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08|回复: 9

1949年北京城原状模型:精确到每棵树木种在哪儿,找找您原来的老房子![含3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12-26 11: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气定神闲 于 2013-12-27 09:10 编辑
; c. b. g& ~; b& N4 ~  j+ ]$ C" r. G4 N. Y7 I
北京城建档案馆保存的建国初期制作的全国唯一的一座“1949年北京城原状模型”,翔实地记录了1949年北京城的真实面貌。
, W6 b, {4 B- i% W% T( Y8 w
7 n1 H- i' [! D! s最近刚完成整修,开始接待参观。可惜因为接待条件限制,加之以前是保密单位,现在只接待集体参观。凭单位介绍信预约,10人以上接待。6 z& A6 p# z( S4 T! X) |
" a0 @7 Y) B1 z4 z5 ]
请网上高人给组个团,多谢了!我先报个名。(联系方式:北京城建档案馆位于西城区复兴门外二七剧场路5号,目前仅接受有组织的预约参观。联系电话:68038605。按照有关规定,包括1949年北京城模型在内的部分展示内容不允许拍照。)
2 y6 Z* v& O; ?; U: O! V4 P6 i% j7 c, G6 _$ C
以下是“1949年北京城原状模型”的介绍和照片。) r5 p) K$ m$ z2 u

! N  q+ B2 `( Q! I' [; `9 l3 p% Y* J8 b* z  M, A: \8 @- @8 k6 m. g
W020131122334395038595.jpg ' |0 W3 z3 }- X8 Q) A6 a

1 _. m6 m. |# j9 r( [6 ?2 B. m
$ y8 q5 w4 R% X& X+ B2 d- t9 P
! U2 l0 |' v- T 01300000007943123961774601655_s.gif : X8 i/ J6 c$ Y: e
9 }! a7 y& x+ }! S* [( q" m. P% {
9 C! q& X/ T5 G/ r) }
# E0 k- q5 D. X9 |
) p' C" ]" X' @8 I2 n1 J
& _( l: y% y  E7 Y$ ?
————————————————————————————————————————3 O9 g& n7 ~7 E$ N+ \
       这座占地大约75平方米的微缩“北京城”,不仅复原了1949年62.5平方公里旧城内的11.8万余间房屋,甚至按照当年的状态“种植”了6万余株袖珍树木模型。原状微缩版的模型,制成于上世纪50年代,除了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高低起伏的中轴线,小巧别致的四合院外,这座全国惟一保存完好的城市沙盘藏着不少看点。
% r# Y$ B4 S6 ~: N" _- ~* C8 v/ ?* U4 y( P: u" \
  “小北京”造了2年多
$ ]& R# t$ x- i1 C' M) K( z; c& i+ I2 [0 a% f
  北京城建档案馆成立于1982年,1990年正式开馆。如今,从长安街驶过真武庙十字路口,从二七剧场路往北不远就可以找到这位“北京城市建设的记录者”。 8 K/ }. ]  F3 O+ p+ D; p: B. I5 B& I

% {& j* x' Z/ w6 F  “当年建馆时,档案馆作为保密单位设计,而非开放场所。目前虽然增加了展示功能,但接待能力有限,只接待有组织的预约参观。”该馆馆长特意到档案馆门口,将记者接进去时解释,“最主要的展厅在7层,需要穿过办公区。”
. A9 g4 ~# O# x( r  ^' l2 B- Z0 e+ a" A4 [! L5 M
  在7层,惟一的一件实物展品,几乎占满了整个展厅。这件展品就是1949年北京城原状模型。
8 i6 S5 Q* d* b6 Y! v: E% Q/ D0 T5 k& B  V( x) T
  根据资料记载,这件模型最初由108块组成,占地近90平方米,详尽而写实地再现了老北京内城的每一条大街小巷、官府民居、园林古建,是研究老北京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其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设计营造的完整理念。 $ ~+ W5 j( N9 J% }

+ j' _9 H- f4 W, o. V& I" O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批测绘人员立刻对当时的北京城进行了全盘摸底,但现在我们已经查阅不到具体有多少人参与了这次勘测。”城建档案馆的一位讲解员说,“惟一可以确定的是,当年的勘测非常细致,甚至精确地标注出了每一棵树木种在哪儿。” ; {  ^# Q- f5 c) q7 F# E, u* {

