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173|回复: 27

[原创]宣武门外上斜街寻古[含3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3-26 1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w0 R. v i: m

宣武门外上斜街寻古



6 a2 x4 u' J2 [+ }! S

从宣武门往南不远,马路西面有一条宽9米多,蜿蜒长660多米的胡同,它就是上斜街。

+ F# r" J: o' V0 Y. j7 `

上斜街东临宣武门外大街,西面向南接下斜街,向西接三庙街,向北接顺河三巷;街中间北侧与宣武门西河沿街(已经拆除)、顺河二巷相通,南侧与金井胡同相通。这条斜街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它与下斜街统称“西斜街”,清朝时分为上斜街和下斜街两条街道。(图1)

* I* I* R0 Q- b, A' G/ B

[原创]宣武门外上斜街寻古

[原创]宣武门外上斜街寻古

; s/ a7 C8 h- |& o0 u! u3 [1 Z

 

$ m& y1 H9 L4 v( j* d$ ^ {

关于上斜街的形成,有两种说法。

3 K/ I* c2 }5 q# t

其一是“捷径”说。认为,上下斜街在元朝时是自大都(新城)到金中都(旧城)的重要通道。

( {0 }. n# [/ m; G& U

辽金以前的都城中心,无论是燕都蓟城还是金中都,都在今北京城西南的宣武门到广安门一带。金中都焚毁之后,元大都位置向东北方向移动,但金中都仍不失为文化中心。蒙古人最初只是改中都为燕京,并没有建大都城的打算,大部分衙署都设在燕京城内.1276年大都城建成后,旧城也没有放弃。当时称新城为北城,旧城为南城。新旧两城,往来频繁。特别是自1260年忽必烈驻跸大宁宫(今北海琼华岛)以后,南北之间人马来往不断。为抄近道,便走出了一条条的斜街,如大栅栏地区的铁树斜街、大栅栏西街、樱桃斜街、杨梅竹斜街、棕树斜街等等,其中一条路就是出南城北垣东端的崇智门,进大都南垣西端的顺承门。久而久之,在南城的废墟间形成了一条由西南向东北侧斜的捷径,这便是后来的下斜街与上斜街。

' j, P7 \ i& v. D; _

其二是“河道”说。认为,大凡以斜街命名的街道,多是古代京城的河道,或者是河湖两岸的群体建筑。河道湖泊随水域流势形成弯弯曲曲的面貌,于是沿河、湖出现的街道自然就成了斜街。

$ H* g D @. ^+ e

查1941年建设总署刊行《京师城内河道沟渠图说》,他们推测,今上斜街东段、达智桥胡同至储库营胡同都曾经是沟渠河道。《藤阴杂记》说“宣武门外河名银湾”,有人认为今天的上、下斜街就是原来的银湾河故道,已不可证。

& L/ H7 _4 @: l! N( m8 H8 Q

有资料称,上斜街西高东低,西口要比东口高出2米左右。现场查看,整条胡同路面均低于两旁的房屋,道路两边的房屋大多建筑在高1米多的高台上。现在仍然保留许多连接路面和高台的台阶。(图2)。

# m5 O3 C8 R* z/ B- q& q$ @

 

2 A, |9 L' ]$ g9 w: T- I

[原创]宣武门外上斜街寻古

[原创]宣武门外上斜街寻古

8 g% b1 H- `- `$ M: J* {" O7 c

 

& e: a- j' G& ]5 J2 g. M$ F7 d

图2。街道两侧建筑及台阶

/ g H4 Y2 n2 Q; a6 y


 

$ r; o) S' q8 S/ H" G2 F

难怪古人又称上斜街为“壕上”,壕沟之上的意思。

: E9 U s+ c/ ^

流连在静静的胡同里,我常常想,如果胡同里充满了水,摇船在水面上穿梭,望着两岸沿阶而下,在水边槌洗衣服的少女、主妇,真像到了南方的水乡古镇。

4 C; g/ }2 s& y1 Q

所以,我更相信上斜街是由河道沟渠演变而来的说法。

1 O0 B3 B8 a' ]1 H; K! }9 w' W) g

这里自元代以来,从废墟、荒野逐步演为城市,先有大路,后有街坊,到了明代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北京外城的时候,此地的街巷已经然形成,在嘉靖三十九年成书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反映的非常清楚。清朝朱一新在《京师坊巷志稿》中所说“京师坊巷,大抵袭元明之旧”,北京旧城的街巷,自元代奠定基础,到了明代算是基本定局了。上斜街由明朝至今,没有大的改动,基本保留了450多年前的模样。

& u# P A" n; J! B: q1 d

就是这条不起眼的街道,却连接着12处古迹或文物故址。让我们走进胡同,寻找先辈留下的足迹。

7 u9 D- k6 a: ]


 

! i, b8 p' G6 r2 M# E% ?. I

一、关于头庙和三庙

" U' ?2 E5 `. r7 h% q

从上斜街东口进来向西三四十米,北侧就是原来的宣武门西河沿(现已拆除)与上斜街的交叉路口。路口西侧,顺着两条相交成锐角道路,原来有一个呈三角形的关帝庙,山门朝东。该庙建于明,庙名三义庵(据说这里曾经叫三义村,庙以村名,不知道是否准确),也叫三圣禅林。(清)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说:“上斜街  关帝庙有三,其在东者俗称头庙。”所以,一直以来,人们都叫它为头庙(图1)。

6 }) A" h4 b3 u- W6 E

1928年北平寺庙登记资料记载:“三义庙  坐落外四区上斜街十二号,建于明成化年,属私建。本庙面积一亩余,房屋共十八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本住持管理并烧香信仰。庙内法物有泥像九尊,小木佛像十一尊,大铁钟一口,铁磬一口,…另庙前有水井一眼”。

# n7 E3 w4 l" k8 n9 |% D3 D

有了头庙,那么二庙和三庙在哪儿呢?

