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rane

金盏地名由来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4-22 15: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4 \) s; [" o( s# i7 `9 c/ z F" e. J! J0 z( x7 Q4 G0 j9 J) ^/ i9 n: }1 k s _7 w+ r; U" [ v+ m% Q/ S: t7 K* \$ n: c0 Y% M. ?. i! ^* w/ J' v/ O, C+ Q% ^1 N9 E. d6 }8 ~
2 r9 l2 j1 k) i) S$ }* B) \5 j * F: a: w- x3 F9 r% r# I, H5 _ `: s# c, u, j) ?$ D2 ?( |' C' Q G- f& Y1 ]! H' k ^3 `# s$ \2 S2 ]% W4 @3 M" X1 k0 C1 z2 ?* Q) }) @8 t, b' C9 J0 n2 k. n5 E+ ?9 S7 e* }) X3 j0 @6 B W: ]8 h9 K8 o6 I& A3 }6 }" y9 Z9 W$ I2 X2 Z4 |0 ^
2008年北京扎库塔墓被汉族摧毁墓地被盗卖
( t# @) D; l. }4 y! e7 ~3 C F& S' ?9 u; r+ J) y: B, z4 I6 [4 e& b* d! [: V/ ?7 z5 `; @' M7 ~3 Z/ o+ U8 s* @3 w
http://www.people.com.cn/media/20030812/254109.jpg
-扎库塔墓人肉炸弹家族----从孝子到恐怖头目 扎卡维比拉丹更疯狂
5 e3 j6 p9 `2 d/ @& S( e9 M3 j; S7 A4 z4 B# J; }! u* ^. t8 s% p$ G& f4 ]$ ]8 H( c; o) Y2 h+ j9 k* s9 y# }8 v* X2 b2 b7 R0 l( K4 ?& ` f9 j% n, U! K5 E) L. X4 P8 S/ h4 {) v0 G: T5 B# W- {( Q& i3 ?* e
2006年06月09日08:35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 s& G! D, u: z3 x Q, r( a3 Y7 D9 o0 u$ E7 H+ Y( }# A7 f$ u& h: q$ h {1 F$ {" {% {3 l9 \5 G O
* Q/ D3 l6 {$ d) U, J. I V5 i5 n/ d* v& R# H6 j' y5 I$ ?: y7 m2 X0 \. q2 |$ B" X% V0 T% @! k- [+ s1 u* I* u8 X [, |) b) f0 P2 V/ i! K* t0 }' W
/ l, [( |' w8 {+ A" ~7 Y' P( }/ l# C2 u2 t1 R; [/ [+ z" V& c4 |& U6 a* f- z+ M+ P0 c9 k
  他是巴勒斯坦难民后代。他曾被视为“约旦街头混混”。他是母亲眼中的孝子。他面对镜头,亲手砍下美国人质头颅;他在伊拉克境内不断制造暴力事件。美国《时代》周刊选他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美国军方悬赏2500万美元抓捕他。   出生贫苦的艾哈迈德·法迪勒·卡莱拉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阿布·穆萨卜·扎卡维”,2004年宣布效忠“基地”组织后,“扎卡维”这个名字意味着“比本·拉丹更疯狂”。   扎卡维曾写信给本·拉丹,承认自己遭到“通缉”,“未来充满危险,到处都是眼睛”。2006年6月7日晚,美军战机的“眼睛”最终找上扎卡维。   1966年·出生于约旦   家境贫寒孝顺母亲   扎卡维1966年10月出生在约旦首都安曼北部贫穷落后的扎尔卡城,在那里,巴勒斯坦难民和贝都因部落相互混杂。   