- ^% |  H8 z) n; t' B0 A6 E0 t2 T  之后,测绘人员按照测绘数据,利用木雕,历时2年多“微缩”了1949年的京城。虽然历时半个多世纪,如今仍然可以看出这件模型的巧具匠心,微微发黄的底盘显示出当时北京城以土路为主,皇家院落的红墙金瓦周围,大片的灰色调,是由小巧的民居院落组成,碧绿的树木间或点缀。 & V. L0 j) Q" ?& Z% H) e
9 N  G3 b, R% C, Q/ w9 N
  记者发现,与其他模型不同,这座沙盘的表面高低起伏,有些地方甚至坑坑洼洼,显得不很美观。讲解员解释:“这不是工匠偷工减料,没有将‘地面’磨平,这里每一处高起和凹下都是根据当年的地势图原封不动地拷贝的。”
6 D0 Z6 L* h& w$ R$ ]5 Y3 S# ?; H3 \( u* C! j
  “这件珍贵的档案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入藏的。”工作人员回忆,这件珍贵的档案进馆时,已经布满灰尘,一些建筑和树木已经缺失。“印象最深刻的是,北海的白塔也不见了。”她拍了拍五六十厘米高的展示台说,“除了补全这些建筑构件,我们还给模型搭建了高台,便于研究展示,模型刚来时就是搭建在一块薄木板上,厚度只有1.5厘米左右。如果就摆在地上,既不利于保存,也不利于展示。”
$ o- l6 c& `. r! O
! a: p, _6 I! r9 M, [  n& G  除了“增高”,还有一点改变,由于展厅面积有限,当时四四方方的一座城被稍微改动,拿掉了几块,形成了独特的“凸字形”城廓展示效果。
+ D6 S$ [5 q: y# f1 x  y" m  K8 h& A! s( i! H* V; h
  两座特殊的“豁口城门”
9 k# O) @  J# i; Z$ h% Z
! K3 x$ _! H/ C5 O1 k  沙盘上的1949年北京城保存得十分完整,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造型精致的“内九外七”十多道老城门模型以及当时还比较完整的城墙。 $ n" _6 R6 G% K0 v- W

0 t7 y1 y* T* O- ]  绕“墙”细看,可以发现两处“豁口城门”,分别是现在的建国门和复兴门。与其他高大威武的城门相比,这两处门简陋得多。在建国门的位置,只是在城墙上打了个豁口,甚至没有门扇。 9 M+ b3 i# u" n4 r7 q8 H

$ e0 A5 P: J& C/ I  据史料记载,日寇侵占北平期间,曾计划在西郊营建商住区“西街市”,在东郊营建工业区“东街市”。为便利两街市与城里的交通,1939年,日寇将长安街东西两端的城墙扒开7米多长的豁口,西豁口命名为“长安门”,东豁口命名为“启明门”。 2 f  y% A( y  X& f: W3 K% n+ }0 W