- {! l" N* u: ?6 z; U$ h. G

《宣武区地名志》说:“上斜街25号有头庙,上斜街111号有二庙,三庙街23号为三庙。现在111号已成为民居。”

0 T% n, U3 R: l1 P! i9 }2 |; N+ O/ p

现在三庙街23号也早已拆除,为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楼址。

! N. a! I/ p) @7 I

此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这三个庙的位置深信不疑。特别是三庙,它所在胡同因它命名为三庙街。三庙街南边还有三庙前街;三庙的北边曾经有三庙后街(也叫三庙后身),西侧原有三庙大院。三庙的位置似乎板上钉钉,不应该有任何问题。

6 u q t" ?# F6 ?6 Q3 @+ F

但是,去年我拍摄庙宇照片时,发现关于三庙的位置,还有另一种说法:三庙在下斜街北京家用电器研究所位置。依据是:

* v7 F* X, z- n5 g; v

在1750年《清乾隆京城全图》中,上斜街东口北侧画有三义庵,三庙街只有轩辕庙和孔雀庵,没有三庙(或关帝庙)。而在下斜街大约现北京家用电器研究所位置上,画有庙宇,并且标注为“三庙”。(见图1),而这个位置,乃是长寿寺故址。

* y: I6 h! I N- x

在1876年吴长元《宸垣识略》中所附《外城西北》地图中,三庙也画在下斜街,而不在现在三庙街的位置。(图3)

8 N6 _9 c. o8 j7 R3 M2 T9 @

 

6 E$ l' o0 D Z% b, |- `

 

8 ]' O/ M9 }$ J( b( Z* Y3 b

[原创]宣武门外上斜街寻古

[原创]宣武门外上斜街寻古

5 o% e) ~& Q- t% I+ v

 

! u3 r$ \" a$ |. Q; w

图3。《宸垣识略》所附“外城西北”地图(局部)

. E S2 z; `3 a8 b. d/ D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4 V4 c( T" H1 W6 b

1885年成书的《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孔雀胡同  旧有孔雀寺,故名。今亦称二庙胡同。其一为关帝庙已颓敝,中祀三皇,门额书古迹轩辕。关帝庙无碑碣可考。”

, E4 b# ]3 U1 f, f

查相关资料,现三庙街在明朝称紫金寺街,直到在清宣统年间才有三庙街的名称。而连接已颓敝关帝庙和孔雀寺的南北向胡同称为二庙胡同,表明这条胡同有两个庙。

" w3 }- L) z! j6 m- B

笔者推测,清朝乾隆时期所指的三庙,即是下斜街长寿寺故址。直到十九世纪初,人们才把孔雀寺西边的关帝庙指认为第三庙。随之也有了临近带“三庙”字样的胡同和大院。

( \$ C. M& H$ K( r; o

现在头庙已不存在。这里是一片黑乎乎的连栋大厦。不过好在这种依街势而建的占地三角锥台形状的庙宇,宣武区大栅栏街道还保存有4处,可供爱好者欣赏。它们是:

" F' K0 o# I+ x; X

樱桃斜街4、6、8号护国观音寺;(图4。)

" J4 v! R4 D) V2 R. a

樱桃斜街19号皈子庙(文昌祠);(图4)

1 _7 j8 H+ o; S2 P


  图4。观音寺、皈子庙

! @7 m! e/ y2 u* ^/ Q& d


 

% h; b2 ]. e3 @+ F' A$ F3 H3 N

铁树斜街147、149号五道庙;

( p5 N# k0 @4 y+ y% g3 \

 

# y6 D* ^# u9 L3 _ O

(图5)

2 v6 e$ b$ X. C) F

 

* w T' X& H* M, j% R

图5。五道庙

* P8 K) v& P- x4 @


 

. a& G. a: i1 t, x: w

北火扇胡同协资庙。(图6)

. f# O: b# k6 b+ L+ x }& ~% x

 

5 S1 p. J4 x$ K5 U6 E# ^& o& I& \6 l

2 z% h D( A2 S! L4 t

  图6。协资庙

/ O* @5 w5 b6 R ^


 

, w9 d9 _3 t) a d0 H1 D

二、河南会馆和中州乡祠。

( e" D5 ]4 G( n- T7 a% q* p

从头庙向西约四五十米,就来到路南的36号。这就是原河南会馆的后门,其正门在现达智桥胡同55号。

& k: j% Y% _2 l* }6 d

河南会馆建于清。清康熙十年,河南睢州人,工部尚书汤斌在上斜街北部正式建成中州乡祠,同时又在中州乡祠路南招提寺地基修建大厅,名曰“洛社”,聚众讲学。清咸丰末年,河南武陟人,户部侍郎毛树棠于洛社东邻购得地基约二亩,修建了一座北至北河沿,南至达智桥,包括中州乡祠及洛社在内的河南会馆。南侧原有明朝天顺年间所建接待寺。后接待寺建嵩云草堂,所以,河南会馆又称嵩云草堂。同治末年毛树堂之子、兵部尚书毛昶煦与河南项城人、刑部尚书袁保恒(袁甲三之子,袁世凯从叔)筹资在嵩云草堂修建了“精忠祠”,专祈岳王,即民族英雄岳飞,掀起河南会馆祭祀先贤的活动。后嵩云草堂改为河南会馆。因原南部有明代所建的接待寺,设立会馆后,寺庙仍留,所以又称接待寺。据传,嵩云草堂还曾是袁世凯的住宅。

7 @. t+ V) ?2 m0 z1 k- e) U

清末河南旅京人士为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在嵩云草堂创建河南公立京豫学堂,民国更名京兆私立河南中学,1928年改名北平市私立嵩山中学,解放后与市立第14中合并,达智桥胡同55号北部(即现在的上斜街36号)拆改为上斜街第二小学,后为204中学,现为宣武区青少年科技馆;南侧(55号)为民居。

* R2 F7 d# h7 X I

河南会馆在北京27家河南籍会馆中,规模最大,至清光绪时,会馆已有大小厅堂斋舍130余间。

; J" x, {# ?) e0 z: o5 P9 r

这里也是 “公车上书”发源地之一。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康有为等人得知清廷欲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当时恰逢科举会试,康有为等四处奔走,发动应考举人上书朝廷,要求拒签卖国条约。4月30日,约1300名举人在河南会馆南侧的松筠庵谏草亭集会,推选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上清帝第二书》,由全体举人签字。因为上书皇帝必须由都察院呈请代奏,5月2日,各省举人由松筠庵集队出发前往都察院,这就是中国历史有名的“公车上书”事件。嵩云草堂当时也是维新派住宿和议事的场所之一。

