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历史上的一次大地震(康熙十八年京师大地震)
% ~* i* R1 u- Q/ s, v* I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中午,京师地区发生了一场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高达8级,震中在平谷、三河(今河北三河)一带,地震波及范围除京城外,还包括周围的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六省,共计两百余州县。地震给京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 C* b( s5 W2 J2 P3 h4 Z/ c据释大汕《离六堂集》记载:“……己未七月二十八日,塞北天摇地震从来无。据闻燕客说,眼见井泉枯,凭空崩倒玉瑱朱璧之银安殿,几处倾翻琉璃玓瓅之金浮图。才说通州忽然陷,又说漏干九曲运粮河。起止不定水与陆,经过何处不啼哭!最是宛平县惨伤,皇天后土竟反复。一响摧塌五城门,城中裂碎万间屋。前街后巷断炊烟,帝子官民露地宿。露地宿,不足齿。万七千人屋下死,骨肉泥糊知是谁?收葬不尽暴无已。亲不顾,友不留,晨夕秋秋冤鬼愁……” ( s( M3 |3 i: ?* O/ d& z0 g9 ?4 h
清顾景星《白茅堂集》记载:“七月二十八日庚申时加辛巳京师地大震,声从西北来,内外城官宦军民死不记其数,大臣重伤。通州三河尤甚,总河王光裕压死。是日黄沙冲空,德胜门内涌黄流,天坛旁裂出黑水,古北口山裂,大震之后,昼夜长动,先是正月至三月京师数黄雾雨土,夏各省告旱,上下诏罪已令,内外大臣各疏自陈…… 4 e: ^$ U% P( q# v- V W
地震通常伴随着频繁的余震。这次北京大地震“自被灾以来九阅月矣,或一月数震,或间日一震,或微有摇杌,或势摧崩,迄今尚未镇静”。而且余震的强度与危害有时并不逊于初震。据史料记载,七月二十八日初震后,二十九日、三十日复大震,通州、良乡等城俱陷,裂地成渠,流出黄黑水及黑气蔽天。八月初一、十三日、二十五日又大震动;九月初八、十二、十三复大震如初。有人记载余震持续了一个月之久,还有记载说余震持续了三个月之久。 % M1 j% Q0 ]9 p* {
地震使整个震区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震中伴随的地裂地陷现象与灾后引发及此后接连发生的火灾、雨灾等交相缠织;加之临近深秋和严冬,挨饿受冻及感染疫情者不计其数,贫困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添霜。
& I2 R# F+ x4 P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 & t4 M. t4 U( \! d1 Z
1、死亡人数 1 j1 F9 g. {: C( b4 _
关于这次死亡的人数,前面所引释大汕《离六堂集》中记载是整个地震死亡人数是“万七千人”,而北京城内死亡四百八十五人。除了为数众多的老百姓在这次地震中死去外,还有很多的官员也死在了这次地震中,包括内阁学士王敷政、大学士勒得宏、掌春坊右庶子翰林侍读庄炯生、原任总理河道工部尚书王光裕。
3 d' }( K/ U* ~8 l4 B" B清人董含在《三岗识略·京师地震》中记录:“官民震伤不可胜计,至有全家覆没者。……内外官民,日则暴处,夜则露宿,不敢入室,昼夜不分,犹如混沌。朝士压死者有学士王敷治(江西安福人)、员外王开运、总河(总理河道工部尚书)王光裕、通冀道郝炳等。积尸如山,莫可辨认……有李总兵者携眷八十七口进都,宿馆驿,俱陷没,只存三口。……三海关、三河地方平沉为河。环绕帝都连震一月,举朝震惊……” 9 S+ B3 l/ L# L( ]
另据清叶梦珠撰《阅世编》记载,王光裕一家四十三口死于这次地震。 ' C2 X" C+ g s" t" Y* ?
