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莫的照片里选了一些有关老北京手工业题材的照片,搞一个系列贴。 & O6 ~/ q$ \; g$ ?0 b# K) z4 B
8 Y+ J, \; H, S! I
北京几百年的帝都历史,使得这块土地有大量的文化积淀。从明清开始,北京就是北方重要的书籍出版地。当时出版量发行量都很大。虽然经过岁月磨洗和文革巨变,我们今天依然还容易见到过去时代北京出版的书籍。 ' I/ ~1 T. ~) T! F; g# I5 y3 R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老北京的书籍修复装帧行业也十分发达。
" D$ z4 g/ \& E |# w3 Y' A1 N* j * K( g7 R) J9 n- \6 x3 j/ b# X
刻印佛经的刻经处。架子上都是排列整齐编号的经版。
6 D7 y# y) H1 v/ H, ^0 o
老北京的手艺之一书籍修复装帧
" m1 ^! L' R* c( Z$ t3 E古老的雕版印刷,细看能发现这块版雕的是经书的书名签。
老北京的手艺之一书籍修复装帧
( z2 I* ]9 _- [& A( s, N在涂上墨的雕版上覆上纸,按压后就可以印出一页书,别以为这是个简单的事。墨的多少,按压的力道都有筋劲儿。以前我也弄了块雕版,试了好几次,才勉强印出一张看得清的。
老北京的手艺之一书籍修复装帧
- d% c1 C5 c# P# X- F" N
将印刷好的书页书口部分对齐,毛边略找一下。
 G @+ a9 R ^0 p# m9 T/ X
将印刷好的书页按照顺序排好。
, Y6 e0 {9 @; ^9 l
 ) q2 s: a* |) _+ w
 : L9 B8 q: Z0 H# e) h
顺序排好后,将毛边切齐就可以装订了。传统装订方法有很多。照片里是经折装。 % K4 ^' Q* S3 v# t& i1 U+ s* c9 E. _+ N
 & D% B$ ]% B9 H. L
粘好硬皮封面后,贴上书签。
; W% w) W+ F& E9 A$ L% d 刻经处内景,印刷经书的费用是寺庙向信众募集的。 1 G* ?6 u% l0 ^7 X: `1 R$ K

* o- ]: @ m' V" d
* h' w. Z* L6 D6 B: X下面这组照片应是在一个书店拍摄的。从照片的排列编号上判断,小莫是想告诉大家中国的几种书籍的装帧形式。
! L- J- F0 q5 n, L
9 E5 u1 x% `( R! D& H- ~0 K+ f2 ^传统书籍里比较常见的线装书。
; p: x3 M" D* I% b/ T" e |
% m+ j+ L- N3 @5 S: c
卷子装。卷轴书籍在唐代之前比较流行。至今我们也还是把书籍叫卷。比如:雄文五卷。照片上应是一卷抄本佛经。
$ w( y* z; V+ p ) X: i* C, V1 x c( N$ `) z
这是书籍的另一种装帧方式:蝴蝶装。特点是字口朝内。从宋代开始此种装订方式开始流行。照片上应是一部明刻或影明刻本的话本小说评话类书。

; j8 J: G! i( |/ w- S a
8 X/ K9 C6 Z" q( ?5 S; }' n一套书一般都不止一册,为了保护书,每套书都配有一个函套。中国北方和南方对多册书籍的包装是不同的。这是气候环境造成的。因南方潮湿,故而多用木质书夹板。而北方多用函套。对于多个函套凑起来的大部头书,一般还配有防虫的樟木书箱。 1 |3 l$ B3 q* P9 u3 R1 g# J
 : d" U- j7 _/ H
书店书架上的图书,能看到一部《钦定大清会典》装在一个木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