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rishon

一幅据传来自于英国皇家工程兵团的清漪园画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31 1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像是西洋画法,只是建筑物的构图模仿了西方,估计是作假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4: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晚清时期颐和园的这类画作很多,但不少是出自民间.仅通过万寿山的佛香阁就可分辨出是颐和园和清漪园.

# C0 m4 ?& l$ X# F. A, R

 

# N2 G* m; d/ [4 Y! v& O9 t9 G

此幅画作我之所以怀疑是因为相比较现存的一些样式雷画作或乾隆时期的宫廷纪实画,此画不太像是宫廷之手.

* @ s0 w9 F d: Y$ ^ n

 

1 h$ | w1 t. T6 t" @, g/ x2 W; w

而且画面稍显模糊,不清楚是本来如此还是有受到破坏.图片尺寸就是这么大,再没有更大的图片了.

7 ?" |; H! E, s* e! {

 

% t. ~/ |3 B5 [, e. s6 r

但过去看的都是颐和园,难得一幅不是描绘颐和园而是清漪园的画作,假使出自民间,也很难得.

W# k7 m, _3 S7 @* p7 V

 

2 ?, z; X1 H( S, c! j2 j

拍卖公司是英国的一家正规拍卖公司,同场次还有玉器、书画、杂项等多件工艺品,其中不少应是乾隆年间的珍品.

发表于 2010-8-31 1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rishon)看见昆仑石

以前,有网友询问每一个昆仑石的底座两侧,都有孔,是干什么用处的。我听过园林界一位老师说那是种树的地方,也是半信半疑的。这一幅画里边画了东堤的两座昆仑石,底座确实有两棵树。
发表于 2010-8-31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提供的好图

1 k+ @3 \# x$ J& R+ S

能提供下图片网址吗?

" _$ s9 h+ g* o# [% a: x2 O+ O

这幅图比较模糊。。。

. |4 a- i$ F( I1 ~0 B% ^* d

 

发表于 2010-9-2 0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成在2010-9-1 17:07:00的发言:
: V5 H2 Q! d. O& n3 {6 g)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a.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Q' {* P6 V) ?, I: A
 
' r* G; `1 a' m# S2 s3 c7 L

 

7 V% w! T7 g" H- g

这张是能体现出排云殿前是一个由三个牌坊组成的牌坊院的照片,片中是西牌坊;和您下面列举的南牌坊无关。

发表于 2010-9-1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图高妙神秘。对清漪园各处建筑没有直接观察的画家是不能画出这幅画的。

: C/ ` h% G# z. U$ R

图中有几处新的信息很有价值:如:凤凰墩会波楼的规制、嘉庆涵虚堂的双层形象、廓如亭大柱的绿色等都值得研究。

2 z S" ?3 _9 T5 V. _

此图对于历史信息的描述比较准确,甚至包括昆仑碑两边植树。

1 x, ]; I8 @2 Z3 \$ L2 k

关键的问题是佛香阁的状态。从对玉泉山等塔的描绘来看,画家对塔的比例掌握是准确的,对楼的比例掌握似乎也没有问题,没有理由认为画家会混淆楼和塔的形象,如何解释画中佛香阁似塔非楼的状态?图中观察,佛香阁高台四角另有建筑,与今天状态也不相同,不能排除1860年前的佛香阁与今天所见不同:不仅瘦、矮,而且是四层四檐(顶部单檐)。

# ]4 G% I- m* Y6 H9 A$ y1 W

此图应该描绘的是嘉庆改建望蟾阁后至1860年前的某一时刻。

: H5 ], `/ V4 V! i( [6 R5 @

至于此图没有任何题款的原因可能是泰西人等不懂如何赏国画,将题款裁掉后把画镶入画框中所致。

5 _, d. z6 L+ j; Z

 

发表于 2010-9-1 2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昆仑碑两洞就是种树的,我以前发过的圆明园昆仑碑老照片都带着树干呢。
发表于 2010-9-2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逍遥游天下在2010-9-1 21:13:00的发言:

