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12024|回复: 0

高鹗的生卒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3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 {/ P2 d% `3 p( I0 A/ q& c7 P& I! A$ _$ K7 L$ Y# u1 d" Q3 _# j% F& y% B2 f. O( M- r5 e9 k8 _! ?0 {. e8 P4 X5 `6 `: b7 @- `5 E' K+ _, V* ?9 p c( l/ x* Y7 {3 g2 ?' b' H. }2 ^3 M0 v- `7 k" m6 m( {, R, t/ u+ n, ~( Z: N& n9 U! p0 g
高鹗的生卒年
# B h( K: l4 s- C& w" Y
8 F9 r' \7 E3 c4 ~* e4 ]
【作者】张杰

2 G: o3 Q0 ?$ ]( P' n. J/ O/ u% G0 W

. U7 S7 q- T* _6 _5 D

    高鹗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关于研究高鹗生卒年的重要性,著名学者吴世昌先生曾说过:“直到现在,由于我们尚不知他的生卒年,以致凡与高鹗年龄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依然无法解决。这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研究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 B) }* {) i4 R& H3 p7 S4 p# K8 H

    《辞海·高鹗条》将高鹗的生卒年写成“约1738—约1815”,这个生卒年是吴世昌先生推算出来的。吴先生根据“《高兰墅集》中的《砚香词》四十四首和高鹗的诗集刻本《月小山房遗稿》”等材料中“零碎记录的年份干支”,推定高鄂“五十岁中举,时在乾隆戊申(1788),则可能生于乾隆三年戊午(1738)或略早。从这两个生卒年看来,高鹗享年七十七岁左右。”(详见吴世昌《从高鹗生平论其作品思想》,《文史》第四辑,下同)

5 A8 Q% D0 A$ j: G, R

    这种推算的可信程度实在令人怀疑!就高鹗的生年来讲,他中进士是在乾隆六十年,即公元1795年。若将高鹗的生年定在约1738年,57周岁才中进士,这对以善长制艺(八股文)的高鹗而言,年龄未免过大;而把高鹗的卒年说成在77岁死于任内,年龄又显得太老。从1978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的有关高鹗的史料来看,高鹗入仕的年龄应为壮年而非老迈。如《嘉庆六年京察二等官员册》载:“内阁中书高鹗: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年力壮。”《嘉庆九年京察二等官员册》载:“内阁典籍高鹗: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年力壮。”《嘉庆十五年京察二等官员册》载:“督察院江南道监察御史高鹗: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年力壮。”《嘉庆十八年京察二等官员册》载:“督察院掌江南道监察御史高鹗: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年力壮。”这四个年份的“考语”都是两个字“勤职”。(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二辑,《关于高鹗的一些档案史料》。)而按照嘉庆朝规定,普通官员退休年纪不得超过70岁,高鹗的京察记录始终是二等,又系普通官员,不可能在嘉庆十八年75岁时还留在任上。

% X1 E8 w$ P$ h9 B0 ~3 I3 |

    台湾赵冈、陈钟毅两位学者认为吴世昌先生推算的高鹗年龄偏大,他们曾花费很大力量,根据高鹗已知各年事迹中的年龄,重新估算为乾隆十一年(1746年)生,嘉庆二十年(1815)卒,享年70。将高鄂的生年定在1746年,至于是否准确,正如他们自己在文章中所说:“可惜从现存资料中,尚无法查出他的生卒年。”

- L! Q; K" d# X" a( B# h

    笔者最近在研究科举试卷时,有幸发现了高鹗在1795年参加会试时填写的履历,为这一问题找到了最直接而又准确的答案。高鹗在他自己的履历上写的出生日期是“戊寅年十月十七日寅时生”(见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第4册《高鹗》),也就是公元1758年11月17日生。按目前已知高鹗主要事纪中的年龄排列,应是嘉庆二十年(1815)卒,享年57。

6 l: @6 a& L' w$ @7 {- `

    诚如吴世昌先生所说,弄清高鹗的生卒年,对于了解高鹗的家世生平和作品思想是极为重要的。吴先生因错误地将高鹗的卒年定为77岁,并据此对高鹗的为人及作品横加指责,如说高鹗的“《砚香词》之浅薄无聊,与《兰墅十艺》中的八股文真堪伯仲。上文已说到这四十四首词作于他36至50岁之间。一个三、四十岁的人竟写出这样幼稚、轻佻、恶劣的东西,尤其令人惊异。”倘若吴先生得知高鹗此时年纪在16—30岁之间,恐怕就会有不同的评价了。又如吴先生说高鹗“戊申以后不再有词,也许高老先生从此要‘结束铅华归少作,摒挡丝竹入中年’了罢,但他此时早已过了中年,而在他的《遗稿》里,中举以后的近体诗中仍有不少侧艳之篇。”我们现在已知高鹗30岁中举人,吴先生虽看到“结束铅华归少作,摒挡丝竹入中年”这样的诗句,却仍认为高鹗“此时早已过了中年”,我们只能对这种疏忽感到遗憾!

【原载】 《人民日报海外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4 08:28 , Processed in 0.119469 second(s), 17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