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89|回复: 1

[转帖]“目击”与记录片艺术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6-20 0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击”与记录片艺术
[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 | 文章作者:周安华 | 发布时间:2006-06-18|浏览: 5人次 ]

   “目击”与记录片艺术      
  
 周安华
 
      在五光十色的当代电视荧屏上,除了那些气贯长虹的大型文献记录片外,多数记录片扮演的都是质朴、低调的角色,一如诚实谦和的“乡村少年”,不惟很少露面,而且即使露面,通常也多在晚上11点半以后,并且没有“预告”,不播“片花”。其不动声色的记录和叙事,其绝无奢华的人物、场景,即使最沉着、最平和的受众也每每会感到它的“枯燥”、“滞缓”,但它更接近粗砺的生命本身、更符合现代人参照、窥视的心理要求,因而,它也能在更大程度上安抚我们这颗浮躁、焦虑有时甚至无所皈依的心。如果我们把问题放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看,“地球村”的概念导致了当代的视界无国界,因此一个民族“原生态的”故事——那些被记录的故事,所满足的已不仅是本国受众,而且是全球受众的心理渴求,因而在文化的层面上,记录片无疑已是民族性格的“显示屏”、民族生存状态的“窗口”。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记录片最有可能获得世界声誉,也最容易打动当下的受众。作为一种以直喻为特征的艺术类型,它摒弃了虚饰、想象和主观渲染,真实地记录社会、记录状态、记录情感,以质朴无华穿透心灵的屏障而唤起人们广泛的共鸣。
    然而,在很多时候,包括一些记录片的创作者在内,相当多的人对记录片的特性和品格、记录片艺术魅力的焦点,都不甚了解,相当多的所谓“记录片”仍停留在“专题片”、“纪实片”、“文献片”、“风光片”的层次,而无法依据记录片的本性,立足于自然的生活流程,逼近受众对生命的深层体悟。一些批评家在评价或讨论记录片问题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将记录片与“政论片”、“纪实片”混为一谈,大谈“创意”、“表现”。于是,“记录片”被抽象成空洞的画面“记录”,其最为生动的构成为主观性的思想和艺术理念所取代。
    显而易见,记录片创作应当重视记录片的本性。
    记录片最重要的本性是记录,而这种记录是通过“目击性”来保证、体现的。众所周知,“记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录方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已经将记录片和电视剧在特性上明确区分开来,而在诸多强调“记录”的电视表现样式

3 ~! \- M. E" D+ B% Z
[此贴子已经被砖缝里的虫子于2006-6-22 18:39:55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6-20 0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说的好.

当今中国的荧屏上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实在太少了,多数都是"政治"或者是"音画两张皮".

即便是有一部半部侥幸得播,也被"老爷"们砍得干巴巴的,嗐........咋说呢.

[em05][em05][em05][em05][em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24 03:04 , Processed in 1.129096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