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5 d. u% E/ ~2 @" A% p8 ] 童年琐记3《半空儿》
& `7 A& g1 Q( k4 i) z7 o3 [0 s五几年那会儿,北京的胡同里很安静,天一擦黑儿,人们就不大出来了。
' _* W' E: p6 o吃了晚饭,孩子们撂下碗,趁着亮儿到胡同里玩一会儿。大人收拾了家伙,坐一大壶热水,把孩子们叫回来,挨个儿洗了。说好不准动了,一人一个小板凳,坐在院里听老年人讲故事。天是那么近,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眼,好像伸手就能抓着。
c$ `! u9 U5 p" p c# T" d! H等大人把换下的衣服洗完,也就八点来钟,就把孩子都哄到床上睡了。那辈儿的人活得辛苦。肉馅要自己剁,面条要自己擀。缝衣裳,衲底子,杂七杂八的事都要过手才算完。一天忙到晚熬得够呛。况且晚上吃的比较稀,折腾时候长了,肚子一咕噜就睡不着了。
/ e# C, g& v/ w3 d2 l# Z. J家里的男人更累,年纪轻轻就挑家过日子。上班时劳心劳力,下了班还有许多交际得支应着,听听戏,喝喝酒。亲戚之间也少不了有个事,走动走动,常常很晚回家。孩子们对父亲都比较生分,怕招惹了他,挨顿莫名其妙的训斥。 : x. G4 k! S# k, ]( n
如果来了亲戚,院儿里就热闹起来,各屋的人显得亲热多了。晚上,大人们都要到老太太屋里陪着说说话,打打麻将。孩子们得机会疯一会儿,只要不太出圈儿,就不会挨呲儿。 , D' j, S# R/ k
傍九、十点钟,街上就会传来一阵阵悠扬的叫卖声: . ^( z) g1 e# J% }, t* p) ^8 t8 v
“半空儿---------多給唻”
6 k" s" Y( f4 I7 F7 j; @2 r8 W“水萝卜唻-------赛梨喽”
$ \) m$ o' E- Y。。。。。。
0 A7 [5 ~! U% x0 X: F) x这会儿,婶子大妈中间就会有人自觉地掏腰包,轰着一大堆孩子来到大门外。借着买东西,到街上透透气儿。不赶上事儿,大晚上难得到门外头站会儿。 # ]' U+ P& D7 x% q
胡同里黑洞洞的。稀拉拉的几盏路灯,照亮了一根根电线杆子。做小买卖的吆喝着走着,这边打开街门,早过去了,赶紧招呼回来。
, Z0 _8 v9 u. a7 ~) e) m; B& U串街做小买卖的,胳膊肘挎一种稍扁的篮子,俗称元宝篮子。里面放着几样干果,或是卤鸡、酱肉、香肚儿,也有卖烧饼、素包子之类的吃食。
1 u7 r8 E& {3 L# A: P; D* q撩开盖布,踅摸硬的、软呼的,都拣上两样儿。为是给大家伙儿当夜宵儿点补点补,也捎带手哄哄孩子们。
# R* D# J }. _# g' |孩子们最喜欢的要算半空儿了。所说的半空儿,就是不饱满的花生,炒熟了当零嘴儿,香而不腻。由于很便宜,也不用秤约,小贩大手一捧,多少随他,再饶一把,就算是多给的了。 8 P$ ^1 U; W1 l# y/ p( g
大人端着小笸箩,按人头份儿分给孩子们。鼓囊囊地装在兜儿里,嘴里香着,又不耽误玩儿,祸害一地花生皮子。
' L7 @; L3 \$ v4 o后来经济困难,买东西都凭票了。花生瓜子按副食本儿供应,过年的时候才给一点儿。做小买卖的也就绝了迹。偶尔有乡下亲戚带一点进城卖,也是悄么眼儿地捣鼓,哪敢大声吆喝。 9 ~- ~( e9 N) ?0 W0 J3 k v
再也听不到那悠扬的叫卖声了。。。。。。 0 w$ k8 r* e& c2 H# g
“半空儿--------多给唻-------” , h/ ]. Q- v+ J( y- m# s"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12 14:05:2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