扎卡维从小不喜欢学习,高中都没能顺利毕业。他的父亲生前受人尊敬,死于1994年;他的母亲也于2002年2月过世。母亲生前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扎卡维是一个“孝子”,但脾气不好,容易大发雷霆。   曾经与扎卡维一起在约旦蹲监狱的“难友”回忆,扎卡维敬爱母亲。在监狱中,他一封接一封给母亲写信。据说,2001年底扎卡维曾秘密返回约旦,探望病中的母亲,而当时约旦政府正通缉他。   一名狱友说,“他(扎卡维)的母亲死后,生活对于扎卡维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法新社记者曾经走访位于约旦的扎卡维旧居,那是水泥结构的普通住宅,十分简朴。扎卡维有两个妻子、4个孩子、3个兄弟和7个姐妹。   1989年·成为拉丹“战友”   个性出众善当领袖   受约旦部分激进宗教人士影响,1989年初,扎卡维背井离乡,前往阿富汗,参加当地人对原苏联的“圣战”。   扎卡维是最后一批前往阿富汗参战的阿拉伯志愿者。这些人中现在最著名的就是在沙特出生的“基地”组织头目乌萨马·本·拉丹。   1992年,扎卡维返回约旦。但他对约旦的现状十分不满,3年后因私藏炸药阴谋制造动乱被捕入狱。   狱友们记得,扎卡维温和自律,甚至有些“多愁善感”,祷告时都会流泪。他们认为扎卡维善于笼络人心。   当年狱友拉巴巴在1999年4月一次大赦后与扎卡维一起离开监狱。他清楚记得,扎卡维成天与另一名狱友跪在监狱院子里,帮助那名狱友一句句背诵宗教经典。   扎卡维还帮其他狱友洗衣服,清扫厕所,主动干一些杂活。他曾为一名双腿截肢的犯人洗澡。这名犯人炸电影院时双腿受伤。   在狱友阿卜杜拉心目中,扎卡维“勇敢而富有领导才智”。扎卡维殴打一名警卫被关禁闭,其他狱友为此绝食抗议。事后,扎卡维“真挚地”感谢狱友们。   扎卡维在监狱中赢得一批追随者。狱医巴西勒·伊沙克·阿布·萨卜哈称扎卡维“非常危险”:“狱友们崇拜他(扎卡维),又惧怕他,他只需轻轻一瞥,就可以管理那些家伙。”一次,医生让一名犯人住院做内窥镜检查,这名犯人竟说:“我要先得到阿布·穆萨卜的许可”。   1995年·4年铁窗生涯   思想激进走向狂热   据狱友回忆,扎卡维从小生活贫苦,无法从严酷的现实中寻找到精神寄托,因此把全部精力投入对极端主义的追求中。4年铁窗生涯进一步拉开扎卡维与主流社会之间的距离;4年中,他的意识形态变得更加激进。   扎卡维梦想建立一个神权统治下的乌托邦。在那里,人们严格依照教义,过着清苦的生活。   但是他的极端宗教理念,即便在狱友中也存在反对者。狱友拉伊斯·舒拜拉特同样反对约旦政府,但他提倡通过非暴力手段、推行议会民主制来限制王室权力。   扎卡维和他的追随者不能接受舒拜拉特这样的温和派。舒拜拉特说:“在他们看来,我是个变节者。他们不能容忍灰色,你必须是纯粹的白色。他们设置了苛刻的条件。”   关注扎卡维活动的专家认为,在扎卡维身上,对宗教的虔诚逐渐演变成极端狂热,最终令他走上暴力道路。   “对于像扎卡维这样的武装人员来说,情绪决定了他们的大多数行为和思维,并驱使他们不计后果地对他们眼中的不公进行报复。”约旦学者穆罕默德·纳贾尔说。   2004年·“效忠”拉丹   手段残忍曾当众砍下人质头颅   2004年10月,本·拉丹任命扎卡维为伊拉克分支负责人。扎卡维表示“效忠”,并把自己组织的名字改为“‘基地’伊拉克圣战分支”。   那个曾经被狱友称为“多愁善感”的扎卡维其后表现出极端残忍的一面。扎卡维的组织宣布对伊拉克境内大部分武装袭击、绑架和爆炸事件负责,包括一些最残忍的砍头暴行。“基地”伊拉克分支绑架并杀害了至少10名外国人质,其中包括3名美国人和1名英国人,以及其他阿拉伯同胞。美国政府认为,2004年5月公布的一份录像资料中,用刀砍下美国人质尼古拉斯·伯格头颅的戴面罩恐怖分子,就是扎卡维本人。   美军方公布,“基地”二号人物艾曼·扎瓦希里曾致信扎卡维,对砍头、袭击平民等行为提出警告。此后,有迹象显示,扎卡维确实做出让步,停止使用砍头手段,至少不再公开使用。   