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次报道的疏漏,老五已经在其博客贴出相关文章了 . C- P8 U5 R' k7 f+ u2 ?' R
报道中,因为记者不熟悉情况等原因,会有一些疏漏,但毕竟也算是为田野文物的保护贡献了了绵薄之力。各位多多担待吧
! u4 h2 e2 E& N6 n: F7 j1 B' u" Y 0 }- }) A! U1 }) ?/ t$ b* ?& g
% ]; O, W5 u' B' e1 Q) q* g( T8 z% l( h
* Q( _5 U* h0 q' r3 v/ T" _
, ]/ Q* Q& [4 F; Y0 k4 H/ j, I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2a69df0100vgh2.html
* R/ p# i; }! C# ]1 [( \ 2 h8 @* M. K! [
因记者同志对墓葬情况或地名等不甚熟悉,我仅就全文有关地名等略作修改后照录如下:
2 [! L9 n0 W& G7 ^, ~; l ' Y, }; L2 `2 G- u& L+ I3 U% C, f' q
近日热播的穿越剧《步步惊心》,让清朝康熙十三子等角色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有女粉丝专门坐长途车跑到保定涞水,在亲王园寝内写下祭文并焚于墓前。 - G( X7 g0 o5 o" d7 f
北京陵墓园寝遗址调查小组当时见证了这一幕。这是一个由陵寝爱好者组成的民间团体,记录北京及周边省市的田野遗存陵墓。 - g% j; `9 ?. F1 `
与女粉丝不同的是,他们经过考证完成论文,通过博客向网友详解“十三阿哥”坟墓现状,其点击量迅速突破30万次。 + ]! Z9 l* A$ I! S7 x$ Q! {* j6 a1 ~% k+ `' H
记录这些明清民国田野石刻名坟的同时,却也见证了这些“非著名”墓葬及历史遗迹的消失。4年间,远郊区县田野石刻墓碑至少丢失、损毁或移动了20%。 0 x2 ~: C6 r$ g0 p1 y" c3 p
探墓 民国代总统地宫 物品遭偷盗 . a: l# I1 K9 S3 ^! W
这些陵寝爱好者,几乎人手一份各区县的“县志”,不放过村子曾经有坟墓的蛛丝马迹。一到假期,他们便驱车到各郊区村探访,从村民口中“挖”出传说中的墓碑遗址。
) D$ L L& V S/ J 上周日,记者跟随陵寝爱好者来到位于门头沟区的周自齐周氏墓园。相机、手电、拓包、尺子,探墓工具一一尽列,没有传说中的“洛阳铲”。 X; G0 H4 Z" ]5 _: c
周氏墓园坟墓宝顶直径4米,下部为大青石砌成的圆柱形底座,上部用水泥封顶,呈半球形。陈晨解释称,具有典型的民国早期风格。
/ _; {, p" V& R% ` 周自齐曾任北洋政府财务总长兼盐务署督办,并担任过10天的民国代总统。1923年死后,家人在门头沟为他修建了占地3万平方米的墓园。
# z2 Y( _' A1 {! u 墓园石牌坊上有民国总理、交通银行创始人梁士饴的题字,园内野草已有一人多高。 6 L. x9 |. C5 c r. g
成员们逐个猫腰钻进一米多高,宽不足0.8米的墓道。墓道内阴暗、潮湿,石壁上渗出水珠,地上随处可见粪便,虽然天气已经寒冷,但是墓道中仍有蚊虫在手电筒发出的灯光中飞舞。
, w" _% G8 V) O 爬行近10米后,爱好者进入一座15平米的“地宫”。据称,“地宫”文革时期遭到两次破坏。盗墓者不但将地宫内的物品偷盗一空,甚至还在地宫正中央又挖了一个足有三四米深的深坑。 & X/ I0 G1 y" w) ^
