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清斋现名静心斋,在北海的北岸,西临西天禅林喇嘛庙(即西天梵境),建于乾隆21年(1756年),面积47亩,处于一块地形既不规则又高低起伏的地段,但院中布局严谨,处处以小见大,透出灵秀之美。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乾隆皇帝曾对这所园林的设计提出如下要求:“室之有高下,犹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故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静心斋就是一所完全按照乾隆皇帝的构想而建造的、全北海最为精美的园中之园。
静心斋正门坐北朝南,与琼华岛隔水相望,大门上悬“静心斋”匾额,门前曾有一个小火车站,是慈禧太后批准建设的第一条皇家铁路的终点站(起点在中海的紫光阁)。
大门匾额
大门西侧有小门可通西院
举报
进入正门后,首先看到的是一方池,两侧有围廊封闭,池中养有莲花,池北岸为静心斋正殿--镜清斋,面阔五间歇山顶,前出廊,后出抱厦三间。镜清斋南北都有池塘,正所谓“明池构屋如临镜”,故乾隆皇帝赐名镜清斋。慈禧太后出于政治敏感,发现“镜清”与“靖清”有谐音之险,便改名为“静心斋”,算是符合了她在当时末世寻求静心的想法,不过这就破坏了园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构思。过去帝后们去北海"西天"拈香,常在此休息。
方池
镜清斋北面的抱厦
抱厦内景
穿过镜清斋两侧过道,殿后别有洞天,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坐落于水上的敞轩--沁泉廊,面阔三间,歇山顶,廊下四周有坐凳,西端有曲桥和南岸相连,东端连接陆地,桥下有滚水坝,发出哗哗的声音,感觉有瀑布一般,北面为一小池,围以怪石假山,都是金兵攻克北宋东京城后,搬迁来的艮岳石。山石上有松柏,郁郁葱葱,这片山石名曰“松风”,清爽之意自内心而生,所以在沁泉廊纳凉是最好不过了。
太湖石
沁泉廊
曲桥
沁泉廊西边的假山上有一个八角亭--枕峦亭,极具天然之乐趣,是全园最佳观景点。
镜清斋的东面,有抱素书屋,卷棚硬山顶,面阔三间,书屋得名于《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原是乾隆皇帝读书的地方,屋内有乾隆用过的龙床,后来做为皇子读书处。抱素书屋南临池塘,水中有浮萍,北有玉带桥一座。东有韵琴斋,面阔两间,清代时,曾在北海后门进水闸高水位处引水,通过地下埋设的管道,从东边流进静心斋池塘,形成碎玉般的叮咚声,常被误认为是古琴的声音,故名“韵琴”。韵琴斋南侧又有“碧鲜亭”,紧靠南墙,位于院外,南墙上开窗,从韵琴斋里向外望,远处北海的碧水,上映蓝天、白云、飞鸟,水面上游动的龙船,琼华岛的白塔仙山,犹如仙境般的画面,这就是古典园林中的“框景”手法。
抱素书屋
韵琴斋 面阔两间 左为槛窗 上悬匾额 右为门
在韵琴斋的南面,有碧鲜亭,位于院墙之外
玉带桥 位于抱素书屋的背面
抱素书屋东面,有陪茶坞,面阔两间,是帝后品茗和观看茶艺的地方。
陪茶坞东边有游廊,称作“看画廊”,北上连接罨画轩,面阔三间,乾隆皇帝为此轩题名“标青”。
左为罨画轩 右为抱素书屋后面的玉带桥
罨画轩西边出半壁廊,长达35间半,把园林北面的俗景完全遮住,起到烘托主景的作用,长廊由低到高,从下仰望时,产生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的无限延伸之感。
长廊的西端是叠翠楼,鉴于光绪11年(1885年),楼上匾额为慈禧太后所书,是全园制高点,凭栏南眺,北海无限风光尽收眼中,往东则可欣赏景山。从叠翠楼东出山洞,可到达枕峦亭。
叠翠楼西南有27间回廊可通往静心斋西院的画峰室,面阔两间,前出池塘。
院子西南有五间西房,称“西庭”。
光绪二十六年,日军在此斋设司令部,掠走古玩,破坏了古迹。袁世凯执政时(1913)将此园翻修,作为宴请外宾场所。解放后,这里是文史研究馆,逊帝溥仪的著作《我的前半生》,写作于此。 1981年对该园进行了全面修整,1982年5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
全文完
大贝勒真棒,很多问题想向您请教!
qq:15457020
谢您先!
我不用qq 我的文字部分也都是从书上抄的 你要有问题 发在这里大家一起讨论学习吧
有张照片好像用错了!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6 02:22 , Processed in 0.125811 second(s), 18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