. r0 T! x9 @4 x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北平市政府按照流行的“复兴、建国”政治口号,将“长安门”改称“复兴门”,将“启明门”改称“建国门”。1946年,何思源出任市长后,在复兴门豁口处建造了门洞,还安装了铁门,建国门则一直保持着豁口状态。
* ?" }3 O) K- D" e: \/ B4 s" j& g: y/ E$ A( O
  观察其他城门,每道门“配建”也略有不同,有些已经缺少了瓮城、角楼等。这些残缺,主要都是在给交通“让路”。比如1915年,北洋政府修建北京环城铁路,将东北和东南角楼附近敌台拆除,角楼两边城墙上各辟券洞;德胜门、安定门、朝阳门、东直门的瓮城及闸楼都被拆除,以便环城火车从中穿过。
7 I) w: x) H) D) |; I6 E' o
$ [! U6 f7 v5 W6 u; L9 G0 f* U  多年前北京也是“水城” ! D  q% a# ]7 W# O0 p# V# A, r" z
! t: R# d+ y3 k  |4 z) g% Z5 v
  在模型上,一条蓝色的“水龙”盘踞在灰色调的城市北部。这里就是北京的6颗“明珠”——龙头南海,龙身中南海和北海,龙尾前海、后海和西海(现积水潭)。 . Z6 q) l3 S) ^
; I9 m, O& _, Y; O9 y
  “北京曾经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讲解员弯下腰,指着沙盘上一些弯曲、下凹的曲线说,这些都是当年的河道。刚做好时应该也是蓝色的,但现在年代久远颜色已经脱落,只能仔细寻觅。
) o& P7 }1 F. g2 b. i+ d
  @" p. u1 n! I1 q  根据北京市档案馆的一份档案,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城内大街和胡同的名称中带桥字的至少有50多处。还有一些地方干脆以“桥”命名,比如后门桥等。在近年本市道路、桥梁和地下管线工程施工中,也曾陆续发现过石桥。 " R8 l' L& J' I; l4 f# O( d
: n1 N' s8 w: r' u
  模型上,一些独特的城市格局也是“水过痕”。比如,在西单附近,有东斜街和西斜街;宣武门外有上斜街、下斜街,这里上斜街的河流,被称为银湾;北京最古老的斜街——钟鼓楼旁的烟袋斜街。其中,斜街最扎堆儿的地方当属前门地区,与其他地区横平竖直的胡同格局相比,这里因为曾经河道密集,所以大街小巷也都“动起来”。从上俯瞰,连著名的大栅栏也是一条斜街。 6 `# h: v1 _8 U( d' X1 b7 @4 x6 U
0 o1 _9 M4 t; ~4 _
  协和成惟一明显现代建筑
, q9 N: B! j7 x& {2 q, I
! ]0 S& Y  e2 c; G  除了蓝色,红色和灰色调外,沙盘上还有两处建筑是“绿顶”,其中一处是位于什刹海附近的恭王府,还有一处就是当时罕见的现代建筑——协和医院。讲解员说:“因为沙盘比较大,不好确定方位,协和医院已经成为地标建筑,用于定位王府井。” 7 r7 C' ?! i# g5 V" x4 H8 a! T
3 F1 I2 E2 @9 {! B, t" \
  从模型上可以看出,这是座西洋式的楼房,但很多细节却依然京味儿十足,比如绿色的琉璃瓦等。为何1949年的北京城里会有这么一座现代建筑?
8 N" x& e+ F: V! I4 K7 `
. E) j$ D! |  k$ C6 M4 k1 Y  根据档案记载,这座“地标”的建成,与石油巨头洛克菲勒有关。上世纪初,洛克菲勒基金会倾向于在远东实施一项计划。最初,他们提出在中国建一所大学。但是,基金会认为这是“一个当时无法实现的梦想”。于是,他们将注意力转向了医学。
' [! E! ?, f+ H0 U( w0 o) W1 `' ?
3 X7 U8 T& K3 I8 D& v8 f  1914年1月,洛克菲勒基金会决定在中国开展医学工作,并派遣一个代表团来华。代表团走访了很多城市,最终做出了一份“中国的医学”的详细报告。与医疗专家同时前往北京的还有一位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名字叫做查尔斯·柯立芝。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老协和医学院的占地面积和建筑规模较小,不能适应当时的中国医学委员会计划发展学校的要求。因此,洛克菲勒基金会便以12.5万美元的价格另外购买了老协和医学院附近的豫亲王的地产。 * a( b- e/ e4 N: @) Q
$ J7 |4 P+ K/ P- `/ C
  柯立芝在初次目睹豫王府风貌几天后,就被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魅力倾倒,他曾经写下:“从那时起……我一想到所有这些有着雕梁画栋,绚丽色彩设计的建筑竟然要被毁掉,便感到难过”。   d- M2 _/ [4 x* @

: @$ z0 @& P8 {2 R  K8 F  于是,这位高鼻梁的建筑师提出,医学院的建筑应采用拱项和琉璃瓦。
8 ]+ I" X8 i2 m& i- x- O- _! F  Y! {* Z, n: X2 c
  最终,这位西方建筑师在古老的北京城,完成了“中国梦”。这组建筑上,人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大屋顶”。“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建筑风格曾经被广泛应用。但这都是1949年之后的事情,在这座沙盘上是看不到的。”
! Y; V* V8 E2 J$ Y$ ?; O8 I
0 ~9 ]. _6 R; M0 T  东单附近的大片“空地” : ]5 e0 f0 e1 S8 b
/ g" f3 f6 b0 N7 P$ O' P2 o
  在布局紧凑的城市里,记者还发现了两处较大的空地。一处位于朝阳门附近,还有一处是在东单附近。 ' v) x# n5 F; b6 n0 |5 N
$ d0 Q2 v8 x8 ~0 r' j2 S
  东单附近的空场,作用令人称奇,这里曾经是一座飞机场。 7 X7 v  F' j, U" }( E

