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媒体怎样报道中国7?23动车事故 作者:高娓娓 8 J/ L& X# z2 P1 ~/ r8 [ T
美国《纽约时报》7月24日的报道说,讨论活跃的新浪微博上的帖子说,在铁道部长盛光祖回避采访要求后,愤怒的记者们对他进行了逼问。还有一个帖子说,铁道部在事故现场附近掩埋被撞列车的残骸,有人对此批评说,列车残骸应该留下来仔细研究以找出事故原因。报道援引铁道部的话说,这些被撞列车包含有价值的“国家级”技术,它们有可能被偷去,因此必须掩埋车体。
" R$ `- J7 x+ v: L- D2 L1 T, D报道还援引人民网评《缺乏安全的发展不要也罢》中的话说,动车追尾造成的惨剧,据称是“雷击造成设备故障导致的”,耐人寻味的是,铁道部4天前就曾警告近来雷电对设备安全造成较大威胁。报道说,这则人民网评称阻止铁路事故发生的新安全措施一直未能落实到位,报道认为,这暗示中国铁路没有应对列车被雷电击中的应急计划。
: ?6 o' `+ N) D2 i( A/ k美国《洛杉矶时报》7月24日的报道说,7·23铁路撞车事故发生后,中国三名铁路高级官员被免职,这场事故造成至少4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报道说,此次事故无疑会使本已处境艰难的铁道部面临更大的审视。铁道部前部长刘志军今年2月被解职,他被指接受了价值1.25亿美元的回扣,这些回扣与他容忍低劣的铁路建设质量有关。
& p* }' p0 m' ~9 t* m) E报道说,中国旅客现在是否会对搭乘火车三思而行还有待观察。周六发生的此次事故是令中国人感到全民丢脸的一件事。中国的博客作者们指出,日本的高速铁路自从1964年开通运行以来,还从未出现过致人死亡的运行事故。 7 X) m6 a# H" W! l5 V
英国《每日电讯报》7月24日的报道说,中国一直声称其高速列车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安全的,并且一直积极向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推销自己的高铁列车。但事实上,几个月来中国高速铁路网的安全性一直令人担忧。上周,一列从上海开往杭州的高速列车也曾突然停车,这显然是因为它当时正穿行在一段“无电区”内。而上周一列从上海到南京的高铁列车则在苏州站临时停车半小时,停车时车上电力全无,而铁路部门给出的解释是,这列火车是为了避让后面一列车才临时停车的。 7 R, P4 b4 Q" Z# Q' j
报道说,日本的工程师们说中国高铁列车不安全,他们曾帮助开发了中国的高铁技术,现在正因技术专利权问题与中国争论。
1 C0 q& C+ g$ E美国《时代》周刊24日的文章写道,“中国高铁网络发展速度之快在西方引发某种嫉妒,那些国家政府预算吃紧,民主需要妥协与审议使得这种大规模的事业成为不可能”。23日的事故后,西方的调子明显发生变化。美联社称,如果说周六的动车相撞事故是某种暗示的话,中国铁路系统面临的麻烦“远不止青春期发育之痛”。 9 b9 R2 }7 o& x
法国《费加罗报》称,号称重金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速铁路系统,却在“雷击”面前如此脆弱,这会令中国官方和铁道部门十分尴尬。
8 c/ B* a" x, l4 G- }: F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说,一场大暴雨击溃了中国的高速列车,也击溃了中国高铁的雄心壮志。 : L4 |: r! X o. O7 ]6 ?
受中国高铁计划触动最大的是日本,一是同为亚洲近邻大国天生的竞争感,二是两国围绕高铁技术的纠纷。美国《洛杉矶时报》7月16日曾说,京沪高铁开通两周内故障频发,“毫无疑问,这一定程度上令日本媒体幸灾乐祸”。7月23日、24日两天,日本媒体幸灾乐祸的味道很明显。《朝日新闻》24日称,赌上中国的威信建造的世界上最高速度的中国高铁,现在因事故出现乘客死亡,相信也是对政权的一个冲击。该报另一篇报道中以怪怪的语气说:“中国高铁车厢一半在轨道上,一半悬浮空中”。《产经新闻》旗下的网站SANSPO宣称:“中国脱轨事故在日本无法想象”,“日本铁道人士掩饰不住对此事故的惊讶和不解”。日本“搜索中国”网站7月24日专门发表文章说,“酿成危险的中国高铁的背后——胡乱的大跃进”。 7 H: e2 R/ O+ t9 b2 b' I
! B' s9 V7 l7 a; A' P2 y
外国媒体怎样报道中国7?23动车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