但是,他不放弃挑起伊拉克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矛盾,把什叶派形容为“潜伏的毒蛇”,声称“他们可能对伊斯兰世界造成的危害比美国人还大”。   2006年·改变战术   将攻击重点转移到伊拉克平民   2006年初,驻伊美军首席发言人说,扎卡维改变了恐怖袭击战术,把攻击重点从驻伊美军转移到伊拉克军队和平民身上。   起初,本·拉丹反对袭击什叶派目标,并敦促扎卡维尽量避免平民伤亡。但扎卡维在回信中明确表示,如果本·拉丹不支持他的想法,他就退出“基地”。最终,似乎拉丹做了让步。   知情人士透露,扎卡维实战经验丰富,地面战斗力强大。他身边聚集了“圣战者军”、“安萨尔·逊尼军”等五个伊拉克当地武装组织,人手充裕。更有数千名仰慕者,从世界各地源源赶来。   扎卡维2004年宣布效忠本·拉丹,此后一两年期间,他所获得的名头、人员和资金支持以及破坏力似乎已超越本·拉丹。   2005年11月扎卡维策划在约旦实施连环爆炸。“基地”组织领导人为此感到不安,命扎卡维不再“扰乱邻国”,甚至限制他公开发表言论,要求其只考虑军事战略。   其实,约旦事件正符合扎卡维的战略思想:以伊拉克为主战场,向周边“输出”恐怖,把战火烧到西方世界。英国警方在2005年伦敦“7·7”爆炸案后发现,一名嫌犯是扎卡维的崇拜者,视他为“圣战”象征。□周轶君(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4-22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T# C, U! i) b2 ^; L+ h& `7 \1 \4 s4 x2 g n9 I/ ]( z$ z) J1 \2 ^/ u. ]7 I" @3 I; n' N$ i, Q7 z" _+ @2 `2 g I* C+ a |9 j2 e6 |# ]1 E( C' |. h% `/ n" T. O3 U4 o- y6 x
2 O; F$ l2 K' l ; P* W$ N1 K5 y' r# h4 e+ L% U8 v1 C4 |+ F) w3 `* c6 T. u3 Z U; G! z4 G# S6 m2 N- Q- m* R" o9 y- B) i( h o- m7 @$ e6 b( ~3 a) E7 h/ L) `/ B, B+ G1 d" X9 E, `" f8 }5 ]9 z4 P3 _( x+ j: O- m7 \ f9 [8 ]8 A) f- ? m# M
2008年北京扎库塔墓被汉族摧毁墓地被盗卖
/ g. ?1 C' [/ N+ G$ Y2 f6 J& G7 T9 z* e, J+ i- [3 R& j$ N Q; c; W2 [1 t# G) p/ T9 l5 B
http://www.people.com.cn/media/20030812/254109.jpg
-扎库塔墓人肉炸弹家族----从孝子到恐怖头目 扎卡维比拉丹更疯狂
& t" x" W0 d W& k9 z % O! y/ w% C% b/ Z/ |9 b& |* O7 u( D6 {9 s- i$ F$ }) G- X0 }8 `1 B: k/ g; J* m* o! H0 Y" Z7 s5 _( q8 [! H6 S3 F7 ?! Q8 E" B* Z0 [5 @9 H- K, h3 i9 l: D( ~* u, r$ j( ~4 q) ]- l' ]" X
  2006年06月09日08:35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 y* Q; h4 ~$ e0 ` . G5 v. ~7 y) U7 Y2 J, c0 l, @+ a4 z8 U( }2 `4 M4 ?: [, N* }* h2 Z( ^9 |. [1 J0 B
3 N- {% F0 b/ ~ ( f& B/ }' V. V. a. H+ M. Y* I* {1 y' R5 z/ {/ q2 I9 C/ ~! m5 q1 G" N g1 Z3 U6 m2 s8 L8 Y8 a# n4 H0 ], b0 `7 v$ c
# [1 l! ?0 p ]3 V9 `+ h7 R/ N

