷回京后,除了大女儿二女儿出嫁外,为其他子女各购置了一处小院儿,都在西城界面上,给德叔的院子位于辟才三条,面积稍大些。三爷爷很精明,将未成家的孩子们都拢在老宅里,买下的房子则出租,除开诊所外还当上了吃瓦片的房产主,每年会有很大一笔进项。
这样条件下长大的德叔,基本上就是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担的少爷坯子。受姐姐们影响,吹拉弹唱全都能拿得起来,只是他对京戏不甚感兴趣,对流行歌曲却爱到了痴迷的程度。家里的第一台留声机就是他死缠活缠着三奶奶买下的,用他的话说:“好听的歌儿话匣子里有,可不能由着我性可劲儿地听,照这样我就算一天听八遍,谁也管不着。”
三爷爷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德叔的姐姐们好几位都毕业于女师大,随后大多供职于教育系统。德叔的小哥从小喜欢画画,后来师从于徐悲鸿先生,颇有些造诣,只是成也缘画败也画,文革中不幸过世了。而德叔小学就读于石驸马桥的文兴小学,中学就读于绒线胡同里的崇德中学,这也有个缘由儿,三爷爷信基督教,德叔也算是教徒,而崇德中学早先属教会学校,又离家近,所以为他选中了这所学校。倒霉的是德叔也不知怎么的,脑子一热,和几个同学驾着哄地加入了三青团,虽并没认真为三青团做过什么,就不了了之了,但这事儿竟然带累了他的多半生,也是他未曾料想到的。
北平沦陷的第四个年头上,三爷爷因病去世,姐姐们也大多出阁了,德大少这下可解脱了管束,用三奶奶的话说:干事儿有些不着调了。按说当年的德叔也是热血青年,又能说会道的,再不缺钱花,有了这些优势,做些出格儿的事在所难免。最让全家吃惊的是,赶到小鬼子投降后,德叔与好友竟偷偷跑到河北报考了华大三部。当时正缺人才,德叔顺顺当当被录取,经过系统地学习培训,毕业后立即被分配到已经解放了的东北去开展宣教活动。
有道是千里姻缘一线牵,月老做怪,在京城时不少大家闺秀提亲都被德叔拒绝,挑挑拣拣的不中意,偏偏在哈尔滨开始了自由恋爱,为此还将自己辟才的那所院子贱价出售,当做了爱情投资,两年后他带上自己的新娘子就是后来的德婶回到了北京。三奶奶疼儿子,虽说儿子“自由”了一下,将产业造了,可日子还得过,德婶有文化,毕业于陶行知师范,又漂亮懂礼数,什么都拿得起,挺孝顺,她老人家也就认了。德叔便又回到老宅定居,夫妻俩在北京分别找到了工作,德婶做小学教员,德叔则在建筑公司上班。
德叔解放前的经历大致如此。照理说,娶妻生子踏踏实实过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这么过来的,德叔怎么会出事儿了呢?说起来大约还是与人的天性有关。(未完待续)
! u  U5 M7 B& ?6 ~3 A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4-12-18 14: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这回忆文写的情真意切,入情入理。真棒!
6 \1 e  G3 m' U- P7 C石驸马桥(现新文化街),崇德中学(现31中),实验二小,德叔家与您家距这三处不远,应当是宣内大街一带吧?
发表于 2024-12-18 14: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好文,又见您的绝佳新作!& ?0 ]8 v# G2 \) s  L
“德叔”很有些提笼架鸟味道,祖上是品级官员,后代有些颓废也在情理之中。
) B* m0 g. K0 ^& R+ \  J; p: P “出事了”,值得期待。
发表于 2024-12-18 16: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下文
发表于 2024-12-18 20: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光是这少爷的身份,那年月也太平不了期待下文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9 22: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文正 发表于 2024-12-18 14:00/ Z- ^" V# H! f% }& G* g
您这回忆文写的情真意切,入情入理。真棒!
