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5215|回复: 6

看立体老照片的简单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6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体老照片都说要用专用看片器才能欣赏,今天偶然发现,其实会看三维立体画的,都能欣赏,对一下眼就行了。

! `. K' e/ ?$ e. f! k! {

 

1 U) f) x5 g2 n9 {+ M! \

看立体老照片的简单方法

看立体老照片的简单方法

5 L5 r* ]) E9 B8 ~. @; t9 {


看立体老照片的简单方法

看立体老照片的简单方法

发表于 2011-4-26 1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拿着看片器看挺好玩的,美国大都会图书馆还自制了一个简易的看片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1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kuma在2011-4-26 12:35:00的发言:
0 t/ S, D/ C+ Y; {# C

眼对了,效果不佳

{9 C: \/ S# t- L; ]7 O' n$ B

跟三维立体画一个感觉

发表于 2011-4-26 1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眼对了,效果不佳

发表于 2011-4-26 1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立体和三维

    观看画面的“立体”是指视觉心理的主观的感受,而“三维”是指空间三维视角的视频信息的客观反应。

5 ^& @3 O3 p! r7 D3 D# u

    立体视觉的简单原理,就是由于用双眼在看同一个物体时,由于观看角度的细微差异,在双眼分别成的像产生了“视差”,这两幅具有“视差”的图像同时送到大脑进行处理,则产生了“立体”的视觉感觉。所以产生立体视觉的基础,不是光学而是视觉心理学。单眼看物体就不会产生立体感。而只要两个具有差异的图片分别送到两个眼睛中时,都会“欺骗”大脑产生立体感觉,只不过看得时间长了会头晕,因为那毕竟不真实。

, Z# v# ?3 l7 F6 E) u- C

    那么产生两眼视差的方法有几类,所以立体视觉技术也有多种,但是基本都会有垂直和水平差异区别,原因不难理解。而有一种方法最为奇妙,不会产生水平垂直方向差异:两眼的画面是通过双螺旋线进行分割后分别送到两眼中,记得是上个世纪末一个澳大利亚教授发明的。但是当时的模拟技术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眼睛的视觉特点,所以长时间看起来会觉得眼酸头胀。但是现在数字技术如此先进,可以从各个参数进行任意调节,甚至将一幅平面画面人为分割成具有双眼视差的画面,做成“伪立体”效果,而且调整的双眼看起来比较舒服,粗糙的伪立体技术远近景物视差相同,高级的可以做到远近景物视差与真实接近。

, ?: i: ?1 J; |, I) q- Q( Y, H

   而现在市场上的3D、4D概念其实多是商业用语。真正的三维立体视频图像,是需要有六台带有双眼视差的摄像机,分别从上下左右前后留个方位同时拍摄人后合成再播放,耗费大量资源看不到普及前景,收看者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观看画面的角度。2000年时网络上就有过国内外的小段三维视频节目,有博物馆参观和足球比赛场,确实好看,但是直至今天也没有见到商业化产品。

3 G, M! O* ^ W% x7 q, k- 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26 18:38:4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0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介绍,非常好的知识点。

发表于 2011-4-29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兴趣就再补充点:

   今天科学技术研究发现,眼球接收处理图像的方式绝不是原来想象的像照相机或CCD那样简单了。

1 w% j7 W3 U) G' o: ^

   视神经是大脑的延伸(所以动物无一例外的眼脑距离这样近),视神经在接收图像信号时后,是在经过预处理成12种模式(比如移动、旋转、边缘。。。)后才送往大脑的。因为要“处理”,所以就有被“欺骗”的“可乘之机”,就有我们25帧移动的的电影技术。许多视觉奇妙现象由此产生,我们终于知道了“眼见”并不“为实”了:我们眼前所看到“图像”感受,本身就包括了许多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于环境所赋予经验的积累。

5 y# ~- S) |0 K+ N+ L

    因为视觉这样奇妙这样与大脑紧密关联,以至于现今研究大脑思维的科学家,往往都选择从视觉研究切入——因为可以得到大脑活动确定的反馈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5 10:18 , Processed in 0.148484 second(s), 19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