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12|回复: 7

老北京的午炮手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1-10 16: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Q3 g; M& J& e

原来我家有一位保姆,婆家姓李,我们都管她叫李妈。是个干净利落的满族人。高高的个子,一双大脚,穿的虽然很普通却总是那么干净利落,叫人一看就觉得是个能干的女人。

& N. i! w5 |% g& D

李妈讲一口纯粹的北京土话,再加上旗人特有的礼教,说起话来真是“滴水不漏”。她曾读过书,看过许多书,一有时间就给我们兄妹几个讲故事。什么“三侠五义”、“济公传”、“聊斋”,还有许多北京的传说。我就特别爱听李妈讲的故事。

9 S6 Q, f! f6 a, I, I/ a

李妈的丈夫是一个高个的瘦老头。他一个人住在钟楼后面的北城墙上。你会问:城墙上能住人?您听我慢慢说。

4 U7 Z" o9 M+ P1 S; h& n

我小时候(大约在40年代末)曾跟着李妈回过一趟家。李妈带着我们两个孩子是为了让我们出来玩玩。我记得我们绕过鼓楼,从旧鼓楼大街一直向北,走到城墙边再向东走不远,就看见一条马道直通城墙上面。顺着马道上去,就到了李妈的家了。她家是三间盖在城墙上的北房,正对着钟楼。房前有两座铁炮,就和午门前面的铁炮一样。房后就是城墙的城碟,向下望去就是护城河。

( @% e6 J" U) X; j1 b3 Z

当时给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两座铁炮,我和姐姐一起爬上铁炮,冲着前方学着炮声“轰轰”地喊着,就像我们也在开大炮。回家以后还见人就说“我开大炮了!”

& E8 p G# D- u' f2 R. p1 q

后来我稍大一些才从大人口中知道,李妈的丈夫原来是一名午炮手。据说午炮和钟鼓楼的“晨钟暮鼓”一样,是民国时期老北京报时系统的一种报时工具,每天定时施放。每当中午时分,就要放一声午炮,告知全城午时已到。当时有两处放午炮,一处是宣武门,一处是德胜门。一南一北同时施放,有时联系不准,就会听到两声午炮。说书的经常说的“午炮一响,人头落地。”说的是宣武门的午炮。德胜门的午炮,据说是在二十年代才开始施放,三十年代以后就不再放午炮了。

6 s, P: C; d2 Y2 Q2 ~% u$ I0 p

据老人讲:午炮手就住在钟楼后的北城墙上。当时的城墙,以北城墙最厚,城墙顶上有十几米宽。城下有专门的马道,供午炮手上下。李妈的丈夫就是一名午炮手,因为年轻时每天放炮,耳朵已被震聋,所以也有人叫他“聋子”。三十年代以后就不再放午炮了,午炮台也就废弃了。可是李妈没有孩子,就是老俩口。所以李妈的家就没有再搬,就以丈夫的午炮台为家了。因此,李妈的丈夫也就一直住在城墙上。

# ^4 n! S3 l, C3 p# o) K$ T

城墙上的三间房,是青砖筒瓦的建筑,即规整又结实,直到解放初还能住人。三间房中有两间是住人的,一间是原来存放火药的库房。李妈两口子就住在西里间,东里间的库房改作了厨房。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0 2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别埋怨我,我要给这一小段文字加个精华,真好!!

+ A8 d- A- v8 y' O! w

谢谢您!!

发表于 2008-11-11 0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我的什刹)老北京的午炮手

  “我的什刹”和“草长鹰飞”先生,你们好。这是我以前在《法制晚报》一篇文章里关于午炮的片段,作为补充。全文在《史地文化版》“北京地名由来”帖子的“北京之钟”里。“我的什刹”老先生真是历史的见证人啊,那篇“银锭桥老皮匠”的文章,勾起我40多年以前的回忆,已经跟帖述说了。我当年也在什刹海周边行走过4年,看了“我的什刹”的系列文章,颇有共鸣和感慨。敬请老先生多发文章,我爱看,谢谢您。 + i/ z0 |6 `( O6 W

敲大鼓、撞铜钟  钟鼓楼上报五更

, {6 [2 C( V& b3 O5 s0 n, Q U

鼓楼上原有1个直径1.4米的报时主鼓和24个较小的群鼓,这些鼓均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毁坏,现仅存1个破损的主鼓。现在陈列的25个新鼓,是2001年仿制的。

+ J5 u3 M! M( b1 j0 X

在清代,钟鼓楼上击鼓撞钟的工作是由銮仪卫皇家仪仗队的旗鼓手负责的。每晚的一更和五更,都要先击鼓108响,再撞钟108响,108响还要分为两节,每节54响,击、撞的节奏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二更至四更,则是只撞钟,不击鼓。为了协调击鼓撞钟的时间,旗鼓手们在相距百米的钟鼓楼上,彼此之间用灯光发信号,称作“对灯”。

9 _3 `' O3 U7 Y

溥仪即位以后,为了避讳“仪”字,銮仪卫改称为“銮舆卫”。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后,仪仗队随之解散,钟鼓楼不再用钟鼓报时。此后,北京市政当局改为每天中午在宣武门和德胜门城墙上鸣放大炮报时,称为“午炮”。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食烟火斋先生的赐教。和草长鹰飞有同感,确实有了更清晰的感觉。谢谢您了。
发表于 2008-11-12 1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啊。那时候的炮里面的炮弹啥样啊?

发表于 2008-11-11 1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见食烟火斋老师的‘补’有些东西逐渐明晰,有劳先生了!!

发表于 2008-11-15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老人讲老年间的故事,真好。

发表于 2008-11-27 17: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这个行当,头一回听说,长见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5 14:59 , Processed in 1.142400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