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0 d; `) h+ q8 g5 b* C) X0 `
 鼓楼在明朝是“日忠坊”(鼓楼大街西),“昭回靖恭坊” $ c9 [- u! G8 r+ k) m4 r( G
(鼓楼大街东)和“金台坊”(鼓楼北和西北)的交汇点。 + ?0 g& S% T5 c+ F- K& z8 P$ m
到了清朝,鼓楼又是“正黄旗”(鼓楼大街西)和“镶黄旗” 6 Y& p3 V* [) P$ F* y
(鼓楼大街东)的分界点。当时在皇城的主要通衢大街都 
+ z4 L; C9 }: R$ I3 ]% W设有栅栏坊门,由城防把守,负责关开,让坊内官民出入。 " a7 l+ D' g. [' D( j
鼓楼前的这两座单门牌坊是当时坊门的典型式样。只是到了 5 D; @2 y1 k4 m! T. C. o# X0 N
清末政荒律怠,这种井坊制也就疏废了。坊门一般开在东西 1 n9 b& n! G" Z" s7 m0 H# s
走向的胡同口。有时有个别坊门出现在某店铺的门前,多为 
4 T; Q+ e4 X; w$ n9 R+ X/ G5 ?4 b清末市政疏于管理的结果,如某大街(南北走向)一侧的房 
# O" d- C+ j: X, w9 f4 D( k屋倒塌或烧毁,为坊内安全,需搭起木栅栏,或垒起坊墙。 , g9 V( X2 J2 t" F: Y3 `$ s" r
清朝对府邸的建设不像明朝那么严格。许多王府的进深已 
, U3 d) S8 Z. r% k* H超过两胡同间的距离(如雍王府),这就形成北京胡同中 
  p8 V' x7 P1 e8 w1 F大量的不通巷(死胡同)和“轱辘把胡同”,后来有的胡同口 9 O, _+ R. }! ]5 ~) L$ v+ |2 x
堵住,改成店铺,坊门就出现在店铺前面啦。即使有的店铺 / X% q3 J+ n/ O: `# H
门脸竖起牌楼式的朝天柱和楼顶,只是挂招牌和店铺名匾用, 
+ ]9 R0 b/ Z  G/ b# L* {% X& [6 O  P其两柱间的距离不会超过一个开间的尺寸,而且是紧靠门脸, 
/ o8 L5 c! e' N. _* b8 [3 Y有的干脆是从开间的外柱另接出去的(图五)。而坊门要宽 
! H! W+ W' B, |2 Q一些。  ( Y' d, \% v" C; Z
由于鼓楼附近有水道,那里的胡同走向并非方向周正,四周 
( o7 W+ `. y# ^( x% ?2 M5 b有多条胡同(不一定是东西走向)都通向鼓楼,今天仍能看 
2 m" r4 o& U( q. f出这种格局。照片中可能是鼓楼的西侧。坊门和胡同口有关, / I) V3 S# E1 z1 f' G- z
和鼓楼无关。 2 K" k0 M8 K! c7 a4 T2 h
请参照下面的照片。 
[分享]1895年鼓楼侧面带两个小牌楼的老照片 
 
 
[分享]1895年鼓楼侧面带两个小牌楼的老照片 
 
 
[分享]1895年鼓楼侧面带两个小牌楼的老照片 
 
 
[分享]1895年鼓楼侧面带两个小牌楼的老照片 
 
 
[分享]1895年鼓楼侧面带两个小牌楼的老照片 
 
 
' Q6 t( l6 y) S' l( z0 k0 b[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6 9:20:0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