6 I( p& s  a+ t) m石驸马桥(现新文化街),崇德中学(现31中),实验 ...
4 W  E5 t3 R9 Q# q7 w0 h8 q
谢谢华兄褒扬:)
+ `3 J1 {8 s6 z1 j5 W! g! Y我家的老宅就在新文化街,生长在这儿,直至结婚才离开。- v' H! ?$ A3 F8 T+ x( u  R
其实文中德叔所上的文兴小学也有不少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9 22: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好文,又见您的绝佳新作!: p$ l1 R3 {  ]  ]
“德叔”很有些提笼架鸟味道,祖上是品级官员,后代有些颓废也在情理之中。* e/ v( [* @* B( v* ]( S1 s9 }' T
“出事了”,值得期待。
4 [4 L8 w# l1 [. X2 Y5 N( P" U( H5 F  ]6 F; J
董兄:今天有些事情,没整理好下文,明天一定补齐,实在抱歉:)' O! V* K% @! J3 F
顺便向老片和孤独五斗虫两位并致歉意。
发表于 2024-12-20 02: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华文正 于 2024-12-20 02:02 编辑 / O1 i6 y$ s# Y! u5 t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24-12-19 22:38
! w. c+ K0 F, N, P  n) e谢谢华兄褒扬:): K9 n0 T2 l! Y# b0 S" g
我家的老宅就在新文化街,生长在这儿,直至结婚才离开。- p3 V" O2 P: s3 `0 p! C
其实文中德叔所上的文兴小学 ...

8 Q6 J0 m5 F. g8 o- n我家老宅在后牛后搬到抄手,咱们是绝对的邻居。等您有时间方便时也给大家讲讲文兴小学的故事。
发表于 2024-12-20 10: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24-12-19 22:44
4 ?* k& N' }- n. v% A3 L/ H8 ]$ L好文好文,又见您的绝佳新作!: \* G" i2 a3 x5 w+ V' q5 y( |
“德叔”很有些提笼架鸟味道,祖上是品级官员,后代有些颓废也在情理之中。 ...

) f; h7 @$ ^  ]; t5 b3 d 不忙您呐,得闲儿。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0 22: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叔和留声机
  ~( u7 y5 T% W: P2 T) |                                                                                                          —————— 横窗瘦影
7 e) l( w" k# K6 k6 W* Z( N(接前篇)# k4 c1 ]7 x9 G# \
      北京刚解放,百废待举,各单位包括建工业都缺有文化的年轻人,德叔能写会画,有文艺天赋,能组织个活动什么的,进了机关挺受重用。可时间一长,公子哥儿的本性又显露出来,浮躁挑剔,异想天开,总能整出点儿幺蛾子来,更要命的是喜欢犯上,经常顶撞领导,和主管抬杠呕气,不拿正眼夹人家,算得上是个“刺头”了。这样的下属自然也不会得烟儿抽。此外,能写能画的德叔应朋友们之约,接长不短地会在报刊上发表些小豆腐块的“异论”,画些针砭时事的小漫画,中山公园“五色土”的舞会他也是常客。若是遇到个好友聚会什么的,有可能就亮亮嗓子,献上首歌儿,至于唱什么,那就得由着他的性儿了。什么“夜迢迢,意中的人儿隔断蓝桥”,什么“良夜不能留,轻把竹帘掩小楼”,兴许信口就溜达出来了。% ]  t: t) f9 F, Q. m, G5 H. }
      这些事儿搁时下也许算不得什么,可在当年就麻烦了,57年反右德叔自然被勺了进去,再勾起家庭背景、学生时三青团的历史,加上与已经进去或没进去的“一小撮儿”过从甚密,差点儿就被打造成个小集团来。
; Q9 \2 z4 A5 _1 h& q5 W9 n) {      随后的德叔开始了做梦也想不到的特殊生活。先后被关押在德外功德林、自新路第二监狱、新都暖气片厂和清河茶淀农场,还差点儿被发送到大东北兴凯湖去。
: x! H. f8 b! E5 z% Y  H, D3 p1 k1 U0 I      在这三四年的时间里,我们偶尔还要去德叔家,但气氛则沉闷许多,只是由父母亲问候下德婶,打听下德叔的消息,逗留时间很短,听留声机的机会自然少之又少(在那种情况下根本张不开那个嘴,所谓机会是指正巧遇上表妹在听),据说德叔的罪名也包括收听传唱老唱片里的低级趣味靡靡之音。只是表妹并不认同这一点,她用另一种方式怀念父亲,那就是收集电影插曲,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电影》曾风靡一时,封面上都是漂亮演员,每期杂志里总要刊印几首电影插曲,市面上也经常出售电影插曲的小画片,表妹将每期杂志和电影插曲画片都买回家收藏起来,说是要给德叔留着。
