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V3 c1 \! f' r4 a# y
9 F: U- l% Q3 n B8 r ]* ?$ y% B, w
) U+ [7 U5 @+ F6 X 4 J4 ~" T) Y0 L
袁世凯鼓动慈禧太后搞大演习 7 ]- o8 D1 z% J$ C. r- L
\" l; q; X- M) m5 j8 o! \ 说到此次彰德会操,就必须提到袁世凯和河间会操。1905年阴历六月,袁世凯督练的北洋新军六镇正式成军。为考察这支部队的实际作战能力,清政府练兵处在直隶河间举行了一次北洋军内部的大会操。袁世凯既是练兵处的会办练兵大臣,又是这次会操的阅兵大臣,因此使出浑身解数,将参加会操的北洋新军主力2镇4混成协共45002人(编者注:镇是北洋新军的一级建制,相当于师,建制顺序由上到下依次为:镇、协、标、营、队、排、棚;混成协是各兵种的临时组合),分为南北两军,搞了一个五天的大演习:前四天实行南攻北御,最后一天举行大规模阅兵典礼。 $ e! g1 ]1 ?7 R9 a4 E
" P$ r4 {- _9 _8 ?( O 这次演习非常成功,给各界官员和私下受邀观摩的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对演习非常关切,事后还听取了袁世凯的汇报。
$ ~$ X8 n$ t' D% B( w4 E
( F X2 B2 S! p2 d' z( w 看了会操现场的照片、办事章程、方略命令及战况评判、训词等,慈禧太后开始对进行了十年军事改革的清朝军队有了些底气。而此时的袁世凯等人提出了一个建议,想在全国搞新式陆军大演习,目的是展示陆军改革的成果;同时邀请各国列强前来观看,炫耀武力,扫一扫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带来的晦气。
1 N( N( d, V) f/ N, `, L. y : s% |! a. W* x( a. Z* p
慈禧太后听后,很是高兴,并任命袁世凯、铁良为阅兵大臣,决定在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举行大会操。 ' F S. h* }- ?8 ?) j% G* F5 X
' E5 {# ]4 i) v& k3 b
' V- l7 [( f' {) R7 B8 ? 2 W, ]- i; E3 j; G! X% u
阅兵处研制“行军米” , _+ T2 B5 a# }$ s7 a1 P6 Q, g8 T
由于目的明确,清政府外务部和会操举办方,开始积极邀请外国军事人员和新闻记者前来观摩,并要求各省派要员观摩,且充当评判员。
+ w; Q, U: P8 k& O* x k$ F 7 P# Q. n& t' L" O c+ e- z U# E
当时西方主要国家英、美、俄、法、德、意、奥、荷、比等和日本,均派武官和情报人员前往。西方著名报刊如英国的《泰晤士报》、《字林西报》、俄国的《警卫报》、德国的《营报》、美国的《月报》以及日本《时事新闻报》和《每日新闻报》等均派记者前来采访。 7 c$ U% x z/ K
' y* C/ v' N2 d3 i7 i& D 而国内重要报刊《申报》、《时报》、《大公报》、《华字汇报》等也非常关注。由于会操主办方采取了少有的开放政策,有的报社虽然没有被邀请,但也派记者前来采访,最后观看彰德会操的中外各界人士共计487人。
( ^( H' Q6 l$ i$ e- ~9 \ 7 q, X6 J% `5 @5 ]9 a
由于人员太多,被修饰一新的彰德府开始变得人满为患。因为住宿紧张,一些人只好住在满是虱子跳蚤的小客栈,有路子的人,则借宿在当地的名流或土财主家。 # y* s/ T4 }1 @( z0 d1 ~' D1 C
