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仙桥是我的家乡。我就出生在这里,至今仍在此居住。 3 p- u5 s; _8 T
偶然查得此资料,记于此,供同乡一阅。
# {" T6 x$ ^3 [6 H: U' L6 Y- T 酒仙桥与九仙庙的传说 ) K" B- [# F6 @ q' S+ _
东直门外酒仙桥,多书中有记,但多为民间故事与传说,故缺乏实地考察的依据,因为传说不等于文史资料。
3 R5 M& q2 q V( G近日酒仙桥一名源于昔日九仙庙,当地人称之为老庙。九仙庙建于清光绪20年,为赵家坟内尼哈墓地守护人荣恩祥等人捐资修建的祭祀寄骨安神庙,内供关帝。旧时酒仙桥地区荒丘连片,多为清朝官宦之坟。看坟多为满吏旗役,自称“散拉”。他们多住墓主家为其盖的东、北、西三向的三合院,携家世代繁衍,逐渐成了住户不多的村落。如西康家坟、夏家坟、公主坟、崔家坟、醉公坟、高家坟、王爷坟、小白家坟等。上述众多村内的旗户彼此之间都相识,和当地的村民十分融洽,有的还有姻亲关系。每当这些看坟旗户和当地村民、烧窑工进城时,被西坝河水所阻隔,不得不向北绕到东坝河官桥。但是到了冬季,西坝河水少河枯或冰封水面,过往行人便在赵家坟南面的坟冢和空旷之地走出了一条乡间小道,因为这条小路是通向东直门、朝阳门最为捷径,既省时,又省力,形成了人们进城必不可少的道路。 ) |7 `6 g* l9 p* ^' _
光绪10年初冬,最早搬入赵家坟的旗户荣恩祥便利用修坟时用的石料在村南坝河的最窄处修建了一座两柱三孔石板桥,桥面只有石条六块,仅供行人及独轮车通过。石板桥东西向,坝河水自西向东南流(不似今日截弯取直后的水向)。桥建成后,始终无名,人们俗称“石板桥”或“板桥”。 ; t, I5 c; A% y, {3 z, W
到了光绪20年,随着坟冢的增多,荣恩祥募集上述各旗户之款在桥北处修建小庙一座,正殿五间。内祀关老爷,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房四间。其中南房为停柩寄骨而用。光绪26年,石板桥加宽,可供车马通行。而时庙正殿内东西增添壁画,为民间传说中的蓬莱八仙,即张果老、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李铁拐,故小庙又称“仙翁庙”。此阶段庙中主持为朝阳门外南营房三甲的笔帖式巴禹顺。巴禹顺通文理、熟医术、面部重枣长髯,颇有仙风道骨之状。巴禹顺曾在庙内西厢房办私塾学堂数年,所授贫苦子弟甚多。每当上庙进奉的香客和行人提起小庙,人们都将阐扬善事、指点迷津的巴禹顺主持与庙中所绘的八仙联系在一起,于是,开始有了九仙翁庙了。 8 o! f0 h" o6 f! t
庙前的小路是上述地区通至大青寺、李官庄、肖君庙、安家楼、五里沟、褡裢坑,东外关厢最近的一条路,加上九仙翁庙内有一口清冽水井,于是车马、行人、香客日益增多,九仙翁庙名声在人们中有了一定的位置,庙前无数石板桥也就有了酒仙桥的名字,至此庙前的石板桥已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可以说:先有石板桥,后建九仙庙,桥因庙得名,始称九仙桥,而始居这一带的住户所形成的自然村落遂得名九仙桥村。 6 t3 N* S! L' O8 _
民国24年(1935年),巴禹顺年高仙逝,庙遂废。已充公的九仙庙凭借庙中甘冽井水吸引了一山东做豆腐的老人,直至五十年代初期,虽九仙庙已废,但鉴于甘冽井水,此期间,人们将“九”改为“酒”。六十年代,九仙桥村周围植树造林,大搞绿化,同年将坝河水道截弯取直。因为改道后的坝河水不再流经九仙桥而将水道南移100余米。为了方便过往行人,政府先后在这石板桥(九仙桥)西300米新河道上改建过木桥和水泥,继续起着连通小路的作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这里曾有很大的鸽子市占据桥南空阔地,多禁不止。现九仙庙庙址尚存,属将台乡地界,在乡政府西百米处。七十年代曾一度辟为食品商场。九仙桥西移后,由于坝河道截弯取直,桥向也发生了变化。石板桥为东西向,而西移的九仙桥为南北向。而旧河道经深挖后,埋水泥管做雨水泄道,经路南一仓库注入坝河。昔日九仙桥,今称老庙桥或老桥。 " L. s8 D! e+ l8 w- E2 l% w7 l