' P# g& ]5 A, h& r      不知道是不是她感动了上苍,大约在63年或64年,德叔突然能回家了,这可把大家高兴坏了。尽管那时他还在新都暖气片厂改造,但每周放一天假,可以与家人团聚。5 b  V+ {$ J" w! O
      我们再见到德叔时,感觉他很是消瘦,他不愿谈及劳改时做些什么,也就没人敢问,但还是孩子的我,觉得暖气片厂总之干的是重体力劳动,瘦弱的德叔能顶下来应该很不容易。我们都知道德叔不吃肉,但并非与信仰有关,只是自小的习惯。他对青菜也很挑剔,只吃韭菜、黄瓜、西红柿等有限几种。那几年,全社会都在“自然灾害”的磨难中,劳改犯的伙食自然更好不到哪儿去。
7 ~- ^8 Y! i' X      受了不少的罪,可德叔的老脾气也没全改,一次,去看他,发现他的那台老式手摇唱机更换成了电唱机,他和小表妹有时还要偷着听听老唱片。这让德婶相当紧张,没少提醒告诫和数落,可他却不管那一套。唱机更新换代让德叔很兴奋了一段时间,他常说:这玩艺好,不用摇着,省劲儿,声音好得多,又清楚又豁亮,听不着拉后音儿拖长声儿了。说到这儿,他还会天真稚气地笑上一阵子。9 r1 l( M+ N. k
      说豁亮也不全是真的,一次我和小表妹玩后回家,发现街道上的刘姨扒着街门往里听,我们疑惑地问她听什么,她说听见院里有人唱歌挺好听的,还问我们唱歌的是不是留声机。
3 a- ~) g' V7 u9 e* u      六十年代,许多老歌老戏禁唱禁演,以德叔那样的身份自然更不敢轻越雷池,在德婶强力督促下将一些涉禁的老唱片打包装了箱,不过这么一闹腾也给他带来一种新的乐趣,那就是抄歌片儿,表妹成为他的得力助手,爷俩儿千方百计托人弄戗地想法搜罗来各种歌词歌谱,再工工整整地抄录在笔记本上。0 k  C' U0 ^; F- A. \4 m2 ]" o
      只不过这样的日子也没过多久,由于政治形势紧张,北京的劳改场所都要外迁,劳动教养人员也取消放假,据说是要迁往东北或新疆等偏远地区。这可急坏了德婶,想方设法打探消息,甚至直接找到监管领导,恳请对德叔加以照顾,因为她觉着以德叔的身体状况,如果真走,恐怕就难以活着回来了。0 h  r1 [% `* [' Z, }' W' r
      就在全家人忐忑恐慌中,结果出来了,德叔没被发往北大荒,而是被转到茶淀农场。听说将这批政治教养犯送往茶淀农场是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德婶至今也常念总理的好儿,说是甭管送兴凯湖还是留北京,大约都会要了德叔的命。
. s) b9 m+ R: @) _: s6 w% U      随后不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德婶再无暇顾及德叔,灾难也降临在德婶身上。八月里,德叔家被抄,此时,老宅里只有德婶拉扯着一双儿女和老姑奶奶,老姑奶奶排行第六,老姑娘,是德叔最小的姐姐。其他的姐姐们和德叔的小哥已分家另过,且都在文化和教育界工作,还有的远在外地,自顾且不暇就更少来往了。% ^5 l5 L" i* g! q
      抄家那天东西拉走了四五卡车,除了粗笨家什、简单日用品,一口锅,几只碗外,空空如也,就连当天晚饭都没法儿开伙,只是买了张烙饼充饥。所幸的是来抄家的红卫兵相对平和,没有打人挂牌子剃阴阳头。可能因为他们是根据街道提供的情况而来,与德叔家人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吧。
. W* R( g# D9 q7 m# t3 d1 @      这次抄家可谓完全彻底,将德叔家真正改造成了“无产阶级”,全家人加上老姑奶奶的生活只能仰仗德婶小学教员的收入,德婶虽说是工资高些,可养活一家人还是紧紧巴巴,勉强维持而已。
; c5 K+ x3 W9 y! C- t" P4 q2 o+ o      不久,老宅里搬进了新住户,是街道革委会副主任一家,当时有个说法,叫做“掺沙子”,据说是为了监督“黑五类”家属改造,不让其“乱说乱动”。
, Q& p! D6 b2 K7 R3 e( q      于这般地艰难孑孓之中,又迎来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小表妹正巧患上了急性黄胆性肝炎,谁也说不清这是福还是祸,说祸是没钱没人的险些要了她的小命儿,说福则是躲过了前往美丽的西双版纳插队。3 i; ?' V0 Y) n1 H  [6 z1 f
      身在茶淀农场的德叔听说了家中的困境,却也万般无奈,除了经常写信安慰家人,只能省吃俭用,买点儿当地农家土特产,托人捎回家里,尽管于家人生活无大补,但求个心安而已。又过了几年,表妹上了班,表弟也到京郊插队,家里的生活才算又缓上来。
