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85|回复: 10

看!污蔑古都前门的文章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3-25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欧宁应约为《SOHO小报》写的关于大栅栏的文章:离线城市
离线城市
by 欧宁
从洋溢着摩登气息的北京东部市区前往南城的大栅栏,路程不长,却似隔了一个时代那么远。这个独立不群、自成一体的老城区,将自己放逐于世界的尽头,以数百年如一日的缓慢节奏生息着,接收不到任何信号,处于离线状态。住在东部的精英们,多数都未曾到过大栅栏。就算在北京定居有年,他们可能听闻过这个地方,但从未试过踏足。在他们的城市版图里,只标示着与他们的喜好和习性最亲近的地点。大栅栏,太老旧,太底层,就算近在眼前,也似远在天边。

去往大栅栏的幽深处,的确需要长途跋涉。你要走过好几个朝代,才能与它遇上。这个地区的斜街,是被毁灭后的金中都的遗民走出来的,那是连结新旧时代最短的一段路程,他们要带着旧伤走入一个新的首都——元大都。你可想象他们老态龙钟的身影,以颤巍巍的步履,一步步地挪移出脚下的路,一步步走到今天。大栅栏的确是个老人的世界,这里有太多的空巢家庭,年轻人耐不住现代生活的诱惑,都搬到一圈圈向外扩张的郊区新都市去了,否则他们会在这个缓慢的国度里被迫疯。这里的人们住的是清朝的房,走的是民国的路,用的是解放的电,市政设施陈旧不堪,生活指数停滞不前,被举国上下火箭般追赶现代化的速度抛在远远的后头。

新的愈新,老的愈老。北京其它新兴市区的繁荣加速了旧城区的衰败,不平衡的行政区经济发展和历史保护的限制政策掏空了大栅栏更新发展的机会,它被精英和新贵们遗忘,却吸引了大批外来者入驻。因为生活成本低廉,大栅栏的人口开始超溢,这里的人口密度达到4.5人/平方公里,高出北京中心城区平均密度两倍多。他们都是低收入人群,来自全国的穷乡僻壤,在这里平均每日生活费不足8元人民币。大栅栏因此被定义为北京的贫民窟。

因为各地人口杂处,这个地区出现了隐形的社会组织方式。在行政权力的末梢——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之外,人们根据同乡关系结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在这里,河南人收废品,河北人卖水果,山西人开旅店,安徽人当保姆,四川人开餐馆,江西人开发廊,东北三省人招商引资和拉皮条,他们扭结成行业团块,进行自我保护。乡音是辨别不同团体份属的最重要的标志,各地方言自成一体,要通过转译成普通话才能与外部交流。当转译功能的按钮被关闭,这个团体便自动隔绝,化为无形。这是中国社会由来已久的传统,是会馆文化在大栅栏地区的地下流变。

一直以来,大栅栏都是外省人民前来分享首都的落脚点和根据地。一个在发廊里工作的小姐说,她中学毕业那年从山西老家跑来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看见附近大栅栏这么热闹好玩,就决定在这儿留下来。人们分享了首都的荣誉,感受了国家的庄严,便要一头扎进城市的人海中讨生活。大栅栏的小旅馆星罗旗布,主要便是为了盛接从天安门广场满泄出来的人群。她在北京的飘泊就这样从大栅栏开始。你不用担心她会消失,今天她工作的这个发廊被查封或倒闭了,明天你还会在另一间找到她。今天她在这间小旅馆住了一晚,明天又会住进另一间。她就象挂在QQ上的一个游魂,在多次离线后总会又再出现(虽然她根本不会上网)。