我们今天看到的公共汽车行使的酒仙桥本与九仙庙、九仙桥村无关,因为民国期间至解放初期均无此桥,也无酒仙桥路。今日公共汽车行驶过的酒仙桥修建于1953年,在原苏联和民主德国援助下,北京电子管厂(774厂)和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706、707、718、751、798等厂)相继建成,其生活福利区与生产工业区间修建了酒仙桥路和新的酒仙桥。1957年前,生活福利区是当时的对外正式名称。五十年代末,原第四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十二所、878厂、半导体器件厂,接着,有线电厂(738厂)、邮电设备厂(506厂)、华北光电研究所相继建成,生活福利区又进行了扩建。
3 z# f3 ^# b+ ~: l! g其中:一街坊为小陈各庄庄稼地、外国专家居住;二街坊原为小陈各庄庄稼地;三街坊原为西十里居庄稼地;四街坊原为西十里居庄稼地;五街坊原为驼房营庄稼地,旧称平房一区;六街坊原为张百庄庄稼地;七街坊原为张百庄庄稼地;八街坊原为西十里居庄稼地;十街坊原为张百庄庄稼地;十一街坊原为张百庄庄稼地;十二街坊原为西十里居庄稼地;十三街坊在1982年并入五街坊。十四街坊平房二区并入驼房营西里;十五街坊(平房三区)并入驼房营南里。 : R) D6 {2 X( m( N/ t3 n! h& l+ e
笔者查实时,没有发现九街坊,值得留意。1957年7月,酒仙桥街道这一名称正式启用。
9 | _( h9 J. b C4 \7 |2 I/ O! r酒仙桥电子城的兴建标志着北京的电子工业在突飞猛进,而新建的酒仙桥则起着新兴电子工业与生活福利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连通作用。新建的酒仙桥的名称则是借用了今日将台乡九仙庙,酒仙桥自然村,酒仙桥的老名而来的。新建的酒仙桥距九仙桥庙东南均500米,距六十年代坝河弃曲求直的酒仙桥老桥600米。
/ j& Y. g3 W a, t近四年来,酒仙桥地区的坝河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坝河由七十年代的清水河逐渐变成了臭水河,在几百米远的居民都能闻到坝河水的臭味。为了改变这种脏、乱、差的现象,将台乡政府下了大力气清理淤泥,修理河坡,前移农贸市场,拆掉了违章建筑,广植树木花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长达三公里的坝河酒仙桥是一座绿草如茵的临河公园。
7 M( B5 Y9 d. \; X" Y5 C而百年之久的酒仙桥自然村随着时代的前进,并入了芳园西里小区。
1 D( c. v/ M/ E- H6 x$ P b 纵观酒仙桥百年来的历史,人文锦簇,变化悠长,正是:春雨润物今又是,百年古桥换人间。
: H9 O$ w+ q2 g! D: B* f K3 ], m( j }以上文章是转自李子暘先生http://www.bullog.cn/blogs/liziyang/archives/60441.aspx。近期一直寻找此类文章,终于拜读,实为幸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