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06月12日 15时59分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讯看过电影《有话好好说》的观众都记得,影片开头琴书泰斗关学增老先生亲自演唱的一段北京琴书令人回味无穷。但是因为后继乏人,这门独特的民族曲艺形式却到了濒危的境地。昨天是全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85岁高龄的关学增老先生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宣南文化博物馆,指导北京琴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琴书形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流行于北京、天津及位于京津之间的河北省三角地区。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十四岁的关学增拜常德山为师学唱单琴大鼓,后又拜石金荣为师学唱铁片大鼓,他的演唱风格为“唱似说、说似唱,说与唱水乳交融”,在大鼓的基础上,通过对唱腔、板式、表演上的创新,充分利用手中的鼓楗子做小道具,吸收了戏曲等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法,摹拟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充分发挥了一人多角的特色。上世纪四十年代,关学增在北京改用北京语言演唱,形式是一人站唱,以手执鼓楗击扁鼓,伴奏为扬琴与四胡等乐器,并于1951年将这种艺术形式定名为“北京琴书”。多年来关老一直没有衣钵传人,使北京琴书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境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