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塔名称的由来,据称:古时候无论太阳在什么位置,该塔身后均无影子,此乃该塔一绝,故名为“无影塔”。为何无影,众莫能破。一座千年神秘古塔潜藏几多玄机,引发众多科技、考古、探幽者的浓厚兴趣,人们引经据典、遍索黄卷仍难解塔里塔外千年之迷,古塔潜藏着现代人难以解读的数重玄机。
1 n1 P8 S i- Q5 i" q4 P# q 据说该塔的实际效用是用以镇压地下水眼的防洪设施。《江夏县志》载,该塔下有一浪花井,常沸涌如浪,其脉通江,建塔以镇此。又曰“建塔以安澜焉”。小小一塔,何以镇住汹汹地下涌水,塔下所用的又是什么材料?此又一迷。 6 C: \, P2 [) R
1 I( i! f# Z: Y9 w( W# Z“无影塔”的得名可上述至明朝《寰宇通志》,后来清代《湖北通志》以及近代的《再续汉口丛谈》都沿用了这一称谓,兴福寺塔倒提得少些。 8 s0 T# K. M% [& M8 q
翻看资料,有两说贴近些: $ s3 @$ }) c8 j& j# H
一是说“无影”的时间是有严格限定的——“夏至中午时分”,兴福寺塔无影; % r+ Z- c- D9 c5 `4 H Y
二是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万松亭的说法“因其矮小,日中少影,又名无影塔”。
5 @" Q( p( p5 W I$ w' ^! x
, d, b9 ^( O! Q6 U猜想一:可能是建在一个较大较平、向正南有一定坡度的地方,与该点地面的垂直线正好(或者接近)指向夏至日中午的太阳。且周围建筑物与塔保持一样的风格,就形成了“无影”。无影塔的原址兴福寺在洪山东南簏,存在一片较大较平、向正南有一定坡度的地方是可能的。 4 L% i+ h! @, n4 K
猜想二:因为塔的结构是上小下大,建造时有意让它倾斜一点,就象建那个“怪坡”,再加上地理位置带点坡度,三个因素加在一起,达到“无影”的效果。因为时间长了,塔基长期受力不均,造成后来的倾斜也是可能的。
1 d# u W2 \) Q c# m& Z / W9 T0 k/ J4 }3 f, D' |
5 P; Y6 i: F3 Y# y- T+ J7 `国内还有河南汝南、山西寿阳两座无影塔,都具有无影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