8 F4 j1 N- r% p! X' D

% g1 Y' z3 K: I; D( ~. U3 K0 V7 d) N/ Y) j+ [& A, [% ]9 X
) N2 N/ m1 v+ |1 _1 Z4 |5 ^ - P7 m. T9 z8 _* A0 O6 n
  他是巴勒斯坦难民后代。他曾被视为“约旦街头混混”。他是母亲眼中的孝子。他面对镜头,亲手砍下美国人质头颅;他在伊拉克境内不断制造暴力事件。美国《时代》周刊选他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美国军方悬赏2500万美元抓捕他。

  出生贫苦的艾哈迈德·法迪勒·卡莱拉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阿布·穆萨卜·扎卡维”,2004年宣布效忠“基地”组织后,“扎卡维”这个名字意味着“比本·拉丹更疯狂”。

  扎卡维曾写信给本·拉丹,承认自己遭到“通缉”,“未来充满危险,到处都是眼睛”。2006年6月7日晚,美军战机的“眼睛”最终找上扎卡维。

  1966年·出生于约旦

  家境贫寒孝顺母亲

  扎卡维1966年10月出生在约旦首都安曼北部贫穷落后的扎尔卡城,在那里,巴勒斯坦难民和贝都因部落相互混杂。

  扎卡维从小不喜欢学习,高中都没能顺利毕业。他的父亲生前受人尊敬,死于1994年;他的母亲也于2002年2月过世。母亲生前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扎卡维是一个“孝子”,但脾气不好,容易大发雷霆。

  曾经与扎卡维一起在约旦蹲监狱的“难友”回忆,扎卡维敬爱母亲。在监狱中,他一封接一封给母亲写信。据说,2001年底扎卡维曾秘密返回约旦,探望病中的母亲,而当时约旦政府正通缉他。

  一名狱友说,“他(扎卡维)的母亲死后,生活对于扎卡维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法新社记者曾经走访位于约旦的扎卡维旧居,那是水泥结构的普通住宅,十分简朴。扎卡维有两个妻子、4个孩子、3个兄弟和7个姐妹。

  1989年·成为拉丹“战友”

  个性出众善当领袖

  受约旦部分激进宗教人士影响,1989年初,扎卡维背井离乡,前往阿富汗,参加当地人对原苏联的“圣战”。

  扎卡维是最后一批前往阿富汗参战的阿拉伯志愿者。这些人中现在最著名的就是在沙特出生的“基地”组织头目乌萨马·本·拉丹。

  1992年,扎卡维返回约旦。但他对约旦的现状十分不满,3年后因私藏炸药阴谋制造动乱被捕入狱。

  狱友们记得,扎卡维温和自律,甚至有些“多愁善感”,祷告时都会流泪。他们认为扎卡维善于笼络人心。

  当年狱友拉巴巴在1999年4月一次大赦后与扎卡维一起离开监狱。他清楚记得,扎卡维成天与另一名狱友跪在监狱院子里,帮助那名狱友一句句背诵宗教经典。

  扎卡维还帮其他狱友洗衣服,清扫厕所,主动干一些杂活。他曾为一名双腿截肢的犯人洗澡。这名犯人炸电影院时双腿受伤。

  在狱友阿卜杜拉心目中,扎卡维“勇敢而富有领导才智”。扎卡维殴打一名警卫被关禁闭,其他狱友为此绝食抗议。事后,扎卡维“真挚地”感谢狱友们。

  扎卡维在监狱中赢得一批追随者。狱医巴西勒·伊沙克·阿布·萨卜哈称扎卡维“非常危险”:“狱友们崇拜他(扎卡维),又惧怕他,他只需轻轻一瞥,就可以管理那些家伙。”一次,医生让一名犯人住院做内窥镜检查,这名犯人竟说:“我要先得到阿布·穆萨卜的许可”。

  1995年·4年铁窗生涯

  思想激进走向狂热

  据狱友回忆,扎卡维从小生活贫苦,无法从严酷的现实中寻找到精神寄托,因此把全部精力投入对极端主义的追求中。4年铁窗生涯进一步拉开扎卡维与主流社会之间的距离;4年中,他的意识形态变得更加激进。

