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76|回复: 26

[建议]保留西长安街灰墙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4-11 2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西长安街拓宽工程中,建议保留新华门对面的灰墙。理由如下:

+ I. s' S2 ]/ Q' n* f( p4 R- V

 

1 k3 ]: D1 Z. D; _6 w7 q6 p# ^

1.西长安街灰墙建于1913年,为民国遗物。

+ ^" r5 f3 {7 ]0 `

 

, d5 y' j* H/ T+ j

2.新华门前的马路过宽,会使新华门的体量显得过小。

* L$ Q7 ]. P% e8 K

 

1 R$ c7 [# B7 o ~+ F# H

3.新华门前的地貌变化太大,不利于城市风貌的连续性。

5 {1 D$ V1 x0 `) d; L# X3 ~5 Y: P( f; V# I

 

# v$ ~! w6 [& i5 s0 y

具体建议:

- n7 @7 b7 x3 {) D8 P3 R& h u

 

& M0 a; \" q! N- w

1.保留灰墙,展宽部分走灰墙以南。缺点是,人行道和慢车道上的人们会看不到新华门。

0 Y2 c5 E) T) G+ f

 

1 v2 p# c% ?- A9 n* T9 _$ H

2.如过以上方案难以实现,希望将灰墙南移保留。

' _$ q' A; z/ @$ b1 {" b- f8 C6 a& b

 

; ~1 ?7 M c+ Y7 @# q! v' h

3.当然,希望已经有两全的方案。

( ?( o3 \" S" Q0 ~3 R) Q

 

& Y$ q h0 ~0 X8 A: f- d

2009.4.11.

; P f# h l$ K1 A5 N# @- z

 

4 u! x7 v) r6 I# b, z4 }- }4 V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0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的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0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03月02日  
新华门的今昔
彊园

新华门坐落在北京西长安街西段,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正门。它的门口是一座古典风格琉璃瓦顶雕梁画栋的二层明楼。楼的上层,四周槅扇,朱栏护廊,给人以开朗典雅的感觉。石青地金字楷书“新华门”三字棋匾,悬挂在楼前檐下。金红交辉的大型国徽高悬在二楼檐际。进门迎面是一堵青砖到顶的大影壁,门前一对巨型石狮分列左右。矗立在门外场地正中,是高悬五星红旗的大旗杆,门外两旁八字墙上镶着两条红地金边白字的大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门前面临着整洁宽敞横贯东西城的交通干线长安街。统观全貌,爽垲宏敞,庄严绚丽,举世瞻瞩,气象万千。

但回溯到1913年之前,这里却完全不是这样。那时,这里不过是整个皇城红墙的一段,本来并没有任何门口。墙内是中南海太液池的南岸。现在这座临街的明楼,当时并不临街,距城墙还有一段距离,而且在楼的四周还植有一些花树。这座楼原名“宝月楼”,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关于这座楼的兴建动机,还流传着一些传说,据说是乾隆帝为他所宠爱的回族贵妃——香妃而修建的。这位所谓香妃是新疆回族人,选入清宫之后,不时思念故乡,而且怀念着回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因此就兴建了这座明楼,并且将正对这楼的大街南面,辟为“回回营”(后来就成了胡同的名称),迁入回民部族居住。这样一来,就让思念故土的香妃时常登楼跳望,以慰乡思之情。但事隔久远,难信传言,略记大概,以示这座楼的沿革而已。

谈到新华门的开辟年代,这就要追溯到民国初年袁世凯窃享辛亥革命成果而在北京当上第一任大总统时的1913年。

辛亥革命时,袁世凯胁迫清政府的末代统治者皇太后隆裕(光绪帝的嫡妻)和六岁的小皇帝溥仪,签了逊位诏书。这时的军政实权都掌握在袁的手中。当时孙中山为了顾全大局,将临时大总统席位让给他。袁世凯却认为他的实力在北方,不肯南下就职,遂有嗾使其部下曹锟所统驭的陆军第三镇兵变之举,造成北京紧张局势,这样就达到了他留在北京镇守不复南下就任民国大总统的阴谋目的。当时由所谓临时国会决定以中南海为大总统府的所在地,特在西长安街开辟坐北朝南的总统府正门。这就是现在的新华门开辟的原始。

开辟新华门是经过了一番周密考虑的。当时有人主张采用西式建筑式样,有人则主张要古老风格。最后商定因地制宜,就把这座宝月楼利用上了。至于门的命名,因正阳门(前门)内的皇城正门原称做“大清门”的,改称“中华门”;同时就把新辟的总统府正门,定名为“新华门”;了(正阳门内原有的“中华门”与长安街的东西三座门,于解放后拆除)。

开辟新华门这项工程的施工办法,就起来也是费过一番心思的。从改造宝月楼开始,即先将宝月楼前的一段皇城拆除,然后新砌两堵八字墙,恰好将皇城和宝月楼连接起来。又在楼的北面,濒湖修建一座大影壁,从门外望去,使人看不透门内是一片碧波汪洋的湖泊,起到了藏风聚气、掩蔽深奥的作用。