# w' {  q& ?% R  |: k4 j      自打林彪反党集团出事儿以后,北京的政治氛围虽然依旧很浓,但备战备荒的内容已经渐渐剔除掉了,大概是没有了“苏修”侵略与“台湾反攻大陆”的威胁,茶淀农场里对这些政治犯的管制也弱化了一些,德叔的“工资”长到了每月32元。之后,一些问题不大的“摘帽儿”右派有的陆续被解除了教养,可以转回北京了。
" y" q1 P7 O0 z+ e9 v9 l      听到这一风声,德婶千方百计地打探消息,托人找路子,又两次搭车去茶淀找监管干部口头申诉递交材料,费了不知多少的劲,竟然拿到了同意德叔解除教养的文件。主管部门附带的两个条件是,一不负责安排工作,二不负责安排住房。
$ M" G! o* O& s4 S/ W' N) ~      面对着这天大的意外,德婶眼含热泪千恩万谢满口答应,恨不得给派出所和管教干部们磕几个响头,紧着说“绝不给党和政府找麻烦”,“没房我们自己挤,没工作我就养着他”。真如同是“老天爷挣开了三分眼”,恍如隔世般地将德叔接回了家。
) b8 f$ S) S) p- g; H9 t$ m      这是1974年发生的事情,那一年,德叔终于回归社会,虽说摘帽的右派还是右派,可脑瓜顶上轻了,身子便自由了许多。
1 U: N* ~$ O( R, h, p0 M      到了1978年,在胡耀邦的力主之下,中共中央正式下文,为全国的55万右派平反,此时的德叔才算真的获得政治上的解放,德叔的原单位也恢复了德叔的工作。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由于参加过“华大”,又去东北参加了革命土改宣教等工作的关系,德叔化身为革命干部,又因“参加革命时间”及工龄都延续到解放以前,到了60岁上,德叔是按照离休干部待遇回家安享晚年的。
! O  }: g, Q+ p. d      至于德叔的留声机则早已不知所终了,或许是和德叔的许多唱片一道,伴随着“砸烂一切”的狂飙被完全砸烂了,反正在退还抄家物品中它们并不在其列。不过,德叔虽然经历了许多,依然喜欢听流行音乐和歌曲,后来又买过“砖头”录音机、双卡录音机、盒式录放机以至卡拉OK机,听的歌儿更是由着德叔的性儿想听什么就放什么。* B7 Y- J, d$ v2 |
      只是德叔再没有买过留声机,不管是老式的还是新式的。$ {% t- M1 M2 S# q1 g8 @
                                                                                       (完)# h5 @& K5 s+ X: m! l+ |
                                                                                2024年12月20日于京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0 22: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老宅在后牛后搬到抄手,咱们是绝对的邻居。等您有时间方便时也给大家讲讲文兴小学的故事。
. \( N5 ~4 \/ M5 D: k华兄:)那咱们真是挺近挺近的邻居了,后牛肉湾和抄手,我都有小学同学。正好就此请教您个问题,前抄手口上路北那二层中式小楼您记得吗?大概是1号吧?我记忆里早先是赵燕侠大师的燕鸣京剧团,后来好像转给了河北梆子剧团,又转给了木偶剧团或北方昆曲,我无法确定,如您清楚还望告之帮我解惑。3 b" b) @5 L( Y: w5 F. E
谢谢了————
发表于 2024-12-21 09: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24-12-20 22:53! V  r. B" @4 U2 ?8 o8 B8 G
我家老宅在后牛后搬到抄手,咱们是绝对的邻居。等您有时间方便时也给大家讲讲文兴小学的故事。
& ~5 d9 A" w! g* p8 U5 [: m华兄:)那 ...

7 W; i& H9 Z4 T; U" q老邻居您好!您谈到的是抄手胡同北口路北的大红门吧?抄手胡同北口路西是粮店,路北把角是一家小酒铺,接着就是木偶剧团的大门洞。
发表于 2024-12-21 09: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年月啊........!
发表于 2024-12-21 10: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像德叔那种性格的人,活在那个年代,几乎注定是不得烟儿抽的,小时候我邻居周围似乎也有这种人,不善于见风使舵、审时度势。不过好在您笔下的德叔,得益于还有一段“赴东北搞土改”这一奇特经历,晚年竟峰回路转,完美收官,读到最后真是松了一口气。& O, m: Y% N$ K  {" e$ H1 v/ t8 `
我估摸着德叔已经走了,不知道老人家晚年松松快快的日子过了多久?就差这一哆嗦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1 2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华文正 发表于 2024-12-21 09:476 C' X( z& k/ w& J3 b
老邻居您好!您谈到的是抄手胡同北口路北的大红门吧?抄手胡同北口路西是粮店,路北把角是一家小酒铺,接 ...