高级酒店通常以房间为单位进行销售,还要附送隐私保护、舒适服务、身份满足、荣耀感等无形产品,而大栅栏的小旅馆则把房间拆解为一个个床位进行出租。这里多数旅馆都还保留着民初的风格,不少以前还是青楼,是那种两进、围合型的廊房,有天井,上盖铁罩棚挡雨采光。它们的“推广”方式是接一条电线,安一个灯箱,上面就两个字:“有床”,径直从街头截客。“有床”,这个强而有力的广告语,象锤子一样粉碎了城市中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分界。尽管旁边睡着一个凶猛的陌生人,但20元一个床位,毕竟比露宿街头让人更容易入梦。当处处都是床的时候,房间消失了,旅馆也消失了,大栅栏在夜晚变成了鼾声此起彼伏的睡眠的海洋。第二天醒来,人们重返街头,继续为生活打拼。

大栅栏的街道基本上还保留着明清以来的格局,小而狭窄,例如廓房二条,就像这里开饭馆的一个小老板说的,“走三轮还行,一辆奥迪车要开进来就堵死了。”以前的人们有对通衢大道的想象力,却无法预料今天会涌现如此多飞一般在城市里奔突的汽车,他们更喜欢小尺度的城市,喜欢以自己的脚力去丈量那些如九曲回肠般的细小街道。像廓房二条这种有临街店铺的街道,要的就是拥挤,缓慢,甚至消灭速度,因为这样可以凝聚人气,可以让人们摩肩接踵地闲逛。大栅栏有全北京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最窄处只有80公分,仅容一人通过——这样容易堵住盗贼,保住胡同里的钱庄。它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可以说明传统的街道是速度的天敌。

与现代汽车相比,最适合大栅栏街道的代步工具是人力三轮车,它保存了大栅栏古老的速度。过去,它载着人们去八大胡同寻欢买醉,或把妓女们送到别的地方去交易,现在则是拉着游客作胡同游,它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从代步变成观赏工具。在一个讲求速度的社会里,缓慢变成了一种古董,变成只能把玩和鉴赏的稀有之物,失去了它原有的使用价值。三轮车收藏家们一掷千金,给自己的车装上纯金车把、漂亮的铜铃和锦缎,供奉在家中供同好膜拜,它再不是街上奔跑的三轮,而是没有生命的祭品。

自从有了互联网之后,世界就分为在线和离线两种状态。大栅栏是一个离线的城市,它有自己的问题也有自己的生存逻辑。我不喜欢自私的京味文化主义者把大栅栏据为已有,也不喜欢高高在上的历史保护主义者漠视民生的空谈,更不喜欢开发商借改造之名,行夺利之实。如果政府能解开束缚,激活民间的智慧,我相信大栅栏有一天一定会和摩登富裕的新世界连上线。

2005年1月21日,广州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4-7 1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人肯定不是北京人,如果把生他养他的家乡给拆个一塌糊涂,我就不信他还会说这种话!站着说话不腰疼!文化的败类!

发表于 2006-4-9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披上艺术的皮

欧氏出身于广东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离家进入城市,先后在深圳广州等地居住过,对城市的感情和“家乡情结”不好断定。

其(组织别人)拍摄的反映广州城中村的纪录片《三元里》进入了在广州举办的双年展两年后,恰逢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举办“北京现场”活动,此人以关注北京的“城中村大栅栏”,获得德国联邦文化基金,并从此以综合型艺术家的身份频频出现在海内外媒体和城市建设方面的研讨会上,向世人介绍大栅栏地区的改造。

不管是作为纪录片导演,还是作为社会学研究者,还是人文关怀的活动家,欧氏均发表过不少独有特色的观点,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具有代表性的如:

“北京的文物保护者不能只顾为了自己保留一块可以抒发其风花雪月闲情逸致的所在,而不顾大栅栏当地居民的民生民情民愿。这是一种极度的自私行为。”(欧氏观点解读:北京人的妄自尊大和地方保护是一厢情愿违反民意保护古建的根源所在)

“大栅栏不是北京人的大栅栏,它必须由外省人一起来分享!”(欧氏观点解读:分享即允许破坏、拆毁以及任何人即兴式的改造建议)