) \& u$ V9 ]* [; P 会操指挥部对洋人和国内要员的安全保卫,丝毫不敢怠慢,工作做得极为细致。他们专程从天津派来了四百名得力巡捕,并特别抽调军人,日夜巡逻保障安全。 ) x t4 g% d* @* D. }4 F2 K* b
$ M7 r- I, U. K, w" c
另外,为使军人吃上方便可口的食品,阅兵处还研制了一种行军蒸米。他们用上等大米淘净,以水浸泡五十分钟,干湿相宜后再用蒸笼蒸熟后阴干。需要时用水泡二十分钟后即可食用,被称为“方便米”。 & [& J: v6 I5 [" { U7 ~
4 f2 r) `" ~1 V" Z8 l( A
! i+ O; V5 \9 `& a
演习规模空前南军北军较劲五天 , l6 b$ o7 X' O8 S. F; }2 k
* F! o5 J" L+ d$ Y8 N& \+ c8 j% @1 ] 参加彰德会操的军队有北洋新军、湖北新军和河南新军。北洋新军各军1镇1混成协16172人组成北军,以段祺瑞为总统官;湖北新军1镇和河南新军1混成协共17786人合编成南军,张彪为总统官。
: M: J1 p7 F9 W! }
4 u' A- r" m' z( } 另外,南北两军共动用了战马2743匹,后勤车辆898辆,操演战线长达40余里。 5 d5 V/ a4 T" X- K$ t
, G: v# y2 S) V/ j; L3 E e- a& l
湖广总督张之洞十分看重会操的胜负,作为清朝元老重臣的他编练新军很早,对于袁世凯这样的新贵有些看不上眼,自然想通过此次会操,见识一下对方实力。为了此次会操的成功,张之洞在一个月前,就将湖北新军派往河南新乡与河南新军合练。不肯服输的袁世凯准备更充分,此次演习前几天,他的部队还一边行军一边演习。 . d( }7 e' B; N; T7 u1 B- d+ i
) Q' ?" \7 g. z& D
1906年10月19日,南北两军按计划到达指定地点,形成了南攻北御的对阵之势。三天后会操开始。第一天的内容是南北两军骑兵冲击战。早上8点,南军马队北上,10点钟,前锋马队看到远方出现了一拨人马,十分兴奋,很快将其包抄起来。然而走近时,他们才发现自己错将阅兵大臣卫队误认为北军马队,结果领队被骂了个狗血喷头。如此一折腾,到了将近11点,南军马队绕了一大圈才发现北军。在以逸待劳的北军面前,南军马力疲惫不堪,结果首日演习北军占优。 ( C% S) k% z4 s3 s' M" S& [4 _
/ A+ P8 ]$ ]! J* _
第二天的内容是两军主力的遭遇战,这回双方互有得失。第三天演练攻防大战。两军全部出动,战斗颇为激烈,北军最后略占优势。
$ t+ j" j/ T/ O$ }, [$ u
2 B9 c' D' J l+ X 三天演习完毕,袁世凯和铁良在彰德府城外的小张村,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南北两军穿着军礼服,雄赳赳气昂昂地齐集阅兵场,举行了分列式。队伍整齐,军容壮盛,很是吸引洋人的眼球,也让国内参观者啧啧称奇。 ; L @* i; @% c& X3 u* W- {. R
6 x) C( }; D. m9 }4 z5 ` Z
8 ^3 X& _/ U/ d; ~) k外国人评价高军纪让人放心
0 @0 _5 y) }+ ` ~, f4 D5 J9 i5 W8 y
由于准备充分,彰德会操达到了清政府的预期目的。尽管欧美观摩者指出演习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射击时士兵没有采用卧倒姿势、战斗队形有时不整齐、骑兵过于满足于砍杀等,但对这次会操基本上满意。一些外国人评价说:“统观两军阵法,当推北军为胜。大概是平时北军操练、管理确实优于南军。北洋陆军的兵械、军服、装具、马匹一律鲜明,一丝不紊,精神状态很好。河南军队就稍次些,湖北军队最不突出。” 9 {( g: V; N# ?# c2 X
+ L+ k* ^. a% I