  扎卡维梦想建立一个神权统治下的乌托邦。在那里,人们严格依照教义,过着清苦的生活。

  但是他的极端宗教理念,即便在狱友中也存在反对者。狱友拉伊斯·舒拜拉特同样反对约旦政府,但他提倡通过非暴力手段、推行议会民主制来限制王室权力。

  扎卡维和他的追随者不能接受舒拜拉特这样的温和派。舒拜拉特说:“在他们看来,我是个变节者。他们不能容忍灰色,你必须是纯粹的白色。他们设置了苛刻的条件。”

  关注扎卡维活动的专家认为,在扎卡维身上,对宗教的虔诚逐渐演变成极端狂热,最终令他走上暴力道路。

  “对于像扎卡维这样的武装人员来说,情绪决定了他们的大多数行为和思维,并驱使他们不计后果地对他们眼中的不公进行报复。”约旦学者穆罕默德·纳贾尔说。

  2004年·“效忠”拉丹

  手段残忍曾当众砍下人质头颅

  2004年10月,本·拉丹任命扎卡维为伊拉克分支负责人。扎卡维表示“效忠”,并把自己组织的名字改为“‘基地’伊拉克圣战分支”。

  那个曾经被狱友称为“多愁善感”的扎卡维其后表现出极端残忍的一面。扎卡维的组织宣布对伊拉克境内大部分武装袭击、绑架和爆炸事件负责,包括一些最残忍的砍头暴行。“基地”伊拉克分支绑架并杀害了至少10名外国人质,其中包括3名美国人和1名英国人,以及其他阿拉伯同胞。美国政府认为,2004年5月公布的一份录像资料中,用刀砍下美国人质尼古拉斯·伯格头颅的戴面罩恐怖分子,就是扎卡维本人。

  美军方公布,“基地”二号人物艾曼·扎瓦希里曾致信扎卡维,对砍头、袭击平民等行为提出警告。此后,有迹象显示,扎卡维确实做出让步,停止使用砍头手段,至少不再公开使用。

  但是,他不放弃挑起伊拉克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矛盾,把什叶派形容为“潜伏的毒蛇”,声称“他们可能对伊斯兰世界造成的危害比美国人还大”。

  2006年·改变战术

  将攻击重点转移到伊拉克平民

  2006年初,驻伊美军首席发言人说,扎卡维改变了恐怖袭击战术,把攻击重点从驻伊美军转移到伊拉克军队和平民身上。

  起初,本·拉丹反对袭击什叶派目标,并敦促扎卡维尽量避免平民伤亡。但扎卡维在回信中明确表示,如果本·拉丹不支持他的想法,他就退出“基地”。最终,似乎拉丹做了让步。

  知情人士透露,扎卡维实战经验丰富,地面战斗力强大。他身边聚集了“圣战者军”、“安萨尔·逊尼军”等五个伊拉克当地武装组织,人手充裕。更有数千名仰慕者,从世界各地源源赶来。

  扎卡维2004年宣布效忠本·拉丹,此后一两年期间,他所获得的名头、人员和资金支持以及破坏力似乎已超越本·拉丹。

  2005年11月扎卡维策划在约旦实施连环爆炸。“基地”组织领导人为此感到不安,命扎卡维不再“扰乱邻国”,甚至限制他公开发表言论,要求其只考虑军事战略。

  其实,约旦事件正符合扎卡维的战略思想:以伊拉克为主战场,向周边“输出”恐怖,把战火烧到西方世界。英国警方在2005年伦敦“7·7”爆炸案后发现,一名嫌犯是扎卡维的崇拜者,视他为“圣战”象征。□周轶君(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昨天去那个四合院了看了看,里面长满了荒草,格局挺规矩的院子,下次我想拿相机去拍几张回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09-5-9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a2 L0 O4 v& w1 v0 U7 }8 `; i, M3 U7 ^$ k# @1 I% u) G& z# y, |- |( c* w. G) h- ~! O4 X# n0 G* G& M+ T% @! _! y J. `- e- m; I, G* c3 t0 a, A; o K0 B1 \( G0 o, b% q* m. g/ y5 N4 P$ S" e$ o1 k; s( Z/ | v' U4 g* N& D- X- o2 W) t( y( X% X
昔日清朝资政大夫扎库塔今日基地老二扎瓦希里--拉登接班人(图) 3 c, D- j' B3 G8 I3 i" H$ X4 K. j2 S0 @6 Z6 A2 j4 G( V4 e. k8 d* }) I+ \0 f' E5 |: C9 A% x9 h) g" x7 g6 \. r# S+ G5 g+ N% ^/ c+ z& W5 g, ?" ~+ n) I4 o
9 e# n' x6 ?- x* s

