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92|回复: 18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含24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0-23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又看到一篇“厂甸兔爷”关于原宣武区关于民国时期“新市区”的文章,加上以前看到的这篇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_30_43484.html#top,很感兴趣。

" i; x1 G* e( [- y9 K

周日,一个多云的天气,冷飕飕的。和朋友到这里拍了拍。

# q$ F+ c4 |2 S3 V, j

到了这里发现,比较成型的遗存,就是“泰安里”,万明路的老楼已经面目全非,“华康里”临街的老楼还在,里面已经基本翻新了,并且被临时建筑把路面挤得很窄。这三处地方,一层临街,都已经被改造成小铺子,搞活经济,搞死老北京。

- M2 d5 d+ e1 Q" m1 k8 G+ t" f

顺便也到附近的校尉胡同走了一下。

* _; `! Z6 T/ `: l+ v. u8 N

 

& J; `9 |$ ]* p# U* r% w$ \

 

% `8 h& _* W9 y6 h- @( ?& N

先发点“泰安里”的。

' ?" M3 K+ g) e

泰安里这个巷子,由南北两列对称的独立院落组成。院内为两层楼,围绕着一个小天井,木楼梯很破旧了。现在基本上被外地人租用了,也有一些老北京居民,不知道是不是受天气影响,脸色也是很阴沉的,缺点儿阳光。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6 2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周六下午也去了那边,跟您一张。

" z1 {8 p1 x" R! ?6 w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2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之万明路商住楼、华康里

南城:真不巧,下次再一起拍拍?这地方很有特点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之万明路商住楼、华康里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11-10-24 7:09:00的发言:
老鸵鸟先生的片子朴实生动,再现了民国新市区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沧桑。
; H' V* d) { l

多谢飞哥的欣赏。我还是看了你那篇文章和“厂甸兔爷”的文章,才知道了这么多故事。一直很感兴趣。

( F3 g+ p* Z9 J& S" t

有机会的话,还要找个光线好的天气,再去拍拍。

发表于 2011-10-24 07: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鸵鸟先生的片子朴实生动,再现了民国新市区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沧桑。
发表于 2011-10-24 0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府井那里有一个校尉胡同。
发表于 2011-10-23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味道!!!!!!鸵鸟老师对这中沧桑历史建筑视角非常敏锐!!!

发表于 2011-10-23 2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鸵鸟老师再一次为俺们展现了胶片的魅力!

5 Z' J6 D! V K! I5 R

另外您在本贴中提到的“校尉胡同”应为“校尉营胡同”,修两广路时被拆去了北边的一半儿,不知道哪位高邻有拆除以前北半部的照片!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漠孤狼在2011-10-23 21:53:00的发言:
, \" w/ V0 |* y% K, ^8 {

谢谢鸵鸟老师再一次为俺们展现了胶片的魅力!

6 z( z. ?4 } M% N* S" y5 \

另外您在本贴中提到的“校尉胡同”应为“校尉营胡同”,修两广路时被拆去了北边的一半儿,不知道哪位高邻有拆除以前北半部的照片!

8 E' X3 b$ p" e

多谢指正!

4 }( ^8 M$ o+ V$ V# Y

 

发表于 2011-10-24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鸵鸟兄的胶片拍得厚重,与老房子的沧桑感非常契合。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之万明路商住楼、华康里

QUOTE:
以下是引用蓟风在2011-10-24 18:57:00的发言:
鸵鸟兄的胶片拍得厚重,与老房子的沧桑感非常契合。
; U" Y* o4 W$ E' D; a

多谢蓟风点评欣赏

发表于 2011-10-24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11-10-24 10:44:00的发言:
8 v# `! Y1 J$ ?* v* Z; J2 c 6 I7 ^7 n A3 {7 b# p1 ? , i! m) N! Y5 {: I" Z0 V- H: f
QUOTE:
 