) ~7 z! D [0 f% g6 a2 d

河南会馆北门北侧,原有建于清朝的河南籍会馆中州乡祠,与路南的河南会馆等七家会馆同属河南省旅平同乡会管理。还有人说,中州乡祠始建于明末万历年间。河南新郑人、明大学士高拱为了解决在京豫人集会团拜之用,在上斜街与北河沿胡同之间购得荒地一方,起建三所平房,定名叫“中州乡祠”。 中州乡祠原在上斜街27号,头庙西边,现已无踪迹。

2 H& @2 _" q( L1 G1 d# e& K$ N


 

) k# k: r8 p' [

三、沈家本故居及归安会馆

' F1 h9 M9 u/ ~8 E0 P0 H

沿55号向西四五十米,路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叫金井胡同。胡同北口西侧有一片由两层楼房和平房混合组成的院落,这里是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的故居。沈家本故居开门在金井胡同1号,现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门口原有一口水井,名叫“金井”,胡同因此而得名。

- [: w3 T+ ]" ]$ ~( C

沈家本1840年生,字子淳,别号寄簃,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同治元年(1862)举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1892年出任天津知府。他办理案件不凭主观臆断,注重实地查勘。如天津府接受郑国锦谋杀刘明一案时,刘明已死去2年,尸体腐烂,难以取证。沈家本特意从京师调来有经验的仵作一起仔细查验,根据死者牙根及头顶骨呈红色,囟门骨突出的症状,得出刘明是受伤致死而非病死的结论。最终查明是医生郑国锦与刘明妻子王氏因奸合谋,趁刘明患病之机以针治为名将其害死。证据确凿,郑国锦与王氏只能认罪伏法。这也为沈家本赢得了声誉。

: J5 ~2 d3 H8 i: w4 p

1898年,正值百日维新,慈禧太后阴谋策动政变,命荣禄调甘军驻防长辛店。甘军调防时路过保定,纵火烧毁保定北关外法国教堂。经沈家本迅速调处,法国教士愿意以保定城中划出一块地方重建教堂作补偿了事。由于清朝统治者对外软弱妥协,又派官员查办,导致法国教士气焰嚣张,趁机提出苛刻条件,除要求赔偿5万两白银和占有清河道旧道署的地产外,还以保定府署东侧房产亦属清河道旧址为由,要求将这块地也划给教堂。就在查办人员即将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时,沈家本以《保定府志》和一方碑文为历史依据据理力争,保全了府署东侧房产。

2 y. ^' g) _0 ~+ C* s: @

1901年11月,沈家本升任刑部右侍郎,回京就职。1910年,兼任资政院副总裁。次年,任法部右侍郎。专治法学,曾收集我国古代法律资料整理和考订。又奉命主持修订法律,建议废止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用修订的《大清现行刑律》取代《大清刑律》,并研究和参照国外刑律,制订《大清新刑律》。还制订了近代中国第一部商法《钦定大清商律》。

9 a. `# e& I9 o; i; y' l7 \7 M

他还著有多部法学著作,后人编辑的《沈寄簃先生遗书》、《枕碧楼丛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文献。

& h0 G+ U* Y$ O3 X3 ^$ D: z" d

沈家本1913年病逝于北京,终年73岁。

; E3 X/ z: m W

走进金井胡同1号,第一进院落东西狭长,北面是一座两层小楼,这就是沈家本于1905年修建的枕碧楼。是其书房兼藏书室。楼中曾藏书5万余卷,在京城颇有名气,沈家本的许多著作也都是在这座楼内完成的。现木楼梯及略带西洋风格的栏杆尚存,原来的走廊已隔成了房间,小楼已没有了以往的风采。

5 U a/ h+ D0 R0 |0 a% Q5 H

二进院落西侧是一个标准的大四合院,东侧靠近金井胡同一段狭长空间种满花藤。院落的最后一排是北罩房,站在上斜街可以看到这排建在高高土台上的房屋北墙。(图7)

8 l+ y7 i% n9 Z' |1 N% i, \

 

$ P* _1 S6 _; D1 A, L

 

) `! G& g% n; V+ O$ c

 

$ Z1 s: T6 x% [3 d

C* k# N# R, g' H" R+ c. J

  图7。金井胡同及沈家本故居北房

' R. m3 m" `- A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 G6 T! e) F# d5 j6 f. a( t. a

有资料记载,归安会馆在金井胡同。有人推测这里也是浙江归安会馆旧址。归安县在北宋时“以吴越王归土”而设置,宋至清并为湖州。民国元年与乌程合并,改名吴兴县。所以,归安会馆又称吴兴会馆。


- w( t4 {7 t+ y/ `: U

四、山右三忠祠

* D8 a% ?1 T1 |5 m) n

从金井胡同向西路北,是上斜街小学。这里原是明朝建的山右三忠祠。

% @+ s2 [( l z. X

太行山之西为山西,之东为山东。为什么又叫“山右”?原来皇帝坐在紫禁城龙椅上,面南君临天下,当然一切都要以老人家为准了。山西变成了“山右”,山东称为“山左”。这不,离上斜街100多米的校场头条17号就是“山左会馆”旧址。现在我们画地图,都是上北下南,当时想不通,为什么有的老地图是上南下北。现在明白了,那是给皇上看的。

+ A- F: c% @4 C9 E5 v! ?' e5 q

《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宣武门外上斜街,北有山右三忠祠,明天启四年春敕建,祀死于辽东王事之沁水张铨,襄陵高邦佐,大同何廷櫆等。乾隆年间重修,有朱筠碑记、祥祠祀。今为山西会馆”。

+ F t) |5 K x! t! ^* k

《畿辅通志》中也有这三忠祠的记载:“宣武門外有三忠祠,明天啟四年建,祀張銓、高邦佐、何廷魁,額曰山右三忠祠”。

/ e" k! s. a4 p$ ^ I* x

查《明史》,有:

4 |. @3 p* x& h5 l+ w2 g

张铨,字宇衡,号见平,山西沁水人。万历三十二(1604)年进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巡视陕西茶马。再起按江西。天启初年,出按辽东,建州女真破沈阳,再围辽阳。铨不肯退,守三日,城破,被执不屈,自经死,谥号忠烈。(他还是明朝史学家,著有《国史记闻》、《胜游草》)。

