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sina.com.cn/s/p/2011-11-04/090023413837.shtml 7 \: f% g. ^3 `
+ G. j4 a& @% A) D! Q5 o8 e* c
[转帖]感叹!!!南京多个民国时期窨井盖仍能正常使用
中华门外,一个民国时期的老井盖,上有“南京自来水厂”的繁体字
) k1 E0 r1 ~. k% t6 P 4 x7 f, J' K. w" N y: P
[转帖]感叹!!!南京多个民国时期窨井盖仍能正常使用
民国老井盖上有“交通部首都电话局”字样 - v$ H8 k4 e: ~
/ N4 y S* [$ @5 D6 B) W
[转帖]感叹!!!南京多个民国时期窨井盖仍能正常使用
中华门外的民国老井盖至今仍在“服役”
+ Y+ j5 Y! C2 ~( O% t& j/ e : Y# \& X$ [ g- c$ z9 r0 C, P
/ z c. H' h. R0 E* B , P1 L( d" n4 D7 v6 S: Z0 S
) A+ m( [1 q; U5 B$ r8 r 在南京中华门外,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发起人高松,近日意外发现了几个民国时期的老井盖。他兴奋地表示:“这可能是全国最老的窨井盖了”。 + H6 G% n! m' ^; P; \7 B/ Z
此前,高松已在南京中山北路发现几个刻有“交通部首都电话局”字样的老井盖。记者分别采访民国史专家以及南京自来水总公司、南京电信局等单位后才发现,这些老井盖“不容小视”——它们见证了第一批喝上自来水和第一批使用电话的南京人。高松的意外发现引起不小反响。不少南京网友表示,这些老井盖堪称南京城市变迁的见证者,应当好好保护起来。 . M) q2 @1 W' u+ {
本报记者 谷岳飞 文/摄 1 ?8 p# N, o( H
意外发现 1 p+ i" W: N O# q1 \+ o
南京城内接连找到“老井盖”比普通窨井盖要大出1/3 4 f! B* K' \4 s+ S
一口东北腔的高松说自己是“老南京”,这位挚爱南京城市文化的“外乡人”,发起成立了“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平素只要有闲的时候,高松总喜欢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转悠。
* E$ }2 L- L' V “我发现了几个老井盖!”前几天,高松在论坛上兴奋地发帖,介绍自己关于“老南京”的最新发现。高松拍了几张老井盖的照片,其上“南京自来水厂”、“工务局”等繁体字样特别醒目。为了防止参观者过多对文物造成破坏,高松多了一个心眼:没有公布井盖的具体地址,想要去看的网友可私下向其询问。 : \- F' S- w1 s3 c5 H. O
在老高的指点下,记者昨日在中华门外找到了这几个老井盖。事实上,这几个老井盖位于一家工厂的大门附近,如果不是有人指点,外人很难注意到它们有何特别之处。
5 b1 l/ o/ L8 d Q1 R 这3个井盖之中,两个是正方形的,这区别于现今常见的圆形窨井盖,井盖一边刻有3个“工务局”的繁体大字,表面满满交错排列着“二”的图样。因为年代久远,井盖已被磨得光亮。 - s2 q9 w) j1 d9 M$ b% d% n) N
另一个井盖隶属“南京自来水厂”所有,不过上面标注的这几字都是繁体,井盖和现在常见的圆形窨井盖类似,图样像一个向日葵圆盘。井盖之上,和“南京自来水厂”的标注相对,是“大管闸”3个大字,应是显示这个井盖的用途。 # u3 y* w& Y4 E
因为在地上不怎么起眼,高松也是走了好几趟才发现这几个老井盖,“越看越觉得不一样”。因为此地现今还有多处民国时期的房屋,高松一直疑惑当时人们的喝水问题,现今他找到了答案。
, s9 P' c7 t# G- S 此前,和城南的这3个老井盖类似,高松还曾在中山北路上发现了刻有“交通部首都电话局”字样的老井盖。 ; t/ Y- L0 z d; x5 R6 N) |1 C/ e
前日,按照高松给出的具体地址,记者在中山北路军人俱乐部附近发现了它们。这3个井盖每个相距百米左右,分布在如今的慢车道上。 " e% L, m! y; E" H
和现今常见的窨井盖相比,这3个井盖完全是“超大版”,至少要大出三分之一的面积,井盖表面是渔网状线条,看起来简洁、大方,井盖的中央有一个小长方框,框内刻有“交通部首都电话局”的字样。
, [: m1 X4 E" h% n 记者探秘 ) @/ j" V; p" p; p4 z( ~' W9 {
这些老井盖“来头不小”
/ M- d/ y2 w2 i; C3 e3 f- h5 e! u 见证了首批喝上自来水的南京人
3 O+ Z% L9 u5 x$ s “在全国范围来说,这几个井盖很有可能是最老的井盖了。”今年3月,南京鼓楼区政协民国建筑研究专家张正康、文史委主任王天喜曾联名呼吁,建议加强对民国老井盖的保护。他们所指的正是上述中山北路上刻有“交通部首都电话局”字样的老井盖。
