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作品中许多胡同已成废墟,希望免费提供图片出书
[新京报]“80后”万张胶片记录北京胡同
) {2 H, k. ~6 V
2009年摄于原宣武区棉花上二条胡同,墙上的拆字已成现实。
[新京报]“80后”万张胶片记录北京胡同
( }* \4 S# x9 ?( W4 n. |1 H
2007年拍摄于原宣武区棉花下二条胡同,如今这条胡同已经被拆得残破不堪。
[新京报]“80后”万张胶片记录北京胡同
% Q& U& k0 `" [- L# k2007年摄于原宣武区校场口山西街胡同,现该处已经盖上新楼。
[新京报]“80后”万张胶片记录北京胡同
( ?" ?3 u7 Q+ q! c9 u9 N7 d* P r* k7 R2009年摄于潘家胡同,如今该胡同部分已经被拆。 新京报报讯 历经10年,用近万张胶片记录二环内的胡同变迁。近日,80后摄影师栾正曦将这些照片上传到老北京网,引来不少“京迷”的关注。 4 _ ?8 c1 w0 o( Z4 \1 q. Z
27岁的栾正曦在网站工作,父母都是老北京,按他的话说他“算是胡同里长大的孩子”。10年前,学习摄影的栾正曦产生了拍摄胡同的想法。“青砖房,门口立着的墩布、簸箕……”这是栾正曦眼中最原汁原味的北京胡同风情。 ( v% i/ ?: L( T% ^+ ]
工作之余,栾正曦的时间都用来跑胡同,用胶片记录胡同。栾正曦称,随着旧城改造、胡同拆迁,他作品中很多胡同都已成为废墟。“拍一次,少一次,等连废墟都没了,以后谁会知道那曾经的胡同?” ; @( @1 P" [) d% h: L2 B$ r
现在,栾正曦拍胡同的胶卷攒了两大箱。他不开影展,不卖照片,一有时间,就在老北京网上发上几张。“让大伙看看,肯定有人爱这些东西。”栾正曦有个憧憬,希望能有出版社愿意出他的照片。“不要钱,免费供图,哪怕出了以后仅仅留在图书馆里当资料都行。”栾正曦称,胡同是老北京的魂,“我就是想给老北京人留个念想。” ( l) d/ \) b8 N0 z
■ 讲述 8 R2 ~/ D( ~! d' r
“老北京胡同都丢了”
- H. V# q5 B7 w$ o8 w 栾正曦说,他有一本1954年的北京地图,现在上面的1/3胡同都消失了。
4 _% l; A" ?; X* ^ “老北京的胡同就像一下子都丢了。”栾正曦称,如今的“钟声胡同”和“辟才胡同”都成了街道名,不少胡同连名字都没留下。在2003年,他三天内两次去拍白塔寺对面的胡同,结果第二次去时,“房子成了废墟”,而这样的经历,在他拍摄的过程中越来越多。 ; D+ @. c7 P3 n
栾正曦称,10年前的胡同照中,有沿街叫卖的卖煤老人,挑着担子的磨刀匠,树根下的理发师……“这才是完整的北京胡同,以前,随便就能拍到”,现在,想拍这些元素,只能碰运气。
- `- J* C9 p/ }" H" ?& Y 如今,栾正曦的拍摄素材来源地正在减少,没经过任何改造的原始胡同“就是菜市口东南区域、前门东南区域和磁器口东南区域”,但已经有墙上写着“拆”字,栾正曦感觉,这些地方他也拍不了几年。
6 W+ U y& r( m2 I: p% e. [ 本组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刘珍妮 5 }8 Z) |4 b3 r/ Q# r* F J4 |9 d
本组稿件照片由栾正曦提供 " f* E: ^% v! b7 E
[新京报]“80后”万张胶片记录北京胡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