% v I' ~/ L3 _ 8 ^. e' W3 h9 ~8 b! I! t
QUOTE:
请教斋主吧!
3 p* j9 t' C1 g. O 5 H0 }* [3 W( w% p
QUOTE:
至于我拍的片子,真的不如你讲得那么好,多谢你的夸奖!
' I+ a5 z$ O7 n1 s$ h7 |

6 q G( \, w/ M& Z, U( W0 ~# [4 R % N& U: ]# O( _0 j; n

1 f1 y& d1 ]$ u 3 x1 ]( `/ r6 l谢谢鸵鸟兄即时告知。
发表于 2011-10-24 17: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1-10-24 12:46:00的发言:
4 L% V, g( n ]3 d* ~6 X # ~7 Q" x! x; O/ f

1,我的朋友画家况晗原本是学“湿式水彩画”的,因为水彩画的风格是水气越足越好。但是他认为北京胡同的色彩基调是灰色,而且色泽是干硬,所以他使用宽线条铅笔画表现北京胡同。

2 ]8 _+ N. f+ R c) n

2,同理,黑白照片也适合表现胡同,其层次感也像水墨画提倡的那样墨分五色。

; H$ _: ?/ u: W0 T+ ^7 C

3,校尉是官职,是名词,应该读“笑”,例如中校,上校。

1 O) f& Q, s) D) ^% ]) q5 W6 ^

4,校场口的校,是动词,应该读“叫”,例如校阅、校对。

: h- b' n* |: a ; H) S' ?! [) E+ }+ u# o

0 O* f& p3 O+ p* V, S; }# b5 F陆老师的批讲有根有据,入情入理。谢谢。! y9 V! U1 K2 D' Y y1 l 看您介绍况晗先生宽笔素描,理解了:其作品富有节奏感,还有内在的水色韵味在里面,与早年的湿画法水彩密不可分。 5 \; H" R1 R6 Y3 b$ \宽笔素描国内有画的,画的好的很少,况晗先生首屈一指。- d: S; f4 n9 ^' _/ Y, l$ H1 e 谢谢老师!学习——可学的内容太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之万明路商住楼、华康里

那只蹲在楼梯上的小狗,叫“熊猫”,是租住在这里的外地人喂的,很友善,从楼上一直尾随我跑到这里,看看我怎么拍摄,并且很配合地蹲在了阳光里。

) b, }9 e5 Y& D2 U) h

 

, H' y0 J' k b8 h

 

" z5 N( k1 Z% f: R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之万明路商住楼、华康里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之万明路商住楼、华康里


, Z' C- v3 O* i! Q. r4 {- u3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4 18:32:20编辑过]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之万明路商住楼、华康里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之万明路商住楼、华康里
发表于 2011-10-24 1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我的朋友画家况晗原本是学“湿式水彩画”的,因为水彩画的风格是水气越足越好。但是他认为北京胡同的色彩基调是灰色,而且色泽是干硬,所以他使用宽线条铅笔画表现北京胡同。

+ u6 X0 @# H3 Y6 R8 D

2,同理,黑白照片也适合表现胡同,其层次感也像水墨画提倡的那样墨分五色。

( I$ r* c$ @- m6 w8 N m9 t- H

3,校尉是官职,是名词,应该读“笑”,例如中校,上校。

4 T. A% l" G/ j+ L

4,校场口的校,是动词,应该读“叫”,例如校阅、校对。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之万明路商住楼、华康里

QUOTE:
以下是引用02020022在2011-10-24 9:21:00的发言:
很喜欢鸵鸟兄的作品。您的作品厚重、资料性强,有足够的说服力。想请教校尉营胡同的校字在此读xiao,还是读jiao。见笑了!
/ H4 V/ ?) o& k/ r1 G
QUOTE:
 
5 X$ Q3 ]) i& N6 L" B7 w
QUOTE:
这个读音问题,我还真不知道。
1 n/ x& m J) C9 @4 c
QUOTE:
请教斋主吧!
s3 Q5 L2 J- }- Y/ b @
QUOTE:
 
: t/ W' F0 `$ W; |% I7 |7 `! w
QUOTE:
至于我拍的片子,真的不如你讲得那么好,多谢你的夸奖!
2 q4 e& l2 g8 c6 p