! j4 Q8 h1 v/ G  q: m2 J7 R
我说的就是木偶剧团——————————谢谢,松林里那儿有我三个小学同学,小市儿里也有一个。
2 N4 q  j$ x2 Z( g0 F; E记得61年62年的时候,东铁匠小学并入我们小学(石驸马二小),东铁匠小学有好多前后牛肉湾胡同的孩子,大多是回民,我们班也有,您一说又勾起我好多回忆。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1 22: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文忠 发表于 2024-12-21 09:47
( [* s6 q$ F7 j: l. z" H1 R5 f, c那个年月啊........!
2 X+ U; m' t9 C0 Z
谢谢朋友,无语,不堪回首:)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1 22: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董兄,那些老人们确实都不在了。; M& x/ Y' @( b2 u6 b. ]0 t
后来过得好不好,就给大家留个念想儿吧。
发表于 2024-12-22 00: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24-12-21 22:32$ [' o; T4 y( ^1 o
我说的就是木偶剧团——————————谢谢,松林里那儿有我三个小学同学,小市儿里也有一个。
# J& u& J9 j( r1 \/ j记得61 ...
1 p3 x! Y; U# h! B) z2 \
您客气!您的记忆力真好!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2 17: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快别夸了,如今这记性可不行,真不行了。% n# h8 U  }5 Q( j
岁数大,眼花,经常提笔忘字,有时对着老熟人,一着急就是叫不上名字来,心里有就在嘴边上,可就是叫不上来。
5 `8 [# S$ x- D0 ~  X丢三落四更是经常的,不服老不行啊:)哈哈,:))
) c. X. b/ Q9 U, j; x4 d4 q
发表于 2024-12-23 00: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24-12-21 22:50; _) o& ]: V0 h8 A9 Z, m( F
回董兄,那些老人们确实都不在了。
; b2 C# r* E3 ~8 l9 ]1 n6 s" E( D后来过得好不好,就给大家留个念想儿吧。

3 k& H" z, f. d# t, h 应该说留个悬念,留个想象空间。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4 19: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董瑞征 发表于 2024-12-23 00:05, A' ^4 J6 d8 ^
应该说留个悬念,留个想象空间。
. B" w0 V0 U9 ?! O9 U$ s
说得是呀:)5 q5 e% |: L* |3 b2 t+ Q
小时候看童话书,最常看最喜欢看的就是结尾:
* R( v0 z! v) i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发表于 2024-12-24 20: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24-12-24 19:32+ o- ^. @3 R5 J( i( o3 E' D# T) ~
说得是呀:)# M& J: H4 ~9 k( b
小时候看童话书,最常看最喜欢看的就是结尾:
* T$ U; ]6 _) K8 R2 R- ^- D$ k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 k3 M( I4 m7 e7 t, F
按照正常逻辑判断,德叔的晚年应该是幸福的,大约怹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苦命人的幸福与否受制于天,苦尽甘来的日子能否长久呢?我见到不少这样的案例,历尽磨难盼来的好日子却只能维持短瞬,不能长久。上苍对人的戏弄常使人捶胸顿足。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16: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 G. }" f( S2 [- P$ X( O前几年拍的前抄手,只剩路南了。
# r2 x! j8 `1 d0 F  `9 @

* t1 Z9 ~/ Z. l' V2 g* t* A
里弄上面的花墙子都没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16: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二是松林里,也成破烂市了,这照片有快十年了吧,现在不知如何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16: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董瑞征 发表于 2024-12-24 20:21  y# o9 i& ~( g7 m) T% V
按照正常逻辑判断,德叔的晚年应该是幸福的,大约怹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苦命人的幸福与否受制于天 ...
) Z/ Y) }; h9 X+ l1 l
忽然记起黄维老先生的事儿来了。+ H% [! @2 G- K% U
人生啊——最好是掐开了,一骨节一骨节的看。否则只是自寻烦恼。
发表于 2024-12-25 19: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24-12-25 16:28- {( W6 ~! U2 G) O
忽然记起黄维老先生的事儿来了。
+ E+ n* n2 \; W( L# J5 ~. \* G" \人生啊——最好是掐开了,一骨节一骨节的看。否则只是自寻烦恼。
* n3 v# \( b8 H3 y2 t( u
人生的每个节点都有它必然的转折,上苍安排的,命册上早就写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6 05:18 , Processed in 1.20447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