探墓者发现,地宫东北角墓道有加长痕迹。他们重新进行测量,记下加长墓道的长度、宽度,研究其可能对地宫造成的影响。“一旦大水灌进来,整个墓穴有可能完全倒塌。”
1 h; L- B, ~/ f) o f/ ] 走访 15名成员 走访周边200多处陵寝
. j5 @) j7 S9 j! Y' a1 ` 2007年,陈晨及同伴组成了北京陵墓园寝遗址调查小组,至今有15名成员。 7 a2 v# P. n# H# @) Q5 p
4年间,他们拍摄了50多万张图片,记录了50多万文字,考察了200多处明清民国陵寝,包括60余处王爷坟、10多座公主坟以及数十座大臣及诰命夫人、太监、民国高官墓,其中20多处坟墓不在区县文物部门记载范围之内。
% \4 W4 p9 g2 R: T4 T 陈晨介绍,他们研究的坟墓大多位于荒郊野岭,部分虽上不了文物保护名单,但仍不失为精美的艺术雕刻,且大多数墓碑主人生前地位赫赫有名。目前唯一的保护力量只有当地村民。 7 ?4 G6 d3 D1 k. U+ `6 I1 o; o
“这是个大官的墓,你们得照看好了。 ”碰到村民,他们就会向人家宣传保护古迹。但结果多半是,话没说完,村民拔脚便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趣。
7 G" `2 S+ a* I$ | 发现 4年间 远郊区县墓葬损毁超20% . } k/ {; P+ u' ?- R1 o. C0 q) B. ~
没人能阻止这些田间坟墓消失或被移动和损毁的命运。陈晨说,经走访,他们发现各个区县的墓碑石刻均存在自然损坏和人为偷盗情况。
1 k8 O6 v' p2 |9 o" H( g/ e2 k3 U/ k: _ 2008年,他们第一次来周氏墓园,牌坊前有两个巨大的华表;2010年,再次来到这里,华表已经倒在地上;2011年,华表已不见踪影,地宫还出现了新的盗洞。
7 F; a: d9 H. i' c l1 }! w 房山青龙湖畔曾有清代惠亲王绵愉的墓碑,陈晨他们曾专门对墓碑进行了拍照;仅两个月后,当他们再次来到青龙湖,3米多高、1吨多重的墓碑竟然不翼而飞。村民回忆,墓碑在一个中午被盗。
' S' b1 B4 }" T5 T" |/ \! }/ C 2009年,小组成员“老五”偶然在江苏丹阳石刻园中发现了这块石碑,后经北京石刻艺术馆馆长现场鉴定后,确为绵愉的墓碑。“据说是被盗后因无法运出海关,辗转被捐给了丹阳石刻园。”陈晨转述馆长的话称。 " G: Z6 c& e" O! m% P9 Z, @
2007年至今,他们估计这些远郊区县的“非著名”墓碑丢失、移动或损毁的超20%。对此他们无能为力,只能向相关部门汇报。 : e; Z1 e' l% A: ?' _
价值 开辟田野陵墓研究的新局面 & S7 U3 ?3 y! l n: k: E
今天上午,清皇陵史研究专家、北京紫禁城学会理事徐广源表示,目前,许多田野遗存陵墓确实存在着保护不得力的情况。
1 s) t7 A5 ?( k( v3 ~- K0 P- ] 由于城市发展,地方政府对非重点文物保护不够重视;专业人士缺乏,也无力全面研究保护。徐广源认为,损毁率20%的这个数字还有点保守。
+ U. M8 a' G" r! Y6 k1 {- ` 国内系统研究田野遗存陵墓领域的学者非常少,这些爱好者们拍摄照片、整理遗存陵墓资料、研究陵墓规制,是这个领域的有益补充,他们的探访成果如果得到有关专家系统研究,或许对整个明清民国陵寝文化史都有重要意义。
) K: w" o7 w' k" s9 X" O5 R" J[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8 10:59:0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