/ E, m8 c: [" y& A# Y4 [  根据档案资料记载,1948年12月中旬,解放军直逼北平城下。城内的国民党军队伺机寻找突破口。但是,面对解放军的“金箍铁桶”,国民党军队有了“飞”出去的想法,计划通过修建飞机场,从空中通道逃走。
: ?4 Q$ A, A* r9 F5 e9 j( }1 A
/ M4 }; J% ?6 N2 _: u% @4 }0 ]  可是,北京城虽大,城内却难找到足够大的空地建机场。最终,国民党军队在东单附近找到一块空地。此处位于东单牌楼旁边,大约是现在东单公园的位置。之所以出现空地,是因为根据《辛丑条约》规定,东交民巷被划为外国使馆区后,邻近东交民巷的东单附近这片地方,就成为各国军队的训练场。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各国使馆也随之南迁,但东单这片地方没有做过其他用途,一直是一片空地。 , E, R5 s% A) K! L
! T: Y# p( Q2 p" {4 N* n7 v9 ]
  于是,傅作义的军队就利用这块空地,修筑飞机跑道。这个简易机场建成了,但直到北平和平解放,也没派上用场。
! @+ `  {8 F7 [5 B+ c  |# q" i
7 m* n; z" p* g! m# I  寻找沙盘制作参与人
! u7 O  u) _% B- c- e& R9 Y
( L" N, E0 L- k2 a; m5 ^  通过沙盘,能直观感受到北京的变化。1949年,这座城市的至高点是景山,长安街也没有贯通,只是在东单到西单这段比较宽敞。而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化高楼出现在城市中,神州第一街已经东至通州,西达石景山。
1 U( l% k$ d' w- B3 f8 i! Y5 }* z+ T
8 f# \! w5 t, _, Q* ~8 x! R  “这些都更符合现代城市的特点。”讲解员说,“1949年,北京城市人口在200万左右,而现在北京人口已经接近2000万。正是因为变化大,很多人才会对1949年的北京城更感兴趣,大家都想来看一看自己家原来是什么模样。”
: Z# S4 k$ C) w/ B4 T. l. C( s9 d5 ], N/ ^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也曾经出现一些小插曲。比如记者发现在牛街附近,一处颇具异域风情的建筑很出挑儿。然而,三四位工作人员跟记者一起连蒙带猜,最终觉得这里可能是清真寺,但谁也不能完全肯定。
: Y6 o1 h1 v1 K' j& e3 h& d/ f* x. O" m2 y) {
  “最令我们遗憾的就是这个。因为当时找到这件沙盘时,并没有相关的文字资料配套,所以很多历史上的建筑我们已经不能准确叫出名字。尤其是一些小型建筑,现在已经随着旧城改造而消失,我们就更说不清楚这些是哪儿了。”讲解员说,“我们特别希望能够找到当年参与沙盘制作的工作人员,请大家帮忙一起确定这些‘叫不出名’的建筑到底是什么。”
! u; O/ A- g0 H: a7 ^1 P2 C+ D& y! B/ Y: ~
  相关链接 : }9 c  z  V* H& D* }$ T' Z

2 _! w" p+ A$ o" v. Y  600幅城建档案照片首次展出
2 x8 j. @& t" o+ E; m/ _4 |
' h3 A$ K8 v) \* p8 S, T8 F) ]  与老北京沙盘同时亮相的,还有600余张档案照片。它们均为首次展出。 / |, d" F9 f/ Y* a+ B$ Y
; r3 L3 e0 z( t- @9 D/ d& e: ^7 M7 b
  在沙盘模型展厅外,20余幅建筑图片集体展出。这些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市评选出的十大建筑的照片档案。其中,因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倡议,建成的华侨大厦等已经消失,但市民仍可在这里一睹这些独具特色建筑的风姿。 & ^' K, K0 u5 ]% D2 a+ V! T2 d
. ]: [2 i5 f7 z) r' ^1 q3 ?
  在三层长廊里,观众则可以一睹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的经典定格,还能看到2015年本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图,提前了解未来3年本市即将开通的轨道交通情况。
$ ], Z% h( [- i5 c; w. y& [: ]
' o5 A; |6 P) J0 P. W  ) w- {3 e5 Q/ i/ l* {

经过近4个月的清洁、修复和上色,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制作完成的“1949年北京城原状模型”近日重新在市城建档案馆拼装完成。

  上万次挥毫只为洗去10余年的尘埃,泱泱皇城浓缩为伸手可及的微型标本。从昨日开始,位于市城建档案馆的1949年北京城原状模型完成大修,层层灰色民居向城市中心涌动,重新烘托出红墙金瓦的紫禁城。

