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己的几次相声表演,记忆犹新。
h( H7 \% N! h7 ?' q表演的第一段是小学的时候,当时刚开始喜欢相声(主要是听80年代放的那些相声,似懂非懂的感觉,就是觉得有意思,发自内心能笑出来)当时表演的是“吹牛”,可是这段我听的少(可是奇怪了,却不怎么怯场,现在恰恰丢失了这种勇气或者说冲动的感觉。)可是我对马三立老先生的“相声的魅力”印象比较深刻。在这版“吹牛”加入了不少马老这段“相声的魅力”里面的东西。所以在这段表演上基本是现场的即兴表演(效果还不错)。我的合作伙伴非常喜欢李金斗老师的《武松打虎》,曾经和我想在小学毕业联欢会上说这个段子,幸亏当时联欢会夭折了,要不以我二有丝毫京剧基础,怎么能说好这段相声,现在想来即为当时的胆大感到好笑,又有些后怕。 0 z+ H8 j" p/ q6 `4 ?! v* ^
2 k$ U. S- U9 t2 B/ r
第二次是在中学,大概是初一,准备参加学校的联欢会选拔。虽然底下认真准备了,是个学雷锋的段子,我在某杂志上面找的(当时教育青少年的杂志真好,上面有不少好段子呢,现在只记得有这杂志上相声作家廉春明不少的段子)。可是在老师门的面前,就开始紧张了。作为量活演员一开始竟然站错了方向,逗哏演员也紧张就这么错位的把节目“表演”完了。结果当然是节目被“枪毙”了。
2 n5 ?) }- D# p" o. H6 D
) O+ L7 Z/ ]. ~$ o5 k第三回是2005年是和朋友的一次聚会,就是在后海附近的避风塘,我和在北广论坛认识的朋友们在一起第一次聚会。我和一位网名为成步堂龙一(我一直叫他成步龙堂一)朋友合作了一回。当时正是德云社与郭德纲开始初露锋芒的时候,之前我对郭先生的段子一无知,甚至是不大“感冒”的(在北京文艺广播里面大鹏介绍他的时候,我基本上是把收音机关掉的)而我这位伙伴大概是喜欢郭先生的“西征梦”,我一脸茫然。后来有机会听过音频和看过电视(就是年底立白杯的展演)确实不错,我认为“西征”郭先生的精品段子。是什么时候听,都有回味的段子。比其他的段子要好,而且有不少人是听了这段开始关注他和德云社的。我后来开始关注他的作品也是受了当时周围许多朋友们的影响。我和成步就临时表演了一段“趣味解说”因为我听过李伟建和武宾两位我很喜欢的演员表演过,印象比较深(再加上当时还是比较关注足球的)。所以就演了,虽然是段串了味的“解说”主要是临时对词(和我第一回表演差不多)又是即兴发挥吧(效果还算不错)。
7 u" u9 e: ?+ s+ v # s0 {$ a' e2 C: w
后来又表演过两回,一回是说了个单口,就是殷文硕先生那版“家务事”我自己在个别内容上改了改,现场结果多次忘词,而且像是背书(山东倒口也不行)。结果,我对自己不太满意(后来基本上没勇气报节目了,开端正是于此)。
_, N0 D5 G: ]" u) h1 n
. P( Y" l& X& O8 l* p) c另一回是第二天量过一回群口“八扇屏”上去以后手足无措,手放的很随意(具体说不上来了),就一番粗鲁人接的还过得去,其他几番犹如梦游(又坏在我喜欢即兴发挥上,平时不大背词,可谓成也即兴败也即兴)。
+ E0 H0 h' m. t. Q* b# Z
+ \6 _; }4 T1 a其后在某票房现过一回京韵《黛玉焚稿》片段,太平歌词《鷸蚌相爭》,之是能把词勉强唱下来,至于曲调,板眼,折韵等就基本上没有。 ' I) W9 L, B6 u' u* B
( b0 b1 j; H( q) z; x# j1 N: d& X7 d
最后只希望自己好好练功。在将来自己有机会能再次上台的时候,有所提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