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97|回复: 1

[公告]《揭秘光绪陵》:考古,一种拨开历史谜团最有力的手段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4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古,一种拨开历史谜团最有力的手段
$ h0 c8 V/ p2 w$ n* j* h2 z, }  最近几年,由于越来越多的清宫影视剧的播放,加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清十二帝疑案”的热播,对清代历史发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方面的各种普及性历史读物也多了起来。其中,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是毫无根据的传说,哪些还在历史学界争论,电视观众和读者是难以分辨清楚的,因为他们不具备历史专业人士的识别能力,更没有掌握大量的历史文献。因此,越来越多不正确的历史知识灌入到了这些人的头脑中,产生了不少扭曲历史真相、误导人们思维的错误。无论作为历史学家还是历史爱好者,都应该有责任心,应该客观地站在科学理性的角度和立场上,把历史真相和正确的历史知识传播给渴望了解历史的人们。我们应该对世人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后代子孙负责,同时也应该对自己负责。
+ F, M: M; M2 p* |  2008年是清朝入关后第九帝——光绪帝去世第一百年。关于光绪帝的死因,众说纷纭,争议很大。无论是官方的记载,还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光绪帝“脉案”的记述,都表明光绪帝是因病正常死亡的。然而很多私人的著述中则称光绪帝是被害而死的。究竟哪种说法正确?有没有一种科学的考证呢?答案是有的。如果说光绪帝是被害死的,那无非是人为地迫使其死亡——一些私人的回忆和记述都称光绪帝是被毒死的。被毒药害死,就会在人尸体内残留下毒药的成分,化验尸骨是现在人们检验是否中毒的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手段,对古人尸体的化验也不例外。   @* A4 z+ e+ ^8 x8 b
  1980年,清西陵开启了光绪皇帝的崇陵地宫,并清理了光绪帝的棺椁。但是,很正常的科学考证光绪帝死因的化验过程在这里却被隐瞒了。虽然陈宝蓉先生在《清西陵纵横》中说光绪帝死因符合历史的记载,但民间却传出了不同的说法:光绪帝是砒霜中毒死亡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w$ l# |8 `4 o! Q% X) l- }4 }  2008年11月2日,光绪帝死亡的历史疑案有了重大突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公布了秘密研究化验光绪尸骨的检验报告——砒霜中毒。 1 O9 Q' z+ o! [
  光绪帝是清朝皇帝中比较能够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有所作为。这主要表现于他在亲政的十年间发生的两件震惊世界的事件中的非凡表现,一是中日甲午战争,一是戊戌变法,这是两件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事情,是光绪帝一生价值的最大体现和命运的关键转折点。光绪帝虽然具有救亡图强的进取精神,在这两件事中做出了不顾丧权丢命的危险努力,但由于对慈禧太后的独断专横一向逆来顺受的软弱性格及为人利用而做出的错误判断,他最终无法扭转挽救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危亡,自己也落了个长年软禁的结局,最后含恨逝于瀛台。不管怎么说,光绪帝在历史上还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
* d+ M+ g; Z2 E+ I3 P0 F& u& ^  光绪帝的崇陵在营建过程中也有很多令人费解或者鲜为人知的内幕,在开启其地宫的过程中,人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在那已经过去的时间里发生的真相是如何呢?笔者参考大量相关资料并就这段历史和整个历史事件作了一些初步的调查,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向读者一一介绍。 5 _1 ~$ |: B$ I3 g2 d  x
  通过考古发掘的方式来研究、考证光绪帝的历史问题,这是笔者写作此篇的真实目的。因为考古是一种富有开创性和科学还原性的工作,它的社会和文化价值,不仅仅是对古代文明遗产的发现,也是对古代历史记录的一种严肃考证和科学利用,它最实用的价值就是超越了历史学术层面对历史疑案、悬案长久的争论,还历史一个公平公正的真实面貌,为热爱生活的人们最终掌握自身历史价值、意义和发展方向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客观保证。 # j6 |( F- Q& `, M6 Z  A
  徐鑫
- Y' M) T# N. A8 R* X* o' ]6 I  2009年12月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1-5 1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23 18:17 , Processed in 1.128471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