, @0 [* @. D& @& D5 J0 x$ \

何廷櫆,字汝谦,山西威远卫(今大同左云西)人。万历二十九(1601)年进士。授泾县知县,调宁晋,迁刑部主事,历归德、卫辉、河南知府,西宁副使。坐考功法,复为黎平知府。会辽事棘,迁副使,分巡辽阳。袁应泰纳降,廷魁争,不听。及沈阳破,投井自尽,谥忠愍。

3 h; X( H* i3 T/ c6 g1 K

高邦佐,字以道,山西襄陵(今临汾西南)人。万历二十三(1595)年进士。授寿光知县,历户部主事、员外郎。天启元年,辽阳破,起参政,分守广宁。清兵攻广宁,不忍弃城入关,自经而死,谥忠节。

$ j& t' d5 w+ f$ x+ C+ `; Q' X2 r

《明史》将三公列为“忠义”,并记:“邦佐与张铨、何廷魁皆山西人,诏建祠宣武门外,颜曰三忠。” 可见,该祠堂是奉旨而建,之后在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多次修缮。

" P- I; y1 |& E1 x

除了上述三公,山右三忠祠还有从祀者,有牛天畀、张凌霞、张大径等等。其中张大径曾经夺取过武状元。《日下旧闻考》记载:“山右三忠祠在上斜街,堂三楹,中楹像祀三忠,左右楹木主祀从祀者,左为旧祀明二十人,右为新祀本朝六十四人,凡所新祀,先后以时不以爵。”以牺牲祭祀时间而不以爵位高低来排位,在当时已属不容易了。

* v7 V2 q ?6 z, o; ^' ^

清中期的科举吸引大批晋籍文人进京赴考,三忠祠开始为会馆,后三晋会馆西馆(三晋会馆西馆即下斜街北口路西的“山西会馆”,又称“云山别墅”,现为三晋宾馆楼群)在下斜街兴建,三忠祠逐渐萧条。1909年5月在三忠祠内办山西中学堂,后改为三忠小学,现在是上斜街小学。

, A- W" p- ?. a" l

从清光绪三十二(1906)年《重修会馆碑记》看,山右三忠祠应是下斜街山西三晋会馆的别馆或分馆。它与路南的太原会馆虽然同属于山西籍会馆,确是不相隶属的两个单位。


# ~: M$ o; u7 x* g1 I# ^

五、太原会馆和阎若璩祠

% _7 d D. l* | L5 n

从金井胡同到新开拓的南北大道,是上斜街整条胡同的中段。可以看到,中段胡同的南侧高台之上,齐刷刷地矗立着一排气派的瓦房。从上斜街小学向西行约30多米,正对的南侧这一排北房是原太原会馆故址的北罩房。(图8)太原会馆在储库营胡同开门,门牌15号。

2 [) p6 R/ P* v1 A2 t

 

; o5 P, i$ ?! \& ^

1 E7 }( C( A; p# ~: a/ O6 d

  图8。太原会馆(左)和四川会馆(右)的北房北墙

( H; S& u8 [7 \$ e" x9 x


 

: `, J( E+ M% R# g

太原会馆规模宏大,原有戏台,分东西两院。西院为为乡贤祠和阎若璩寓所。东院为会馆,供旅居北京的山西乡友之用。据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高君宇与其女友石评梅两人都是山西人,因居太原会馆而相识,成就了一幕悲怆的爱情故事。

9 e" L5 i6 i; a/ T9 \% n) ^" i

阎若璩(璩音qú)(1638-1704),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县(今太原市晋源区)西寨村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 f4 i% `, L* r2 d0 h6 i; r. e

早年,随其父祖客居江苏淮安。康熙元年(1662),返太原。十八年,入京应博学鸿儒科试,落第。二十九年,受徐乾学聘,南下江苏洞庭山参与修纂《大清一统志》。晚年仍居淮安,专意著述。四十三年,当时尚为“皇四子贝勒殿下”的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以手书邀请其至京召见,已69岁的阎若璩感到不胜荣幸,不顾年老衰病之躯,日夜兼程,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赶赴京师。不久,阎若璩病情加重,卒于京邸。

) G! |+ [7 k. _8 `5 ?; H

阎若璩为清经济学家,顾炎武、孙乾学等知名学者找他研究学问,故他的遗像同顾炎武一起在宣武区报国寺内供奉。

; V# f# \% q X Z

阎若璩一生治学,多有著述。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尚书古文疏证》一书的问世。《古文尚书》系用古文字书写,西汉时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比当时流传的今文《尚书》多25篇。南朝、隋、唐、宋以来学者传诵的系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和汉代孔安国的《尚书传》。自南宋以来开始怀疑此书是后人伪作,但无定论。阎若璩年二十读《尚书》,默默研究三十多年,作《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异同等多方面考证,并引用《孟子》、《史记》、《说文》等书作为旁证,得出东晋《古文尚书》及《尚书传》是后世伪作的定论,解决了千百年来学术史上的一大疑案。他所运用的本证、旁证、实证、虚证、理证的考据方法,则为考据辨伪学创立了通例。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沉重的打击了宋明理学,影响深远。

6 m9 S5 ^0 H7 C1 M2 G

阎若璩不仅精通经史,对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若指掌。他所著《四书释地》、《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余论》诸书,考辨精实,校正了前人对古地名附会的许多错误,同时涉及到四书中的人名、物类、训诂、典制等,被后人称为历史地理学中的佳作。除此而外,阎若璩还著有《潜丘札记》、《重校困学纪闻》、《朱子尚书古文疑》、《孟子生卒年月考》、《眷西堂古文百篇》等。

. u3 Z- e; [$ {9 C8 C" l( {2 |

传说,阎若璩少年身体虚弱,口吃,记忆力也不好。母亲爱惜他,不愿意他读书读得太苦,他就悄悄默念,不敢出声。这情况到15岁时有了突变。这年阎若璩读书,读完一页就用麦糊粘在案几上,等背熟了,再一把火烧掉,终身不复习读。有天忽然觉得胸前豁然洞开,大声震耳,此后再读书,一过目即成诵。他还在屋柱上题写了一句格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诟问,少有暇日。”

7 A! y" a+ n$ y+ J: M9 B+ C

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规定:考生必须在“原籍”参加考试,所以阎若璩曾经于顺治二年(1663)、康熙二年(1663)、康熙五年(1666)、康熙十一年(1672)、康熙十七年(1678)先后回故乡太原参加乡试。但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他始终没有能够通过考试、取得功名而进入官场。