0 k+ ~8 N K& Y% q
以前,有网友询问每一个昆仑石的底座两侧,都有孔,是干什么用处的。我听过园林界一位老师说那是种树的地方,也是半信半疑的。这一幅画里边画了东堤的两座昆仑石,底座确实有两棵树。 --以上引用食烟火斋陆原老师二楼帖
我今天到耕织图照了昆仑碑:证实了陆老师的边上二个大方孔。我没有走到东提。
再提一问请教各位专家;大方孔四角小方孔作什么用?
9 M7 @! `, ^2 J& K

   原来斑马发过图片,种柏树的。小方孔陆老师也说过是装饰的铜栏杆。现在铜牛那的昆仑石还保留这柏树根呢:

一幅据传来自于英国皇家工程兵团的清漪园画作

一幅据传来自于英国皇家工程兵团的清漪园画作

发表于 2010-9-2 05: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10-9-2 0:49:00的发言:
, K9 y* h6 q4 k 2 m3 e H/ h' l" J# A9 t( K 8 P. G7 R7 K, e

 

5 j' w" S0 Q+ ~6 t& |

这张是能体现出排云殿前是一个由三个牌坊组成的牌坊院的照片,片中是西牌坊;和您下面列举的南牌坊无关。

8 I8 T e, o! }. o" M; M % _# X2 k# |. c8 Q0 E" s

发帖前也感觉到两座牌楼的方向不同,因初学不敢多言.感谢您的指正!
发表于 2010-9-2 0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类照片不少,贴出对比

; T! A- ` F; Q) e( r, C

 

9 N, B: G1 q+ }

 

# \# O# }3 n. K9 n, `

一幅据传来自于英国皇家工程兵团的清漪园画作

一幅据传来自于英国皇家工程兵团的清漪园画作
我认为这张是标准的中国线法画,而且是宫中作品,风格于其他类似的一致。

; Q, }- m, G, e

 

" `2 B; m& H# F7 H }

 

6 K; C5 M7 a8 ?! ]9 m5 [, C, y

 

2 [0 V. o: X. Q. c

一幅据传来自于英国皇家工程兵团的清漪园画作

一幅据传来自于英国皇家工程兵团的清漪园画作

) v! G# N4 ?! K9 a7 P+ [% Y" ~

 

) Q! P/ T3 X: c% t! q# B u

这张似乎是外国人画的,风格类似铜版画,树木山,尤其是山的阴影的表现,中国人几乎没人会这么画。

2 }% S! L, E" y2 l& Y) T, ]! F4 D) K

 

3 w6 J( O6 b8 _8 D# q/ A d" \. S- }

 

4 u& p3 g5 o2 q# Y4 U' y


 

/ @" V" \8 y; p5 A0 `

一幅据传来自于英国皇家工程兵团的清漪园画作

一幅据传来自于英国皇家工程兵团的清漪园画作

7 t1 o0 I9 k7 Y! d, w/ n, H

 

, k4 Z+ H( \1 X. b4 ?3 p k4 O& g

这张像是民间作品,画的比较乱;年代也新教早。

% u' V* o+ L3 M( O' h+ M

 

( N) F7 f! n9 d! o" z1 E: A+ k6 s

牌坊、十七孔桥,昆仑石、这几幅画上都有

发表于 2010-9-10 1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意为主,非写实。
发表于 2011-3-29 17: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香阁的体量好像明显比现在的小啊
发表于 2011-3-29 1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二世在2010-8-31 16:33:00的发言:
" U. b- j$ N8 @, A. Y% t+ j9 \5 z

 

4 y3 v- w4 N! I# k. T

这个真不贵!