. {+ p1 r) X+ ~, e2 y$ z, z) u* c- E 民国史专家、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王晓华介绍,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着手进行城市建设,蓝本就是大名鼎鼎的《首都计划》,其中各个项目诸如功能分区、交通计划、市政工程等主持者都是外国专家或者留洋归国的高材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自来水厂”、“交通部首都电信局”得以建立。 , }* m: X: A6 ?5 L: `
换言之,这几个看似稀松平常的窨井盖实则来头不小。它们分别见证了第一批喝上自来水、第一批用上电话的南京人。 Q9 @+ W4 B. r# w4 o( }
前日,记者采访了南京自来水总公司,该公司相关人士介绍,南京自古至民初,市民饮用江、河、井水。清末曾获准创办自来水厂,历3年未成。民国18年(1929)春筹建北河口水厂,4年后水厂局部建成供水,最初的用户只有29户,这可是最早喝上自来水的南京人。据说当年通水之时,南京整座城市为之轰动。而北河口水厂和29个用户之间,正是依靠那些刻有繁体“南京自来水厂”的窨井相连。
. K) B4 {! K$ m- R; @ 而对于那些刻有“交通部首都电话局”字样的老井盖而言,身上负载的历史更具沧桑感。据介绍,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国民政府交通部下辖首都电话局,其地址位于党公巷(今游府西街)8号。为了加强南京与上海两地的联系,以及一些达官贵人对长途电话的迫切需求,国民政府交通部制定了建设京沪杭三地长途电话的发展规划。这是电话正式进入南京城的开始。
! ]* C( Q4 |) |) Z; m/ l. s 抗战胜利以后,南京电报局与首都电话局合并为南京电信局,也因之其后铺设的井盖上,标识改称为“南京电信局”。由此推断,有“交通部首都电话局”字样的老井盖应生产于1927年之后、1937年之前,算起来,这批老井盖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
: s: w3 |3 U4 K: G& N: d “这些民国老井盖见证了南京通讯通信、市政建设发展的历史!应该作为文物登记并保护起来。”南京鼓楼区政协民国建筑研究专家张正康、文史委主任王天喜表示。 9 E3 v0 ]+ y! k" N! F! [
令人惊叹
; a. X; E' H( R6 N" t+ ` “最老井盖”还能正常用
7 R( ]& p% W5 G8 T" N5 r 现代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历这么多年的建设改造,这些老井盖至今还在用么? 1 g! z6 ?6 q( V9 S* l$ j
在中华门外“南京自来水厂”的老井盖发现地,记者找到了该厂负责后勤维护的负责人,听闻厂内还有这样的老井盖,这位已经在该厂工作30多年的老员工面露惊诧之色,表示自己还是第一次听说。
% C6 M7 L" G, ]3 r& `0 e) J “那些井盖被封住了没有?”记者回答“没有”,“那肯定还在使用”,这名负责人表示,如果闲置没用了,那些井盖肯定早被封死了。他同时介绍,该厂自清光绪年间开建,一直延续下来,因而包括老房子之类,厂房内现今有不少“老古董”仍在服役。
! y( _5 m6 N: \% b6 h 南京自来水总公司也证实,现今南京的供水管道中,还有一些是民国时期所建,一直沿用至今。前人的遗存历经岁月考验,过硬的工艺令人敬佩。
+ h& r' I3 |3 u 至于中山北路上“交通部首都电话局”的老井盖,记者昨日采访了南京市电信局。该局吴雪峰介绍,这批管道现在没使用了,不是因为管道毁坏不能用,而是因为技术升级,原来的管道已经不适用了,“我们也知道它们是‘宝贝’,至今尚存就是为了备用预留”。 1 I) H8 ~* [' d) S# L+ N
近日,当高松把自己的“新发现”发到网上时,网友们普遍反应都很惊讶,没想到这样的老物件至今还在运转。进而有不少网友留言表示:这些老井盖都是南京城市变迁的见证者,应该好好保护起来。
3 @" t6 D% q* r0 O% z1 `& n8 V 作为一个老南京文化的爱好者,在高松的眼里,这些井盖的价值和中山陵几乎相等,他对本报记者说,人们最开始认识一座城市都是粗线条的,对于南京城而言,人们的印象是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等;而事实上,这座城市的灵魂多在细微之处,那些大的建筑在其他城市或都能找到类似的所在,而刻有“交通部首都电话局”字样的老井盖却惟独南京城拥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