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 X/ e8 ~$ b那个年代中国有外国专家么?还真有。 0 J7 r; Y/ \& u4 q1 e a4 s( Z
先说越南专家,别不信,那时中国确实有越南专家。 , J. S4 p" t! z8 m: h
小时候赶上了文革,接触过越南人,大体是这么几类:一是越南专家(越南专家?不信吧?呵呵)及其子女,二一类是留学生,三是越南归侨(虽然是华侨,但提到越南,也总把他们往那边算)。
9 t6 Q6 @6 J) I- F. |' }我们小学就有他们的子女,这个后面说。 ) N9 H8 @6 k9 S1 A/ o' y
当年北京出版许多外文图书,也包括越文,翻译当然都是中国人,包括学越语的大学毕业生、越南归国华侨等,但从翻译流程来说是这样的:中国人翻译—外国专家改稿—中国专家定稿,大致如斯。 8 v4 m( e i: z) U: L. Z
道理么,毕竟外语不是中国人自己的母语,所以翻译出来的东西必须由外国专家改稿,但往往外国专家矫枉过正,有些重要、关键的地方,他/她可能给改没了,所以还必须由中国专家定稿,这大致就是翻译流程的由来。 }3 a# `8 E5 q9 `
越南是个战争频繁的国家,一直打仗,聘请的越南专家也大多在中国定居了。记得学校里有个小女生,她爹就是越南专家。这专家长得白白净净,有点像康泰(以前上影的老演员),当然个子没康泰高。还找了挺漂亮的上海籍女翻译当老婆,生了个女孩,自然也很漂亮,就是这个小女生。
( j+ s' l9 i9 h文革期间,那时各单位都兴放内部电影,那越南专家经常从越南大使馆弄些片子,故事片、记录片之类,我们一帮孩子也常混进去蹭电影看。我最爱看越南的记录片,打仗的,而且是真刀真枪。记得那时还经常看越南画册,其实全是中国替他们出的。
0 n0 c# V( n' u" \等越南统一后,中越关系就不行了。那个越南专家也渐渐不被当同志加兄弟了,大概1979年前后,举家迁到了法国。后来有人出访法国,说是看到他们一家在巴黎办了家餐馆,那漂亮姑娘收银兼跑堂,干得很辛苦。 & ?' p: `( @8 U" e+ i8 r
大概90年代中期,那姑娘又回了趟北京故地重游,样子挺朴素的,甚至显得土气,默默的不太讲话,看人的眼光很柔和,但能看出劳作的辛劳所留下的痕迹。想当年那么活泼、漂亮的小姑娘……,叹。 ) `# m5 T; z$ h; [
小时候,附近一学校有许多越南留学生,男女都有,学的是土木建筑。当时中国无偿为他们提供一切学习条件,但配发的服装特土,一身蓝色涤卡中山装,男的还戴一顶人民帽。问题是这套行头中国人穿吧还能穿出个味道,那越南人怎么穿怎么不成样子,黑黑瘦瘦的越南人,配上肥肥大大的衣服,看上去总是松松垮垮的。 * n I* c* A) Q/ _0 t5 g* L
越南男的就不说了,但越南女的还可以吧?三围啥的还是很迷人的,但一到冬天,照样看不出线条来。其实越南女人穿上三婆衫或类似旗袍似的越南国服,衬的那小身条子凹凸有致,还是相当诱人的。 . u, Y, b# g7 Z$ U! C
记得越南男留学生还跟我们玩弹球儿,一弹倍儿远,惹得我们惊呼一片。
4 ^( n2 Y4 I4 ? E, f$ c1 i8 e再说越南归国华侨,我同学里有几位。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哪国华侨就像哪国人。比如印尼华侨长得像印尼人,缅甸华侨像缅甸人,日本归侨像鬼子。越南归国华侨长得真很像越南人。通常两口子都是归侨,他们在家里讲越南话。 # z# Q' H& k: ]2 M- {( m) Z0 v
记得那时放过一个原版的越南故事片,好象是孩子协助民兵抓特务的,具体情节早就忘个球的,当一个越南小P孩高喊“抓特务”好象是“抓轴哎!”(越语),后来我们就把一个越南归侨的孩子叫“轴”,主要是觉得音节比较好玩。有个现象挺有意思,东南亚男人公鸭嗓儿比较多,相当于咱们这里正处于变声期的半大小子的嗓音。 & s8 M# f! |7 N, R' t
尼克松访华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有些解冻,许多华侨纷纷出国。去香港、澳门的比较多,也有去美国、欧洲、日本的。
! ^" s" F8 q: L- H$ A" T别看当年中国政治环境比较严酷,但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他们反而不太习惯了,主要是对外国生活的高节奏不适应。 & X/ o) y) L* M+ n" z) }$ V
好玩儿的是,这些人的子女出去后,怎么也改变不了在中国养成的饮食习惯——可能年岁大的网友还记得以前有个电影,叫《一个美国飞行员的故事》。那里面演美国飞行员的我就算见过吧。他们兄弟几个去美国后,最喜欢的早餐竟然是油条、豆浆(好象住的附近有唐人街)!他们的老妈是个定居中国的美国人。演过《邻居》里那访问过延安的美国记者,她有句操着半生不熟中国话的台词:“在延安,就是没有这么多的菜”:)
0 U. t7 B$ m) e- S0 q老太太特爱中国,后来嫁给了中国人,就在中国定居了,当英文专家。
4 W( f/ B k- R+ L7 w; Y" N w这美国老太太工作特认真,改稿时经常把稿子改个满版花,一帮怀恨在心的翻译有次借着愚人节合伙捉弄了她一回:把狄更斯的一篇东西改头换面,时间地点人物全换成了中国发生的事。结果老太太不知是计,也给改了个满版花。后来有人揭穿了把戏,大家爆笑——这是听同学说的,真假不知。
3 _0 n7 h8 \7 D不过想想人家改的也有道理,你要是拿“之乎者也”的那套八股来写年终总结,估计也会被领导骂得狗血喷头、改得面目全非,这里有个时代因素,因为语言是变的。 ' w# ]; |3 D7 R, X
再者,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据说肖伯纳曾经评价英国和美国,称其为同一种语言分隔的两个国家。
, Z- s9 j. t h$ u* r4 D: C[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0 11:19:4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