& b' |& c2 T& R5 {


 

9 f. {4 M) ]& q7 x

六、四川会馆

: K1 ]2 [. t9 P* I, }0 q

太原会馆西邻是四川会馆。四川会馆也在储库营胡同开门,现在门牌17号。

! Z' n( l$ C# H" K

四川会馆建于清代中叶,这里原为“四川义园”的旧地。在京的四川籍会馆有20所,储库营的四川会馆是规模最大者之一。有资料介绍,会馆中路由南向北分布有戏楼、客厅、佛堂。佛堂供奉文昌帝君。魁星楼建在院子东南角,高二层,平面呈六角形。西部为四合院,房屋高大宽敞。会馆大门南侧偏东,旁设八字影壁,布局井井有序。北房梁架用料粗壮,进深很宽。梁枋外檐绘有彩画,气势不凡。

6 K+ g3 ~3 x4 H; q2 z9 P

现在会馆戏楼、魁星楼早已拆除。西部已经拆改为北京市物资管理学院,建起楼房。中东部空地搭建不少临时房屋。但是,从那建在七级台阶上的北房仍然可以领略到会馆当年的风采。会馆屋宇式大门已改为住房,八字影壁也不见踪迹。倒是门口的两个上下马石还静静地卧在原地,默默地守护着当年的辉煌。我去拍照片时,住户说,曾经有人打算把两个上马石偷偷运走,被他们发现才作罢。

; f- e- ~2 X# Q& ?" k

1913年,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务,留法俭学会为袁世凯所嫉恨,北京预备学校被教育部收回,曾移至四川会馆中。

$ g. o5 w" C' F) h# a


 

% J( p7 u8 g; H, C1 p' ]- l

七、番禺会馆及龚自珍故居

1 ]5 B% x( Y6 ~! o

四川会馆西面是广东番禹会馆的故址,开门在上斜街路南50号,原在储库营胡同开有后门。

* `8 h# c6 w# i8 ]' m$ M, G8 k

番禹会馆引人之处,就是这里是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龚自珍曾经住过的地方。

: u: B$ g* w4 b X) q6 v( n

大多数人认识龚自珍都是缘于上学时学到的《已亥杂诗》,诗中作者气概磅礴的呐喊:“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震动了整个晚清时代的思想界。

; c7 v1 I- K. K7 A: v) }/ ?. C) l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又名巩祚。先世随宋南渡,定居浙江仁和(今杭州)。乾隆五十七(1792)年龚自珍出生于杭州东城马坡巷,1841年暴卒于江苏丹阳。在这50年中,龚自珍在北京生活了28年,都可以称得上是“北京人”了。根据后人编辑的年谱和相关文章,我们可以大概理出龚自珍在北京生活的足迹:

7 R" c3 B. |" M3 Y5 U

1798年,7岁时,从杭州来到北京,居住在潘家河沿南头路西。

4 R) R9 i" g! Z q0 z& \

1799年,8岁,住下斜街。

' C4 z% w! p5 S. {& m" R: O7 o# U

1804-1812年,13岁-21岁,住北京横街。据考证,这个横街不是宣武区东西走向的南横街,而是现在北京东城北新桥地区门楼胡同西侧的、南北走向的横街,也在慧照寺的西边。期间也曾经住法源寺南。

7 O1 A v6 X; e+ `

1819年,28岁,进京应试,住丞相胡同。不久回上海。

2 k$ @* f0 u3 `% b/ }

1821年初,30岁,进京就任内阁中书,参加国史馆修订《清一统志》工作,任校对官。

5 @3 {& q! z# | p% }0 }

1826年,35岁,迁到现在的上斜街50号,在这里居住了5年。

" b3 x F& E$ x! Q

1831年,40岁,龚自珍将这所宅院卖出,迁居北京烂面胡同(现在的烂漫胡同)北头路东宅。

. j$ D& r% b/ G/ ?3 I0 @2 K4 t2 G

1839年4月,因性格耿直无法适应官场(还有一说是因与朋友小妾关系不清,此说法被许多资料所否),弃官返回老家杭州。那首著名的已亥杂诗就是途经镇江时所作。1841年,赴江苏丹阳云阳书院讲学时,暴疾逝世于丹阳。

) j$ G# G4 R: B' x7 d

龚自珍祖父、父亲均居京官,其叔父守正官至礼部尚书。可以说,龚自珍出身于一个典型的官僚地主家庭。龚自珍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母曾在灯前帐下教授他古诗文词,奠定了他以后出众的文采。他的改革和推崇思想解放的想法不被统治阶级看好,科举考试中,龚自珍6次应试,5次落第,仅第6次得中95名。

8 j7 ?) k+ L/ ~

龚自珍生活的年代正处在清朝从盛世走向衰败的时期,思想活跃的龚自珍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他与好友魏源、林则徐等人经常聚会在一起畅谈国事,交流思想。龚自珍进而提出了削弱君权、改革八股、严禁鸦片、武力防卫等变法革新的主张。他的这些主张开启了近代中国爱国反帝思想的先河,对于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于戊戌维新思想的发展都有启蒙的作用。正如梁启超所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这一时期。”

2 A4 T# U) J% Z0 Q4 p" y* h

谭嗣同在《论艺绝句》中写道:

) ~3 E. U, ~: S$ R

千年暗室任喧豗(音“回”)  ,汪魏龚王始是才。

9 r; b& Q5 q- ]+ B

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6 H+ `) v* d) i: ]+ q

“龚”指的就是龚自珍。谭嗣同认为,前代文章只有龚自珍等人能够独往独来,不因人热。其余的人则是章摩句效,终身役于古人而已。可见龚自珍在他心中的地位。

5 G% b! a" y" J- m2 q D b* Q# l

从龚自珍的变法革新思想到后来的“公车上书”,再到沈家本的立法改革,无不与宣武门外上斜街这片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不是我们常说的地域文化呢?