  1毫米厚的积土挺“致命”

  昨天上午10时,这座重新亮相的微缩京城几乎让所有人惊艳。不靠对黑白老照片中朦胧灰色的猜测,不靠对今日尚保留建筑的联想,这座在1951年前后做成的模型,居然有着如此鲜亮的色彩。让灰色浸淫多年的护城河和前中后海,现出原本的水蓝色;曾经让尘埃压塌的树木,也都重新披上了翠意;灰色、金色、绿色、白色的屋顶点缀在这座方方正正的城中,多了点儿鲜活气。

  但就在几个月前,这套展出面积超过70平方米的老模型还被沉积了14年的尘土蒙面。为了让这份珍贵史料焕发生机,市规划委决定对其启动大修。

  今年7月下旬,乘着天气不潮也不干,曾经做过鸟巢、中央电视台新址、故宫模型的师傅们,开始拆分这座旧日京城。这些来自模型界最顶尖的公司——密克罗模型的熟练工们,对这座文物级的微缩城市也捏了一把汗。

  70多平方米的模型,是由90多块板子拼成的。每一块板子,两个人得干上一个星期。

  “在这种恒温恒湿的屋里,尘土落得都有1毫米厚了,真够呛。”当年曾经亲手做成国家体育场招标模型的师傅说。1毫米的土,对于微缩模型来说,是致命的。他们先得用比车载吸尘器还小的电动吸尘刷,吸去最上面的一层土;再用小刷子,掸去灰尘;最后才用可以写寸楷的狼毫勾线笔,轻轻蘸水,刷去缝中的浮尘。

  或许是长期低头的缘故,这些师傅的脖子后的骨头节都有些外凸。几天之后,这些做惯了模型的师傅们,让一块西四平房区的模型亮出了积尘下的纵横经纬和棋盘式格局。金鱼池的几塘活水也重新显出了蓝色。

  “这修复,可比做新的都累。”习惯性地捏捏后脖子,这位师傅说。

  1949年的北京城或将数字化

  尘土除清之后,就是用竹批儿、松木、塑料等修补残缺。这种精细活儿,让10多名熟练工足足做了3个半月。就在这方寸之间,他们扶起倒塌的院墙,补种上倒地的大树。一次性筷子粗细的五边形体,被切成了一栋栋小房子,替换掉倒塌、残损的房屋。现实中能藏很多人的墙垛子,在模型中缩成芝麻粒大小,师傅们就一次次捻起“芝麻粒”,将城垛子粘回原地,残垣终于恢复了昔日的模样。

  “很多人都说它看起来太新了。但我们除了个别填色之外,没对这6万多间房子进行整体粉刷。”密克罗模型公司相关负责人刘辉,晃了晃只有半矿泉水瓶子的灰色颜料。

  据市城建档案馆介绍,这座模型的制作蓝本,是1949年1∶1000的人工勘测图。虽然模型在1951年就建成了,但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才来到档案馆。1999年,档案馆曾经试着维修过一次,但由于当时未拍照留存,因此现在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谜。

  “最关键的是,1949年的人工勘测图至今都没有找到。有些建筑是什么,有些设施为什么会出现在那儿,对我们来说都是还需要研究的课题。”城建档案馆馆长张斌说。

  在这次翻修之前,已经将整个模型垂直翻拍。这些素材,有望补充进“天地图”和数字北京等系统中。张斌说,这些素材已经可以制作成3D模型,未来或许可以看到数字化的1949年北京城。

  延伸阅读

  南长街上的牌楼抑或是门洞?

  当年模型还留下未解之谜。

  1949年的老北京“重生”,对于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人士来说是件喜事。但当除去历时的尘埃,疑问也随之到来:这座模型中,南长街上怎么会有座牌楼?

  “这肯定不对,那儿从一开始就是门洞,这座模型做错了。”遥指着模型中南长街上的牌楼,北京市规划学会理事长赵知敬摇摇头。1949年时他已经12岁,童年的记忆不会骗他。南长街的门洞和现在的一样,一直都没有变过。

  一份史料显示,1912年,“皇城南墙新辟南长街和南池子二门洞”,又将南海宝月楼亮出,改名为新华门,为当时的“总统府”大门。虽然时间有所出入,但《北京通史》中也记载:“1913年……又拆除了中华门内的东西千米廊及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两侧的宫墙,并先后开辟南池子、南河沿、南长街、灰厂、翠花胡同、宽街、厂桥、五龙亭等处的皇城便门。”