据王士祯《池北偶谈》记载,前河东道参政李元阳死于这次地震。“己未七月廿八日京师地震,前河东道参政李元阳居采峪(北京左安门外)死焉,其二仆皆死。逾二日,一仆复活,云初地震时不知已死。”
. M& P/ G. x9 g* V! ?2 }尤侗在《悔庵年谱》记载,地震发生三个月才和家人联系上,家人以为他在地震中丧生。尤侗后来一笑,并留诗一首《得家信人有传予地震死者戏为作此》:“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此虽恒言未可信,设或有焉人谁知?况乎地震惊千里,破巢岂有完卵遗。沧桑忽变岸为谷,玉石不分角与皮。栋折榱崩大厦坏,侨将压焉安能支。可怜老夫穷且瘦,鸡肋不堪充肉糜。夷甫排牆豈足惜,曼卿碎瓦徒爲嗤……“
0 U" p+ e8 ]7 Y. |8 k2 q尤侗(1618—1704),清文学家、戏曲家。字同人、展成,号悔庵、艮斋、西堂老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顺治拔贡。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三年,告归。其诗多写生活琐事,少数作品对当时社会状况有所反映,著有《西堂集》。
& m: y, z/ a h3 S4 ^/ k2 {" c0 |4 g2、地震对京城宫殿、庙宇等建筑物的破坏。 ' _" P7 w) @1 W( l
据《广阳杂记》记载:“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巳时地震,京城倒房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三间,坏房一万八千二十八间。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 1 Y- H: A9 M& _2 A
杜赫德《中国地理历史政治及地文全志》记载,1679年9月2日,在北京发生了可怕的地震。当时许多宫殿、寺院、塔和城墙倾倒,埋葬在废墟里的优有四百多人,邻县通州有三万多人压死。这次地震延续了三月之久,皇帝、太子和贵族们离开皇宫,住在帐幕内,这时皇帝开恩帐恤人民。 7 m2 K( `# m2 p, }; ?8 [
京城的各宫殿、城楼、衙署、庙宇、会馆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 h+ G: J4 y1 d- A" W7 [# T宫殿有养心殿、永寿宫、乾清宫、慈宁宫、武英殿、保和殿等。 2 F9 |6 d% z4 R, d& X* K1 M
衙署有翰林院、织染局、,通州三河等地的州县衙署等。 $ i" _, @8 c# {4 |5 x9 r
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顺义县治在城内正,北明洪武初建……旧治大堂康熙十八年地震倾圮…… 4 X s! W7 Z& ~( b
武清县治在城内正北,旧元卫帅府镇抚衙,明隆庆六年知县李贲修仓库,戒石亭久圮,设征收柜房,增吏书公廨。康熙十八年地震倾圮……
5 }: K' \6 X2 W" B) l$ ]从八月份开始,各衙门开始陆陆续续上报请求拨款重修被破坏的建筑物。
! H0 _; |& x8 r8 e3 x# o" J3 P寺院、庙宇、塔阁有长椿寺、文昌阁、精忠庙、善果寺、广济寺、北海的白塔等。
- f. E' C9 O' z2 u5 h据《重修长椿寺碑记》记载,“长椿寺,在宣武门之右,故明万历二十年为水灾大师敕建,赐金冠紫衣,住寺焚修者也,规模弘敞,为京师首刹,去今未百年,而檀席荒凉,僧徒零落,康熙己未(十八年)秋七月地震,京城内外寺观、附图相轮之属,莫不倾圮,而兹寺为尤甚。” $ }: z: Q1 J( f X. e; _6 y: O4 `
北海的白塔在这次地震中也未能幸免。据高士奇所撰《金鼇退食筆記》:“本朝順治八年毁山之亭殿,立塔建寺,樹碑山趾,康熙已未地震,白塔頽壊,次年重建。” 2 L, T- C' H5 v) a) H7 g1 F
会馆类如京师芜湖会馆、南陵会馆、云龙会馆、襄陵会馆、中州会馆、长沙会馆、华州会馆等。
& s$ z }& V+ ^3 |! G+ C据汤斌《重修中州会馆记》记载,“中州会馆在宣武门之左,旧为梁司徒公别墅,所谓银湾曲也。顺治十四年同乡官都下者捐赀购得,改建会馆,宗伯薛公为记其事。岁久渐颓,屡议修治,以艰于费弗果,越康熙十八年秋地震倾圮殆尽。
# C; F0 ^" ~9 p据王岱《重修长沙会馆记》记载:“……至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忽有地震之災,前後又圮,凡案器物俱碎……” 4 L, A, T3 z: z
当时的救灾举措: 7 A, ^; @- y6 Y! `" ~" [2 x) N* b