发表于 2011-10-24 0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鸵鸟兄的作品。
' ]" r8 v) d: ]6 o% s  l9 _8 Q您的作品厚重、资料性强,有足够的说服力。
1 `; t4 S5 s0 W0 B9 H# o. E( X想请教校尉营胡同的校字在此读xiao,还是读jiao。) I: ~0 b' t0 V1 G
见笑了!
发表于 2012-5-20 15: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片子怀旧韵味大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0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老楼的最新消息http://bjyouth.ynet.com/3.1/1205/17/7098087.html

6 j. N# l! r4 H$ |) \# O0 {) z

 ■泰安里临街房如今变成水果店(1 /1张)

* b% M Q! i0 Q6 V. l K

! \1 R0 E3 q& Y3 v8 h' c" u% h

  本报讯 在京味文化荟萃的天桥地区有着一处海派风格的百年里弄。从4月23日开始,这里的住户们逐渐腾退住房。西城区文委未来将对它进行修缮。

- C' ?6 H0 c! m- t

  ■百年里弄 破败不堪

9 E- `& f. d1 y, |0 B

  天桥是北京传统民间文化的发祥地,在天桥仁寿路上,坐落着一处正宗海派风格的里弄,距今将近百年。里弄门口,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为其立铭:“新市区泰安里,建于1915年至1918年间,是民国初年兴建的香厂新市区的组成部分。该组建筑仿上海的里弄式建筑,由六幢平面格局和立面造型基本相同的二层楼房组成,通过一条小巷分为两排。2009年7月被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D3 p: G# u+ I

  然而,现在这个百年里弄已经破败不堪。里面的小巷深处挂满了床单被褥,杂物纸箱旧家具堆放在墙角之处。走进一个里弄中,上为电线电缆所笼罩,下为残砖所铺就,塔灰处处,虽有孤灯一盏,但仍然逼仄不明。不过,这座两层小楼整体建筑保存完好,青砖、窄条窗犹在。

, b5 V0 G \! K

  ■住户开始腾退 租户很为难

8 m8 o A3 R: t+ G2 o$ I

  泰安里的门口,贴着一张由北京宣房投资管理公司发布的通知。上写该公司受区政府委托,为直管公房的产权管理单位,根据市、区政府部署,对里弄中仁寿路8、10、12、14、16号的承租户实施腾退,其落款时间为4月23日。

; L* U; q0 ?. u- r9 t8 E

  据一位居民说,从2010年开始,这里的居民搬迁工作就开始了,但至今还住着一些住户。实际上,除了普通居民外,在这个里弄临街处的几间房子已经成为铺面房,经营着杂货、主食等买卖。

# P" a5 x$ b; y t3 N

  这些租户并不愿意搬离。“我们能搬到哪里,损失怎么办?”主食店的老板说,自己在这里租住了十几年了,都习惯这里的生活和生意,“房东答应,我们就答应,看房东吧。”

7 G: H" y' W. |8 b" y) G

  ■腾退为保护 用途尚不知

* X2 v8 d& u) Y9 ~& l$ \2 w$ \. y

  西城区政府在官方微博中称这里是文保单位,因此会加以保护。西城区文委的工作人员曾表示,这里腾退后未来有可能会对其进行修缮,但是修缮后的用途尚不明确。

; J# l1 o( p8 T, H' h- F

  对于这座老里弄,附近一位居民希望能将它修缮成一个公共游览区,“这里也是天桥文化的一种补充。”

2 ~. o2 Q( A) V5 j+ S z B

  ■摄影/本报记者 满羿

. [, b; f5 u3 M- h! E

# q2 ~8 P% c% ]: 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19 8:16:32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7 11:19 , Processed in 1.21113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