  

$ F7 b3 [, E! K1 w' q! O. D
, E+ ^/ s0 U: n8 L! n6 H# l' a" U5 ^" w& K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5月28日 08:41 青年时讯
. X9 ]3 s3 w3 B* q8 `8 t$ x" O4 _

4 h r$ C: f* {! \
早年在狱中的阿尔·扎瓦希里

- A% G, Y3 }( U; F2 S

2 N' R- E' ?0 Z3 b7 [7 d# E1 C5 o
2002年4月扎瓦希里与拉登在一家阿拉伯电视台播放的录像中露面
( f& B5 ?- d- O# B" V

  在沙特利雅得等一系列自杀性袭击发生之后,5月21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播出了据称来自“基地”组织二号人物、本-拉登的高级助手扎瓦希里的讲话录音。扎瓦希里在讲话中呼吁穆斯林加强对美国人和犹太人的圣战,袭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挪威在穆斯林国家的大使馆和商业利益,称“未来几天内将有好消息治愈你们(穆斯林)心灵的创伤。”

8 B$ T& H* S+ S2 T* N% Y

  阿尔-扎瓦希里也许是基地组织头目中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我们知之最少的一个。行医 3 c' B# I4 N6 ?6 {+ f8 z

$ F1 n9 G: m, S( f3 r4 y; Z% ~" V& c `7 v- V- o% o$ d, r& \/ }9 L
% U7 Y$ `$ p0 L+ t6 @" ~4 S! M; F 7 C) r% M5 I! a5 ~0 d0 I0 d+ D
出身的扎瓦希里,被很多西方研究恐怖组织的专家称为庞大的伊斯兰极端组织网络的总策划师,也是本-拉登衣钵最有可能的继承者。专职基地组织内部意识形态的扎瓦希里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精神领袖。当1998年美国对阿富汗进行了轰炸之时(美国驻东非使馆发生爆炸袭击后),是扎瓦希里对全世界的穆斯林发表了一段著名的讲话:“战争已经打响,是到了该给美国人一个答案的时候了。”而这段讲话被一些人认为是发动“9·11”恐怖袭击的号召令。

$ \, |! H3 j! N. D( `2 j

  出身名门行医世家

! l+ j# z& [- w- }1 Z j' x

  扎瓦希里出身名门,他的祖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阿訇,他的外祖父则是一名外交官。如果在普通的情形下,阿尔-扎瓦希里应该会成为一名成功的外科医生,正如他的家族中其他男性一样。扎瓦希里的一个叔父是埃及最知名的医生之一,而他的另一个叔父则是开罗大学医学系前系主任。他的一位亲戚是瑞士制药集团埃及总代理,当然他的家族中还有其他很多人总是医药行业,扎瓦希里的兄弟姐妹中有三人从事医药行业。如果全部算上,扎瓦希里家族共有40位从事医生以及医疗相关的行业。但是扎瓦希里最终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他成为了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圣战”组织的重要领导人,他也是该组织第一位来自如此显赫上层社会的成员。扎瓦希里的父亲,穆罕默德·拉比·阿尔·扎瓦希里医生是开罗伊恩-山姆斯大学阿卡基尔药理学院的副主席,于1995年8月9日去世。