( w, J% z8 o1 J4 h% z& X* A3 T

道光十一(1831)年龚自珍将这所宅院卖给了广东巨商潘仕成。潘仕成买下这所宅院后,将这处房产进一步扩张,专门用来接待来京的番禺乡亲。后又将它赠与了广东番禺的同乡会,同乡会将宅院改作了番禺会馆,成了一批又一批番禺应试举子们在京城的落脚点。当时这里有一百多间房子,规模相当可观。宅院的大门、花园、戏台、假山、亭子等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拆毁,现在的院子已是普通的民居,难于找寻到当年的影子了。(图9)

7 ?. I6 @1 f& O8 U. w: H& O

 

5 z: u7 ]7 g1 e! n" X

 

2 f( J% z+ Q. x

 

& O4 j6 N) m: O* m) _$ k7 `6 j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4 b' V) V7 `7 e0 }( j/ o

  图9。上斜街路南50号番禺会馆现大门处

1 Q3 J6 f3 T9 q7 Y) f9 m+ ^


 

, q5 c9 A3 I. }" C6 J. f2 I

现在番禺会馆(龚自珍故居)已公布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 h2 ~! |4 Z% ~8 q+ g


 

M/ S9 t. r4 a5 a7 Q8 o

八、东莞新馆和年羹尧故宅

|) y3 ]8 ^! \( Z# y' C7 g4 R

番禹会馆西边,是一条新开拓的南北大道。大道西边不远,就是上斜街56号,广东东莞会馆的故址。

8 f4 r' G& b* x, L

1917年的《东莞新馆记》碑记载:“东莞新馆,世传为年大将军羹尧之故宅。前临上斜街与番禹新馆接壤,后通金井胡同与四川会馆毗连。闻诸父老年大将军故后,展转归诸蜀人,自某君返蜀后,东洋人赁以居。”

$ k N% m2 x; R/ P! X

这里是以前日东文学堂学校故地。此处房产后被广东同乡购得,改建成会馆。由于烂漫胡同已经有一个1875年建的东莞会馆,所以这里又称为东莞新馆。  

^; ]. Q% B6 @ t6 m7 u# | {! C

提起年羹尧,凡了解一些清朝历史,看过《雍正皇帝》书和电视剧的,对年大将军并不陌生

& O" F; ]1 F# R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原籍安徽怀远,后改隶汉军镶黄旗,生于康熙十八(1679)年。其父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其兄年希尧也曾任工部侍郎。他的妹妹是胤禛的侧福晋,雍正即位后封为贵妃。年羹尧的妻子是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

. r2 H* O1 {: W% l: s

年羹尧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不久授职翰林院检讨。1709年,年羹尧迁内阁学士,不久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这时的年羹尧年仅30岁。

5 O# s0 |: g8 R* `8 a

后来,年羹尧缕建战功。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授年羹尧为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统领军政和民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羹尧进京入觐,康熙御赐弓矢,并升为川陕总督,迅速平定了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

) R2 p: L. E V% R9 k0 ~ Y

雍正即位之后,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平息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

+ r8 f/ Y, \9 g/ u* a6 U! F0 [' T- }

由于雍正对年羹尧的宠信,年羹尧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擅作威福、结党营私、贪敛财富,最终招致雍正的警觉和忌恨。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赐年羹尧狱中自裁。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

/ c' `7 V5 e9 Z3 l5 o1 k9 ]

关于雍正杀年羹尧,史学界向来有争论。有人说是因为年想造反,又有人说年羹尧当年参与了雍正与诸兄弟的皇位之争,雍正是杀人灭口。种种说法,人们到现在还是难辨真假,被列为雍正几大疑案之一。

3 g) i* X L) h* }) w& ^* b) N

是否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里是年羹尧故宅呢?没有。但是,明清以来,这一带空旷土地较多,地价便宜,离宣武门不远。上斜街东段原是沟渠,地势低洼,而到了这里,地势已高,不必再担心水虐,年羹尧在此地起豪宅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0 `, p! b* y; Z! g: ?

实际上,东莞会馆的看点不是年羹尧,而是会馆的大门建筑。(图10)

9 M6 A; p: ^ ^5 n. o8 S/ Y

 

4 y9 f- v2 {; B+ |* `: u

 

' a4 M! i# [1 e" ~' _' o' O

# J( S) R/ W' U1 t0 a1 {% a% U

  图10。上斜街56号东莞会馆大门)

4 W+ j& Z; y& _8 H7 K5 u


 

) @0 f% ]" m2 X+ u/ i

民间老百姓住所的大门,一类是由一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

( j/ i& H" M/ Q& T$ ~8 _

屋宇式大门中,按等级从高到低大体可以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和蛮子门三种。要区别它们很容易,只要看门扉安装的位置。

6 N' d# e% \0 D7 u+ O" ?& V

面对大门,前面屋檐下的一排柱子,叫檐柱;而房屋两侧前后方向上,中间的柱子叫中柱,它在屋脊的正下方,立在中柱和檐柱之间的柱子叫金柱。

! Y5 u& D" q$ [) ~: D6 C x

门扉安装在两个中柱之间,也就是在屋脊正下方的叫广亮大门。它一般有较高的台基,门口比较宽大敞亮,大门檐村之下常常安装雀替、三幅云一类既有装饰功用,又代表主人品级地位的饰件。

3 v% r" B- Q& w1 Z- o! H+ J( e" R$ _

门扉安装在两个中柱之间的,称为金柱大门。这种大门同广亮大门一样,也占据一个开间,一般它的规制与广亮大门很接近,门口也较宽大,虽不及广亮大门深邃庄严,仍不失官宦门第的气派。

. M$ C# d- j$ D; x

门扉安装在檐柱之间的,称为蛮子门(似乎有点贬义)。它是屋宇式大门中等级较低的一种。

% _* X6 H+ s7 u; D4 q& g

现在北京能够确定确切位置和留有遗迹的会馆旧址大约有300个,其中遗留有屋宇式大门明显痕迹的就有80多处。对比历史资料、照片,估计所有京师会馆中,有屋宇式大门的要占六成以上。所以,屋宇式大门也可以说是北京会馆大门的典型形式。

1 l7 N/ z c3 \" n$ k0 r

东莞会馆的大门是金柱大门,属于民间建筑的第二等级。由于年代久远,屋顶已换成水泥瓦,门扉和门槛早已不知去向。

* u* P8 n: t G3 g0 f9 L

位于大门的的东西两侧,建有人字墙,它与大门檐口大约成120度夹角,平面呈“八” 字形,又称为“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从风水角度看,八字影壁呈一个漏斗形,寓意着外面的财气顺着漏斗聚集起来,绵绵不断地流入会馆。