  这些“便门”,是直接从墙上打开的,因此在市城建档案馆的探访过程中,很多老人也记得此处是门洞。

  “但当年一共勘测了13万间房,7万多棵树,不太可能在这里犯个这么明显错误。”张斌犹豫着说。

  如果继续翻阅史料,在一份记录1925年孙中山灵柩起灵过程的文字上,曾经写着“19日先挂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和平门、南长街牌楼……南池子牌楼”。

  虽然从去年开始,城建档案馆已经开始寻找当年参与过测绘和沙盘制作的老人,但获得到的有用信息寥寥无几。惟一一位从城建档案馆退休、现在已经80多岁的老人说,自己曾经参与过1949年这次测绘,但后来找谁做的模型,测绘档案又放在哪儿了,“已经记不清了”。作为城建档案馆,其档案中有很多当年的老照片。但遗憾的是,无论是拍摄故宫、天安门,还是记录当年人民大会堂修建,现有的照片角度恰恰都没有拍到这个视角。

  让人生疑的,是1999年那次修复。

  “有可能是工匠师傅修复过程中粘错了,但由于当年并非大修,因此这种可能性并不高。”张斌说,遗憾的是当时并没在修复前拍照留影,因此现在完全没有可参考的影像或者测绘数据。“还是希望能找到当年的测绘图。只有对照最原始的资料,才有可能找到最原始的证据。”

9 e$ J/ v) H# H! T6 r! _

, T3 |9 o$ h7 Y  U
2 o  \1 |( W4 ]4 G2 C1 u; K2 ^. i9 v9 p; {+ A$ x! b# h' G
  M: l1 N  l1 }( t7 B2 F
112931816_31n.jpg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6 11: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套模型,在建工大学图书馆里

点评

无论哪个,能帮忙让看看吗?  发表于 2014-1-9 13:00
发表于 2013-12-26 1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开开眼啊!
发表于 2013-12-26 12: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掌柜 发表于 2013-12-26 11:59
! g+ L2 K# O6 X7 R! N( ^4 ~还有一套模型,在建工大学图书馆里

4 ^3 G2 D+ U2 F: y5 C& }  H' [$ d# S跟这一样的?
) d& ]  m7 `  o
发表于 2013-12-26 13: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报个名。这照片哪儿来的?另一套模型在建工哪个图书馆?
发表于 2013-12-26 16: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凭单位介绍信预约,10人以上接待;包括1949年北京城模型在内的部分展示内容不允许拍照。NB
  Z0 I2 ?6 N; I' ?, I3 D1 w本人也有些历史资料,凭国家安全部介绍信、本人身份证、户口本、公安部无犯罪记录证明、卫生部直属医院无传染病体检证明,在老北京网预约参观,由于场地过大,仅受理15亿人以上团体参观,不得交头接耳、不得触摸展品、严禁拍照,由于资料为1911年之前属绝密(九星级),参观后严禁口口相传。看谁狠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2: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定神闲 于 2013-12-27 08:25 编辑
9 n1 _: d, c+ @5 \
掌柜 发表于 2013-12-26 11:59
1 X+ c7 ^: y& s2 ~0 X+ O# Y- `还有一套模型,在建工大学图书馆里
4 w  q( }4 k7 ~/ r
网上查到资料了,建工大学那套是从先农坛古建博物馆移走的,原先想要楼上这套,办不到,古建馆同意了,建工大学已经制作出电脑数字模型。但不知现在普通市民能去参观吗?3 @% U8 N, p3 s; U7 y
问题是:3 b# Z1 {$ \4 e: A
1) 两套模型到底是否一样,那个在前那个在后?网上有说一个是51年,一个是54年,但没个准消息。
$ {# V/ a/ M9 H- W) C2) 既然模型都有两套,那同样珍贵的49年老北京测绘图也应该不止一张吧,怎么给弄丢了?& r" g; D2 ~+ E8 k& ^, b) f
3) 既然有做出数字模型,也应该给市民看看,至少不会对真模型有伤害吧。
; u& U# ], D* V6 c# E4) 现在许多人家过去住过的房或祖宅已经被拆了,给大家在模型上找找原来的房子,拍个照片,留个念想不也挺好的吗?6 E& S5 I( v' z- v, N" T4 t
3 r- t3 n- x9 g, }0 }
! ~* b8 ?( k/ G; w
发表于 2013-12-26 23: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发表于 2013-12-26 23: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有什么可保密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6 14:30 , Processed in 1.17607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