' E- ]4 O( h2 t

  1951年6月,扎瓦希里出生在埃及开罗以南十公里的一个名叫曼阿迪的小镇。1906年,该地为英国殖民地的所在地,就如同一个万国城,这个小镇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当地的健身俱乐部里你可以听到至少十几种语言。50年代中期,这个小镇的商店多半由希腊人经营,而健身俱乐部的老板则多为英国人、法国人,或者是意大利人、德国人。正是在这样一个多种族、多民族的小镇上,扎瓦希里度过了他的童年生活。在曼阿迪,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堂比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还多,而基督教的节日如圣诞节在这个小镇上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除此以外,曼阿迪还因为该镇的两所著名大学——开罗美国大学和法国法兰西大学对很多埃及年轻人颇具吸引力。

, R, q2 Z: C* o! i6 I7 h6 b) K

  虽然,曼阿迪具有这种多民族多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扎瓦希里的父亲更希望儿子接受埃及的传统教育,而不是镇上任何一所西方的教会学校或其他外国语学校读书。因此从小学到中学,扎瓦希里受到的是传统严格的埃及式教育。扎瓦希里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成为穆斯林兄弟会等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忠实追随者,并深深崇敬该组织的精神领袖赛义德-库特布。赛义德-库特布的思想影响了他一生道路。

* H1 e$ O' G6 ]+ x6 S! t& M$ }# G( e

  比本拉登还危险?

# F! ~4 j" d/ K" h

  扎瓦希里被很多国际恐怖主义研究专家认定为比本拉登还要危险和精明。阿拉伯语报纸Al-Hayat的记者穆罕默德-萨拉曾说过:“对于美国和西方世界来说,与本·拉登相比,扎瓦希里绝对是两者之中更危险的。和本拉登不同,在基地组织内部扎瓦希里在宗教意识形态上的影响更大,对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来说,扎瓦希里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因此,有些报纸甚至称扎瓦希里是本-拉登的“导师”,他也被视作本·拉登之后“基地”组织的头号接班人。

2 o0 B$ g% G* t

  1974年毕业于埃及开罗大学医学院的扎瓦希里可以说是本-拉登的得力助手,同时也身兼拉登的私人医生与英文翻译。两人过往甚密,以至在半岛台公开播放的所有有关拉登的录像带中,扎瓦希里几乎总是形影不离地站在一旁。

( T, `; C/ t) k" E

  扎瓦希里与本拉登的相遇是在其开始流亡生涯之后。对于扎瓦希里来说,萨达特执政时期于1977年与以色列签定的条约被他看成是叛国者的标志。198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萨达特遇刺事件,扎瓦希里和很多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成员被指控参与了谋杀埃及总统萨达特的暗杀行动。在大搜捕中扎瓦希里被判入狱三年。在审判时,扎瓦希里毫无恐惧,在被告席上他激昂地发表了演说,并声称:“我们在这里,我们站在伊斯兰战斗的最前线。我们在这里,我们是真正反抗犹太复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卫士”。三年的牢狱生涯后,扎瓦希里离开了埃及,开始了他在科威特、沙特以及巴基斯坦的长期流亡生涯。狱中的生活更加坚定了扎瓦希里的政治信仰。扎瓦希里的家人一直认为当年扎瓦希里被捕入狱是冤枉的。在2001年11月美国有线电视网的一次采访中,扎瓦希里的一位表亲马法兹-阿扎姆声称,由于扎瓦希里一直就是一个非常直率和彻底的人道主义者,因此他才会在出狱后加入了科威特的红新月会,为贫穷的穆斯林医治疾病。

, g, w( }0 _( g/ F1 a8 S( z

  在牢狱中,扎瓦希里曾受到酷刑的折磨。出狱后,扎瓦希里一边行医一边寻找机会继续他的事业。他辗转科威特、沙特以及巴基斯坦等地。1986年在巴阿边境重镇白沙瓦,扎瓦希里第一次和本-拉登相遇。与本-拉登的相遇使扎瓦希里重新找到了事业的根基。随后,扎瓦希里决定前往阿富汗,参加了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反抗苏联入侵的行动。《纽约客》杂志记者劳伦斯-赖特曾撰文说,扎瓦赫里曾两次前往阿富汗,帮助医治战争中的伤员,但他从来没有把苏联看作是穆斯林的最大敌人;相反,即便是在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扎瓦赫里仍坚信,阿富汗只是穆斯林游击队的训练战场,他们最终要对美国发动期待已久的袭击。这种观点得到了本-拉登的支持,成为两人合作的基点。“扎瓦希里与本-拉登有着相同的信念:这就是所谓不惜一切地捍卫他们信仰的宗教和他们的土地。”埃及金字塔战略研究中心迪亚-拉希万教授在接受埃及《金字塔周刊》的采访时说到。

