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本这类东西,想来当年在全国范围内是很普及的,标明是京调,但这本小册子是吉安天德堂出的,吉安是江西的一个地方,小册子中也不限于京调,还有其他地方曲艺的小段唱词,我个人对这些曲艺形式并不了解。保留这个的原因,仅仅因为其词句俚俗可笑,很有乡土气息。还是写刻雕版印刷的,而每段小曲的雕版风格还不一样。说明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同一时制的版。可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逐步形成的。他比文献记载的“百本张”晚不少,但又不象一些常见石印唱本那样是比较现代的印刷方式。从版本和印刷的角度来说,他说明中国的社会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发达地区在早已进入铅火时代,偏远地区还依然在沿用古老的雕版印刷术。我还见过另一件刻本的小曲唱本,说明在1950年代,依然有地方用雕版印刷术印制这些日常读物。因为他的内容是宣传抗美援朝。
; ~+ `) C9 U* B$ {; B; B 我个人仅仅是出于这样的看法,才注意到这个东西。贴在这的想法,是想通过曲艺行家,从曲艺的角度,去品评此类物品。各花入各眼,同一样东西,在不同人眼中,他的信息是不同的,丰富这个信息,是一件有趣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