4 w4 k8 B. B3 }( `# m$ q8 L

那你买下来吧,这画肯定是国人画的

发表于 2011-4-23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有确切记载延寿塔确实被拆去全部8层。

发表于 2011-4-23 0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中轴线在2010-9-1 22:41:00的发言:
0 n% d: v& q% E- j

 

" M m5 V: X/ x0 {

关键的问题是佛香阁的状态。从对玉泉山等塔的描绘来看,画家对塔的比例掌握是准确的,对楼的比例掌握似乎也没有问题,没有理由认为画家会混淆楼和塔的形象,如何解释画中佛香阁似塔非楼的状态?图中观察,佛香阁高台四角另有建筑,与今天状态也不相同,不能排除1860年前的佛香阁与今天所见不同:不仅瘦、矮,而且是四层四檐(顶部单檐)。

+ m1 j5 V8 z' v1 y) W" ~4 V

$ f; m' Q5 F+ J- K. O

  4 o) G, F C8 F8 ]. V, a

# Y& Z2 L9 v( D$ v) d; L' q& y1 [

 

7 C ~2 u, f1 j8 a

 

( q& l# j( r3 q7 T$ F

同意您的观点。

8 f1 P" G3 o# ?1 i. c

 

# ?: y2 u6 [& ]

 

6 q$ f, I1 ~# p' k/ u

[转帖]:

) F A. a1 T' _

 

$ p3 g! J; ?$ n% Z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是颐和园标志,佛香阁高21米,建筑在20米高的石砌台基上,以8根大铁梨木为擎天柱,顶为八角攒尖式,阁内二至三层有旋转式楼梯,其下石级为朝天磴。1750年建大报恩延寿寺时,原打算在这里仿杭州六和塔造一座9层的延寿塔。1758年延寿塔修到第8层时奉旨停修,并拆除改建为八面三层四重榴的佛香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现在的佛香阁是1891年按原样重建,1894年竣工,耗银78万余两。

& w: S7 ^ P# ^4 ^

 

4 n* Y2 w0 ]8 X9 }* s* x t; S: p

......

3 k- E! {# \! E6 \# T% A; ]4 l$ G+ M

 

+ V- w5 M, j1 }# d

以上一段是通常见到的说法。

! y: S6 `7 X+ z; n9 u! B

 

- M. f- H/ }$ K) g# l* m: v

 

) v% y. x# K4 W' E6 X# H

 

8 ~9 a* w2 @) [' |2 z

我以为:

y7 ]# f8 ]6 ?7 O* K' V6 q, }

 

- R% h' L; T4 Q' H# d0 z7 L4 f& `

关于“1758年延寿塔修到第8层时奉旨停修,并拆除改建为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未见过具体的工程记录。

& t: x& q5 C+ ]

也许延寿塔只是  拆除(至四层后),改建为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

# F+ g2 D/ P0 J! O: o1 @- Y2 w) }" u

 

0 ]& I2 O3 f. F! }0 r& I4 Y0 h; B! Z

 

! F& G5 D5 e9 P! G0 u6 @ c7 ~

 

' L5 s# V% F: _! p3 A* ~+ [3 y

 

/ x1 ?) g$ j( D( |/ h/ W

清漪园时期的焚毁前的佛香阁未见到老照片。

2 ^* J' N+ R5 v1 e/ ?* y% _/ N

 

4 T+ E8 C/ L3 I5 U9 z r

这一张老照片可见到焚毁后的佛香阁的部分基址:

$ a8 s) A& U5 r9 V

 

0 L) Y7 H# X; o

HRVVp2wG.jpg

4 Y, c! G& w4 X I

 

* X, O! M$ l! @" j; o' L* j

 

- X/ t: K% q2 Y. \/ R* y+ y

 

( j: L: O- ~3 E+ L. i- l0 @4 {

还有一张不知绘于何年的平面图:

! s+ |( k& R9 a) T2 [1 e- [


pXexMWZM.jpg

0 V- v; S; g* `2 o

 

6 t8 I4 k% J; b& }+ O# K+ h% ]; O- C

 

( [9 z! n: a7 \& `

 

0 P4 a& p/ n/ f

也许同一时期的宫庭绘画能提供更好的诠释......

2 _7 j4 H: t4 Q1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23 6:24:10编辑过]
发表于 2011-4-28 0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实物都没有见着,

: g4 n. l( z( @- D1 \0 |

不懂画的人都觉得好,

6 M9 o, g3 Q0 ?+ }4 B$ T

不知是画蠢还是人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5 14:33 , Processed in 0.163188 second(s), 18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