# T" T+ A3 h0 u+ z) Q6 O

  同时,扎瓦希里在伊斯兰圣战运动中复杂的个人经历与丰富的经验,正是当时本-拉登所急需的。因此有些西方的恐怖主义研究机构认为,扎瓦赫里是促使本-拉登走上恐怖主义的导师,是向“基地”组织成员灌输极端思想的灵魂人物。很多专家甚至认为如果本-拉登没有遇到扎瓦赫里,他就不可能成为全球头号恐怖分子。

- T1 `0 E0 f* C& k5 a- }+ p! G

  著书立说宣扬“圣战”

, _4 F" y, x% _! r

  2001年年底,总部设在伦敦的《中东日报》以连载的形式公开发表了据称为扎瓦希里的自传。这本名为《先知旗下的骑兵》的自传也可以看作是基地组织系统的精神纲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八个章节,长达350页。在前言中扎瓦希里写道:“我写这本书是给两类人来读,第一类主要是开明通达的知识分子;但更多的则是为了第二类人:正在进行‘圣战’的勇士们。因此,我在行文中尽量以简洁明了代替华丽的辞藻。”在书中,扎瓦希里详细回顾了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发展历史与现代“圣战”运动的兴起,同时穿插回忆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包括在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和“伊斯兰圣战”组织的活动、1981年参与暗杀埃及前总统安瓦尔·萨达特事件、1995年策划袭击埃及驻巴基斯坦大使馆事件,以及自己在沙特、苏丹和阿富汗的辗转战斗经历。据《中东日报》这份阿拉伯文报纸的副总编穆罕默德·阿瓦姆透露说,自传的手稿是由扎瓦希里的亲信之一、一个埃及原教旨主义分子从阿富汗的一个山洞,经坎大哈辗转巴基斯坦边境城市白沙瓦、最终偷带至伦敦的。这位副总编断定这本自传的确出自这位美国通缉的第二号恐怖头目之手。

7 T( h9 Q p+ p# L. z4 A: C4 G' r

  同时在自传中扎瓦希里一再强调:“基于目前诸多的不稳定因素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也许我今后再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写这样的书了。”因此,这部自传体回忆录也被许多人视为扎瓦希里立下的最后“遗嘱”。也可以看作是指导今后基地组织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 c" m; T, e8 f% [) P3 p ~

  一些西方研究者就象不理解本·拉登为什么选择恐怖主义一样,他们对扎瓦希里放弃优裕的生活和医生职业参加恐怖组织,也有很多的不理解。为此,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中东专家对扎瓦希里的童年生活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试图探寻扎瓦希里成为恐怖组织精神领袖的心理根源。一些中东学者则认为,扎瓦希里是那种最能把自己思想和信仰付诸实际行动的知识分子代表,而这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在当今世俗化的西方已经很少见了,他们的精神潜力一旦转化为现实影响,将是十分巨大和可怕的。(作者:北斗工作室)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14: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的老地界儿都会有故事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7-5 1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 r; P- P1 f6 K

fficeffice" />请问图片怎么传不上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7-5 1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当然知道了,小时候我也去焦坟山摘过酸枣,在扎库塔的的墓碑旁游泳啊,,以前砖厂烧砖总是挖出铜钱,我就有好多开元通宝,虽说是唐朝的,但存量大并不值钱,还有宋朝的,清朝的更多,不过都不值钱.

& V2 F/ i. t0 {" y

 

- B$ v" T& H4 f# g

    我现在在想南磨房乡的楼梓庄和这重名,那他的名字又从何说起呢?还是两个村子有什么渊源呢?

发表于 2009-7-5 2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金盏呆了一年还真不知道这些事……

+ `! M( _$ d+ u. @5 P5 s# G# l

今年离开金盏真有些怀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7 11:55 , Processed in 1.183748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