面对这场地震灾难,清政府采取了传统的救灾与赈济模式,开展了一系列赈灾活动,如发放粮食和银两、蠲除和减免钱赋等等。当然为了安抚人心,皇帝还下了一道罪己诏。
. R) X% x, Z Q第一,最高统治者康熙皇帝颁布“罪己诏”,并令各部官员自查。 2 ?# W6 ]& x* _* I- `- M5 Z
“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
$ [( ? g6 `) e/ m5 q# Z( |《康熙御制文集》记载:“……今朕躬力图修省,务期挽回天意,尔各官亦各宜洗涤肺肠,分忠自失,痛改前非,存心爱民为国……”
D& C4 y$ M! A# ~+ U$ P0 S两天后,康熙皇帝再一次将“满汉学士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各官”召集到左翼门,着人口传谕旨,宣布了他所思虑的施政上的六方面弊端:一是各级官吏“苛派百姓”,民间易尽之脂膏,尽归贪吏私囊,使“民生困苦已极”;二是“大臣朋比徇私者甚多”;三是用兵之时,任意烧杀抢掠;四是地方官“于民生疾苦,不使上闻”,遇到水旱灾荒,对赈济诸事,“苟且侵渔,捏报虚数,以致百姓不沾实惠”;五是刑狱不公,积案不办;六是王公大臣之家人奴仆,“侵占小民生理”,“干预词讼,肆行非法”。康熙要求大臣们对如何严禁这六种弊政提出具体办法。他特别强调,革除弊政,关键在于高官的率先垂范,因为“大臣廉,则总督、巡抚有所畏惮,不敢枉法以行私;总督、巡抚清正,则属下官吏操守自洁,虽有一二不肖有司,亦必改心易虑,不致大为民害。 7 M! [7 v0 H7 K8 a1 v2 u `) {0 K
大臣们根据康熙皇帝的旨意,在十天之内拟出了革除上述六种弊政的办法,包括对责任者从“革职拿问”、“永不叙用”到按律“正法”的严厉处罚措施,康熙批准了这个处分办法。
4 ` @6 h+ r" N8 ?' ^康熙皇帝这样做,主要是基于“敬天知命”和遵从自然规律的基础考虑的。这里的“天”,即所谓的自然,即是指那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衡定一切的宇宙特性。“天象示警”并非仅仅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作出的警告。
# [# Q7 o" t; y1 u4 t8 s$ I8 o7 [8 q% Q此外,康熙皇帝还遣官告祭天坛,并多次率领诸王、文武官员到天坛亲行祈祷。 ' Z4 n. m- I1 z9 c8 I' A# Z* [
《清通典》记载:“康熙十八年九月乙巳圣祖仁皇帝谕礼部曰:前以地震示警,朕恐惧修省,夙夜靡宁,已经遣官虔告郊坛,乃精诚未达,迄今时复震动未已。朕心益用悚惕,兹当虔诚斋戒,躬诣天坛亲行祈祷,尔部择期具仪来奏。越五日庚戌亲诣天坛行祈祷礼……”
$ d4 K/ H: z, t5 ^: Q3 _, l4 V第二、康熙皇帝“发内帑银十万两”,赈恤灾民。
0 d; Q/ H3 O( r据《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康熙十八年以京师地震倾倒房屋奉旨发内帑银十万两振恤兵民。”地震发生第二天,户部和工部谕议作出如下决定并上奏皇帝:由于地震房屋倾倒而无力修葺者,旗人每间给银四两,民间房屋则每间给银二两。地震中有死亡人口的家庭,不能棺殓者,每人给银二两。”随后,康熙皇帝下旨认为“所议尚少,着发内帑银十万两,酌量发给”。 5 j2 ]& N- B! b1 z; f
第三、号召“官绅富民”捐资助赈。 " Y$ ?/ F- Q0 i+ w. L; q' o$ \
康熙皇帝曾谕旨大学士明珠,令八旗各佐领下官员殷实者,“共相存恤,出资修助,俾贫困之家,早获宁居”。对于五城地方倾颓,贫苦小民不能补葺者,着令“两邻十家户,有互相存恤议,可协助修理”,如若官绅富民,愿捐资为民修理房屋者,则由官府酌量奖励。《康熙御制文集》 8 U5 V% F. K$ j
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皇帝谕内阁戸部:官员兵丁房屋墙垣顷因地震塌毁甚多,一时不能修葺,四品官员以下见食半俸,此一次仍行全给。其护军、拨什库、披甲当差人役钱粮,着即支与两月,令其修理。”
/ p c% Y" i7 w( Y/ q3 G) T第四、对于受灾地区的百姓,减免赋税,以利赈灾,并且发放粮食,解决灾后饥荒问题。 * V& a( Z) h$ L( ^, b- [
据《清文献通考》记载:“康熙十八年直隶地震,免通州、三河、平谷今年田租,香河、武清、永清、寳坻免十之三,蓟州、固安十之二……” : q( ?7 q; v& o, ]" N8 T8 p
中国封建社会中,农业是中国的重要财政来源,摊在老百姓头上的各种赋税还真不少。因此蠲免和减免钱粮往往是救灾最主要的举措。 " o! }6 L- h2 V-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