“当前的纪录片工作者的拍摄大多是从主观角度出发,以得奖获利为目的,而不能对被拍摄对象的状态有实际的改善,因此是一种对被拍摄对象的剥削。”(欧氏做法:把两台dv发给两位被拍摄者,令其自己拍摄,然后收集其拍摄素材剪辑成片,送往国外展出,并由此成为专家以及底层人民的权益代言人)

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对于说欧氏是文化败类的观点我不能完全苟同。所谓文化败类至少也要对文化有基本的概念与认知。这与欧氏的情况显然不符。

2 B, D; {; O( U% |) F* ]2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1 3:00:16编辑过]
发表于 2006-4-10 2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超级笨笨在2006-3-25 22:07:18的发言:
[转帖]欧宁应约为《SOHO小报》写的关于大栅栏的文章:离线城市


自从有了互联网之后,世界就分为在线和离线两种状态。大栅栏是一个离线的城市,它有自己的问题也有自己的生存逻辑。我不喜欢自私的京味文化主义者把大栅栏据为已有,也不喜欢高高在上的历史保护主义者漠视民生的空谈,更不喜欢开发商借改造之名,行夺利之实。如果政府能解开束缚,激活民间的智慧,我相信大栅栏有一天一定会和摩登富裕的新世界连上线。

2005年1月21日,广州

什么叫“离线的城市”?

大栅栏是鲜活的历史,她是随着北京城一同生长的一根重要的支脉。那传承至今的文脉是可触摸的历史——这是由那里的建筑和建筑里的人共同传承的历史文脉。

什么叫“漠视民生”?

把北京人从他们世代生存的胡同里剥离出去,让他们在今生只能从遥远的郊区向城内眺望,并为付清本不必支出的房款搅得终生困顿不堪。

而北京从此变成了没有北京人的死城,变成了失去记忆丧失了历史的死城。

不敢想象,如果带着这样主题先行的观念来拍摄记录大栅栏,会拍出一部什么样的片子?

. C: M$ O0 X- a: J& x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0 20:50:45编辑过]
发表于 2006-4-11 0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鼓掌!

   二位真有侠气,表述极为精彩到位!

发表于 2006-10-10 1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有这么一些人,以向洋人展示自己国家所谓“不好”的一面为荣。而恰有很多洋人欣赏这类人,认识这是真正的中国。歪曲,丑化!

发表于 2006-10-14 2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发表于 2006-10-25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10-26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住在果领上中产阶级、CBD以及泛CBD的经济弄潮儿等等精英们,他们的确带动了新经济新文化的发展,一个新文化从来往往是看不上原有文化的;因为新文化追求高利益、高经济,别忘了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金钱是最接近万能的)。

看不上就看不上吧,因为文化这玩艺儿,本来就是人造的,而人的品位与追求又分很多种很多类,咱们总不能要求某一个灿烂文化非要全人类都知道、喜欢、能够理解,能够体味其真谛吧。我就不喜欢欧洲古典宫廷文化、我就不喜欢拉丁文化,也无妨嘛。细看北京的文化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比如宫廷文化、城市文化、民间文化啊等等,北京是个大都市,也需要外来文化加以补充(何况老北京文化也是由满蒙藏汉等等中华各民族文化融合而来的)。

北京的各种文化需要提升,但耽误之急需要保留,没有留存等诸位想要重新捡起来的时候,那就晚了,那就不对味儿了,那就变了样了(还好郭德刚已经把相声捡起来了)。说污蔑也好,说不同声音也好,希望目的只有一个,为它好!

1 @* y& w: a4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6 11:39:31编辑过]
发表于 2012-2-24 12: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6楼说得好
发表于 2012-2-24 1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几年的帖子被倒腾出来了

1 t; _: G% ~- E& J7 O

不过似乎就是一种观点并无恶意,毕竟大栅栏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和其它平房胡同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居住着的社会职业和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其它地区不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13 02:02 , Processed in 1.169953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