# s. n8 {& X+ L) c2 _

八字影壁下面分别建在两个高70公分左右的平台上,左右两个平台的中部还有台阶,显然是供人们上下平台使用的。一段时间,我曾经武断的认为,这就是会馆门前的上下马石。

* U/ B- D [5 p* S0 x3 c# |! O

但是,仔细观察,八字影壁下的平台,是红砖所砌,外面又抹了一层水泥。而在我国,民国以前的建筑所用的砖瓦基本都是青砖,红砖是民国以后才开始大量使用。这个平台应是现代所建。

3 t) `! D# N0 J9 P% [7 {) T3 l

1917年《东莞新馆记》碑记载:“… 七月添立式古堂于后院,为供奉邑先贤之所。又于戊午五月,于前院添筑一照墙……”,从会馆现状看,当年五月添筑的照墙应是现在的八字影壁。

0 O- t( z! V- \0 @; h8 z

后来,东莞会馆院内一老住户告诉我,这个平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铺大门地面时所垒,当时平台围有铁栅栏,栅栏内是两棵大树。现在栅栏和大树都没有了。

: K. M* Q9 R7 r: l' U7 x

这种金柱大门带八字影壁的形式,使得宅门显得更加深邃、开阔、襟怀宽大,现在比较少见。特别是在目前京师遗留的会馆建筑中,更是仅有的一例。

( `1 @9 j; L: o% `3 y/ i. y

后来修建的这个平台,虽然有“狗尾续貂”的嫌疑,但是与会馆大门还算相配,现在看起来还是别有一番韵味。

) _ `" C* [) f% v4 i& a* Y


 

) r3 J; g+ L1 ~. E5 X( g

九、上斜街91号灵官庙

& R) H# ^ |$ i3 z& g U

在东莞会馆对面路北,是上斜街91号,是建于明朝的灵官庙故址。这里原为小学,现在为教委房管所使用。

, A# h7 O, z& W0 k; n5 B7 y( n& F

91号大门朝南,是一个南北两进院落的大四合院。二院东侧还有一棵古槐,生长茂盛。两院东侧还有一狭长空间。现在,它的东边就是新开拓的南北大道。这些与1750年《清乾隆京城全图》所画占地形状和占地面积基本一致,但是与《清乾隆京城全图》中临近庙宇相对位置有出入。

! S; L# J3 L0 e/ \, u. a2 b

1996年《广内街志》记载:“灵官庙  位于上斜街西头,三庙街东头之间。寺内有水井一口。该庙见载于清光绪《顺天府志》,确知光绪年间该庙尚存香火。具体顷废年代不详,现为民居。”

; H% c% f: j. p, n8 ^/ [


 

" r7 d1 h7 F+ n" s6 `& b, Y6 g

十、上斜街111号二庙

5 @/ y. Z" W, d# _" y& Q- n

由91号向西三四十米,路北有一条弯曲向北的小巷,叫顺河二巷。路口西北侧高台上一个小院落就是建于明朝的“上斜街第二个关帝庙”(二庙)故址。其大门朝东,保存尚好。们额已看不出字迹。(图11)

9 `0 h* a. v s( D

 

: ?' O8 }# e: R/ D: K3 h

 

" A0 r2 }2 u6 v2 o1 A3 h+ Z

& u7 s5 d7 N( `* Q* _

  图11。二庙及顺河二巷(右)

! {9 b: _- Q4 z0 S$ u+ a0 I3 g


 

- K+ }3 W& R6 M* h# k

沿庙北顺河二巷走二三十米,东侧墙下卧有一石碑(图12),推测应是此庙故碑,碑体斑驳,已无字可辨;在顺河二巷向西的支巷内,路边还立有一石构件,似是庙内遗物。

( s: p) s& _+ I9 V3 O4 x8 a8 Q, ]

对于“上斜街111号二庙”的确切位置的记载仅见于解放后出版物。笔者怀疑还有另外的说法。

$ Y# s6 u0 q9 t

比如:《清乾隆京城全图》中画有头庙、三庙,画有灵官庙,却没有画出上斜街二庙,推测很可能当时二庙已不存在。那么,为什么现在二庙又非常明确地重现在111号?

0 t* @7 H2 u2 \ P

又如:1831年,龚自珍将上斜街50号这所宅院卖给了广东巨商潘仕成,在《龚定庵(自珍)先生卖屋帖》中写道:“立卖人龚定庵:今有自置房屋一所,坐落在宣武门外上斜街二庙路南……”;查看地图(见本文图1),上斜街50号与111号相隔将近百米,111号如果真是二庙的话,50号“坐落在宣武门外上斜街二庙路南”说法显然有些勉强。这里,如果说50号在“灵官庙路南”还恰当些。查其他一些番禹会馆资料中,也提到“二庙”多次。

' l: K4 `5 C/ m& N C

当然,没有更多的证据,这也仅仅是猜测。

. G* r; p; M1 [0 j

 

1 x5 v- Z) r4 D' [0 l9 v

 

0 V& Q: \. N9 S% _


* S: }( D7 Y0 x# y& @/ H" z! f

  图12。遗存的石碑

& Z: A1 `& ?+ C6 E: H4 u


 

% L" j h: t9 }) |

十、悦生堂

( q( \- R/ @ f* |' Y* h G0 u

二庙向西二十步左右,路南有一铁栅栏大门,“北京市和平门幼儿园”几个金色大字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清代学堂“悦生堂”故址。它南面是储库营胡同。现在的储库营胡同西段,大约是新开拓大道以西部分,清代时称此段胡同为悦生堂,以学堂命街名,1965年并入储库营胡同。 “悦生堂”学堂实为义学,原在南边胡同开门。据说,学堂里的秀才尊崇孔子,每天出门捡回有字的纸都要在学堂里烧掉。悦生堂为私人学堂。解放前改为私立至善小学,解放后曾经改为上斜街第三小学,改在上斜街开门。

, W! N, q( h9 u& F


 

& |6 l( n. c7 k$ d7 P7 T; g/ H

至此,我们已经走完了上斜街的十二处古迹、故址。

8 E5 q: I8 P2 U2 y+ i

望着地图上分列于街道两旁的古迹故址,多么像一颗颗珍珠。而弯弯曲曲的斜街像一缕细细的丝绦,把珍珠穿连成为一串漂亮的项链,它不就是我们北京古老胡同文化的象征吗。

1 u" h1 v. b1 Q. t& ^% O5 l


 