俄国和德国的武官甚至还认为,中国陆军现在已经可以与日本匹敌。对于这种看法,观摩的日军参谋本部松川少将等人,也承认中国军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他们说:“中国的军事力量照现在的发展情况看,他日必有起色;如果中国全国都以此次大演习作为模范,进行扩军备战练兵强国,效果将是不得了的。” / P% g% ?) W9 `
& m1 U6 x7 \1 |7 W8 l8 Y/ w 不过日本一些报刊有些心怀嫉妒地批评说:“形式虽然可观,精神却未足,因为没有国民教育的缘故。” N6 F" V$ T) T
0 q1 J' k( f4 L9 n) L4 E8 g
对彰德会操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地的老百姓。参加观摩的英国军官鲍尔上校说,老百姓刚听说即将举行军演时,疑虑重重,因为以前的军队行动常常伴有抢劫行为,人们往往离乡逃难,有的妇女竟然投井自杀。而这次他惊喜地发现,清朝军人纪律严明,买东西一律付钱,甚至在行军中不得出队私买食物或水,这使他对新军良好的军纪感到非常惊讶。 . ]+ N, j, b4 D, B# ^8 b/ s
6 o8 {# N& Z# ~$ i, ~. | 冯玉祥当时作为队官也参加了这场演习,他回忆道:“晚上行军遇上了大雨,当时现买草料,现买给养。原来五六十斤的帐篷,经大雨一淋,弄成一百多斤……大队经过高碑店到达定县时,己经午后4点钟,每个人都拖泥带水,狼狈不堪。在这时就看出我们的军纪的确不坏,参谋人员走来时,弟兄们自己架起枪来,冒大雨挺立着,一动不动。” % h* f" z. w, U3 w
4 ^3 w" z+ @) t! \$ L8 \6 r" ~慈禧总结经验要打压袁世凯
3 f/ R4 T' M J8 V7 S4 |! f2 e 彰德会操不仅获得了国外的认可,也赢得了国内各界的赞誉,袁世凯的声望大大提高。国内舆论界不少人希望清政府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加强军队建设,避免此次耗费百万金钱,仅仅换来外国人的几句溢美之词。 * X9 f, [4 H' M7 t$ E- W e2 ?$ f7 @
$ W$ X" f4 q" t4 I( c, Y9 d% b9 U
这时候,慈禧太后确实也在总结经验。但得出的结论却是,必须从速打击最有才干的袁世凯,以防备汉族大臣控制军权。 5 @$ L5 a: [0 b7 m6 K
' n; ^7 ^& U9 T/ G3 W 和袁世凯一起作为阅兵大臣的满洲权贵铁良,对打击汉族官僚势力最为积极。他见袁世凯风头正劲,既嫉妒又暗生敌意,便秘密上奏折,鼓动清政府对袁世凯开刀,夺取北洋军的领导权,这与慈禧太后的想法不谋而合。
2 N% k7 l, t$ ~) f1 l1 j
: Z7 k* r. E9 x% y 演习结束后,袁世凯一直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直到一个月后的11月,看到朝廷公布了酝酿己久的官制改革方案,才知道形势不妙。这个方案不仅否定了袁世凯提出的方案,还将所有军事方面的事务,收归陆军部三个满族大臣办理。
, u- o* Z# I4 @3 H . J0 h; N6 y3 \+ u+ r
迫于无奈,袁世凯急忙上折将其所兼的参与政务大臣、会办练兵事等权力上交,以求避祸,一句埋怨的话也不敢说。 5 G! u6 C# F" ]" M0 @
/ V: _% C( D8 I T, [3 x N/ I) L 而此时的张之洞感觉不错。此前他非常生气,因为彰德会操时有外国人评价说,“湖北新军和北洋军比较起来,犹如枳橘之别。”此次看到袁世凯被压制,张之洞暗自庆幸,在这个腐朽的帝国,还是表现差的最为安全。 2 D) L: O- ^- s* A
) P) n7 S% u) \7 b) F. S( S, u. w9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