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大-贝-勒NO20在2010-5-1 21:51:00的发言:7 _" r4 C* V' i) I
大宫门、二宫门本身就是俗称,谈不上考证,大清会典等关于王府建筑的规定都没有这些名称
/ d9 W) X) d" P" ]
6 e+ M' R, V* l$ B2 w9 D按照大清会典 王府中轴线上只有一座门 就是正殿前的正门 而像孚王府这样规整的大型王府 都是把后殿改为后寝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二座门 二宫门这个称呼只能是它
! W+ z: d% _% k( j* L' s! ] * }6 y) J9 H1 ~/ J- r1 b$ r
必须树立这样一个概念 正殿前的门 是大清会典规定的王府正门 这是第一门 不能按照恭王府那样把五间大门称为二门 而把前面的三间小门当作正门
- K, c' t, ^) @7 K0 [0 l4 o# u 8 i" S1 r/ k8 N5 G2 y
礼亲王府建造很早 是从明代旧宅基础上改建的 它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后殿 并有东西配殿 5 J# F8 ^) [4 `+ @
3 D- x1 c" Y/ Z而果亲王府的布局和孚王府是一类 都是康雍时代的产物 它只是在正门前的院子不同于孚王府 这是因为它西边的胡同向南拐了个弯 西边的慎郡王府连东西阿斯门都没有 它的西阿斯门西边被西路建筑阻挡 东阿斯门东边被花园挡住一半 所以不得不向南多扩展出一个大院 这是一种权宜做法
: V! t! ]- ~5 c+ V3 D8 d: K( a' y倘或因会典等规定中没有某建筑名称,便谈不上考证,那所谓的后寝门,一样是在大清会典中根本就查不到的,把二宫门当做后寝门,岂不谬哉?
6 l& Y+ i. ~* C ( h9 s! V! ^& ?( [0 _
我以为,虽是俗称,但将王府的正门称作宫门有清宗室后人的著述可资引证,这本身就是考证。而二宫门所指,现存歧义,也正可借助考证来解决。
% [* v, Y+ I4 e$ O, M. `* |! {# n
9 r1 G" D8 s j) U2 q9 h大清会典中对亲王府的规制包括正门,但是,会典中从没有规定正殿前的门就是正门。只是,对于一道门的府邸,可以很清楚的确认正殿前的门为王府的正门,但是,对于两道门B类型的府邸,正殿前的门是否为王府的正门,则显然要有一个考辨的过程。
& i4 A/ J: u4 p- U' z% Q4 K3 _# [
0 ]; O2 U/ _- L, i' X! d' b3 v1 g我在前面曾经论及“等级最高的九座亲王府,一座固伦公主府,百分百都带前庭院”,“从现存的老照片以及清代宗室后人的著述中,可以确知,所有王府的正门前都有两尊石狮”,因此,在没有其他更权威的资料之前,这两尊石狮和前庭院(也称狮子院),是确认王府正门的最重要的依据。现从乾隆全图中可以看到康亲王府和果亲王府都带有前庭院,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前庭院北面的门,即为王府的正门;从现存的恭王府老照片来看,石狮子正是位于三开间的府门前,这三开间的府门理所当然是恭王府的正门;因此,这三处府邸中正殿前的门,并不是王府的正门,只是正门以北、正殿以南中间的门。
O1 ^6 Q3 R7 e' v
$ n G" D) ]+ u8 r& e6 qPS:康亲王府和果亲王府,无论是什么原因,建的早也好,权益做法也罢,都不能改变其符合亲王府百分百都带前庭院这一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