* j& L' T; ?- b* B9 N i8 Q2 ~+ A

******

/ {2 ^ m0 _- k' i& H |9 V


 

$ t: e, M# j# v _; x& N2 y

需要说明的是,本人是一个北京历史文化爱好者,以上文字只是试图从一个爱好者的角度诠释北京的胡同文化。老北京网论坛中,有许多对北京文化深有研究的学者专家和年轻有为的青年人(我也从中收益不小),真诚希望对本文错愕之处给以指正(特别是关于二庙、三庙和灵官庙的位置)。

& b1 y; z8 q+ p( e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我的上一个帖子未发成功,请版主删掉,谢谢。
发表于 2010-3-26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光十一(1831)年龚自珍将这所宅院卖给了广东巨商潘仕成。”

- T) ^: H7 a T9 N: }( v! K

 

$ V) b& ?" s& E0 ] c% j" W$ ?

十三行的行商们真是有钱到爆

发表于 2010-3-26 1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详实,补充谷歌历史照片几张,如实反应了城市改造渐渐剥蚀上斜街风貌的“精彩”过程。另外,据传某银行原宣武门分理处也在斜街附近,地库是原日伪遗物,规模大到放过电影,但具体资料不好找了,急请诸位专家大德们详察。

/ p. U$ n0 ]- k0 x/ q8 x. r' d. Z* t

2002年古街脉络清晰,庄胜城还在建造,西河沿已经荡然,现在的琉璃厂厂西门一带还完好无恙。

非典期间,除了庄胜变化不大。
2006年宣武门壮观的大腚沟大厦破土
奥运年,横绝于上斜街的新路已趋成形。
去年的,啥也不说了。
发表于 2010-3-26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楼上的演进图。。。。。啥也说不出了
发表于 2010-3-26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啦!多谢分享!!
发表于 2010-3-26 2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看完了!这是飞哥在老北京网看到的专题最强,内容最详细,图片地图俱全,理论推断加完美记录的一篇严肃而生动的拍记!在此向楼主致以诚挚的敬意!老北京文化的传承,需要您这样治学严谨的同志!
发表于 2010-3-26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 r( M- J# }/ E4 B

  图9。上斜街路南50号番禺会馆现大门处

9 F' N; w3 ?- v. |


 

; G: X6 g& m7 r7 C. l2 O

现在番禺会馆(龚自珍故居)已公布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0 G! f" A# `) W# Q

 

: v( I7 b0 ]4 r% w* r

 

* @. N8 v% U' u1 c6 d3 i

我想了解一下~这张照片的意思是番禺会馆,那条巷道是番禺会馆以前的大门位置???不太明白

发表于 2010-3-27 1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0-3-28 0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谢谢
发表于 2010-3-29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发表于 2010-3-30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大家的鼓励。

) ^3 C6 H; m+ N

 

% N* N: q. l* M/ F2 v* j! W y% G

回12楼

5 V* Y2 l6 K ?( @

 

, A; Y% P# g- O) a# o& Q( M; f

这里是会馆旧址,原大门早已拆,这张照片意思是:这里是现在这个院子的进出口。

发表于 2010-3-31 16: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93日,我曾经专门对宣武门外上斜街进行过一次实地考察~~~~~寻找三忠祠

2 n& \0 d( @7 }- c5 [- G" Z( l

http://www.jixuelu.com/changcheng/biji/sanzhongci.htm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8楼

& E9 c# W' R$ m6 \7 P2 L

 

' V2 E: u" p5 x. b y# Z2 \7 B

拜读了,谢谢。

发表于 2010-4-2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xxjtgyp在2010-3-31 7:57:00的发言:
3 b* W, X. L" U' u4 _

感谢大家的鼓励。

5 | i/ L' o" J* [, |. u

 

3 T' D3 Y% Z4 ^# H6 b5 w* E

回12楼

/ k+ F% C) _# d7 Z. ~

 

4 Z; a( g( R! ]

这里是会馆旧址,原大门早已拆,这张照片意思是:这里是现在这个院子的进出口。

) X% v' {6 b( u8 p) c

下次去京一定要去这里看看,还有韩家胡同的广州会馆原址~

# C9 d1 N: ^6 W6 r. W! z# ~

 

( j" p: F1 A/ m0 Z% v9 y+ N

北京有广州会馆,番禺会馆,不知道有没有南海会馆呢?呵呵,纯属好奇

发表于 2010-4-25 2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庙向西二十步左右,路南有一铁栅栏大门,“北京市和平门幼儿园”几个金色大字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清代学堂“悦生堂”故址。它南面是储库营胡同。现在的储库营胡同西段,大约是新开拓大道以西部分,清代时称此段胡同为悦生堂,以学堂命街名,1965年并入储库营胡同。 “悦生堂”学堂实为义学,原在南边胡同开门。据说,学堂里的秀才尊崇孔子,每天出门捡回有字的纸都要在学堂里烧掉。悦生堂为私人学堂。解放前改为私立至善小学,解放后曾经改为上斜街第三小学,改在上斜街开门。

0 T2 ^( _% N' [: B

。。。。。。。。。。。。。。。

4 n- K! g) [. O+ B) f

感谢楼主辛勤劳动。好像这里原来是上斜街一小分校,上斜街第三小学应该在现在的204中学。

发表于 2010-4-26 1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详细
发表于 2010-4-29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学习了
发表于 2010-5-11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学习学习再学习。

# K. o; T) u5 [' _" M+ H

楼主写的这些景观我曾多次溜达过。

发表于 2010-11-30 1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樓主強大,只是這些會館看上去破落了些,讓人心生不忍呀……
发表于 2010-11-30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再詳細介紹一下四川會館嗎?我對四川會館很感興趣哈~~謝謝樓主啦 
发表于 2010-11-30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路过这里,据说是要5年内拆迁的地方
发表于 2011-1-14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分感谢楼主,一直在找关于上下斜街的文章。因为70-90年代我住在下斜街1号的山西会馆,上小学时候曾寄住在东莞会馆的一位奶奶家。对这一代很熟,却不怎么了解历史,现在终于了解了,谢谢!
发表于 2011-1-14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去长椿寺,里面的介绍都没有你的详细。再次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7 03:44 , Processed in 1.26091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