这项工程值得称赞的优点,是“修旧利废”、“古为今用”,做得恰到好处,达到妙造自然的地步,使人看起来顺眼舒服。许多懂工程的人都称赞这项工程是推陈出新,天衣无缝,毫无勉强凑合的痕迹。尤其是门外两边的八字墙,随高就低,一抹而下,形式很自然,并无生拉硬拽、强行拼凑的感觉。墙面原有的砖刻装饰图案,也很大方面不琐碎。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北京老一辈工人师傅们较高的设计与工艺水平。

新华门对面是长安街南侧的一带民房,高高低低,参差不齐,很不好看。虽然经过拆平补齐的一番整理,还是不够整齐。于是在东起南长街西至府右街的马路南侧,修筑起一道长约数百米的青砖外罩水泥围墙。这围墙墙面的设计,上段为曲线竖棂形象,下段则用起“鼓子”,每隔数米作一截段。这种格式的墙,在当时算是中西合璧,是很别致的。这道围墙直到现在还有绝大部分原样保留着。

总统府西面的一条南北街,在清代原名叫做“灰厂”。街的南头,叫做“邮传部后身”(邮传部即后来的交通部)。这条街有不小的变化。在清末年代,街旁有一些菜园子,还有向居民供水和供饮马的所谓“井窝子”,大都在靠近皇城的一侧。有一些民房,也是断断续续的,并不连接在一起。到了民国二年(1913),由于总统府的关系,大概是嫌原有的街名不雅,遂改称“府右街”。随后,住房遂渐增多,就把旧有的菜园、空场、井窝子之类都挤掉了。

1928年后,国民党政府设在南京,将北京改称北平,称为北平特别市。中南海辟为公园。记得有块由遗老张海若写的魏碑体“中南海公园”横匾,悬在新华门楼底层门内。一直到北平解放,又改称北京。我中央人民政府设在中南海,仍用新华门做为政府正门。

(选自《文史资料选编》第8辑,1980年出版),自数字东城
http://www.bjdch.gov.cn/n1569/n2315473/n2315505/n2315625/2841165.html
发表于 2009-4-12 0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事难预料,没绝对的!

发表于 2009-4-12 0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9-4-11 22:23:00的发言:
专家讨论上有人提出保护了,但可能性很小.
: L; e3 D D# i

 

% ~" _* J, u) A- X

 

* f* z @1 R. K2 F6 `0 O9 Z( F2 {

又是居士说的那20位专家???

0 g# }" k0 E, f# z

:)))

发表于 2009-4-11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博物馆能收藏几块砖就不错.
发表于 2009-4-12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拓宽道路新华门前面的胡同碍事儿这墙就不碍事儿吗?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有人能够呼吁。
发表于 2009-4-11 2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讨论上有人提出保护了,但可能性很小.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支持。我已经打电话12345建议。
发表于 2009-4-11 2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11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用的,城墙,城门,庆寿寺,过街楼,胡同,四合院都拆了。这个墙最终还是不能逃离“现实”。
发表于 2009-4-13 1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墙要是能留的话,那其它都能留下,就根本不用拆了,没道理拆了。

发表于 2009-4-13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漠孤狼在2009-4-12 15:16:00的发言:
' {8 H3 b* a- S; t4 n

拓宽道路新华门前面的胡同碍事儿这墙就不碍事儿吗?

2 J! P0 [0 `( I5 S5 G2 k

没明白您什么意思,您的意思是墙碍事?

发表于 2009-4-13 0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袁世凯的那堵风水墙,拆了实在可惜;应该这种中国改良的欧式似乎是孤立,

不管美观与否,一旦拆了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了。

|. {& X5 L8 o9 @0 @

 

9 E- u! N% @- j6 }0 N0 q: d

实在要拆可否尝试改成个影壁或是异地迁建

发表于 2009-4-15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一有枪手躲在灰墙后面打伏击怎么办?嘿嘿。
发表于 2009-4-15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把整个节目搬到无人区去举办呗。
发表于 2009-4-16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不拆了。昨天路过还在,但是西边在拆中。
发表于 2009-4-16 15: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牛老者在2009-4-15 22:19:00的发言:
那就把整个节目搬到无人区去举办呗。
! E8 t* z0 d1 D t6 H3 z

 

2 R" \6 L2 z* Y" Z `" P

过去的皇帝阅兵都不在闹市里!

& _" W2 z4 i) W, ] K8 r5 @

CP这坏毛病都是跟老毛子学来的!

发表于 2009-4-16 15: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析津志在2009-4-13 15:34:00的发言:
/ Y1 R9 t1 ?) e! _' [4 d# |% d+ P

没明白您什么意思,您的意思是墙碍事?

5 o! C3 d& Y; \1 |% n0 p

 

0 L4 r- e( l" u" H

胡同都碍事儿这墙就不碍事儿吗?

发表于 2009-4-17 1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肯定要拆!
发表于 2009-4-18 1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拣块砖头回来吧!
发表于 2009-4-18 1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7 V6 V& A ^7 C z


兵临墙下了...

发表于 2009-4-18 0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保留或复古,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党政机关迁到郊外去,还老百姓一块值得生存或缅怀的天地,真正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和实事,否则论来论去,无济于事。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但愿。
发表于 2009-4-21 1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听说是要向南迁移

发表于 2009-4-24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24日所拍

$ `8 s7 {; K- j. 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6 17:50 , Processed in 1.187795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